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4第九期


2014-09-30  

展现大师风范 真诚回报社会

徐汉棠出资千万设立教育基金会

9月26日上午,“徐汉棠教育基金会”举行成立仪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出资100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求学。仪式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要求全市上下学习和倡导徐汉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积极传播正能量、正导向。成立仪式上,副市长吴青峰和徐汉棠共同为“徐汉棠教育基金会”揭牌,副市长卢敏向徐汉棠颁发了“宜兴市教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奖状。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2年师从顾景舟。从艺60余年,他不仅技艺上深得顾老真传,而且积极开拓创新,在泥料、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多次应邀赴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艺术交流和技艺表演。鉴于他为传扬紫砂艺术作出的积极贡献,他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和首批中国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等殊荣。

在成立仪式上,徐汉棠大师深情诉说出巨资设立教育基金的初衷。他说,自己出自紫砂世家,但在青少年求学时,正值紫砂行业低迷,所以家境贫穷。因为成绩优异,1948年初中毕业后的徐汉棠想报考可减免学费的师范学校,但父亲筹措了几个星期都没有凑够仅5元的路费,让他不得不告别了校园生活。几十年来,这一辛酸往事他一直记忆犹新,所以他对寒门学子的怜悯和关爱从未间断。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曾专门出资10万元,设立徐汉棠儿童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寒门学子。90年代末他再度出资10万元,用于我市慈善事业发展。

徐汉棠觉得,得益于社会和谐稳定,如今紫砂行业一片火红,从艺人员的作品屡屡拍出高价。走上了富裕路的广大紫砂艺人,理应热切回报社会。尤其是得知与他同龄的南京紫砂收藏家沙志明,近年来无偿向相关博物馆捐赠藏品的义举,了解到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成绩和部分贫困学生艰苦求学的事迹后,他就萌发了用毕生积蓄设立教育基金的想法。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儿女们的支持,长子徐达明觉得,虽然父亲创作艺术收入可观,但平时生活很节俭,为人也低调,此次父亲提出出资千万元设立教育基金,起初他们也觉得很诧异,但都尊重和支持父亲的义举,因为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做人要懂得感恩。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一批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我市广大紫砂艺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各类捐赠款项已超2000万元,紫砂艺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蔚然成风。徐汉棠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是我市首个个人捐资冠名、基金化运作的公益性组织,重点资助丁蜀镇的寒门学子与优秀学生。(宜报)

 

陶然形易  “金花”绽放

邱玉林彩陶艺术展在首博举办

由首都博物馆主办,宜兴彩陶艺术研究所、江苏省陶协陶艺委、北京收藏家协会、北京首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协办的“陶然形易——邱玉林彩陶艺术展”,9月26日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首次进入首博的180件(套)宜兴彩陶艺术精品,为首都市民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丰富的视觉盛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国陶协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首博馆党委书记、馆长郝东晨、副馆长齐密云,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以及宜兴陶瓷商会会长、宜兴彩陶工艺厂厂长葛伯初、市陶协副会长程同德、国大师毛国强、李守才等出席了开幕仪式。

宜兴彩陶是古老的陶瓷品种,它发端于汉代日用釉陶,在二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于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创办第一家彩陶专业工厂“高大昌陶器工场”,使中国古彩陶文化与宜兴陶瓷文化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如今,与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并称为陶都“五朵金花”。宜兴彩陶工艺厂历经几代人的探索和研发,实现了从传统彩釉陶向现代艺术彩陶的跨越。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邱玉林为代表的艺术家,执着于宜兴彩陶的开拓创新、技艺探索、文化追求,使现代艺术彩陶成为具有高层次文化品位的新颖陶艺门类。其造型艺术与装饰方法别开生面,多姿多彩。2011年,宜兴彩陶装饰技艺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邱玉林彩陶艺术展的作品,展示了扁、尖、异的造型以及和彩釉的刻、划、填等手法综合装饰,更显现代彩陶的雄浑、奔放、明快的艺术风格。如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十二生肖瓶”,唱响共圆中国梦的“同一首歌”,体现时代和谐欢乐的“扇舞瓶”,以紫砂为材质、用传统陶刻装饰的“紫玉瓶”等,都以不同造型语言和不同的装饰技法,表现作者现代审美的独特视角和丰富想象,每件作品宛如立体的画、凝固的诗,无言的歌,让人置身于彩陶艺术的殿堂。(崔听槐 蒋尧基)

 

