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5第二期


2015-02-27  

化机公司成为美国康明斯公司

在中国唯一的蜂窝陶瓷供应商

历经四年多考察审核,全球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美国康明斯公司一行5人,日前专程来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正式确认该公司成为美国康明斯公司在中国唯一的一家高性能蜂窝陶瓷载体供应商,并下达了首批采购订单。

蜂窝陶瓷作为汽车尾气排放净化的载体,对环境保护、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化机公司在30多年的蜂窝陶瓷研制和生产中,积极探索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投入,自主创新,产品的技术、质量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宇星牌”蜂窝陶瓷曾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被江苏省名牌战略推进会授予江苏省名牌产品,得到国内汽、柴油车制造企业的青睐,并批量出口国外市场。去年,化机公司蜂窝陶瓷应税销售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55%,自行出口欧美国家的蜂窝陶瓷载体达700万美元。美国康明斯公司四年前正是通过在中国以严苛的要求考察了众多生产蜂窝陶瓷企业,最终在今年确认化机公司作为中国唯一的跨国供应商。(崔听槐)

 

以尖端工艺技术为立业之本

“富陶科”建筑艺术陶魅力四射

坐落在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的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以西班牙尖端工艺技术为立业之本,仅用四年时间,生产的建筑幕墙产品以国际化的专业水准,不仅进入国内大中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同时进军欧、美、日、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2014年,该公司完成应税销售6000万元,其中外贸出口1000多万元,实现了比上年同比翻番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由西班牙格列柯集团在华创立的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采用宜兴独特和丰富的陶土资源、丰厚的陶文化底蕴与西班牙尖端的建筑陶瓷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打造出“伯陶科(中国)”的高端陶板品牌。凭借完美的设计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断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进入海内外市场。据了解,目前企业有半自动化生产线2条,100多名员工,其中科技人员有70名,创新创优,追求卓越,形成了陶板、陶管、异形定制陶、立方陶四大系列品种。如伯陶科陶板有平面板、砂面板、波纹板、拉毛面板、釉面板、陶百叶等品种;立方陶、陶管就有方形、矩形、单弧面、梭形、圆形、三角形、菱形、品字形品种,且形成了有白、红、黄、绿、灰、蓝、咖啡等不同颜色的色系系列。由于采用以挤压射出技术生产低吸水率的产品,从而使各类产品达到高强度超低吸水率,具有隔热保温、环保、无光污染、易清洗、永不褪色的高品质,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上海徐汇滨江双年展、上海顶新国际商务广场、上海协和城、上海的美国如新大中华总部、北京中航集团发动机公司、北京昆仑饭店、南京紫东创意园、南京三宝科技大厦、无锡保利国际影城、青岛光谷软件园、爱玛仕杭州旗舰店、深圳机场海关大楼以及日本的丰冈但马信金等标志性大型建筑,选择伯陶科(中国)高端陶板作装饰,美轮美奂中彰显了建筑艺术陶的独特品质。

展望2015年,公司董事长夏志平坦言,将充分利用宜兴陶文化优势和陶艺元素与西班牙高端外墙品牌相结合,拓展建筑立面美学设计的多样性,做好国外品牌,如为美国爱荷华州音乐学院的幕墙设计正在进展之中。同时积极研发用宜兴独特的堆花、刻雕、彩釉等传统装饰工艺用于室内幕墙装饰,全景式展现“伯陶科(中国)”品牌的建筑艺术魅力。(本报记者)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暗星公司产品结构主打文化牌

羊年春节前,笔者在位于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的宜兴暗星陶瓷有限公司看到,日产4万只陶瓷酒瓶的自动化窑炉生产线秩序井然,皖酒系列中的“迎驾”“皖酒王”“板城烧锅王”以及“酒鬼”“西凤”“泸州老窖”等酒瓶产销形势依然向好。数据表明,暗星公司2014年销售各类陶酒瓶1300多万只,比上一年多销76万只;应税销售比上一年增长27%。

进入2015年,暗星陶瓷面对陶瓷酒瓶市场的变化,公司董事长房暗星在今年的新春座谈会上信心满满地说:“我认为丁山传统的陶瓷行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长与宽的结合。长,指的是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做足做透;宽,则是指企业领导主动调节自己的产品结构,迎合新的市场。”尽管近年来陶瓷酒瓶生产遇到了“寒冬”,用户明显减少,但暗星陶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致力于陶文化与产品结构的融合,去年的销售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对于用文化与产品结合带动市场,新一年中,对占主要销售份额的“迎驾”酒瓶,在设计上,仿制“酒坛”特色的已有不同容量规格的20多个新样成功推出,展现了陶文化与酒文化的魅力,得到用户的认可。同时,以陶酒瓶为主,用紫砂文化带动新品开发,已初见成效,如暗星陶瓷设计的紫砂茶具已成为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的茶具供应商。在2014年与深圳小家电合作,设计的适应空调间使用的“保湿器”,由白球、黑碗组合,吸水率达25—30%,已出口美国市场,今年将进一步做优。另外,电饭锅紫砂内胆,紫砂花瓶、花插、文房雅玩等品种已着手设计,迎合市场需求。(陶讯)

