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7第三期


2017-03-29  

特色小镇陶是魂 和谐发展人为本

宜兴市陶协工作会议召开

为部署、落实2017年协会工作,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围绕全年目标,充分发挥各分会在全年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月18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工作会议在陶刻协会召开。

市陶协领导史俊棠、鲍建生、程同德以及市陶协花盆分会、原料分会、均陶分会、陶刻协会、青瓷分会、女陶艺家分会、青年陶艺家联谊会、紫砂文化促进会、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省陶艺委的会长、秘书长出席了会议。

与会人员根据各分会工作特点,总结回顾了分会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今年工作的设想。陶刻分会会长蒋琰滨就协会成立一年多来,先后举办了“宁朗杯”“?二杯”陶刻作品大赛,每月组织会员作品展览,主办培训班,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技艺水平,建立会员微信群,加强信息交流,自办报刊,出版陶刻作品集,做好媒体宣传,弘扬正能量。今年,将组织开展现场手工陶刻大赛,为广大会员提供展示技艺的平台,提升公众认同感与满意度。目前会员从最初的91名增加到261名。花盆分会是陶协成立的首家分会,分会会长周占群、执行会长陈士权说,12年来,积极组织参予市陶协组织的重大陶艺展评活动,先后主办了10届国际、国内盆艺节和陶瓷花盆创新评比活动及厂商联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将在第九届陶文化节期间,继续举办花盆国际艺术节。均陶分会会长葛海军表示,针对均陶发展现状,安排一次均陶工作会议,为如何发展均陶,特别是均陶鉴赏和产品升级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青瓷分会将在4月20日举办青瓷从业人员培训,近期还将首届宜兴青瓷艺术作品展获奖作品结集出版。省陶艺委会长吴鸣、秘书长史小明、女陶艺家分会副秘书长吴奇敏等分别就办好《江苏陶艺》《宜兴紫砂》刊物,女陶艺家今年安排的活动作了交流发言。

特色小镇陶是魂 和谐发展人为本。在热烈的氛围中,史俊棠会长充分肯定各分会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说,协会的职能是服务,只有为会员服务好,才能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激发陶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从事协会工作,要乐于奉献,敢于担当,不断学习进取。为了担当,要相互学习,不守旧;相互交流,不保守;相互团结,不拆台。文化引领产业发展,产业促进文化繁荣。围绕丁蜀特色小镇建设,深刻理解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陶瓷、经济、陶文化是丁蜀的特色,无法替代,要融文化、艺术、品牌于一体,营造人与陶和谐发展,走科技与文化发展之路,以人为本,政策导向,解放思想,加

强管理,使分会工作在新形势下不断创造新的业绩。(陶讯)

 

全国政协委员徐安碧谈工匠精神:

除了坚守,也要眼光

徐安碧谈到工匠精神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时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到了工匠精神,我们这些长期坚持钻研一门手艺的人感到非常欣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有了工匠精神才能走的更远。”

中国江苏网3月6日讯(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袁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今天在驻地接受了新华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的采访。生于江苏宜兴并长期钻研陶瓷艺术的徐安碧,对工匠精神倍加推崇。

“工匠精神要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日复一日重复的做一件事,要耐得住寂寞,要戒掉浮躁的心态。”徐安碧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充满了工匠大师的淡然和超脱。而面对记者“如何鼓励年轻人实践工匠精神”的提问,徐安碧皱了皱眉。他认为,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充满着浮躁,年轻人都希望所作所为能短期见效。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实践工匠精神,就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各级组织充分发掘行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让更多的年轻人产生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挖掘行业价值的眼光很重要,长期流传下来的行业一定有其价值意义,年轻人要用现代思维,努力发掘行业的闪光点。” 

徐安碧谈到工匠精神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时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到了工匠精神,我们这些长期坚持钻研一门手艺的人感到非常欣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有了工匠精神才能走的更远。”  

 

一批明清古典紫砂花盆亮相陶博馆

3月25日,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江苏省陶协主办,宜兴市陶协等承办的“宜兴紫砂花盆藏品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开幕。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顾绍培等出席了活动。展览至4月25日落幕。