合力推动紫砂文化繁荣发展

中超与淘宝拍卖会战略合作启动

现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一件绝世藏品将在淘宝拍卖会上进行拍卖,这则消息在紫砂艺术品收藏界掀起波澜。9月1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内,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与淘宝拍卖会发布战略合作消息,双方将启动超过3亿元的战略合作,合力推动紫砂产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宜兴市领导张立军、尹志华等出席活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也到场祝贺。

签约仪式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表示,此次利永与淘宝拍卖会强强携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艺术精品与强势营销的完美结合,对于推动利永加快壮大,促进宜兴紫砂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衷心希望签约双方深化互信、密切合作,共同倾力打造宜兴紫砂网络传播的“首选品牌”,让更多的海内外朋友领略“紫玉金砂”的迷人风采和独特魅力。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文化宜兴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一批极具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纷纷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作为宜兴“上市板块”的重要一员,中超电缆在推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发展领域,并于今年6月成立了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明确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实现“利永”紫砂从产地品牌向全国性品牌发展的战略规划。

据了解,与淘宝拍卖会的联手是中超利永全网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当天,“中超·百年利永紫砂博物馆(北京)紫砂汇”同期开幕,利永天猫旗舰店也同步上线。业内人士表示,双方合作是一次典型的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科技跨界合作案例,也是宜兴文化产业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转型提升的探索之举。(报讯)


清华美院陶刻高研班在宜开学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宜兴市书协、宜兴市陶协联合举办的首期“清华美院中国书画名家陶刻艺术高级课程研修班”,9月20日上午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了开学典礼。

中国书画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与重要艺术形式,宜兴紫砂陶刻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一种主流装饰技艺,积淀了厚重的紫砂文化。在薪火嬗递中,名家名品辈出,且传承有序,创造了宜兴紫砂今天的辉煌。首期高研班学员层次较高,有来自江苏宜兴、徐州、江阴、南通以及浙江宁波、湖南益阳、河南洛阳、北京等地的26位知名书画家和陶艺家,其中10人为中国书协会员。在为期一年的培训中,授课老师由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法艺术教研室主任董雁、清华美院书法研究所博士后林书杰担任。开学典礼上,培训中心特聘我市书画名家储云、吴冠南、国大师鲍志强、毛国强为授课老师,当场为他们颁发了聘书。据了解,清华美院首期陶刻高研班在宜兴开学,旨在运用清华大学美院一流的教学资源和开放办学经验,与宜兴书协、陶协联袂合作办班,构建培训高层次紫砂陶刻英才的艺术平台,将为宜兴紫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日报》社、市文广新局、市陶协、市文联、市书协相关领导出席了高研班开学典礼。(崔听槐)

 

文化部对全国政协委员徐安碧提案的答复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发函,对全国政协委员徐安碧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规范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家级大师荣誉称号评选”的提案作出答复。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第5135号提案答复的函

徐安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规范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家级大师荣誉称号评选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工艺美术行业和陶瓷艺术领域技艺超群、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大师评审工作,对于促进行业发展、树立行业新风正气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第一至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组织单位几经调整。根据国务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17号),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至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8个部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2个行业组织制定标准、规范流程,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根据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精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将下放给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在2003年、2010年举行了两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传统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规范评选工作。在我部认定的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有9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各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也有许多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文化部坚持依法依规、宏观管理社会组织,引导和扶持各相关组织、协会规范评审工作,坚持反对以收钱、收作品为目的的评选活动,维护国家级大师评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文化部办公厅

                                                                         2014年8月15日

  

新闻链接:徐安碧“两会”提案:

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大师评选待规范

新华社智库分析师  周国洪  田雪亭  沈璇

两会期间,如何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宜兴精陶集团总工艺师徐安碧呼吁,应建立规范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体系,规范工艺美术行业、陶瓷行业国大师评选。

徐安碧说,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各省市、56个民族都拥有不同领域文化、不同的美术工艺、不同的领军人物。为了扶持民间工艺美术行业和陶瓷行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轻工业联合会先后七次在全国范围评选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两次在全国陶瓷行业评选了一批陶瓷艺术大师,这对提升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人文价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大师及大师们的作品发挥了引领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一些国字头行业组织的下属机构也进行多种形式的“大师”评选,既不严格制订评选条件,也无规范透明的评选程序,只要交作品交钱,就能获得行业国家级大师荣誉称号。一些在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技术职称评审中连助理工艺师都评不上的从业人员,竟在这类评选中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大师满街走”,搞乱了艺术品市场,也搞乱了工艺美术队伍。