 

中超利永牵手三家银行

紫砂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启动

日前,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民生银行无锡分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就开展紫砂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紫砂艺术品的流动性和流通性,破解紫砂艺术品融资难。

作为我市“上市板块”的重要一员,中超电缆在推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顺应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于2013年成立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紫砂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收藏、鉴定等业务。此次,公司创新举措,凭借业务优势,联合三家银行,合力开创紫砂艺术品融资新模式,推进紫砂文化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尽管紫砂收藏热持续升温,但受艺术品价值无形等因素的制约,紫砂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存在融资难等难题。据了解,通过此次合作,中超利永将依托自身在鉴定、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对社会机构、收藏家、紫砂从业者的紫砂艺术品作出专业鉴定和评估。经过其鉴定和评估的紫砂艺术品即可作为抵押物申请三家银行的贷款,通过后便获得相应资金。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认为,此举将有效解决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鉴定、评估等一系列难题,提高紫砂艺术品的流动性和流通性,进一步繁荣紫砂艺术品市场。(报讯)

 

季益顺当选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在2月11日召开的第七届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宜兴陶艺界季益顺当选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史小明续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陶讯)


                                 范建军

                                     紫砂作品在陶瓷城展示

                                 费寅媛

2月9日,“回家——范建军、费寅媛紫砂作品展”在陶都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隆重揭幕,此次活动是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紫砂工艺厂主办,中国陶都陶瓷城、江苏紫泥公社承办,展览至3月5日结束,为羊年春节来陶都旅游和探亲的朋友提供了一次艺术的视觉盛宴。

范建军、费寅媛夫妻师承名师,将书画艺术与紫砂文化相合,展示了人文情怀和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本次共展出紫砂艺术品106件(套)和范建军的书法作品以及在景德镇创作的青花瓷精品。在紫砂壶艺展品中有范建军的疏香壶、秦钟壶,费寅媛的蕴香壶、紫儒壶、玉玲珑等。

开幕式上,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致辞祝贺。江苏紫泥公社董事长赵炎的儿子赵浩天就读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拜师于范建军,并在开幕式上举行了简约的拜师仪式。范建军赠予甲骨文书法作品“天道酬勤”,鼓励徒弟,认真学艺,传承紫砂。

(陶讯)

 

“宜兴窑系”——中国陶瓷史上杰出的文化类型

周小东 

摘要:中国陶瓷史发展至今,被国内陶瓷界普遍认同的“窑系”有七个,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七大“窑系”均以瓷器为代表,称为“瓷窑体系”。但中国作为一个陶瓷古国,陶器的发展历史比瓷器早几千年,使得确立“陶窑系”势在必行。而宜兴是一个有着七千多年制陶史的文化名城,并且具备着确立“宜兴窑系”的诸多因素和条件。

关键词:窑系;瓷窑系;陶窑系;文化类型;确立宜兴窑系

“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妆,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这是郭沫若先生对陶的赞颂。“陶器”是土、水、火在人工作用下完美结合的化身,是一万多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第一件新物质。“陶器”和“磨制石器”一起作为标志,代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石器时期。

距今一万到四千多年(绵延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是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先后孕育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等文化类型,其中“陶文化”是其主要特征和架构。自阶级社会(以夏朝为标志)形成后,中原文化加速了其发展进程,特别是到了宋代,中华文化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其中陶瓷文化则以“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瓷为主,形成蔚为壮观的“南青北白”局面,并逐步确立了 “越窑系”、“定窑系”、“钧窑系”等区域性陶瓷类别的历史地位。“窑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陶瓷文化类型”,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形式和载体。

一、“窑系”在陶瓷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陶瓷生产离不开“窑”。“窑”在概念上有三种意思:一是指“窑炉”,也就是陶瓷制品的烧成设备,“窑”指工作空间,“炉”指燃烧系统;“窑”,按其形制,可分为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龙窑、隧道窑和辊道窑等,按其燃料和燃烧方式,可分为柴窑、煤窑、煤气窑、油窑、电窑等;按其火焰流向可分为升焰窑、平焰窑、倒焰窑等;按其炉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可分为“氧化气氛”即“氧化焰”和“还原气氛”即“还原焰”。二是指陶瓷生产的窑场,即历代陶瓷产区,有时还包括就近的原料产地(所以旧称“十里窑场”),如定窑、钧窑、龙泉窑等。三是指窑器,即陶瓷器件,如官窑(器)、哥窑(器)等。

