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8第十一期


2018-11-29  

    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陶瓷技艺

李守才荣获轻工“大国工匠”座谈会在宜举行

       11月8日下午,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陶瓷技艺——李守才荣获轻工“大国工匠”座谈会在宜兴市陶协举行。活动由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市总工会、丁蜀镇人民政府、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共同举办。

       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军、市政协副主席洪雅、市总工会副主席毛旭娟、丁蜀镇委副书记方晔、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史昶、徐建荣、谈志坚、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及陶艺界部分大师、均陶老艺人、李守才弟子出席了活动。

       自前不久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文公布,李守才等42人获得轻工“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陶艺界的热烈反响。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介绍,轻工“大国工匠”的条件是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卓越、技艺超群、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轻工业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职工。这次确认公布荣获全国42位轻工“大国工匠”名单中,来自全国轻工行业的方方面面,其中陶瓷艺术界共产生两名“大国工匠”,一位是宜兴的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陶堆花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守才,另一位是江西景德镇的女陶艺家曹爱勤。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一样,都是行业学习的楷模和标杆。

       座谈会发言踊跃,原在宜兴均陶工艺厂担任领导,现为市陶协副会长的鲍建生首先动情地回忆了李守才从参加工作,拜师学艺,从事堆花技艺,爱岗敬业,不断进取,传承创新,带徒授艺等方面取得成就的闪光历程。徐建荣、葛海军、周小东以及邱玉林、陈建平、时顺华、华健、范伟群、吴小楣、韩小虎、潘友芳、杨俊、怀其芳等在座谈会上热烈发言表示祝贺,一致认为,李守才荣获轻工“大国工匠”不仅是宜兴陶艺界的骄傲,也是丁蜀镇、宜兴市所有产业工人的莫大荣耀,李守才践行的是大国工匠精神,是陶艺人学习的榜样,在行业发展中具有典型示范引领的标杆作用。丁蜀镇委副书记方晔在讲话中说,李守才大师入选轻工“大国工匠”,这不仅是对李大师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丁蜀陶艺工作者的肯定。在李守才身上,体现的是我们丁蜀一大批陶艺工作者特有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传承。学习他对陶艺作品的精益求精,对艺术追求的永无止境,对自身职业的敬业敬畏。相信在李守大师等一大批陶艺界领军人物的带领下,丁蜀陶文化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向荣获轻工“大国工匠”称号的李守才表示祝贺。同时,她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相关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乐道和向往的精神追求。要加快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工匠的培育工作,让每个劳动者以更加勤勉的精神,更加专注实干的状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投身“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创造出更加伟大的陶瓷新时代。(崔听槐)


众志成城乐陶陶

陶瓷城举办十周年庆典活动

       中国陶都陶瓷城十周年暨丁山国际大酒店开业五周年庆典活动,11月28日下午在丁山国际大酒店举行。

       中共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宜兴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温秀芳,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亚君、王敖盘,市政协原副主席钮颂坚,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镇长任飞,宜兴市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文广新局、市场监管局、旅游园林局、市城管局、市妇联的主要领导,陶瓷城同业商会会员、业主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活动。

       江苏融达集团总裁、陶瓷城董事长、陶瓷城同业商会会长、宜兴市工商联副主席石国松致欢迎辞,他深情地回顾十年来陶瓷城走过的创建历程,与广大业主一起,众志成城,共同打造诚信经营品牌,体现陶城为我建平台,我为陶城添光彩的精神风貌,为市场顺利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通过今天的活动,将进一步增强信心,依法经营,众志成城,再创辉煌,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而谱写新的篇章。

      沈晓红代表市委向陶瓷城十周年表示祝贺。中国陶都陶瓷城是宜兴市委、市政府为弘扬陶瓷文化、发展陶瓷产业而培育的综合性陶瓷商旅文综合体,也是省重点发展的省级服务集聚区,已在国内陶瓷市场中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声誉。希望陶瓷城以十周年庆典为新起点,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突出品牌管理双提升,更加彰显陶瓷城陶艺精品的会展殿堂、陶业信息的发布枢纽、陶瓷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史俊棠会长、任飞镇长在会上致辞,表示祝贺。