徐安碧呼吁,政府应认真查处这些以收钱收作品为目的的评审机构,堵住这些乱授大师荣誉称号的源头,并对这些胡乱评比所授予的所谓“大师”称号予以撤销,以保护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们的权益,确保工艺美术行业、陶瓷队伍技能人才的纯洁性、真实性,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宜兴的天目釉陶盏

蒋尧基

因编撰宜兴均陶艺术大赛的专集《宜均近影》的需要,我走进了“原陶·艺品”这家企业,不仅见了传统的均陶艺术品,诸如陶台、花缸、盆、钵之类的日用工艺佳作,而且观赏到了原本只在画册与影视中见到的名贵天目釉杯盏,并产于宜兴。面对着这些色彩纷呈,釉陶宠儿,不敢相信它们出自年轻的技艺人员之手。

“原陶·艺品”的当家人叫孙研,天目釉陶盏是他经过4年时间的钻研,用智慧和心血结晶于泥土的创造,也是陶都宜兴的另一种门类的高雅茶器。

天目釉举世闻名,起因是一位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天目釉”,在宋代盛极一时。陆游在《闲中》说:“活眼砚凹宜黑色,长毫瓯小聚香茗。”杨万里也诗云:“鹰爪新茶蟹眼扬,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宋徽宗十分喜爱天目釉兔毫盏,把它视为上佳茶具,并在《宫问》中赞美:“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当时天目釉的主产地在福建建安、江西吉州等地,到了南宋以后就中断了。在失传700余年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唐山陶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玉春在仿制宋代”曜变天目釉“的同时,发明了“铁红金圈结晶釉”,获得了国家发明奖。目前,曜变天目釉有红色结晶系列及新品种金桂花、铁锈花、油滴、金星、荔枝红、三色环等。

“原陶·艺品”的孙研从宜兴古均釉中得到启发,利用宜兴均釉的艺术成果和制釉经验,研制和开发具有宜兴特色的“天目釉”,而且用宜兴当地原料——紫砂泥作为胎体。在4年时间里不断试验终于在2013年年底,使泥釉结合、烧成气氛、烧成时间、烧成温度和釉色晶结等技术层面取得突破。用紫泥或段泥拉坯成型之后,陶杯、陶盏的口径在8至10厘米左右,施釉经1300℃高温,形成天目釉的不同斑纹和色彩,有的犹如兔子的毫毛,呈金、灰、黄、青等色;有的似油花漂浮;有的像夜空点点繁星……晕状结晶,斑点闪亮,神奇而变幻,古朴而绚丽。如今“原陶·艺品”天目釉盏有金天目釉、窑变天目釉、雨点天目釉、油滴天目釉、青灰兔毫釉,玫红天目釉等20多个品种,成为宜兴窑场上新的釉陶艺术品。它与宜兴茶、紫砂壶的匹配,营造出茶陶文化的时尚与经典。

 

2014年国际陶瓷市场“四足鼎立”

近年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也促使国内陶瓷产业积极求变。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下,陶瓷出口企业一方面与协会积极合作,参与应诉;另一方面,也在寻求升级改变的机会。如受此次巴西对华瓷砖反倾销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将减少对巴西市场的出口,将重点转为新增的重点区域如开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欧盟、阿根廷、巴西陆续对我国陶瓷业发起反倾销后,中国陶瓷业到了反思的时刻:究竟应该如何赢得反倾销的阻击战?如何能够让中国的陶瓷业真正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局。“目前正在准备与巴西方面谈判,但情况并没有传言的那么夸张。”正在筹备行业反倾销工作会议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信息部某负责人透露。

 

2014年国际陶瓷市场“四足鼎立”

该负责人口中的“夸张”,是指巴西近日公布对我国陶瓷餐具反倾销初裁结果后,外界传闻的“对部分陶瓷企业是毁灭性打击”一事。事实上,在经历了欧盟,阿根廷等地屡次对我国陶瓷产品发起的反倾销狙击战后,中国的陶瓷行业已可谓经历了“多事之秋”。然而,在外患缠身的同时,陶瓷行业的内忧也始终不断,如何在双重压力下寻找出路是未来陶瓷业发展的关键。“既要严格规范内部行为,又要积极应对外部纷争,这样才能维护全行业的合法权益。”该负责人表示。