宜兴紫砂花盆与紫砂壶一样,始于明代中期,精湛的手工制陶技艺和集书法、绘画、金石、诗词于一体的装饰艺术,历来受到盆艺爱好者的青睐。本次展览的269件明清至民国以来的古典紫砂花盆,分别由苏州藏家杨贵生、上海藏家申洪良提供,器型大到口径近1米,小至博古组合的掌中盆,如明末的一件长方形白泥胎子林仿古花盆、明末清初的乌泥抽角辅首长方盆、清顺治年间的耳环上下带线鬼面足腰圆盆、乌泥褐色堆泥绘海棠盆、柿泥梨皮弧角袋式盆、粉彩串枝花纹盆、乌泥龟甲型泥绘盆,清康熙年间本色泥绘正方盆,清乾隆年间的红泥五彩泥绘盆、五彩泥绘通景山水图长方盆,清道光年间俗称“李鸿章盆”的乌泥正方漂口玉缘如意足盆等,无不艺韵流光,豪放大气。民国以来的百余件花盆精品,多为冯桂林、裴石民等紫砂巨匠所制,再现古典紫砂盆器的时代记忆。

开幕式上,杨贵生、申洪良向宜兴陶瓷博物馆分别捐赠了民国早期的圆口云脚盆和长方抽角盆。

日本盆景水石协会会长小林国雄、新加坡赏石协会会长林朝华以及来自宜兴盆艺界、陶艺界、收藏界人士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崔听槐)

 

徐达明大师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展在宜兴举办

时值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逝世一周年之际,为追忆大师精湛的紫砂艺术,广弘工匠精神,由市文广新局、市陶协主办的“匠心独运·达者永恒——徐达明大师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展”暨徐达明紫砂艺术座谈会,3月1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开幕。

市政协副主席洪雅、丁蜀镇委副书记沈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艺设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美院王建中教授、江苏省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汪寅仙、中国陶艺大师邱玉林、范永良、陈国良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无锡等地的徐达明大师生前好友、紫砂界人士300余人参加了活动。

徐达明大师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展,共精选了68件(套)陶瓷作品,其中个人紫砂壶艺精品36件(套),首创的“陶与木”堪称一绝,作者用多种材质与壶艺造型结合,体现作品的简洁明快,格调高古,雅韵流芳。如用红木、紫檀材质作提梁的《汉韵壶》《唐提壶》,用红木穿插柄和红木横把的《宋韵壶》《唐羽系列》。一组4件的《横把系列》,各用斑竹、鹿角、黄花梨、楠木镶嵌作横式壶把,《材美组合》则在3件作品上分别用象牙按手、铜木提梁、红木横把,选材精美,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展出的32 件(套)收藏作品有从新石器晚期以来至民国时期的陶罐、瓶、壶、杯、碗、鐎斗、香薰等,宜均作品有清代葛明祥制的《菱花盘》《梅瓶》,清代洒蓝釉《酒坛》《八卦瓶》,天青釉《海棠型美人肩瓶》《六瓣鼓式画缸》、月白釉《蝉耳尊》、灰蓝釉《龟背尊》《弦纹笔筒》、绿釉镂空《陶凳》等,同时,还展出了大师生前的书画手稿、著作、制壶工具、精细木作。

开幕式上,徐达明夫人王秀芳、女儿徐曲代表家属向宜兴陶瓷博物馆捐赠了汉罐及宜均等共12件古陶瓷作品。

徐达明1952年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长子,徐门第四代传人,毕生致力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和古陶瓷研究,在近40年的壶艺生涯中,留下了创意独特、工精艺美又极具紫砂新的语言的精品杰作 ,有10多件代表作荣获陶艺展评大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2017丁酉新春,由宜兴陶瓷博物馆编辑、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匠心独运·达者永恒——徐达明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纪念集》,用文字图录展示了徐达明在陶瓷研究和壶艺传承创新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国内大专院校教授、专家,宜兴地区的紫砂大师、陶瓷文化学者,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对徐达明大师紫砂艺术成就以及他为宜兴紫砂和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进行了追忆和回顾。(崔听槐)

 

宜兴陶博馆建设与发展迈向新高度

3月1日下午,从“宜兴陶瓷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座谈会”上获悉,2017年是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建设之年、改造之年和提升之年。该馆将有序推进由市财政投入资金的“宜兴窑系综合示范区改造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环境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办馆水平,为了弘扬宜兴陶瓷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此次座谈会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召开,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副镇长王健等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陶艺大师汪寅仙、邱玉林、吴鸣、范永良和知名学者贺云翱、潘春芳、高英姿、胡平等60余人到会。座谈会由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吴春祥主持。