       江苏融达集团投巨资规划创意的中国陶都陶瓷城,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集聚了以营销紫砂为主的商户1800余家,市场管理规范,诚信经营蔚然成风,年营销额约达30多亿元。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包括投运五年来的丁山国际大酒店,集陶瓷营销、电子商务、物流配载、产品展示、陶艺培训、文化旅游、重大活动的综合性大型市场,成为中国十大陶瓷市场之一。十年来,博览中心不仅有以紫砂为代表的“五朵金花”,还汇聚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名窑名陶名瓷,名人名作名品,常年来在此举办、承办、协办的各类活动近300场次,每年接待中外嘉宾约20余万人次。尤其是2013年恢复举办两年一届的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至2017年第九届已举办了三届,为“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展示了迷人的魅力和文化的精彩。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省、市各类诚信、文明等荣誉称号。

       活动中,江苏融达集团副总、陶瓷城同业商会副会长、博览中心总经理范淑云宣读对“十佳诚信示范标兵单位”、“双十佳诚信经营示范标兵户”的表彰决定;对首届“陶城杯”作品大赛获金、银、铜奖的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宜窑逸色发展有限公司十杰陶艺家张荣法、孔良法、瞿华娣等10人向“宜兴市国松艺术馆”捐赠了陶艺作品。

       温秀芳代表市政协、市工商联对陶瓷城十周年来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希望陶瓷城要立足更高起点,擦亮陶都这块金字招牌,围绕服务、服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规范行业行为,带领广大会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引导个人素质好、发展后劲足的经营户,培养一支具有强烈事业追求和现代经营理念的商会会员队伍。突出陶瓷产业特色,整合各方资源,举办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扩大影响,再创辉煌。(崔听槐)


吴奇敏获“江苏省技能大赛状元”殊荣

       第四届江苏技能大赛总决赛于11月26日在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我市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江苏省陶艺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奇敏,凭借扎实的技艺功底、超群的创新能力和独具内涵的艺术审美,在463名参加总决赛的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她现场制作的《唐风提梁壶》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赞誉,成为了紫砂陶制作项目(制壶)的江苏省技能大赛状元。同时跻身大赛前十名的还有宜兴紫砂实力派艺人喻小芳、沈严峰、高爱春、蒋志强、万亚钧、于洪霞、詹黎明、邵志峰、范萍。宜兴紫砂工艺厂荣获“高技能人才摇篮奖”。

       本届江苏省技能大赛总决赛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工信厅、财政厅、人社厅,镇江市人民政府等共同承办。是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范围最广、表彰奖励力度最大的赛事活动。与前三届不同的是在去年首次举办全省乡土人才传统技能大赛基础上,首次将乡土人才紫砂陶制作列入第四届省技能状元大赛竞赛项目,赛制新颖,是大赛中唯一需经过市级选拔、省级预选,再争夺总决赛资格的项目,进入总决赛选手,采用A、B双壶比赛模式,A是现场随机抽选一款传统经典器型,B为自由创作,分别考验选手的传统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AB赛制时间延长至3.5天。这次技能大赛总决赛彰显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耀眼光彩,进一步扩大乡土人才的影响力,提高乡土人才经济和社会地位,推动传统经典产业传承和创新,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崔听槐)


第十一届全国陶评评比揭晓

市陶协为宜兴163件荣获金银铜奖作者颁奖

       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第十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于11月4日在浙江龙泉评比揭晓。宜兴陶瓷产区参评的493件(套)陶艺新作中,共有163件(套)分获金、银、铜奖,获奖数在全国陶瓷产区中名列前茅。

