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珍贵资料)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现代紫砂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2016-08-10 15:50:41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1954年10月成立紫砂生产工场,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

   1955年-1956年,蜀山、前墅一带的紫砂从业人员组建了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蒋蓉这七位著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

   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七位老艺人作为“技术辅导”参与紫砂工艺厂的教学与生产,后被人们称为紫砂艺界“七大老艺人”,紫砂七老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图为1956年,(从前至后)蒋蓉,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陈福渊在老工场进行制作)



“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历史资料

一、任淦庭(陶刻)

人物介绍:


  任淦庭(1889-1968) , 字缶硕,名干庭,号石溪、聋人、大聋、漱石、左腕道人、左民 。 紫砂陶刻名艺人 。 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即后来所称的七大艺人之一。

  任淦庭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 后不幸家道中落。 他只读过三年私塾,  自幼喜爱书画, 因家境困难, 无钱购买笔墨纸张,时常以树枝作笔, 席地而画。15岁,拜宜兴有名的陶刻画家卢兰芳(常为上海剧团画布景)为师习画,满师后在吴德盛陶器公司雕刻作画谋生。 吴德盛陶器公司的产品上常有署名 “企陶”或“潜陶”的刻款,多为任淦庭所制。 他幼年丧父、 中年丧母, 命运多舛。 抗日战争爆发后, 陶器行业日渐蕭条, 他无活可干,流落乡村,以鬻画卖字为生。

  任淦庭酷爱书画, 潜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艺, 他还师承清代末年宜兴书画家、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等人,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与短句,使陶刻装饰与紫砂文化的艺术风格和谐协调。 他善于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鼎炉等陶坯上书画或雕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他雕刻的书法,笔力遒劲,铁划银钩,刀锋灵秀,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金石味浓。 图画随意刻绘, 自成章法, 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 功夫独到, 自成风格。特别是装饰成对紫砂花瓶,布局合理,雅致舒坦,是他的独到绝活。

  他一生中制作的陶器最多, 题材多属吉祥寓意性的, 如“喜上眉梢”、“春燕画筒” 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对新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化进雕刻创作之中,给陶刻艺术增加了新的画面和注入了新的生活情趣,如“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等。

  任淦庭陶刻作品独树一帜,影响颇大,是紫砂陶刻技艺全面的民间工艺大师。 他的作品曾被送往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展出 。 “渡舟听莺”和“腊梅喜鹊”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由于他对紫砂工艺的突出贡献,曾被评为工业特等模范, 1957年出席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同年11月又出席全国群英会,1958年被轻工业部评为“国家名牌手”。

  他精心带徒传艺,其中徐秀棠大师就是组织合作社后他的第一个弟子 。其他还有谭泉海、鲍志强、鲍仲梅、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邵新和、王品荣、冯希亚、朱蓉娟、陈凤妹、张赦棠等 。

  任淦庭有个别号曰“大聋”或“聋人” 。他耳朵的确不太好,听力差,但绝不失聪。 遇有他不愿回答的问题或难题,他会充耳不闻,并在工作桌台上衬坯的垫子上,书写“聋人”二字,应付搪塞过去,这是他生活中的机智 。 他的创作丰富, 还得力于他收藏和留心保存的相当数量的工具书及前辈的稿子,这是他几十年不断学习、 实践积累起来的成果。年近80高龄时,他也从不间断,每天埋头翻阅、感悟,并为后辈画下画稿及各种陶刻用句。

(图为1958年,任途庭指导徒弟徐秀棠、谭泉海等人学习陶刻技艺)


(图为1963.7.28.任淦庭向毛国强传授陶刻技艺)

作品赏析:

任淦庭 《云肩纹瓶》

跂陶主人、任淦庭刻《铺首方尊》

任淦庭 吴汉文合作 《人物笔筒》

顾景舟制 任淦庭刻 《大石瓢壶》

王寅春制、亚明画、任淦庭及徐秀棠刻《亚明方壶》



二、裴石民(制壶)

(图为1958年,裴石民在制作螃蟹)

人物介绍:

  裴石民(l892-l976),原名德铭、云庆,宜兴蜀山人,紫砂名艺人。 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他出生在蜀山南街一豆腐店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 l4岁拜姐夫江祖臣为师,为了与紫砂工艺更相符合,后改名石民。他年少成名, 19l3年22岁时到利永公司制作紫砂陶器, 技艺成熟,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紫砂爱好者纷纷邀请他制作紫砂陶器。抗战前夕,由上海利永公司张槐卿和江祖臣介绍, 到上海著名魔术师莫悟奇家中制陶.