早在2011年,巴西就对我国瓷砖进行了狙击,将进口关税从15%提高至35%。而同样在今年7月份,巴西贸易保护局又发布公告称,将对我国未上釉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指控倾销幅度为15.50美元/平方米,欲征收264.1%的惩罚性关税。

巴西屡次对华出手,背后原因究竟为何?九正建材网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了解到,日用陶瓷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备品,但由于机械化程度很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而我国作为世界日用陶瓷生产第一大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70%,出口海外的比例超过10%,因此对海外生产有较大的依赖性。此时,国外市场一旦提起反倾销调查,往往能够获得成效,最多是在终裁时降低一定程度的反倾销税率,依然能对本国市场起到贸易保护的作用。

而除了巴西之外,近年来欧盟、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对我国陶瓷出口已经形成多方压制的态势。其中,欧盟、韩国已对我国瓷砖征收最高达69.7%的反倾销税,而印尼对我国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倾销税更是高达87%。

而在市场改变的同时,技术创新也是陶瓷行业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陈向阳表示,以往国内的陶瓷产业只讲销量不讲技术创新,而没有技术优势的品牌间的竞争,就会沦为价格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未来陶瓷业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摘自《中国陶瓷会刊》)

 

怀古赏精  品壶读艺

——观赏谈伟光先生古典紫砂珍品收藏展 

古风雅韵壶中来。8月25日,“怀古赏精——谈伟光先生古典紫砂珍品收藏展”在中国紫砂博物馆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展出的明清、民国时期著名艺人制作的大宗紫砂壶及部分花盆、花瓶、文房雅玩等168件(套)古器作品中,无不造型精美、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展现了宜兴紫砂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传承有序的文化脉动。

谈伟光先生是宜兴人,现为无锡鹏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还担任宜兴市政协委员、宜兴市台属联谊会副会长、江苏省侨商总会常务理事。他至今已收藏有300余件(套)各类紫砂历史作品,今年2月,他向中国紫砂博物馆捐赠了清代“满彩八方壶”、“合盘壶”两件个人藏品,并被聘为博物馆荣誉馆员。这次能将个人收藏的大宗紫砂古器,精选这么多作品举办展览,用他的话来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自己收藏的作品通过中国紫砂博物馆这一平台展示给大家,也算是对宜兴紫砂技艺传承与发展尽些绵薄之力。”其关心博物馆建设的壮举溢于言表。

能冠以古典珍品紫砂,它必然是明清以来,或经历民国时期现已作古的紫砂老艺人的经典代表作。当近距离欣赏这批积淀着历史韵味的艺术珍品,仿佛时光回到了从前,斯人已逝,佳作仍在,聆听着它们把一段明清紫砂发展史细细诉说,把一段古典紫砂收藏之心路历程娓娓道来。168件(套)展品中,其中紫砂壶有135件(套),光素器的质朴端庄,花塑器的肖形状物,筋纹器的严谨规整,以及运用陶刻书画、粉彩、贴花、绞泥等不同装饰风格,它既向人们展示壶艺演进的痕迹,又在不断传承中显示演进的活力。每一件作品犹如美玉,琼瑰温润,令人心喜。如展出的明末无款的3件紫砂壶,其中有一件为“龙头花灯壶”,属早期紫砂造型的代表作,整器的壶嘴和壶钮让人印象深刻,绕曲似一条盘旋的苍龙,饱满的花灯形壶身与麻花状桥形钮刚柔相济,调砂泥质精而不糙,肌理质感与形制和谐统一。清代紫砂在造型与装饰上不拘一格,出现了华丽竞艳的风格,而且一直影响到民国期间的制壶高手,展出的清初庭璋款“四方祥狮壶”、无款“绞泥方壶”、“朱泥镂空方壶”、“朱泥贴花方壶”、“十六竹壶”、“彩釉蛋包壶”、澹然斋款“蓝底粉彩汉方壶”、陈荫千制的“竹节壶”等,都有历史传承的元素。清中期紫砂代表人物杨彭年的“宫灯壶”、邵大亨的“掇球壶”、“竹段壶”、符生邓奎监制“福寿壶”、合泉款“竹段壶”、邵友兰(二泉)的“井栏壶”、何心舟制的“瓜瓢壶”等这些作品在造型设计、装饰风格、泥料配制上,或简练大方,或设色翻新,赋予作品不同的文化寓意和艺术审美。民国时期紫砂更是出现了百品竞新的发展局面,名人名作众多,展品中冯桂林制的“大树桩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容量达到2180cc,是当时体量较大的设计。俞国良制的“鼓钉牛盖壶”,全器构思巧妙,趣味生动。另一件卢元璋制的“供春壶”,其独特之处为泥料拼砂中似用了某种金属材质,银光闪烁,别具一格,观之赏心悦目。民国三年(1914)由利用公司介绍去山西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三年技师的杨阿时的“段泥三足炉壶”、李宝珍的“上合桃壶”,也在展品中亮相。从民国年间过来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有13件作品与观众见面,其中如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早期作品“墨绿泥如意仿古壶”、“牛盖洋桶壶”,形、神、气、态独标高格。顾老大弟子徐汉棠大师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绿如意仿古”的鉴证短文。据说,这件作品是5年前谈伟光先生花百余万购得的台湾回流至大陆的紫砂壶,现市场估价不少于六百万,这次与大家分享这一喜悦。