       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是国内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陶艺盛会,被称为陶艺界的“奥林匹克”。此次展评汇聚了全国十大陶瓷产区和院校师生的3289件作品参评,涵盖了现代陶艺类、实用陶瓷类、传统艺术陶瓷类三大类别。与往届不同的是,这次评奖不设优秀奖。这次大展共评出1129件(套)获奖作品,其中金奖195件(套),银奖362件(套),铜奖572件(套)。宜兴产区参评作品以紫砂为大宗,另有均陶、青瓷、彩陶等门类。经专家评定,史小明的《和》,蒋雍君、张振中的《似水》,华健、吴奇敏的《龙凤呈祥》,范伟群、范泽锋的《花之韵》,谈志坚的《窑变斗笠碗》,张荣法的《紫玉牡丹》,刘俊、李倩的《龙凤呈祥》钵等22件作品获金奖;沈建军、邱玉林的《四季平安富贵》瓶,喻小芳的《一揽芳华》,赵曦鹏的《怡然自乐》,吴云峰的《听涛》,鲍曙岩的《玉带祥云》,周顺元的陶刻《心经》缸,徐敏的《田园情趣》等67件作品获银奖;陈建平、贾益芳、陈添羽的《花非花絮》,王潇笠的《无形》,谢强的《梅兰竹菊》,王志刚的《孺子牛》,朱峰海、何玲的《松鹤长春》画缸,詹杏娣的《灵芝•碗》等74件获铜奖,获奖作品占送评作品的33%,彰显了当代宜兴中青年陶艺家设计创新理念的多元和蓬勃向上的活力。

       11日下午,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在陶协会场举行颁奖仪式,史俊棠、鲍建生、程同德、史昶等陶协领导以及第十届全国陶评评委陈国良大师等出席活动,史昶代表陶协通报了在龙泉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第十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及宜兴产区参评获奖情况。会上,市陶协领导为荣获金、银、铜奖作品的作者颁发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荣誉证书。(崔听槐)


宜兴陶瓷的四十年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中国陶都——宜兴,以悠久的陶瓷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精湛的陶瓷艺术而饮誉中外。长达7300年的陶瓷历史文化,书写了彪炳千秋的宏伟篇章,成为了绵延不绝的陶瓷颂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宜兴的陶瓷也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呈现了精彩陶都的时代新风和亮色。

       改革开放是宜兴陶瓷产业的流金岁月。我们所看到的点点滴滴,所经历的件件桩桩,都说明改革开放给宜兴陶瓷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兴旺。

陶瓷经济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之初,宜兴陶瓷工业是以宜兴陶瓷公司下辖的近30家陶瓷生产企业和后勤服务单位为主体,职工总数1.6万人。1978年代表着宜兴陶瓷工业的总产值为4944万元,其化机厂、大新厂等全民企业的总产值3825万元,均陶厂(红星厂)、紫砂厂等集体企业的总产值1119万元,当时均陶的年产值310万元,紫砂的年产值21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6年宜兴陶瓷公司被国家列为重点技术改造的大型骨干企业,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又批准自行出口,为振兴宜兴陶瓷经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至1990年宜兴陶瓷公司职工总数2万余人,总产值仅1.96亿元。

       宜兴陶瓷是传统的、特色的、文化的产业,产品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善,陶艺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丰厚。在宜兴陶瓷百花园地,既有传统的缸、坛、盆、罐等日用陶瓷,又有鲜艳夺目的艺术陶瓷、古色古香的园林陶瓷、别具风采的建筑陶瓷。而且工业陶瓷、特种耐火陶瓷等陶瓷产品拓展了服务领域,以新门类、新品种、新技术、新功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陶都是宜兴,陶业在丁蜀。江苏省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宜兴陶瓷产业在丁蜀镇腾飞发展的主阵地。在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入园的企业有300多家,其中陶瓷企业170家,经济总量占整个园区的37%。目前,宜兴共有陶瓷企业752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经济总量约150亿元。在几十家骨干企业中,南耐集团、拜富公司、宜刚耐火、化机集团、王子制陶、彩陶厂、金鱼公司、省陶研所等14家企业的年应税销售超亿元,支撑着宜兴陶瓷经济的逐年发展。企业规模、产品创优、科技进步、人才资源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代表着宜兴陶瓷的主流,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陶瓷产业机制创新

       宜兴陶瓷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与发展互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成为主旋律。机制和体制的转换,使陶瓷企业重新“洗牌”。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改制、或重组、或破产,职工身份全部置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宜兴陶瓷公司所属的企业大部分宣告破产或终结破产,少数企业进行了改制。民营(个私)企业蓬勃发展,迅速壮大,合资、港台或外商独资企业也纷纷落户宜兴,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宜兴陶瓷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更加强大,不仅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陶瓷成为了宜兴的城市名片。