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重点介绍该馆2017年亮点工作及重点工程推进情况。一是围绕宜兴窑系建设,投资3500万元在陶博馆西侧现有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基础上建造宜兴陶瓷早期生产工序和流程展示厅;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为游客、学生建造陶瓷体验馆;针对目前展馆不能展示宜兴陶瓷全貌的问题,新建900平方米的展示厅,展出宜兴的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特种陶瓷等传统和特色陶瓷门类。二是围绕4A级景区的提升,投资460万元,加强陶博馆的硬件建设,使之成为陶瓷文化艺术的殿堂,陶瓷爱好者向往的胜地,为对外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信息资料提供数字化服务。同时,2017年将继续做好对外的文化宣传交流,赴西安、兰州和东北等地举办“宜兴窑”的展览,编辑出版陶瓷文化专著和电视专题片。以此进一步提高办馆实力,加强服务接待水准,为打造“宜兴窑系”注入持久的活力。(尧基)


情淡如茶  谊亦芬芳

——我与达明交往四十年

盛畔松

3月1日,我去参加“匠心独运、达者永恒——徐达明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纪念展和座谈会”,本想有可能发个言,倾吐下我与达明相识相知四十年的情谊。但会议早就安排了发言者的顺序,轮不上我。后来,蒋尧基先生嘱我写篇文章,追思与达明交往四十年的情谊,以寄思念之情。

时光在忙碌中溜走,岁月在奔波中飞逝。42年前的1975年,我在川埠农机厂工作,仗着年轻,感恩领导的信任,一人身兼数职,没日没夜工作,不懂劳逸有度,过度透支,十月份终于病倒,住进丁山工人医院,有缘与徐可棠老师成为同室病友。秀棠夫妇去看望弟弟,有幸先认识他俩。出院后,我与可棠夫妇成为朋友,与“徐门紫砂”四代结缘。

1976年的大年初一,我到蜀山给徐祖纯老先生夫妇及可棠夫妇拜年,当时徐老先生与小儿子可棠夫妇同居一屋。可棠的两个孩子尚小,徐行步履蹒跚,徐跃抱在手中,三代同堂,其乐融融。自此后,我与可棠大师走动依旧,徐祖纯老先生身板硬朗,在风和日丽的时光,会从蜀山踱步到川埠,在我那里坐坐歇个落,泡壶红茶,聊聊天再往回走。达明当时下放在张泽南湾,正在川埠部队做木匠,有时路过也会常过来坐坐,吃口茶。他小我一岁,俩人却很谈得来。

他见到川埠农机厂里有非常罕见的九夹板,还有做九夹板卷下来的水曲柳木芯,非常羡慕。因为他正准备结婚,想自己动手打一些家具,嘱我能否想想办法,帮他买点木料和九夹板。当时领导对我很信任,虽然是紧俏物资,我开了口,他们也很给我面子,买好后我又用机帆船装了这些夹板和木料,一直送到蜀山汉棠大师家旁边的河埠口,达明十分高兴也非常感激。

斗转星移,峰回路转,人生的旅程总是曲折前行。1979年正式调到县广播,既当编辑又做记者,1980年1月《宜兴报》复刊又调到报社。达明此时也知青上放,1978年结婚成家。我们之间一直是“君子之交淡如茶”,有茶的芬芳,无尘世俗气。

从周墅紫砂厂建立到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展,自俊棠兄成为厂长以后,我们的兄弟情谊亦已三十四年。他“提壶相呼”,重视以文化呼应市场,注重“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艺术化”,促使紫砂壶登堂入室,走进百姓家。我也竭力配合,整合新闻界的朋友资源,从宜兴到到南京,从上海到北京,为弘扬宜兴紫砂起劲“鼓与呼”。

 1985年6月28日,徐汉棠先生不顾体制的束缚,毅然摆脱“铁饭碗”,捧起了乡镇企业的“泥饭碗”。举家携夫人王庭梅、长子徐达明夫妇、女儿徐雪娟夫妇来到一墙之隔的紫砂二厂。遂了自己的一桩大心愿:让大儿子达明学做紫砂,继承徐门紫砂脉络,此事在大厂一直无法落实,到了二厂达明才开始“徐门紫砂”第四代传人的学艺生涯。