“窑系”和“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窑系”是建立在“窑”基础上的一个特定文化体系。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到了宋朝,陶瓷产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窑场林立;名品新品,层出不穷。近代陶瓷学者根据当时各地窑场产品的工艺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将其划分为多个瓷窑体系,即所谓的“窑系”。“窑系”的划分与确立可以说是陶瓷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对一个地区陶瓷文化类型的历史总结和高度肯定。每一个“窑系”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陶瓷史上几个重要“窑系”及其影响

目前,在国内陶瓷界普遍认同的“窑系”有七个:北方地区有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有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这些“窑系”大多成熟于唐宋、辉煌于宋元、绵延于今朝。

南方“越窑系”是上述窑系中年代最早的一个“窑系”。瓷器成熟于东汉时期,到唐代,在浙江的长兴、德清、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已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瓷器生产系统。当时,宜兴也生产类似的青瓷产品,但陶瓷界将其归入越窑系统。现代考古证明,当时“越窑”系统的中心在德清、余姚一带,历史上有名的“秘色瓷”就产于这里。但是,新西兰的路易·艾黎先生在《瓷国游历记》中说:“有些专家认为浙江的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中国是瓷的故乡,最早的瓷器出现在南方,包括起源于西周的宜兴青瓷。南宋以后,江浙一带瓷业向南转移,这不仅成就了“官窑”、“哥窑”,同时也成就了南方一个新的窑场的崛起,该窑场甚至影响到江西吉安和福建泉州等地,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梅子青”、“粉青”为代表的新的青瓷窑系——“龙泉窑系”。2009年,龙泉人凭借“龙泉窑系”的优势,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白瓷”是以宋代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由此构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当时,江西吉安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均属于青白瓷窑系。该“窑系”最终成就了江西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的历史地位。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影响很大,山西的平定窑、介休窑以及四川的彭县窑都归入其“定窑系”。关于“钧窑系”等其它窑系,同样具有各自特点和悠久历史。

通过认识这些“窑系”,我们可以总结出它们共有的五大特征:有历史、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有传承。可以说每一个“窑系”都是中华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三、当前确立“宜兴窑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陶器的历史虽然要比瓷器早几千年,但现实情况是七大“窑系”均是以瓷器为代表的瓷窑体系,我们认为这主要与当时的生产工艺、历代皇家的追捧和当代专家的认识有关。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到了宋代以后,瓷器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而陶器成为粗质、抵档的普通用具。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和人们审美取向的多样化,我们认为应该重新审视陶器的历史地位,对古人和今人有个交代。

中国是一个陶瓷古国、陶瓷大国。我们认为不能只有“瓷窑系”而没有“陶窑系”。宜兴是有七千年制陶史、二千年建城史、近千年“均陶”、“紫砂”发展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被誉为“中国陶都”,因此确立“宜兴窑系”存在诸多因素和条件:

1、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七千年的制陶史、二千年建县史构成宜兴陶瓷文化发展的轨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就了它今天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从未湮灭的七千年窑火成熟了这块土地,历代窑工艺人、先贤名人赋予了它特有的秉性。从新石器中期的夹砂红陶、晚期的黑衣陶、商周的原始青瓷、春秋的印纹陶、秦汉的釉陶、晋唐的青瓷、宋元至明清的均陶和紫砂陶到当代的“五朵金花”等陶器,宜兴的制陶历史从未断绝。目前,在宜兴范围内,地下文物星罗棋布、民间收藏遍及城乡、馆藏器物丰富多彩,构成一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代有新品、匠师辈出的陶瓷发展史画。这种地区性的文化形态和陶文化类型,在中国乃至世界其它地区是不多见的。

2、有众多的窑址遗迹

宜兴山多林密、水网纵横,具备丰富的制陶资源。从古到今境内窑场分布广泛,历史上留下众多窑址遗迹。目前,被国家列为文保单位的有:新石器时期的西溪遗址、骆驼墩遗址,晋代的小窑墩龙窑遗址、唐朝的涧众龙窑遗址,宋代的真武殿古窑群、筱王村古窑群,明清的前墅古龙窑、蜀山古龙窑群以及民国早期的前进龙窑遗址等。其中明代前墅龙窑依然还在烧制产品,称得上是中国龙窑史上的活化石。这些窑址遗迹是宜兴人民的宝贵财富。