  后与莫悟奇结为至交,两人常常共同设计,制成紫砂珍品。 当时泥料从宜兴运到上海,制成陶坯后再运回蜀山烧成,然后再运回上海莫家中陈设, 盆景上仅盖“悟其治陶”印章,“悟”之说因此而来。他在上海长住达十年之久,先后为几个古董商店专事仿古,颇负盛名。1938年,裴石民回乡在蜀山大桥下北厂开设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仿陈鸣远的作品甚多,精工细作,几可乱真,遂有“陈鸣远第二”之称。因而裴石民也练就了驾驭各种形款紫砂器的能力。 除了茶壶以外, 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等均有所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这也是与他平时造壶以外的文人雅趣分不开的, 他善养鸟、斗蟋蟀,尤喜养兰花,以从自然生态中汲取创作之灵感。

  裴石民曾有二次惊人之举, 第一次是宜兴名士储南强在苏州冷摊上发现明代正德年间的 “供春壶”, 壶盖由后人黄玉麟所配, 经黄宾虹考证此盖与原盖不相符, 遂由裴石民重新配盖。解放后,储南强将此壶献给了国家,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二次是为明代圣思桃杯配杯托, 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院。这两个配件都与主体协调匹配, 反映了他高超的捏塑技艺和设计理念。其后,又为清代陈曼生所制紫砂生栗子配上一个熟栗,与原件辉映成趣。

  裴石民1953年在“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上展出的“松段壶”, 以苍松一截为壶身造型, 褐色, 树皮斑驳, 树身斧斫,枝芽依然; 壶把、嘴、盖也用松枝造型, 壶身和盖旁镶以绿色的松针浮雕, 苍劲中显出勃勃生机。 配以四只茶杯, 一只茶盘, 全为松段造型, 浑为一体, 刚劲古雅, 展出后获得优秀奖 。 其照片刊载于 1954 年6月出版的《华东民间艺术画册》。1955年,裴参加陶业生产合作社, 作品以中小件为主, 造型常以古器作借鉴, 以超凡的构思,能收能放,简繁得当,精湛的技艺制成清秀不俗之壶。他对泥色的选料配比极为独到, 各种泥色入其手, 既可作出古趣盎然的仿古茶具,又能制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瓜果、动物; 既能制作典雅的光素茗器, 又能制作出千姿百态的花式茶具。其代表作还有“串顶秦钟壶”、“双圈名鼎壶”、“菊蕾壶”、 “莲心茶具”、 “素身圆裙壶”等;文玩水盂有“金蟾水盂”、“田螺水盂”、“葫芦水盂”、“松段水盂”、 “百果水盂”、“金龟水盂”等, 每种式样至多只制作五六件, 少则二三件,以高雅大方的风格, 在紫砂艺苑中別树一帜, 其择善执著, 求新求变的精神颇能启发后人。

(图为裴石民在辅导青工)

作品赏析:

裴石民制《三足鼎壶》


裴石民制《素身围裙壶》

裴石民制《三头桑盘摆件》

裴石民制《段泥松段三足洗》



三、吴云根(制壶)


人物介绍:

  吴云根(1892-l969),宜兴蜀山南街人, 原名芝莱。紫砂名艺人, l956 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他14岁拜师于汪生义,曾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三年学成。其时清廷衰败,经济蕭条,紫砂窑场大不景气,常靠挑坯、搬运为营生。l915年由利永陶器公司介绍, 和杨阿时、李宝珍、朱庆生三人远赴山西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历时三年,其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烧制均釉紫砂陶,取得满意的效果, 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3年后回故乡蜀山,仍以制壶为业。1929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 2年后回宜兴。1931年又在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担任技师,尔后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联袂授艺, 延至抗战爆发学校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 宜兴紫砂业逐步复兴。 1954年他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担任成型技术辅导员。宜兴紫砂厂成立后, 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 可谓门墙桃李, 极一时之盛 。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亲沐其教泽,并由吴云根推荐于师弟朱可心身边学艺。 他待人谦和大度,诙谐、风趣、体魄强健、力大超人、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摒弃门户之见,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1959年,在他68岁高龄时, 在师徒间首开技艺比赛之先河, 对每人完成的作品一一评点, 从学者都十分敬佩,深受大家爱戴。他长期从事学院的正规艺事教育,十分重视自然界的写生,尤其对竹的形态细心研究,为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 丰富造型,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导徒弟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正由于他把握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技法在于磨砺”的原则, 因而他的制壶风格朴实稳重, 光润内蕴,构思奇妙,擅长筋纹器制作, 于仿制传统作品中别具匠心,推陈出新,给人以新颖之感。

  吴云根制作的 “提梁弧菱壶”、“双色竹段壶”、“大型竹提”、“传炉壶”、 “线云壶”、 “合菱壶”等, 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 声誉远播。早在l932年,他的传炉壶” 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他的“牛盖洋桶壶”, 其壶紫褐色,外观光润可人。虽是件传统造型, 但吴云根做得颇为不俗, 整体端庄稳健,朴实规矩,气势挺拔, 壶身的圆润、流、肩和盖的弧线过渡都十分流畅,洋溢着一种韵律美。此壶为任淦庭陶刻,吴云根设计,可谓珠联璧合。 创作设计的“竹花盆”、 “大长方水底盆”、“菱角茶具”、“双色柿子”、“鱼罩壶”、 “春亭壶“等,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同时颇具创意。 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竹节为壶身, 挺拔刚劲,嘴、把、钮缀以小竹枝攀于壶体,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 似风中飘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 色、泽和谐得体。

  他一生中真正做壶谋生的时间与同辈艺人相比是最少的, 故他留下的茶壶并不很多。

作品赏析:

近代•吴云根制、云石铭刻  《东坡提梁壶》

云根  《双色竹段壶》

吴云根  《合梅壶》

吴云根制、岩如刻  《海棠壶》

吴云根  《石榴壶》

吴云根  《鱼化龙茶具套组》



四、王寅春(制壶)

人物介绍:

  王寅春(l897-1977),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川埠上袁村,紫砂名艺人。 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王寅春13岁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 满师后即帮窑户制坯当客师, 24岁后在家自产自销紫砂壶, 因手艺出众,上海客户纷纷订货,并赠“阳羡惜阴室王” 印款盖于壶底 。把梢和盖内钤 “王寅春”方印,是素有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先生为他刻的。他宝爱此章, 一直沿用到辞世为止。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也慕名前来订制水平壶并包销,王寅春很快扬名沪上。据已故陶业家华荫棠老先生生前回忆, 1917年江苏省陶业工厂在蜀山成立, 招聘陶器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陶器, 陶业工厂曾经向上送礼品“满汉全席餐具”, 每套108件,外红泥,内白釉,皆由王寅春做坯, 任淦庭陶刻 。

王寅春在 1935 年应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之邀,去沪上专事紫砂仿古产品,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名壶图谱和实物,反复揣摩,成功地仿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陈子畦等名家的作品, 自然也提高了自己的鉴赏眼光和艺术素养。

  对宜兴紫砂陶走向国际市场, 王寅春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4年东洋生意兴起, 日本人向吴德盛陶器公司订购了300只小花盆,因工期仅为二个月, 他率先制成了紫砂挡坯的模型, 首开紫砂成型工艺用模具的先河,为重大革新之一。1940年,又应上海陶器店客商张甫林和唐明香之请,赶制一批咖啡具,每套15件, 除壶、奶杯、糖缸各一件外,还有6 杯6碟, 坯体全部采用紫砂泥制作, 内壁均上白釉, 造型有六方、 八方、抽角等, 咖啡具销往欧美市场后深受好评。 接着又为蜀山蒋洪汝赶制一批销往泰国的茶壶,有洋桶、线圆等。