除展出的大宗紫砂壶外,其它如紫砂花瓶、花盆、罐、盘、笔洗、笔筒、炉等33件,如清中期邵大赦的“竹节笔筒”、清末孟臣款饮茶用具“紫砂炉子”、民国期间戴国宝刻、铁画轩款“红泥六方花盆”、毛顺兴制、任淦庭刻段泥敷面的“紫砂花盆”品相完好,书画诗文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的陶刻功底和文学修养。

怀古赏精,品壶读艺。谈伟光先生收藏如此多的古壶珍品,实为不易。他不仅收藏了器皿实物,让人眼界大开;更重要的是收藏了紫砂几百年来的传承史,供今人揣摩研究。如此胸怀,怎不令人敬佩?(崔听槐文/摄)

 

百位紫砂艺术家签约入驻新浪艺微汇

9月19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有限公司联合新浪网旗下艺术品移动互联网平台艺微汇,共同建立互联网紫砂艺术云平台,百位宜兴紫砂艺术家签约并入驻。中国文化产业基金会秘书长朱建程、紫砂二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击波、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燕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艺微汇是一个通过移动互联网搭建,集艺术家、艺术机构(画廊、拍卖公司、媒体、线下艺术园区等)、作品、信息、交易、传播推广等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当代艺术平台,是国内首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互动平台及当代艺术作品电商平台,目前已有647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入驻该平台。当天,吕俊杰、范伟群等8位宜兴紫砂艺术家代表与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有限公司和艺微汇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纷纷表示,全新的电商模式,将使广大紫砂艺术品爱好者与紫砂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更加丰富快捷,更能挖掘线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

据了解,艺微汇将为我市此次签约入驻的紫砂艺术家免费提供一云多屏客户端,为经政府主管部门及协会认证的入驻艺术家提供价值5万元/位(含研发费和平台使用费)的集作品发布、影响力传播和交易于一体的一云(中国紫砂创意云)多屏(电脑、微博、微信、APP)手机客户端,并通过在艺微汇艺术云平台上开设紫砂主题馆、紫砂频道、创办紫砂文化电子期刊等形式,推广宣传宜兴紫砂艺术名家。(陶讯)

 

宜陶博物馆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日前,宜兴陶瓷博物馆正式通过国家等级景区评定委员会的评定,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至此,宜兴市共有4A级景区8家。

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宜兴陶瓷艺术殿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名宜兴陶瓷陈列室,1982年迁, 址新建成宜兴陶瓷博物馆。近万件藏品涵盖了陶都宜兴的所有艺术陶瓷门类。其中有距今7000多年的夹砂古陶、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汉代的釉陶、两晋的青瓷、宋元的均陶、明清的紫砂和当代的美彩陶和精陶,还有海内外陶艺家赠品和国内一些产区的特色艺术品。目前,宜兴陶瓷博物馆中有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57件,这107件国家级文物都是文脉厚重,珍贵非凡的宜兴陶瓷藏品,彰显了宜兴陶瓷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宜兴陶瓷博物馆已经成为“宜陶之旅”中的一个特色和亮点。2009年,宜兴陶瓷博物馆被评为“中国陶都新十景”之“陶艺博览”荣誉称号,是赏陶、识陶、品陶的佳绝处。现在辟有名人名作馆、古代陶瓷馆、紫砂历史馆、现代艺术馆、青瓷厅、均陶厅、紫砂厅、美彩精陶厅、世界陶瓷厅等4馆17厅,充分展示了宜兴陶瓷文化的无限魅力。还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接待处,液晶显示屏、导游图、标识、标牌等,强化了服务功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尧文)

 