3、有可观的文献资料

中国陶瓷史上文献资料丰富,有“博物要览”、“遵生八笺”、“南窑笔记”、“陶说”、“匋雅”、“饮流斋说瓷”以及一些地方志等。但大多数是讲瓷器为主,较少涉及陶器,连建国后有关学术单位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也是如此。宜兴历来崇文厚德,重视文化教育。明清以来留下了一些相关陶文化的古籍书本,有明代的《阳羡茗壶系》,清代的《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民国的《阳羡砂壶图考》、《宜兴陶器概要》等书籍,建国后随着考古工作开展,增加了许多考古资料。近年来,由于紫砂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类紫砂书籍更是大量出版,其中极具影响力的出版物有中国大陆出版的《紫砂陶器造型》、《宜兴陶艺》、《宜兴陶器图谱》、《中国陶瓷·宜兴紫砂》、《紫砂春秋》、《宜兴紫砂珍赏》等以及香港罗桂祥的《宜兴紫砂器》、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一系列“紫砂丛书”、美籍华人谢瑞华的《宜兴陶器》一书,还有法国学者万福来先生的《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等,其中许多出自专家教授之手。这些众多的书籍,形成一个贯通古今中外、反映宜兴陶文化发展的文献资料库。

4、有独特的陶艺品类

在七千年的制陶史上,宜兴历朝历代不乏名品新作。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晚期,这个江南小镇正孕育着一场陶瓷产业的革命。由于当地没有优质的瓷土原料,宜兴陶人弃瓷而兴陶,历经几代艺人的毕智穷工,相继产生了两个“原料独特、工艺独绝”的新陶种:那就是起始于宋代,成熟于明清的“宜兴均陶”和“宜兴紫砂陶”。经过近数百年的发展传承,这两种陶器越发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历史上它们为宜兴乃至中国争得过无数荣誉:1910年获大清褒奖、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赛会金奖、1932年获芝加哥国际赛会优秀奖,建国后又先后在全国陶瓷行评、伦敦国际赛会等大型赛会中屡获奖项。“宜兴均陶”、“宜兴紫砂”在中国陶瓷史上可以说是“名陶无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陶器工艺中的两颗明珠。

5、有健全的科教机构

宜兴陶瓷产业发展到当今,不光有量的壮大,同时也有质的提升,这主要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支撑。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兴就有了第一所陶瓷专业学校——陶都大学,后来改为江苏省轻工业陶瓷学校,前几年升格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宜兴还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另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大专院校,也都有紫砂专业课程。2014年,文化部还在北京恭王府挂牌成立了“中国紫砂艺术研究中心”,宜兴也成立了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同时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成立了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通过这些专业院所从不同层面对宜兴陶瓷、特别是宜兴紫砂的材质、造型、工艺、装饰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努力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宜兴陶瓷工艺、陶瓷文化的理论基础,并为建立“中国紫砂学”打下良好基础。