此时,达明34岁,学艺大家都觉得太晚了,我就用齐白石大器晚成的事鼓励他,学任何手艺只要自己想学,没有早晚之分,我用老话对他讲“八十岁还学吹鼓手”呢,有紫砂二厂为你创造最好的平台,学艺又不用为生计所迫,他自己也信心满满的。

他与秀芳共一个工作室,汉棠老师用自己学艺的历程教他做壶,在做工具这一关根本不必担心,因为他做木工已是行业内的佼佼者。第一个壶样是做的茄段壶,五把壶一出来就不像是第一次生手做的,他还跟我说:“等我做好一点送一把你吃吃茶”。第二批、第三批“茄段壶”更是一批比一批成熟。

岁月在他的壶艺生涯中飞快溜走,在紫砂二厂的良好平台上,达明很快便脱颖而出。1988年厂里送他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后,他创新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在进修期间就设计了“陶鬲壶”、“马蹬壶”等新作,他人在邯郸进修,却源源不断将新的构思用书信寄给秀芳修改制作,真乃珠连璧合。

当他尝试用钻石、红木、象牙、铜材、不锈钢等材质与紫砂相结合装饰时,我觉得铜与不锈钢用在紫砂上不协调,达明也听取了我的意见。后来,除“牙恋陶组合茶具”因象牙的禁用未能流行外,“汉韵壶”(原先叫“汉风壶”)“宋韵壶”“唐羽壶”等传统造型与红木结合,求变求新的造型,红木与紫砂的和谐协调,受到藏家极力追捧。特别是横执把的茶壶因倒茶方便,深得茶友赏识,创造了紫砂造型装饰工艺的一代之新。

“平台为王”是这几年兴起的词谓,用在达明身上却是恰如其分。他在紫砂二厂的平台上,入党、晋升职称,一路顺风顺水。我也为他的成长喜上眉梢,发挥我的长处,先后在《宜兴报》《无锡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消费时报》《国际商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建设·英文版》、台湾《壶中天地》等杂志上,及各级广播电台里,宣传他的创新成果,弘扬紫砂工匠精神,在宣传艺人的过程中,亦扩大了紫砂二厂的影响力。

 之后,随着我自己下海办实业,我们间的接触日益减少,每当有喜欢紫砂的朋友或客户来,我也会陪同前往打扰一下。当他的壶价在我的购买力能承受的情况下,也买了一些送礼。当他成为中国陶艺大师之后,我深知他的时间宝贵,我也帮不上忙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尽量少去打扰。随着他作品价位的节节攀升,我亦无力承受。有次上海作协温国光主任,要收藏一把达明的《四脚鼎壶》时,我才开了一次口,达明也很给面子,只收了三万元钱。

我们之间的友谊纯洁通透,虽不时常走动,心中却时常惦记,既不过份亲密,也没特别疏远。俊棠兄会经常通报他的情况,可棠老师也会告诉我达明的消息。听到他取得的成就,也由衷为他高兴。

前年底,俊棠兄从广东回来,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称达明已病入膏肓,让我十分痛心。几次要求俊棠兄安排我去看看他,俊棠说等他把达明接回来后看情况定。直到去年二月下旬,俊棠兄告诉我“达明在人民医院特护病房,你去看看他吧!”那天早上,还不到八点,我便手捧鲜花,排在病区廊外,等待查房结束后方可进入病室。当我走进病室看到他时,只见他病骨支离,瘦得不成样子,竟一下子没认出来。他女婿问我找谁?到是达明主动跟我招呼,那种沏骨的心痛,强忍眼泪不让流出,与他攀谈了十几分钟,看他讲话很吃力的样子,于心不忍再折磨他了。心中诅咒病魔的无情,悲叹医师回天乏术。这便是我与他生前的最后一面,他言辞中透出的是强烈的求生欲望,我也希望能有奇迹出现,不愿正值紫砂艺术创作高峰的达明过早离开我们。3月1日,不幸的消息在微信上出现,第二天早上我赶到他家吊唁,给他叩了三个头,四十年的朋友情谊,料不到是如此收场。

人生枉论长短,达明对紫砂工艺的贡献,历史自然会作出评判,他的心血凝结在他的作品里,便是历史最好的明证。他作品沉稳大气的造型,典雅的装饰,凝结着他的斑斑心血,可以肯定的是他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为朴雅的紫砂装饰工艺创一代之新,成一家之貌,紫砂史会写上浓重的一笔。