  1954年10月,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和1960 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两次出席省群英会, 受到省政府嘉奖。其制壶既快又好, 技艺精巧令人赞叹,因而他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茶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 “玉笠壶”、 “圆条壶”、“八方盅形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等。已故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了“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皆由其制作,两位名家迁想妙得,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是留世杰作。

  王寅春为人忠厚, 诚朴而谦虚, 行动稳重。两手虽粗,但特别灵巧。 虽不识字,但极具经营头脑。其作品线条挺括清晰, 口盖准缝严密, 既继承传统又能突破传统, 无论是哪一类作品, 都带有强烈的个性, 不论茶壶、茶具,还是花盆、餐具, 咖啡具以及光货、花货、筋囊货制作上具有相当高的技艺, 很难有人企及,他一生创新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十件之多,是位勤劳多产的名艺人,74岁时还创作“裙花提梁壶”,可谓壮心不已,宝刀不老。在20多年间, 他先后带徒50余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制壶快捷高手, 现今有的已成为国家级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品赏析:

王寅春制《小朱泥壶》

王寅春制《六方菱花》

王寅春制 《梅花周盘壶》

王寅春制《碗灯壶》



五、朱可心 (制壶)

人物介绍:

  朱可心(1904.10-1986.3.26),原名朱凯长,  自取“可心”名,寓意虚心者,可师也”,  “山中一杯水, 可清天地心”。宜兴蜀山人,紫砂名艺人。 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

  朱可心自幼家境贫寒, 父亲朱伯荣以编织草席为生。 14岁时拜紫砂艺人汪生义为师学艺,与吴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兄弟,虚心好学,刻意求新, 壶艺初露锋芒,擅长花货造型,仿制传统产品独到,所制“鱼化龙”和新创的 “一节竹段壶” 为窑主们看好, 声誉大振。1931年,经师兄吴云根推荐, 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老师, 兼做实验工场技师。次年,他创作的“云龙鼎”,以民族象征巨龙为题材, 鼎身捏塑神龙形象, 高2.5尺,腾云驾雾,气势不凡,雕镂生动,布局恰到好处,并巧妙地运用紫泥天然色彩,形象、色泽及表面纹理, 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 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另一件“竹节鼎”,构思奇特,配色巧妙,做工精细,竹节清晰有致,轮廓分明,盖面竹叶处理成镂空,便于焚香透气。 这件作品在上海蓬菜市场(豫园商场)展出时被宋庆龄以500英镑定购, 展后回国交货, 该鼎现保存在宋庆龄故居内。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 他度日艰难, 但工作仍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创制了几十种(套)近千件的紫砂器具,  “云龙壶”、“竹段壶”、 “松鼠葡萄壶”、 “报春壶”、  “翠蝶壶”、 “三友壶”等为其杰作,成为长销不衰的品种。上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圆松竹梅壶”为南京博物院收藏。

  1954年夏天,朱可心被选送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学习5个月,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工艺装饰手法以及比例、层次、变形等一系列基础知识, 见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美术、工艺作品, 著名的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都为他们上过课。 学习回来后, 他担任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监事。

  1955年,他以合作社代表身份, 参加了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他的作品 “仿古竹提盒”、“松竹梅三友壶”和“一 节竹段壶” 曾出国参加展览。 他出席过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1960年,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 。 1959年精心仿制了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圣思桃杯”, 费时4个多月,获殊荣。1964年又仿制陈鸣远包袱壶”,可以乱真, 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 。 作品“万寿壶”曾先后呈送徐海东大将、 毛泽东主席。 “可心梨式壶” 由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国田中角荣首相。