6、有深远的影响力

宜兴秦时称“阳羡”,到晋时因周氏家族的崛起影响而改称“义兴”,此时,宜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陶业也达到历史新高。当时宜兴青瓷工艺成熟,产品广受北方贵族亲睐。从后来周墓墩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就有许多精美陶瓷制品,其中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到宋代,为避皇帝名号,“义兴”改称“宜兴”。当朝大文豪苏东坡多次来宜兴并留下不少遗迹,同时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等诗句。到明代中晚期,宜兴均陶和紫砂壶成为皇宫用品。清朝“康、雍、乾”三位皇帝都喜欢宜兴均陶和宜兴紫砂器,特别是乾隆帝更是痴迷,多次颁旨命造办处到宜兴定制紫砂器,同时在京城内加彩装饰。此时,荷兰人将宜兴陶器带入西方,欧洲人开始喜欢紫砂器,并称之为“东方红色瓷器”。目前看,现今所谓欧洲的紫砂器有三种来源:一是宜兴本土生产;二是广东沿海仿制出口;三是欧洲人在当地仿造。清光绪年间,紫砂匠师金士恒、吴阿根受日本人之邀,到常滑县传授紫砂技艺,改变了常滑县一直以制造大型粗糙陶器的状况,这是宜兴壶艺传入日本的开始。1986年,常滑县还举办了“金士恒展”,举办者对金士恒的突出贡献作出了很高评价。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匠人王东石、何心舟受浙江文人聘请到宁波建“玉成窑”。期间与梅调鼎、胡公寿等文豪共同制作一批极具文人气息的紫砂作品,业内将其称为继陈曼生、瞿子冶之后的又一次文人壶高峰。民国期间,吴云根等多位紫砂艺人还受聘山西平定县,帮助当地开展紫砂陶业生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宜兴还先后派技艺人员赴山西临汾、陕西延安以及浙江长兴等地,指导帮助当地紫砂陶器的生产。这里特别要提到福建漳州,由于饮茶及当地民俗的习惯,漳州地区人们很爱宜兴紫砂壶,尤其对红色朱泥壶情有独钟。他们不仅买宜兴壶,另外还利用当地红土仿制宜兴朱泥壶。也许是地域关系,也许是思乡之情,台湾人历来喜欢紫砂壶,上世纪八十年代用小电炉烧紫砂器就是台湾人引进的。现在我们到台湾去进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随处都能感受到这种紫砂情结。当代国际文化交流频繁,陶艺交流也是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宜兴派员赴阿曼苏丹国援建巴哈拉陶瓷厂生产日用陶器,受到当代的广泛赞誉。葛军这位当年从外地到宜兴学艺的莘莘学子,目前已经是一位资深陶艺家和一位活跃的国际陶艺学者。每年他都要组织一批国外陶艺家来宜创作交流,并创办了“国际陶艺博物馆”。连续四届举办“国际壶艺双年展”,这对加强宜兴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影响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宜兴窑对外都有广泛影响,可以说是:根在宜兴、茎蔓各处、花开四季、果结全球。这也是尽快确立“宜兴窑系”重要性、必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四、确立“宜兴窑系”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宜兴陶瓷门类众多,品种齐全,除了以紫砂为代表的艺术陶瓷外,还拥有工业特种陶、园林建筑陶、特色耐材和日用陶瓷等,展示了陶都宜兴的鲜活亮色和时代风流。

宜兴陶业经过前人的不断努力,现今正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有二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二个金字招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个重要平台(中国紫砂博物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另外具有一支庞大的从业者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直接参与设计制作人员超过十多万人、有各类技术职称人员达一万多人、国家级大师二十多人)。目前有陶企400多家,年销售150余亿。长期来,宜兴市政府将宜兴陶艺看作一项文化事业和富民产业,在许多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这使得宜兴陶业特别是紫砂艺术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宜兴经济发达、科教领先、文化繁荣。近年来各类大型学术论坛在这里举行,其中包括国际性的陶瓷研讨会。已先后举办“中国陶都—陶瓷产业发展论坛”、“宜兴骆驼墩文化论坛”、“宜兴青瓷文化研讨会”、“宜兴紫砂文化研讨会”、“宜兴窑古陶瓷研讨会”等。在2005年的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上,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尼·弗莱克斯在会上郑重宣布:宜兴是世界制壶中心。这些论坛的成功举办,已经让业界、学术界专家对宜兴窑有了一定的认识、认知。今后,我们还要举办更高层次、更加广泛、针对性更强的学术论坛,让更多的学者、专家来关注“宜兴窑”、研究“宜兴窑”、认同“宜兴窑”,从而为确立“宜兴窑系”创造良好的氛围条件。

确立“宜兴窑系”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问题,它对于宜兴乃至于江苏地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确立“宜兴窑系”,将会进一步加强宜兴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确立“宜兴窑系”,将会进一步促进宜兴陶瓷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外地区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与发展。

确立“宜兴窑系”,将会进一步挖掘宜兴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地助推宜兴紫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确立“宜兴窑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后人的重要工作,也是彰显宜兴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举措。

做好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值得我们为之而努力。

                                                                           2014年12月

 

陶塑瑞羊

蒋尧基

我们宜兴的陶艺家都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和营养,提练出创作的主题,用作品表达观念、思维和想象。羊年话羊,羊年塑羊,是一种盛满历史的常态,许多羊的陶瓷艺术品带给我们眼的享受与心的迷醉,并成为收藏家喜爱的宠物。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的十二生肖系列作品都是由彩陶罐的造型变化和器形的抽象演绎来表现每种生肖的细部特征,为观赏者所接受。以“百羊”为例,在紫砂胎的扁形瓶上运用阳刻、堆字的手法把羊装饰化,所呈现的是羊的洒脱和内敛,具有时代内涵和审美取向。羊年到来之际,他设计了一款羊的酒瓶,既有寓意,又很漂亮;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收藏价值。羊瓶装了“洋河”酒,就有了“羊年纳福,久久天长”的好口彩。