 

宋韵瓷意达明壶

金晓东

徐达明先生是我交往三十年的朋友,也是时常在一起收集、玩赏中国古代陶瓷的朋友,更是对宋代瓷器同样钟爱有加的同道。我对这位老朋友十分感佩的是:达明经过不懈努力,居然将宋瓷的意韵成功地糅化进紫砂壶的创制,作品精彩纷呈,独彰同侪,多次获得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金奖、银奖,为紫砂壶艺的传承和拓新作出了非凡的成就。可惜的是达明英年早逝,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这一年中我几次去宜兴,总要到达明家坐坐。看到他旧屋内的器物陈列原封不动地定格在先前的模样,又见新居中的装饰布置处处透露出达明精致设计的个性。睹物而思人,我始终觉得达明没有离开,他好像依然和我们同在。

我与达明相识于1985年底。那年春末宜兴紫砂二厂厂长史俊棠在上海虹口公园举办宜兴紫砂作品展览。其间展出紫砂二厂的新品佳作,同时展出上海著名画家唐云收藏的多把曼生壶及其他清代、民国的一些名人名壶,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年底时我经当时在紫砂二厂的许四海先生陪同和引荐,拜访了史俊棠厂长和制壶名家徐汉棠先生,同时也初识了徐达明。 

达明自从喜爱收藏中国古代陶瓷器以后,逐渐以将古陶瓷的韵味化入砂壶创作作为自己今后壶艺风格新追求。他知道我收藏一批中国古陶瓷,其中不乏精品。于是达明偕妻子王秀芳不止一次到上海我家观赏藏品。我收藏的古瓷以唐代越窑及宋代瓷器为主,在观赏中,他俩对宋瓷犹感兴趣。我拿出了宋代定窑、钧窑、影青、磁州窑、吉州窑、建阳窑等藏品,边介绍边一起欣赏。达明、秀芳出于职业的本能对宋代的壶具、茶盏、酒器、梅瓶、炉、盒均致细品赏,赞叹不已。

宋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以简约平淡、清逸典雅的特征独傲千秋。宋代统治阶层崇奉道教,道学“静为依归”、“大道至简”,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审美观。正是在这种审美观的演进下,宋瓷为我国陶瓷美学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一次在赏瓷中,达明、秀芳对我收藏的磁州窑、吉州窑梅瓶大加赞赏,认为梅瓶造型优美: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气势高峭,是件视觉效果颇强的陈设瓷。不愧是陶艺行家的达明曾作如此评说:这梅瓶的肩多漂亮,不耸不塌刚正好,没有做过成千上万梅瓶拉坯的制瓷工匠是拉不出来的,现代人制的梅瓶就没有这样好看的瓶肩。

达明对于古代陶瓷艺术的鉴赏悟性是很高的,它通过赏识宋瓷艺术的素雅沉静之美,捕捉到了中国文化高度的含蓄之美,体察到了中国陶瓷特有禀赋的精神之美,也领会到了艺术必须见素抱朴。素到极致,便是大智,简到极致,便是大美,如此的美才是感人肺腑的。由于达明认真寻觅、品鉴宋瓷的美学特征,敞开心灵地去凝视揣摩宋瓷的艺术底蕴,从而使他在观照中自我陶醉、自我涵养,这是一种自我观修、自我善化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达明在砂壶的继承和求变求新上有了突破:他创制的砂壶已摒弃了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细巧精致,因为那是外显的美,是停留在工艺层次的美。达明将宋瓷的审美意蕴融化进自创的砂壶中,他的壶艺也有了涅槃般的再生。

细赏达明创制的《宋韵壶》极具宋瓷意趣:素身、卧足、平盖、红木穿柄把,壶嘴是标准的宋代执壶尖长流口。壶盖和壶颈合拢处的圆凸双线,显得十分简洁优雅,这在宋代瓷盒上下合口处可见类似装饰。又如看到《高单线红木横把壶》,我就记起曾经赠送给达明的一把宋代吉州窑黑釉横把小药壶,两者之间有几分相似:它的流,它的浅撇足,它的壶身上的平圆口,都是宋瓷的技艺,只是达明经过整合再创作,将壶做得更素美耐品。