       改革开放中,新兴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给宜兴陶瓷产业注入了不竭的活力。以紫砂行业为例,1980年周墅乡办起周墅紫砂工艺厂,依靠潘家祠堂10多间房子,几十个下放职工 ,8千元贷款起步,经过努力建起两条隧道窑,形成规模生产,1985年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随着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展壮大,丁蜀镇及周边乡镇又办起了紫砂三厂、四厂、五厂,吸纳农民进厂就业,成为农村多余劳动力进厂务工的首选,也是新农村建设,富民强村的好途径。机制的创新,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从上世九十年代末开始,紫砂从业人员又离开工厂,回到家中,开起了家庭作坊,探索公司、合作社加艺人,创商品品牌的经营模式。紫砂工艺回归民间,回归千家万户,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时至今日,丁蜀镇拥有紫砂专业村5个,分别是紫砂村(上袁村)、西望村、洋渚村、双桥村、任墅村。12000个家庭个体作坊,从业人员逾3万人。在宜兴紫砂盛世辉煌的形势下,2006年11月30日,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促使宜兴紫砂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紫砂产业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使宜兴陶瓷的其他门类遍地开花。1992年5月6日,江苏省宜兴陶瓷集团成立,就有91个成员企业,分布在洑东、太华、茗岭、张渚、大浦、川埠、张泽等地。 

       目前,宜兴陶瓷企业有工业陶瓷342家,日用陶瓷企业40家,园林陶企业200多家,艺术陶瓷企业100多家,其他辅助产品生产企业70多家,宜兴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陶、园林陶、陶酒瓶生产基地。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是改革开放,产业改制中产生的社团组织。宜兴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历史的积淀,技艺的传承,文化的弘扬,产业的兴旺,都须经过长期的努力,一代又一代陶瓷人的不忘初心,矢志前行。宜兴市陶瓷行为协会自2002年6月成立至今已经16年了,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成立之初就把繁荣宜兴陶瓷经济、弘扬宜兴陶瓷文化作为已任,既是守望者,又是开拓者。

       协会遵循“服务、代表、协调、自律”的宗旨,按照法律的规定,制订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坚持行业自律,监督会员自觉执行行业自律公约,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的制订及其修订工作,督促会员做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做好向有关部门推荐优质产品和新技术产品工作,组织与陶瓷相关的陶瓷文化活动,研究宜兴陶瓷文化,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播和弘扬。组织行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和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国际国内陶瓷交流和展评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为工作基点,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地展开陶瓷、陶艺、陶文化活动。陶协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诸多成绩,这与陶瓷在宜兴的特殊地位分不开,与改革开放和机制、体制的转换紧密相关,其中包括宜兴陶瓷的历史、文化、艺术、作用和地位等等方面。         目前,宜兴市陶瓷协会拥有会员单位600多家,下设花盆分会、原料分会、均陶分会、青瓷分会、陶刻协会、女陶艺家分会、建筑陶分会、工业陶分会和紫砂文化促进会。为宜兴陶瓷的兴旺和繁荣,不遗余力地审视自身发展形势,把加快发展与转型提升结合起来,把创新引领与开放带领融合起来,壮大陶瓷产业,增强陶瓷经济。

陶瓷科技提质增效

       在宜兴陶瓷发展的凯歌声中,应该凸显宜兴陶瓷文化特色和产品科技含量,才能支撑陶都声誉,适应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能源、材料和信息是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工业陶瓷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宜兴工业陶企业多达342家,分别生产化工陶瓷、电工陶瓷、电子陶瓷、纺织陶瓷和特种耐火材料等,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制药、造纸、环保、节能、电子、冶金、纺织等40多个行业,不少产品荣获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列入省和国家“火炬”计划或“星火”计划项目,工业陶瓷产值占宜兴陶瓷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宜兴陶瓷业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技改扩能、科技进步、产品创新、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工业技术及装备,提供了升级换代的人才条件。许多工业陶瓷企业把技改扩能,创新引领作为重点,例如,2011年宜兴旭硝子工业陶瓷有限公司投资2980万美元,建设年产3.4万吨耐火陶瓷制品项目。2012年10月,江苏省科技厅确认第三批省级科技产业园,其中江苏宜兴工业陶瓷科技产业园成为省级园区。在工业陶瓷企业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拥有各类陶瓷、耐火材料研发中心300多个,并与全国2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100多位专家、教授对接。工业陶瓷年产值近80亿元,占丁蜀镇经济总量的45%左右。