  朱可心是一位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变化进取的艺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后期,作品无不洋溢着时代气息, 风格浑厚淳朴, 技法老成,法度合宜,力作颇多。1985年10月, 上海电视台来宜拍片, 他制作了一把 “仿古壶”,其后又制作了一 把“汉扁壶”,这时他已82岁高龄。他桃李芬芳, 辛苦培育了紫砂塑器的众多人才 。 2003年,他的亲属和弟子李芹仙、 潘春芳、汪寅仙、吴震、许成权、范洪泉、曹婉芬、 倪顺生等收集资料, 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专集。


1975年朱可心指导何道洪、周正华

1973年朱可心指导范洪泉、周桂珍、周坤生、王莲芳


作品赏析:




朱可心制 《彩蝶壶》

朱可心制《鱼化龙》

朱可心制《云龙壶》

朱可心制《竹段壶》

朱可心制《双色柿子壶》

朱可心制《仿古壶》



六、顾景舟(制壶)

人物介绍:

  顾景舟( l915.10.l8--1996.6.3), 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晩年自号壶叟、老萍。 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 个紫砂陶世家。 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称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

  顾景舟少年时就读于蜀山东坡小学,18岁时家道中落,继承父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两年后,其父请储铭至家教授紫砂技艺,仅两年,技艺非凡,让人刮目相看, 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

  上世纪30年代, 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 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 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明清两代名家的传世精品。他反复揣摩造型,研究其制作手法,分析其精髓。他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提高。几年间,他仿制过明代时大彬的“高僧帽壶”、供春的“供春壶”、清代陈鸣远的 “龙把凤嘴壶”、“竹笋水盂”以及邵大亨的“扁仿鼓壶”、“仿大亨壶”等,造型端庄,施艺严谨,细部刻画尤精到,无论在技艺上、泥色上都是远远地超过历史原作。 分别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收藏。

  顾景舟紫砂技艺全面, 掌握了一整套从选矿、泥料配制、烧成到成品加工的工艺知识,对造型研究独到,形成独特的成型技法。作品风格多样,“花货”、“光货”倶佳,方、圆器倶优。 “大梅花茶具”是其花货的代表作, “六方水平”和“方钟水平”为方壶的力作。他名噪于“光货”造型,完全靠造型合度、准到、线面转换周正、舒坦和色调雅合来完美一件作品 。 光货造型,不事堆雕,毫无假借,亦无躲藏,全身线面毕露,毫厘之差都不易遮掩躲闪,因此也最见制作者的功夫 。     

  他一生中创作了数十件品种,代表壶型有“雪华壶”、“汉云壶”、“上新桥壶”、“此乐壶”、“如意仿鼓壶”、与高庄教授合作的“提璧茶具”等。其中“提璧茶具”被国务院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 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被作为国礼, 赠送给日本首相。顾景舟古典文学功底较厚, 书法雅健老成,早在上世纪40年代, 他在上海结识了许多书画名流, 如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人,视野大开,艺术格调和创作思想也有所突破。50年代,又与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和教授交友,切磋借鉴,如傅抱石、亚明、高庄、刘汝醴、孙文林等。他在陶瓷工艺学、美学、书法、绘画、金石等方面拥有广博的学识。其学术水准和其它艺术的综合能力也远胜其他同行, 在紫砂陶艺界独领风骚 。1987 年在第二届亚洲艺术节期间, 带领高海庚、徐秀棠,为香港茶具收藏家罗桂祥先生收藏的两百余件紫砂器作过鉴定, 并开展紫砂陶艺讲座, 给许多国家的学者及鉴赏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0年代至90年代初, 他自撰或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宜兴紫砂工陶》、《宜兴紫砂壶艺概要》、《壶艺的形神气》、《简谈宜兴紫砂陶艺鉴赏》等9篇论文, 在各类专刊上发表。他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他于1992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5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2004年,由徐秀棠大师编著的《紫砂泰斗顾景舟》、《景舟壶艺流别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品赏析:

顾景舟制《供春壶》

顾景舟制《洋桶壶》

顾景舟制《提璧套壶》

顾景舟制《传炉壶》


顾景舟制  江寒汀画  《吴湖帆石瓢壶》





顾景舟制  《松鼠葡萄十头套组咖啡茶具》

顾景舟制  《九头咏梅茶具》



七、蒋蓉(制壶)

