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珍赏

主编:顾景舟

出版:三聊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开本:8开

页数:400页

出版时间:1992年1月

印刷时间:2008年6月(第四次印刷)

ISBN号:9789620409622


序言:


宜興紫砂,是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製陶工藝史上的一枝奇葩。


據現代考古所得,宜興鼎蜀鎮周圍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以至於各代的陶器遺存,羊角山的發掘,更證實了從北宋中期一直到明初,已經開始用當地的紫砂製陶。


宜興歷來又是著名的產茶區,唐代詩人盧仝的名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說:“天子需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陽羨就是宜興的古稱,此詩下半部分描寫喝茶的豪興:


一椀候吻潤。兩椀破孤悶。

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椀肌滑清。六椀通仙靈。

七椀喫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一段文字,已成為描寫飲茶的千古名句,殊不知它恰好是描寫飲陽羨茶的,由此可見陽羨茶聲明之高。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寫煎茶的名詩《汲江煎茶》云: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脚,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椀,坐聽黃程長短更。


此詩短短八句,把汲水煎茶到茶熟而飲,一直到茶后不眠,坐聽夜更種種情事,寫得生動逼真。東坡晚歲層買田陽羨歸隱,至今宜興東坡書院還有東坡買田碑的石刻,昔年我曾去書院親見。現在宜興紫砂中流行的東坡提梁,雖並非東坡實迹,但也足見詩人見愛於茶鄉兼陶都的人們了。


以上種種,都說明宜興於陶、茶二事,都是得天獨厚,淵源極深的。


我家鄉無錫與宜興緊鄰,近年宜興鼎山、更桑、善卷、慕蠡諸洞,東氿、西氿水區,國山碑,周孝侯墓,蛟橋諸名迹,都曾尋訪。我十分欣賞陽羨山水,尤其是從宜興到鼎蜀鎮的一段,真是風景絡繹,如行山陰道上。據說南山深處茶區,風景更為清絕,無怪乎宜興會成為人文之鄉了。


宜興紫砂自明供春、時大彬以來,盛名不衰,供春壺我只看過顧景舟老先生的臨本,大彬壺則看過多件,書載大彬壺初期題刻係用竹籤劃刻,我在故宮看到了這樣一件真迹,現在此壺還陳列在珍品展覽裹,實為難得珍品。大彬以下各家,我雖未能盡閱,但大都我是目見過的。紫砂之得享盛名,一是因為宜興鼎蜀鎮的紫砂泥優質獨絕,冠甲天下,無與倫比;二是歷代以來,工藝相傳,青出於藍;三是與文人結合,一握紫泥,詩書題刻,琳瑯滿目,雖黃金美玉,無以過也。因此數端,宜興紫砂至今見重於世,珍貴勝於翠玉。


當代的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我與他論交已四十餘年,他的藝術,實在已是紫砂的至高境界。論歷史,大彬、曼生等功不可沒,論工藝,則今天已是後來居上,顧老先生早已度越前輩了。我曾有詩贈顧老云:


彈指倫交四十年,紫泥一握玉生烟。

幾回夜雨烹春茗,話到滄桑欲曙天。


然而,並不僅僅是顧老先生孤峯獨秀,與顧老同輩的蔣蓉,以花器馳名天下,其所作瓜菓草蟲,傳神文筆,妙絕一時。而顧老的傳人高海庚(已故)、徐秀棠、徐漢棠、汪寅仙、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等,也都是一時俊才,如羣星燦爛,輝煌陶都。其中尤以周桂珍的曼生提梁、井欄六方、仿古如意、僧帽、追月等壺,線條端莊流暢,風格樸實凝重,呈現出大家風範,我也有詩題贈云:


長空萬里一輪圓。憶得荊溪寒碧仙。

我欲乘風歸去也,庚桑洞外即藍田。


在紫砂雕塑中,徐秀棠天南獨秀,一時無雙。他的作品傳神寫意,別具風韵。他的羅漢、八怪諸塑,早已是馳名宇內,洛陽紙貴了。秀棠還能書能畫,他的刻尤為精妙,我近年在宜興所寫茶壺,大部分是秀棠所刻,能與我的字妙合無間,我在壺上的書法也大抵借重他的刻,才得傳神,所以我也有詩贈他:


秀出天南筆一支。千形百相有神思。

曹衣吳帶今何在?又見江東徐惠之。


今以顧老的聲望功力,秀棠、昌鴻諸君的才思,編此一部大書,自然聚百代壺珍於一集,晴窗展玩,眾美畢備,如對古賢,如接今秀,其樂為何也!因樂為之序云爾。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於京華雨窗,時蘇、錫、宜、常正在洪水包圍中也,遙望南天,不勝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