       化机公司将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地转化为市场优势,企业持续稳步发展。蜂窝陶瓷、高温气固分离陶瓷、高精度液固分离陶瓷膜、电厂脱硝用长载体、柴油机大规格载体等新产品的开发,让企业年应税销售跃升2亿元以上。

       宜兴彩陶工艺厂加大技改投入,提升生产工艺设备水平,作为企业落实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技改引进先进的原料生产设备,60米天然气辊道窑、自动注浆生产线等,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后续发展能力。投入7000万元的彩陶新厂于2011年7月投入运行,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是由新嘉理(香港)有限公司独资在宜兴创办的生产、开发、销售高档陶瓷幕墙、立方陶和外墙劈开砖的现代化企业。2007年投入1亿港元引进意大利和德国产的陶板生产线,采用欧洲最为推崇的湿法成型工艺等,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陶板幕墙生产企业。形成了年产陶板150万平方米、立方陶100万米和劈开砖100万平方米和陶板幕墙百余品种的生产规模。还投资400万元搞研发,成功地产出乳白色冰裂釉异型陶板9个规格,应用于广州“东塔”的幕墙。拜富公司争当陶瓷色釉行业的领跑者。近年累计投资500万元,研制出“墙地砖微晶透明干粉”“第三代窑变干粉”等新品,赢得市场的良好前景。

       宜兴陶瓷在科技引领中,依托“西气东输”的良好机遇,所有窑炉在改革中全面采用天然气烧成。宜兴窑场不再见到林立的烟囱,还陶乡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节能环保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宜兴市实施《琉璃瓦生产企业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走转型之路,建最佳生态。从2010年至2012年,全市范围内对314家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琉璃瓦企业,依法关闭,巨资转产, 有序退出,到2013年1月1日零时,琉璃瓦生产企业整治全面“收官”,达到窑炉拆除、烟囱推倒、清算完成、承诺兑现。确保了宜兴陶瓷产业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优胜劣汰这一重大举措落实到位。

陶瓷技艺传承有序

       宜兴陶瓷行业,拥有一支庞大的技艺人员队伍,促进了产业的传承和繁荣。尤其是以紫砂、均陶、青瓷、彩陶、精陶等主要艺术陶瓷领域,技艺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出现了空前的盛况。不少历史上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并且在挖掘中有了传承和创新,新产品、新工艺、新品种、新造型层出不穷,数以百计的新品在全国和省、市级评比中荣获金银铜奖,给宜兴陶瓷艺术带来别样的风采。“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均陶制作技艺”先后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瓷制作技艺”和“彩陶制作技艺”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2006年至2018年上半年,宜兴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有111人,其中国家级4人(徐秀棠、吕尧臣、周桂珍、李守才),省级10人、无锡市级36人、宜兴市级61人。2007年6月,世界地理标志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商标被正式确认,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了证书。

       上世纪80年代初,宜兴陶瓷行业开始了职称评定。在部、省、市各级职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技艺人员的技术职称和荣誉称号的评定得到规范运作。据2018年3月,宜兴市职称办印发的《宜兴陶艺专业技术资格人物录》统计,宜兴陶瓷行业中技艺人员共有6678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10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34人,工艺美术师779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404人,工艺美术员3051人。拥有国家级大师称号的22人,省级大师称号的82人。

       在陶瓷技艺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中,无锡市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丁蜀职业中专、丁蜀成校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带徒传艺,开办培训班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此,市陶协于2012年表彰一批“培养陶艺人才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丁蜀职业中专、丁蜀成人学校(实训基地)和袁国强、吴亚亦、范建华、陆君、何健、董晓勇等。与此同时,不少技艺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还有一些高校开门办学,到宜兴开班传授专业知识。2012年3月24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紫砂高级研修班,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开班,100多名学员用3年时间系统学习《造型基础》《装饰基础》《陶瓷鉴赏》《创作实践》《艺术导论》等专业课程,由12位清华美院教授上课,走一条老师设计、学生制作、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知识产权的培养人才的新路子。