在青瓷艺术中,早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以羊为题材的青瓷艺术品。我市的古陶瓷收藏家杨国良先生珍藏了一件“东晋青瓷羊”,作品形象逼真,羊首的眼、鼻、嘴、须和羊角都惟妙惟肖。肥胖的身躯比较写意、呈跪卧之状,尤其是在腹部刻画双翼,充满了腾飞的想象,通体施青黄釉,凸显出早期青瓷的艺术特征。当代的宜兴青瓷中也有许多瓶、鼎、壶之类的有关“羊”的工艺品,“羊式酒具”就是其中的一种。这套酒具由一套五杯组成,富有艺术创意。窑变装饰的褐斑色羊角,自然弯曲与壶体相连,不但与壶体的青色相异,而且巧妙地构成酒壶的提把。酒液是从“羊嘴”里斟出,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智慧和造型技艺。这些形象的造型,传递器皿韵律的同时,还有一种和谐感,即是羊的温顺与亲和。

在宜兴美术陶瓷领域,也有不少神采飞扬,自然生动的充盈羊元素的艺术佳作。例如“雪花釉绵羊”、“窑变山羊”等。“罗汉羊罐”是一件美术陶瓷“储钱罐”,它以新的视觉维度,塑造了佛像与绵羊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一种思想观念和一种文化融汇,贴近平民百姓,尤其是喜欢储钱的孩子。同时,也昭示了陶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精神,以本土关怀、当代审美、传统艺术去营造贺岁的陶艺作品。

宜兴紫砂历来赋予陶艺家深遂和自主意识和创作灵感,各式各样以“羊”为主角的紫砂陶艺,都是紫砂魅力的彰显。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有一件“三羊香炉”,出自明代紫砂大家徐友泉之手。它用本山绿泥加适量白泥制作,形制小巧玲珑,五瓣梅花勾勒成炉的颈,延伸至炉之口也呈现梅花形。炉的腹部塑有三只羊首,嘴里各衔一环。有六足,与三只羊首搭配,组成三只生动的瑞羊,寓“三羊开泰”之意。炉之底部钤“友泉”小印,是紫砂艺术中的稀世珍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去年,辽宁营口举办的紫砂“母亲壶”文化节中,青年技艺人员周静洁创制的紫砂壶“羊知跪乳之恩”荣获了一等奖,被营口紫砂母亲壶博物馆收藏。作品在抽象的造型中,描绘小羊羔跪乳的形象感觉。弯曲的羊角和壶盖的羊首钮,刻画出感恩母爱的主题。“羊知跪乳”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连小羊吃奶也知下跪以报养育之恩。这把紫砂壶诠释了明代《增广贤文》中的一则故事内涵,成为“羊”壶中的一件佳作。

陶瓷艺术品是一种思维逻辑与艺术秩序的体现。我们赏“羊”观陶,不能仅仅站在一个器物的角度去看、去品,而应该从一种艺术思想去解读、去认知。那么,我们就能够收藏文化,收获精彩。

 

馆藏赠品  别样风采

——“中国紫砂博物馆捐赠作品精品展”侧记

刘 恋

回首中国紫砂博物馆成立至今已有整整一年了,这块金字招牌始终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门楼前熠熠生辉。在羊年新春之际,在陶博馆新展馆一楼展厅举办的“善美陶都——中国紫砂博物馆捐赠作品精品展”,是在捐赠作品中精心挑选的178件(套)佳作,供游客观赏,为的就是能在春节期间给来自世界各地、向往陶都紫砂风情的宾朋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漫步其间,就会感受到一抔泥土散发出来的陶都韵味,向我们诉说着别样的情怀。

止今年2月,中国紫砂博物馆一共接收到了各地陶艺家的捐赠作品446件(套),其中省名人职称以上作品50件(套),工艺师职称以上作品372件(套),它们或魁梧,或娇小,或沉稳,或活泼,整体构思、创意来源,都别有一番趣味。陶艺家们将宜兴乃至全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装入一只小小的泥壶之中,誉满世界,世代传承。

展出的一件件捐赠作品,都有它们背后的故事。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携女儿顾涛、顾琴、顾婷、女婿汤杰、弟子贺洪梅,举家向中国紫砂博物馆捐赠《天龙鼎珠壶》、《亦君壶》、《春意留香壶》、《怡然三足壶》、《禅香组壶》等作品。其中,他本人捐赠的《天龙鼎珠壶》,曾在“陶都风宝岛行”活动中捐给台北博物馆。这些作品在大大丰富陶博馆馆藏的同时也显示了我们老一辈紫砂艺人感恩时代,回报社会的眷眷深情。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陈忠庆、陶艺家范月琴,身有残疾,分别捐赠了作品《古松壶》、《大地壶》。陈忠庆,在他20多岁时,一场意外的车祸夺走了他的一条腿。面对人生骤变,他选择了乐观,在历尽艰辛后,与紫砂结缘,谱写了他人生的另一段传奇。范月琴,腿部有残疾,1984年开始从事紫砂制作,先后培养了20多名优秀的紫砂新人。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蒋新安、谢强、李玮、潘岷、赵良、李斌、汪国勤等陶艺家分别捐赠了《国粹系列·京剧》、《扭转乾坤壶》、《本原壶》、《枫飘茶香》、《印象竹系列组壶》、《智者套壶》、《田园秋趣壶》紫砂作品。