人物简介:


  蒋蓉(女),别号林凤, 1919年出生于宜兴川埠乡潜洛村的一个紫砂工艺世家,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

  她1l岁时辍学在家随父抟泥制陶,数年后制作的“犀牛”和“螃蟹戏金鱼砚台”就让人刮目相看。其时她的伯父蒋燕亭在上海制作假古董,许多壶上落款时大彬、陈鸣远、陈子畦等明清名家姓名。她20岁不到就到上海伯父处学艺制陶, 眼界大开,技艺精进,也仿冒过荏邨的作品, 此时作品多为花货摆件, 如 “水红菱”、“小田螺”、“小辣椒”、“蓮水盂”等。这对她增加了不少茶壶的造型知识, 从伯父那里掌握和学习到了许多技艺, 为日后象形、 象真壶器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宜兴蜀山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 嗣后,她先后带过50余名艺徒,人呼蒋辅导,那时她才30多岁,为七名技术辅导中最年轻者。她平时善于观察蔬果、花鸟、昆虫等自然形体,作为创作的素材,化而用之,在紫砂器上经过艺术提炼,变化到作品之中。她的作品造型、设色逼真, 融合了艺术美感与自然生趣,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她当年创作的 “荷花壶”、“牡丹壶”在《文化新闻》、《中国美术》等报刊作过专题介绍。“荷花壶”以盛开荷花为壶体,从中挺出莲蓬为“盖”, 盖上栖息着一只青蛙为“钮”, 以荷叶为“嘴",莲梗为“把”,色彩对比匀和,洋溢着江南浓厚的荷塘自然情趣和乡土特色 。 此作在全国陶瓷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种工艺品奖、宜兴县创新一等奖。创作的紫砂九件果品被选为周恩来总理出访礼品。1957年设计制作“佛手壶”通过改革成型工艺,尝试注浆生产方式制作获得成功,工效提高十余倍, 从此各式各样新奇产品均可满足出口订货的需要。之后,她创作了“金瓜壶”、“菱形壶”、“莳花三脚盆”、 “叶形烟缸”、“南瓜烟缸”、“大栗杯”、“竹根笔筒” 等数十个品种, 批量生产。 又制作了一批精美作品如“莲蓬烟具”、“竹节烟具”、“小藕笔架”、“南瓜壶”、 “荸荠壶”、“妇女耕牛”等作品,曾在各种展览会展出。1973年以后,是她创作的高峰期, 创作了“白藕酒具”、“枇杷笔架”、“蛤蟆捕虫水盂”、“蛤蟆树桩盆”、“树段盆”、“西瓜壶”、“绿荷叶壶”、“荷花瓣杯”、“芒果壶"等,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1983年,她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进修班的学习, 尽管年届65岁,创作热情却依然不减。“百寿树情壶”、“玉兔拜月壶”、“菊蕊花蝶”、 “松果壶”、“荷叶壶”、“双龙紫砂砚” 等,是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她先后参加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的宜兴陶艺展、北京的宜兴紫砂陶汇报展、日本横滨的宜兴陶瓷展览, 多件参展作品获得殊荣 。“芒果壶”、“西瓜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 “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收藏。她还多次赴马来西亚、香港举办展览,并发表论文。l997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陈鸣远作品研讨会”,还对藏品风格作出鉴定。

  蒋蓉在7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 共创作新品一百余件, 作品无不洋溢着天真烂漫、自然可人的纯朴气息, 这是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情感的流露 。


1959年5月前,蒋蓉在讲解荷花壶的创作,辅导青年艺徒

图为蒋蓉年轻时在创作象形花器

作品赏析:

蒋蓉制《老南瓜壶》

蒋蓉制《束柴三友壶》


蒋蓉制 《百果壶》

蒋蓉制《荷花茶具》



管理员联系方式:

微信号:yzqcwangxia

电话联系:18761561137(王)

邮箱:4197874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