陶瓷文化绚丽多彩

       有着7300多年的宜兴陶瓷文化,是宜兴的一笔重要财富,承载了远古的文明和现代的荣耀。改革开放40年,宜兴陶瓷文化得了空前的继承和繁荣,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增进宜兴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以陶为媒、以艺会友,扩大交往、促进发展”为宗旨,自1988年开始由市政府主办了9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让世界知道数千年来宜兴陶瓷文化的渊源脉动和当代陶艺的灿烂夺目,对宜兴知名度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6月,宜兴举办了“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汇集中外陶艺家170件(套)精品佳作,“堪称国内举办的最高国际陶艺水平的展示活动”(北京《陶艺家通讯》主编许以祺评论)。此次活动共有600多位中外陶艺家参与,包括欧美、日韩等10多个国家的80位著名陶艺家来到宜兴。活动结束时有40位中外陶艺家捐赠46件作品给宜兴,珍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国际陶艺学会主席、英国著名陶艺家托尼•弗莱克斯在开幕式上宣布:“宜兴是世界制壶中心”。这是对古老陶都的崭新诠释。

       2009年至2015年,宜兴市政府主办,市陶协协助,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台北、香港举办“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为促进宜兴陶瓷文化的繁荣和发扬光大,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宜兴紫砂沿着丝绸之路的路径出发,不忘初心,逐梦前行,走进了泉州、厦门、福州、上海、杭州、青岛、西安等13个城市,让中国陶都、陶醉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宜兴陶瓷文化艺术世界性展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紫砂《竹简竹具》《百寿瓶》荣获金奖。1991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和1995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上,夏淑君制作的《九件四方茶具》和紫砂雕塑《母爱》获金质奖。1989年、1992年和1995年在日本美浓举办的3届国际陶艺展上,刘建平、徐维明、吴鸣、葛陶中、季益顺等荣获入选奖。宜兴陶瓷艺术品在全国和省级展评中披金挂银已成新常态,体现了宜兴陶瓷文化艺术在改革开放的40年攀登了新的高峰。

       宜兴陶艺家的足迹遍步世界许多国家,在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播上留下了清新的脚印。自1979年2月,紫砂陶艺家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之后,40年来数以百计的陶艺家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使者,赴阿曼苏丹、孟加拉国、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波兰、印尼、捷克、荷兰、特多、泰国、埃及、阿联酋等几十个国家,去讲学、去表演、去展示、去交流,把陶瓷文化带进异国他乡,让世界了解宜兴,让宜兴走进世界。

       与此同时,在宜兴陶瓷文化建设中,不断出版专著、画册、小说、报告文学、论文集和电视专题片。利用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市博物馆、陶都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中国紫砂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等艺术平台,进行学术交流、艺术研讨、信息公布、名品鉴赏,成为宜兴陶瓷文化的一个个重要窗口。陶乡丁蜀镇被评为“2016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人们纷纷为这一美丽富饶,又有文化内涵的江南名镇而点赞。

       宜兴陶瓷的建设和弘扬,寄托了当代宜兴人的激情和梦想。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感知世界。改革开放是宜兴陶瓷的黄金四十年,凸显了宜兴陶瓷在历史衍变中闪烁的光芒和巨大的成就。宜兴陶瓷人一定会砥砺前行,久久为功,矢志进取,不懈努力,实现心中的“陶瓷梦”。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的新形势下,积极推进陶瓷产业的发展和陶瓷经济的繁荣。