《古今咏陶诗联集》问世

日前,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荆溪诗社楹联学会联合编撰的《古今咏陶诗联集》问世,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为该书作序。

从古至今,有众多的诗人、学士、官员、联家,对宜兴陶瓷尤其是紫砂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华章。这本集子分诗词、楹联、壶铭三个部分辑录了从宋代到当今文人的诗词、楹联计600多首(副),从“紫泥新品泛春华”到“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其间名人名作比比皆是,可以说起自北宋、涵盖当代,古韵新声,情意绵长,既是诗人的特色集,也是陶人的工具书。

《古今咏陶诗联集》的编辑过程也是重温宜兴陶瓷文化深厚底蕴的过程。全书以诗词楹联为重点,兼及紫砂壶上铭文,如明代时大彬、沈子澈、惠孟臣,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郑板桥、朱石楳、瞿子冶、梅调鼎、程寿珍和当代的李可染、亚明、程十发、顾景舟、朱可心等书写的名句;还有吟咏紫砂壶、盆款式的佳句,紫砂大师们的嵌名诗联、窑场陶事的记述,以独特的视角丰富陶都的文化内涵。同时,坚持少而精、内涵深、诗味浓,体现文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唱响陶都”的精彩篇章,也是行业专业性与文学创造性的对接,对于进一步展示陶都风采,推动陶业的健康发展,繁荣宜兴文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陶文)

 

紫泥之恋——宜兴诗词书法展开幕

9月6日,紫泥之恋——宜兴诗词书法展在江苏紫泥公社拉开帷幕,共展出了张六弢、程伟、庞现军等我市16位书法家创作的80余幅作品。

位于丁蜀镇的江苏紫泥公社创办于2010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组织和参与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大展、电影《紫泥之恋》开机仪式等。此次的诗词书法展,邀请市荆溪诗社、楹联学会等创作了一批反映宜兴紫砂文化、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的诗词楹联作品,在此基础上,由我市书法家创作成书法作品。据了解,本次书法展将持续至本月底。其间,江苏紫泥公社还推出了“仲秋雅集四重奏”,包括造化心源——聂晖琴诗书画展、怡园问陶——吴鸣紫砂作品展等。(宜报)

 

黄龙山上曾经的矿井

尧 基

我从小就住在蠡墅的黄龙山麓,附近有好几口矿井,出产陶土。小时候我并不知道矿泥有多么金贵,隔壁人家的凌伯伯是一个采矿工人,开采甲泥和紫砂泥,生活并不宽裕。他告诉我,“做宕”很辛苦,还有危险,每年开工都要请香烛和猪头三牲供奉,祈求平安。因为“做宕”的活计是“吃阳间饭,干阴间活”,常有塌方而造成伤亡。我长大了,也在陶瓷企业工作,才知道“做宕”就是在山腹、地层下开采陶土。

陶瓷生产离不开陶土。在宜兴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宜南后陵山区,蕴藏了多种陶土资源。自1976年起,宜兴陶瓷公司组成陶瓷原料普查组,对宜兴地区55个重点陶土矿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系统地收集了有关地质、采矿、专著、试验成果及报导等资料。宜兴陶土矿分布范围,长26.6公里,宽3.3公里,面积为88平方里,预计储量9867万吨,工业储量5000万吨,居江苏省首位。其中白泥占5%,甲泥占83%,嫩泥占6.2%,其它占5.8%。宜兴紫砂原料深藏在甲泥之中,平均每百斤甲泥中可挑选出紫砂泥3~5斤,因此,紫砂泥也就成了“泥中之王”而分外名贵。

清·吴骞编著的《阳羡名陶录》记载:“嫩黄泥,出赵庄山(丁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能风化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丁山),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冻梨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密口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沙,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老泥,出团山(丁山),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泥,出大潮山(氵伏   东),陶瓶盆缸用之。”

陶瓷原料的采掘,当地人称之为“做宕”,有露天开采和坑道凿岩开采。甲泥多产于黄石岩,矿层离地面较深,采掘比较艰巨,一般用矿井式和隧道式开采,叫做“暗掘”、“暗宕”。《阳羡茗壶系》载述:“砠白宕,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之上。”记录了明代宜兴土矿在丁山的白宕、黄龙山一带开采甲泥的情景。丁蜀镇的“大水潭”据传说就是早年的甲泥矿遗址。

