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唤起儿时记忆的制陶技艺


2019-11-12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金秋十月,隆重的青龙山公园开园仪式一结束,人们争相涌入主场馆内,一睹中外陶艺家四台作品展览。


孔盘俊 | 拍打出来的千斤大缸

视频来源:紫砂频道



孔盘俊 大缸制作师傅


 一进大门人们纷纷驻足,就被右侧手工成型泥凳制坯技艺所吸引,有两位做缸师傅已经为一只容量750公斤的大缸坯体做“磨沿”的准备工作,只见一位师傅把泥凳上刚刚用粗泥搓成、一条足足有小碗口粗、一公尺长的泥条,把它托举扛在肩膀上,双手握住泥条的一端,放上缸沿,左右手掌同时用力捏卡泥条,使湿泥一把把随着人体倒退转动,均衡地、有节奏地捏附在缸体口沿上,随着肩上泥条的逐渐消失,一条波浪起伏、均衡有序的大缸边沿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位师傅对人们说,要是热天,赤膊肩扛泥条上手操作就更加顺畅。

紧接着这位师傅又用一块湿磨布,折叠成缸口的形状,用双手贴紧缸的边沿两侧,围着缸体旋转一到二圈,磨出一条平整光滑、棱角分明的大缸边线,全过程叫做搓泥条——卡沿——磨沿,前后一气呵成。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奇的赞叹。



田好英 | 巧手匠心守护砂锅技艺

视频来源:宜兴陶协全媒体运营中心

砂锅制作手艺人 田好英



旁边另一张泥凳的两位女工在手工制作砂锅,一个在做身筒,另一个做砂锅盖。其中一位女工从木模中脱出砂锅坯体,口沿朝上,放在木质转盘上,在口沿围上一圈白泥条,用泥刀削除多余部分,右手用拇指、食指把一块磨布压在边沿的泥条上,左手用力旋转木转盘,泥坯边沿逐渐露出饱满圆润、挺括微凸的边沿。另一位女工把一张打好的泥片,拍打在圆转盘的模具上,用矩车划出隆起砂锅盖的形状,在顶盖上加上一块搓好的泥团,用一块湿磨布压住后,用右手的食、拇、中三指捏住磨布,随着木模的旋转,顶盖出现了一个呈漏斗形把手。眼前的一幕仿佛又看到小时候跟着父母,在制坯工场劳作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陶瓷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坯,随着时代变迁,宜兴陶器的传统成型方法,都是泥片拍打成型、镶接法,俗称摊大底、做身筒、磨缸沿,大到粗陶制缸、小到白货砂锅、细如紫砂茶壶。这些窑场手工技艺许多已经走入了历史深处,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放学,总要到妈妈制坯工场去帮忙做砂锅,先要举起一把腰鼓大的木柄榔头,反复捶打做坯的泥料,然后再在妈妈的泥凳横头打作料,打做底用的泥片、打做身筒用的泥条,这样一类辅助活。为了坯体的干燥,成型后的砂锅坯件,还要帮着出朗、收朗(把坯件端出去晾晒)。每到月底妈妈发工资后,总能得到二至三角钱奖励。

青龙山公园开园仪式中的制陶技艺,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注:1、卡沿活:能一条泥料卡到头,没有多余不需增添泥料的是高手,能做750公斤耐酸板缸的师傅,一般都是成型八级技工。

2、磨沿:耐酸板缸称为板沿,普通类大缸称为杂沿。                                                                                                    




 文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  鲍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