第十一届全国陶瓷设计与创新评比

宜兴产区获奖名单

金奖史小明《和》

金奖蒋雍君、张正中《似水》

金奖华健、吴奇敏《龙凤呈祥》壶

金奖范伟群、范泽锋《花之韵》组壶

金奖范建华、陆君《大成系列》组壶

金奖喻小芳、史小明、毛子健《竹林七贤》

金奖鲍青、勇禹愿《九洲方圆》对壶

金奖刘俊、李倩《龙凤呈祥》钵

金奖陈莉萍、王卫东《雪梅》紫砂泥绘方盘

金奖诸葛逸仙、诸葛云陶《生生不息》对壶

金奖许晶《静夜思•明窗》

金奖瞿华娣、周子钦《不为而为》组合

金奖蒋琰滨、陈浩丰《茶生墨相》茶具文房组

金奖胡洪明《福运连连》

金奖孙立强《苍穹系列》

金奖沈建强、何叶《一揽紫花壶》25件套

金奖王潇笠《时间去哪了》

金奖高奋荣《碧水寒》

金奖谈志坚《窑变斗笠碗》

金奖朱洁敏《繁华》

金奖张荣法《紫玉牡丹》

金奖王志刚、王潇笠《踏雪访梅》

银奖蒋雍君、张正中《一叶流云》组壶8件

银奖喻小芳《一揽芳华》对壶

银奖赵曦鹏《怡然自乐》五件茶具

银奖吴云峰《听涛》茶具

银奖鲍曙岩《玉带祥云》茶具

银奖汪佩蓉《荷•季》

银奖吴丸《幽篁寄情》

银奖卢伟强《紫艺木韵》茶具

银奖何卫枫《汉风》提梁茶具

银奖怀其芳、孙伯春《小雨涟漪》茶具

银奖蒋才源《恋尘》

银奖周品鑫、华雪琴、周旸《融陶、陶醉》组壶

银奖周忠军、周靖寓《圣贤之约》茶具

银奖詹黎明《汉风》茶具

银奖谢强《梅兰竹菊》组壶

银奖王亚军《生•梵心》茶具

银奖勇淑英《睦语》组合

银奖刘世涛、黄艳平《紫砂记忆》四条屏

银奖丁俊宏《待》壶

银奖吴曙峰《清源》壶组

银奖陈红梅《乡韵》茶具

银奖赵俊平、赵霞《智者》5头茶具

银奖杨海蓉《舍》

银奖刘蓉萍《四方竹柱》壶

银奖沈建军、邱玉林《四季平安富贵》瓶

银奖朱永忠《梅臆》壶

银奖陈莉萍《羿方》茶具

银奖何叶《秋声》茶具

银奖丁洪顺、陈慎任《八面玲珑》壶

银奖吴志平、吕小妹《六方清趣》壶

银奖吴志平《智方松》壶

银奖董亚平《记忆战国》

银奖蒋艺华葫芦(福禄)壶

银奖顾定荣、吴秀兰《清香提梁》壶

银奖沈锡芬《陆羽对壶》

银奖顾涛、汤利恒《云腾吉祥》9件茶具

银奖熊祖超、孟赟《太湖、石空》组合

银奖邓亚亚、蒋超《茶叶罐》组合

银奖叶水英《和合》壶

银奖谢菊萍、施若愚《如意》对壶

银奖徐曲、鲍骧《明韵陶木》对壶

银奖周海英《天渊》对壶

银奖顾美群《净莲》茶具

银奖吴俊卿《旋》组壶3件

银奖熊祖超《石空•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留存》

银奖熊祖超《山水之骨•藏空之五》

银奖张冰鉴、王学莹《镜花缘》4件

银奖李美玲《翔》茶具

银奖吴淑英、周南辰《良渚印象》茶具

银奖樊黄寅《新竹段》壶

银奖杨秀芬《绞泥年轮》组壶

银奖万美群《美群提梁》九件套

银奖陈相序、高静云、何文君《迎春》壶

银奖赵明敏《智圆行方》套壶

银奖李群、褚婷元、李千蕙《溪山隐座》

银奖徐荣飞、尹巍巍《盛世中华》壶组

银奖周俊智、曹竞方《明•醉风雅》

银奖倪顺生《高寿梅桩》壶

银奖谈志坚《镂空牡丹天球》瓶

银奖谈珂《美人》瓶

银奖刘立《活环象耳》瓶