《国之神器壶》是广东潮州的谢华大师的赠品,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朱泥壶传承人、手拉壶世家“俊合号”的第五代传人。“俊合号”创办于清代中期,至今有300余年的历史。

《清风壶》是湖州的吴伟华大师所捐,他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艺中青年十大名师、浙江省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此壶的腹部凸线带上,微刻茶诗20余首,刀法纯熟精湛,与壶身之型相得益彰。

这次展览的时间是从2015年元月30日至2月28日,为期一个月。正是这每一件紫砂艺术作品用无声的语言,使我们体会到了陶艺名家以及民间紫砂爱好者对中国紫砂博物馆的关爱与支持,感受到了他们对传承紫砂制作技艺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用双手书写宜兴紫砂的东方神话和盛世辉煌。

 

龙山看雪

尧 基

2015年的第一场雪以后,龙山的老友邀请我们去那里看看雪后的山野景致。于是,亲友相约驱车前往龙山。

龙山坐落在湖?镇的洑西村。早在唐代已经闻名,茶仙卢仝来过,茶圣陆羽住过。陆羽为了写《茶径》,曾涉足龙山,考察阳羡茶。他的良师益友,唐代著名诗僧皎然特地到龙山寻访陆羽,并写下了诗章《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他说:“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候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秋日同。归客龙山道,东来好杂风。”现在的龙山已经成阳羡生态风景区的一个景点,龙山介的“雨滴空阶亭”就是为了陆羽与皎然的友谊而建,供今天的游人缅怀。到龙山可以春品宜红、夏嬉山泉、秋见银杏、冬赏雪景。

汽车停在龙山脚下,村里正在修建登山的石径。四周都是翠竹满坡,群峰连绵,积雪覆盖在地面,或堆积在竹枝叶丛上。山路有些泥泞,但置身于一清二白的世界里,心境是欢愉的。走过一段泥路,便到了用小块黄石筑的弯弯山道,顺着石阶向山顶攀登。原本笔直的毛竹由于积雪的重压,已经变成了“弓”形,这是平常不能见到的姿势。有些碗口粗的竹子或是被连根拨起,或是撕裂而拦腰折断倒伏在路上、涧间。可依旧是“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山风吹过,竹叶上的白雪也会不时地散落,打在我们的头上,掉进衣领,清凉之意融进心田。

越到山顶,山路越陡。环顾四野,这厚厚的白雪和青青的修竹,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过的壮观声势。原是杂草丛生的山野变成一片明净。在寂静中唯有石罅间流淌的山泉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印证了“山高水长”的俗话。为什么雪的洁白,竹的五德,常常受人赞叹?我身处此地,切身感悟到了国人要赏竹、画竹、写竹、咏竹的原因。不仅是它有许多的用途,更因其四季青翠、坚韧不拨、虚心高洁、有操有节的品质。山里人说,我们见到的那些被压弯了的竹子,待到雪化时,会仍旧挺直在山间,直指蓝天。恰如诗言所说:“雪压竹头低,低下欲品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傍晚时分,车子停在龙山的一家名叫“雯新”的农家乐饭店。山中小村尽是“农家乐”,成为目前到山区旅游的流行色,也是山农致富的一种法宝。夫妻俩开的小店很干净,都是地道的“宜帮菜”,散发着童年时外婆家私房菜的味道。几杯“缸绵清”米酒下肚,加上山里人家常吃头菜、冬笋、咸肉、蝉蛹、山芋、甜饭、荠菜、竹鸡和小鱼,这些朴素的传统滋味,一样能挑动舌尖的味蕾,满口留香。

简素民居映衬在雪景里,这样的遇见总是让人念念不忘。龙山的青翠与纯净,茶园和修竹,在雪的包裹中清寂如茶,韵致如诗,心随神驰,神与物游。半日的时光就这样轻轻的滑过。

天黑了。告别龙山,驶上归途。天空又飘起了雪花,是轻盈的、曼妙的,又是吉祥的、祈福的,因为我们都信奉“瑞雪兆丰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剧