黄龙山的甲泥采掘有明掘、亦有暗掘。“暗掘”就是“暗宕”开采,一般要在宕口用黄石砌一排拱形碹,其高度和宽度不超过2米,掘进后在山腹中形成隧道式,利用顶板石或黄石墙作支护,每个岩口的采掘工有一二十个人,巷道有长有短,视矿土储量而定。陶土开采靠锄挖,运输靠肩挑、手拉。到上世七十年代开始,矿井内铺设轨道,由人工装车运输,绞车提升,先后采用凿岩机、液压挖掘机、湿式电煤钻,大大改善了劳动强度。甲泥最大矿床位于丁蜀镇西北的黄龙山、青龙山和黄龙村三个矿段组成,储量2700多万吨,是本山甲泥、紫砂泥、乌泥和绿泥的重点产区,曾分布着5个采泥矿井,分别用一至五的数字定名,也就是一号井到五号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陪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多次到原料总厂的四号井采访。那里是甲泥和紫砂泥优质矿点,巷道在地层下四面延伸,有阔有窄、有高有矮、视矿层而定。据说这巷道负80米,每天分二班开采,可采甲泥200余吨,紫砂泥10吨多。这个矿井自1972年建造,至1997年停采产。其余和台西村、赵庄村个体开采,也于2003年随着封矿而停采。

周长约2.5公里的黄龙山,是宜兴紫砂泥的一座“宝山”,昔日的矿井宕口依在,过去的神秘和荣耀还在坊间传颂。正如著名紫砂文化学者韩其楼写的楹联:“龙山砂,阳羡茶,砂壶宜茶茶道誉中外;荆溪水,富贵土,水土利陶陶艺冠古今。”至今“始陶异僧”的传说,“富贵土”的故事继续发酵。宜兴紫砂因它而闻名,黄龙山又因紫砂而受人推崇。紫砂人已经将冀希与梦想融入黄龙山,去造就属于陶都宜兴的东方神话。

 

为大师风范喝彩

9月26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出资千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会,重点资助丁蜀高级中学和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的寒门学子与优秀学生。消息一出,社会各界人士无不为其大爱之举表达由衷的敬佩。

耄耋之年的徐汉棠是壶艺泰斗顾景舟入室大弟子,从艺60余年来,壶艺成就有口皆碑,所获殊荣良多。他经历和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宜兴紫砂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感慨万千,毅然出资千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会,展现了大师风范,其志可嘉,其意可赞。今天,紫砂红了,艺人富了,这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和安定和谐的好环境。紫砂人懂得感恩,懂得用真情回报社会,用爱心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徐汉棠大师无疑用实际行动作了诠释与回答。

多年来,市陶瓷行业协会在紫砂界乃至整个陶艺界,一以贯之地倡导“德艺双馨”的良好风尚,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做壶先做人”。德与艺,德是第一位的,就是指人格魅力和大众口碑,艺是个人的艺术成就。因此,德与艺是一个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正如报道中所言,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一批工艺美术大师的引领,我市广大紫砂艺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各类捐赠款项已超过2000万元,紫砂艺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蔚然成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大师风范喝彩,为爱心传递正能量而鼓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崔听槐)


锡剧与宜兴

邵湘君

水袖蹁跹,抛一袖江南风情如梦如幻;嗓音委婉,唱一曲梅派名段如诉如泣;眼波流转,扮一角梨园佳人如画如仙;云步轻点,演一段长亭送别如痴如癫。

水乡江南,这方温山柔水,产生了水一样温婉动人的吴侬软语;同样,也诞生了水一般清丽柔美的锡剧。原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比喻得好:“小桥流水,涓涓细流,别有一番风味。”这锡韵柔波,早就产生、流淌在我们水乡人家的心田。

锡剧与宜兴的渊源颇深,更有因果爱锡剧、唱锡剧、说锡剧、颂锡剧。早在道光年间,锡剧常锡帮鼻祖周奎大,就出生在我们高塍避风港,他在咸丰年间开始唱因果,接着与周福奎在武进、宜兴一带唱滩簧,然后带出常帮一代宗师高林福,他的艺徒代代相传,经过常帮、锡帮一次友好联袂合并,走过滩簧、文戏、锡剧三个脱胎换骨的演变历程,让锡剧一步步发展、一步步前进、一步步完善。

古人云:“位仙者,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为能长寿。”锡剧的“长寿”,近二百年的经久不衰,逐步走向繁荣兴盛,正是在采集他山之石的灵气与精华里循序渐进。如锡剧曲调,在保持原有簧调的基础上,从杭州武林班中吸收改编成高昂爽朗的大陆调,从苏滩和评弹中吸收改编成抒情柔美的玲玲调,从上海沪剧中吸收改编成缠绵百转的迷魂调,从国粹京戏中吸收改编成渲染气氛的倒板、高拨子调等。吸收、采纳、打磨、润色,经过近二百年的艰苦采集,经过多少代艺人的精心锤炼,锡剧这颗太湖明珠,怎么会不闪光、怎么会不亮丽、怎么会不惹广大戏迷所喜欢?