银奖周顺元陶刻《心经》缸

银奖余文元《霓裳》

银奖徐敏《田野情趣》

银奖朱丽叶《青韵》

银奖童定家《达摩立像》

银奖王志刚《水韵》

铜奖陈建平、贾益芳、陈添羽《花非花絮》组壶

铜奖王潇笠《无形》

铜奖谢强《中华文明•战国•音乐》对壶

铜奖李玮、李洲《瑞光云影》组壶

铜奖高稚寒、高俊《点石成金》茶具

铜奖穆译君《云》壶

铜奖徐飞《知乐》提梁壶

铜奖范泽锋、汤先武、徐飞《夜上海》茶具

铜奖蒋永林《岁月如流》壶

铜奖周品鑫、华雪琴、周旸《曲径通幽》对壶

铜奖鲍伊南《霓裳羽衣》茶具

铜奖许成安、李经强《君子通达》瓶

铜奖卢小伟、俞震、金耀鑫《蓝贵人》茶具

铜奖封亮昌《山水》四条屏

铜奖吴芳娣《龙腾盛世》壶

铜奖唐朝昌《垂钓》提梁壶

铜奖张伟《秋菊》壶

铜奖顾云峰《青蔓瓜瓞》壶

铜奖黄强、孙云生《奇石方砖》茶具

铜奖赵俊平《龙翔凤吟》对壶

铜奖蒋永林《春之恋》茶具

铜奖王旖旎《砂劲紫韵》四件套茶具

铜奖顾婷《玉莲之韵糸列》茶具

铜奖顾定荣、吴秀兰《书香提泉》壶

铜奖贾益芳、陈添羽《飞天印象》组壶

铜奖董建华《贴门神》

铜奖杨逸文、刘忠泽、刘书岐《拂尘见佛》方瓶

铜奖张旭辰《方舟》壶

铜奖汪国勤《丝路心语》茶具

铜奖范泉明、万勤娟、范馨月《大竹段》壶

铜奖范建荣《凤卷莲静》对壶

铜奖蔡志刚《龙耀五洲》茶具

铜奖鲍雯君五头《竹趣》茶具

铜奖顾勤、顾涛《祺雅》壶

铜奖顾学中《瓜趣》茶具

铜奖马永强《璧钰》提梁茶具

铜奖朱峰海、何玲《松鹤长春》画缸

铜奖张志英《国色天香》画缸

铜奖杭雯霞《逍遥游》

铜奖钱小军、程仲尧《笃行》壶

铜奖朱丹《溪语》壶

铜奖吴菊芳《初心匠作》提梁壶

铜奖毛子健《陶情写意—衍》提梁茶具

铜奖董正红《一壶清莲》茶具

铜奖王志刚《孺子牛》雕塑

铜奖朱士勇《出禅》

铜奖眭龙俊、眭文力《太极》茶具

铜奖史小明《风情万种》

铜奖徐跃《和》对壶

铜奖卢宁刚、蒋芳芳《翰墨》兽耳瓶

铜奖张冰鉴、王学莹《清供》

铜奖喻小芳《竹吟清风》茶具

铜奖何震、姜寅《观澜》茶具

铜奖沈小平《草原风情》

铜奖高俊峰《竹坚》壶

铜奖许学芳《欢合》

铜奖杨秀芬《棋道》茶具

铜奖杨圣《望远留香》

铜奖王珺陶板《马球图》

铜奖王光永《老壶新作》

铜奖史银之、史文洁《逍遥》壶

铜奖吴震、吴张闻《岁寒三友》

铜奖李群、褚婷元、李千蕙《黛珠提梁》

铜奖许莲《凤鸣合欢》

铜奖许永真《渴》

铜奖壮大、周康明《荷花鸳鸯》瓶

铜奖谈志坚、顾伯云《仿汝天青大花觚》

铜奖余文元《并莲同心》

铜奖徐敏《青铜雄风•方吉尊》

铜奖余文元《窑变芙蓉》

铜奖张荣法、张碧云《松下问童子》

铜奖詹杏娣《灵芝•碗》

铜奖王潇笠《妩》

铜奖樊黄寅《竹节》对壶

 

热 烈 祝 贺

中国陶都陶瓷城十周年

200811——201811

 

一城百店千家忙

十年创业不寻常

众志成城乐陶陶

陶城明日更辉煌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贺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