邵湘君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钟灵毓秀的宜兴,不光是文人骚客钟爱的风水宝地,也是梨园百家喜欢争鸣的艺术乐园。自古以来,目莲戏、昆剧、京剧、锡剧、越剧、杭剧、黄梅戏等,早就缤纷在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宜兴。

打开宜兴梨园古老之大门,第一个登台的要数“目莲戏”了。成形于宋代的“目莲戏”,以宜兴民间传说“目莲救母”为题材,用高腔演唱,以宜兴的民间器乐“十番锣鼓” 击节伴奏,于明清时期就在宜兴风行。每到四月初八,宜兴周王庙内就千客云集,竞相观看民间戏剧“目莲戏”。在和桥,每年的2月12日起上演,而芳桥则在夏至前三天必演“目莲戏”。

从时间追溯,接着该闪亮登场的要算昆剧了。自明清以来,宜兴剧目创作空前繁荣。如邵灿、吴炳、陈贞贻、路迪、陈贞禧、万树、周济等众多戏剧作家纷纷为昆剧写剧本,并组建有吴炳家班、徐懋曙家班、任名臣家班、储懋端家班等多副昆曲家班。1916年,宜兴云霭的周学源,邀集了一批中上层绅士,在瀛园组织了第一个“协和社”清曲班,昆剧曲友多达百人。苏昆袅绕,飘荡在宜兴城乡。近年来,又有一群年轻的昆曲爱好者,组建了“双溪昆曲社”,再次将昆韵引吭,重现宜兴梨园的喜人景象。

接下来,第三个该是谁登场呢?可能要数国粹京剧了。解放前,宜兴京剧票社如雨后春笋。宜城有“宜声”票社,有名票阿甲,张渚有“艺林社”,杨巷有“艺声社”,高塍有“高声社”,官林有“苏声社”,徐舍有“新声社”,丰义有“风光剧团”,丁山有“丁山票社”,芳桥有“宜芳票社”,和桥有“和声票社”,张泽有“猷谟圩戏班”,湖父有“湖父票社”等。专业京剧戏班还有“老全福京剧班”,官林的“老太婆班”,“卞家京剧班”。解放后,京剧样板戏更是全县普及,宜兴几乎村村有京剧演出队,人人会唱样板戏,不少人《红灯记》能从头唱到完,京韵唱腔家喻户晓。现在,宜兴还有大同京剧社、张渚京剧社等多家剧社。

1956年,宜兴就组建了越剧团,有演职员工50多人;同年,又成立了曲艺艺人联合会,常演的曲艺有宜兴道情、宜兴春调等,有时还上演话剧;1956年10月,宜兴成立了杭剧团,有演职员工32人;1960年8月,宜兴又成立了评弹团,并有大、小书9档。除此之外,在宜兴还有“钟声歌剧社”与“鸿鹰社” 二副什景戏班,真可谓百家争鸣。

最后的压轴大戏又该是什么呢?那当然是作为故乡之一的锡剧了。锡剧鼻祖周奎大是宜兴高塍避风港人。解放后1955年5月7日,“新生锡剧团”、“联艺锡剧团”、“光明锡剧团”在宜兴县同时登记。一个县有三个专业锡剧团并存,这在全省也是罕见的。1956年, “宜兴县锡剧团” 成立至今。说起宜兴锡剧团辉煌史,有一串珍珠仍在闪闪发光。《周处》曾荣获省首届锡剧节20项大奖;《爱河滔滔》先后获省第二届戏剧节编剧等9项大奖、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星光灿烂》获省第四届戏剧节编剧等7项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贡献奖、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和剧本获田汉文学奖。自从宜兴锡研会2011年成立,在锡剧事业更添华章。四年之中,发展会员达千人,相关剧社近20家。不光在青少年中开设了锡剧新苗班,还在宜城街道老年大学、宜兴市老干部大学,开设了三个锡剧戏曲培训班。如今,不管走在氿滨大道,还是太滆河旁,到处锡韵飞扬,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元宵节

元宵节,古时称“上元节”,亦称“元夕”“元夜”,旧俗以上元节为赏灯之日,故又称“灯节”;因节庆在农历元月十五夜间举行,故又称元宵节。上元节作为一个节日,早在汉代就形成了。直到唐代,上元节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延续和过年民俗文化的延伸。春节的主旨是辞旧迎新,祭祖敬神,祈福团圆,而元宵节则更具有娱乐性、庆典性,更富文化含量。宜兴称之为“闹元宵”,一个“闹”字便把节日的热闹气氛彰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