且看——《庵堂相会》《双珠凤》《三看御妹》《玉蜻蜒》……这一部部经典剧目里,多少才子佳人翩翩水袖风月无边,这何等美丽戏迷的心眼;且听——《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摘石榴》《拔兰花》……这一声声糯米磁音里,多少梅派艺人低吟浅唱风味无限,这何等陶醉戏迷的心耳;且赏——姚澄、王兰英、沈佩华、梅兰珍、王彬彬……这一个个锡韵流派里,多少锡剧名家争奇斗艳风情万种,这是何等熨帖戏迷的心田?

有爱就有魅力,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发展,有爱就有兴旺,如今,宜兴已成为锡剧的一方热土。宜兴市锡剧研究会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了七百名会员,致力在挖掘、传承、弘扬上花工夫,从娃娃抓起,其中有几位小会员获得全国“小梅花”金奖前十佳、上海“小白玉兰”、无锡“小小梅花奖”等称号。平时好戏连台,将锡韵唱响全市,将艺术播及城乡。我们相信:有这么多的人在喜欢着、关心着、支持着,锡剧故乡之一的阳羡,必将唱响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宜兴锡剧研究会)


宜兴陶艺人物

唐凤芝

唐凤芝(1900-1976),民国时期制陶名家。宜兴丁蜀上袁村人。与王寅春、顾景舟同村,学艺时常在一起切磋壶艺。擅长设计创新,屡以新品风靡上海名流圈,并经租界销往欧美市场。

唐凤芝系紫砂世家,16岁随父亲唐顺洪学艺。他构思创作力极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制壶技术全面,无论光货、花货、方型、圆型俱能制作。曾为印模制壶开创先河。主要作品有“鱼化龙壶”“松鼠葡萄壶”“合菱壶”“一捆竹壶”“蜂菊壶”“国光壶”“风卷葵壶”等传统与创新作品,所有作品自画成画册二集。

唐凤芝1935年创作“蝶碗壶”“松鼠葡萄壶”等,为壶界所关注。四十年代所制“风卷葵壶”名盛于紫砂业界。抗战开始即很少制壶。据民国三十五二月十二日《品报》所载文章《陶器业唐凤芝计划成功,拟将胜利茶壶送苏展览》称:为纪念抗战胜利,唐凤芝制成“抗日战争胜利壶”,壶上浮雕当时被称为抗战领袖的“蒋中正像”,故又名为“中正壶”。此壶参加1946年3月10日开幕的“苏州国货展览会”展出,引起轰动,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后有人将此壶献给当时的民国政府,如今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被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全古陶瓷收藏》一书。当时首都南京的《中央日报》和地方报纸均发消息通讯大量报道,名声大振。唐凤芝由此当上了宜兴县参议员,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名震中外,视若珍宝”、“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善于创新,工艺精良”、“籍示爱国热忱”,“来预定是壶者,有供不应求之势”,达到了一个艺人事业的顶峰。当时政府要员、达官贵人,以能藏有一把唐凤芝紫砂壶为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时,唐凤芝被聘为技术骨干。他工作认真,还将抗日战争胜利壶的正面图案改成红五星,变成“国光壶”,底署“人民团结共乐”。其后创作以蜜蜂采蜜为题材的“蜂菊壶”等作品亦受世人瞩目。1958年,因上述“抗日战争胜利壶”,他被开除公职,但仍制壶不辍。“文革”期间,又因这把壶再遭厄运,失去了人身自由。最终,这位为紫砂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人抑郁而终。唐凤芝在艺术道路上善于不断创新、提高技艺,他留下的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唐凤芝不仅壶艺高超,且技术全面。1946年,宜兴蜀山吉德昌陶器店聘用唐凤芝创烧汽锅,器型仿云南建水的长春膏容器,一般用于烹炖鸡鸭,提取肉汁。汽锅口盖严密、气嘴通畅,项顶及腹比例恰当,整体造型丰满匀称。投放市场后常年盛销。(《宜兴陶艺人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