还有两件砂壶是达明父亲徐汉棠大师所亲授:一件是《四方开片壶》,则是汲取了宋官窑釉面冰裂纹的特质,移用到段泥方壶身上,使作品产生了一种远古自然的残缺美。另一件是达明和秀芳合制的《鬲鼎壶》,它的壶身造型也源自宋瓷,如果去掉了流、柄、盖,那就是一尊宋代龙泉窑的三足出筋鬲式炉。徐门陶艺这两把壶的传授和继承,反映了达明的父辈也早已关注我国古代陶瓷的精湛技艺并吸收到壶艺之中,而达明和秀芳在父辈的启发教诲中也对宋瓷有了初始的领悟。至于达明那组精心创制的《七君子红木横把系列》紫泥壶,每款都做得简约、温润、清逸而高雅,其中几件单把壶均获得大奖。依我看来,这七件砂壶都演化了宋瓷的文化含量、美学含量,呈现出朴质原真的美感。达明成功地将紫砂壶艺和红木工艺结合得如此完美,开创了中国砂壶史上的新品类、新技艺,这也充分表现出一位陶艺大师开拓、征服制壶材料的气魄、睿智和毅力。

纵观达明后期的壶艺,可以窥见如下特征:一是平淡清真的造型韵律,追求质朴无华、自然天成的情趣风味。二是深沉高雅的作品意蕴,给人留下含蓄、娴静、玄妙的意境。而这些特征正是宋瓷艺术独有的风华之美。鉴赏达明的砂壶,可以解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心灵的脉动和智慧的呼吸。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壶艺爱好者的青睐和赞誉,更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茗壶妙品。达明的陶艺精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等机构永久收藏。

我国历代紫砂艺术大师的作品,既是民族灿烂文化的明珠,又是民众共享的艺术珍品。作为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的徐达明,他一生留下的传统茗壶作品、紫砂与红木工艺璧合的系列壶具,特别是糅合宋瓷清韵雅趣的砂壶佳作,必将在漫漫的紫砂艺术长河中闪灼绚丽的异彩。

 

紫砂文化促进会组织专题研讨

3月8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紫砂文化促进会专题研讨会在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隆重举行。

会议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紫砂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建荣主持,而后由紫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方井紫砂文化城董事长徐建元就2017年度的两项主要工作安排作了汇报:首先是中国宜兴方井紫砂文化航母城的全面启动,以本土紫砂文化为特色,将传统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形成集紫砂产业市场、紫砂文化,旅游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现代开放式、可持续、多元化、创意活力的紫砂文化旅游景区。

第二,2018宜兴紫砂春晚的初步策划:为充分体现全体紫砂人团结一致、抱团协作,发挥宜兴紫砂正能量,展示宜兴紫砂历史文化、高超技艺以及传承和发展中所取得的的丰硕成果,展现新时代宜兴紫砂人和谐祥和的新貌,提出了“宜兴紫砂,中国智造”的口号。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作总结讲话,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方井紫砂文化航母城的启动表示祝贺。针对将来紫砂行业的健康发展,他要求:促进会成员单位要相互团结,共同提升紫砂人的信心,重视紫砂知识产权保护,每个成员单位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弘扬紫砂文化作出贡献。

与会成员也积极参与发言,并对当今紫砂行业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紫讯)

 

“百年丹红·陶醉紫砂”联谊三亚

3月4日,“百年丹红·陶醉紫砂——首届宜兴茶文化交流联谊会”在海南三亚市举办,来自江苏、福建、云南、浙江等地的一些茶文化专家学者和茶叶经销商、省大师杨勤芳等宜兴紫砂技艺人员齐聚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研讨交流活动。市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市陶协副书记郑春和出席此次活动。

宜兴产茶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就培育了著名的阳羡贡茶,是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元素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茶的绿洲”的美誉。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倾力打造“阳羡茶”品牌,“阳羡茶”的知名度、影响力节节攀升。

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宜兴丹红生态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宜兴红茶为主,成立一年多来,不断研发推出优质新品,坚持中高端品牌的战略定位,力争打造中国红茶著名品牌。为稳步提升企业文化和对外知名度,该公司携手福建正山堂茶叶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益木堂茶仓茶叶有限公司、勐海县茶农联盟合作社等企业和单位,开启“联谊模式”,让“阳羡茶”品牌四海飘香。

宜兴紫砂壶是陶文化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千百年来深受茶友的欢迎与青睐,已经成为陶都宜兴的“名片”。通过宜兴茶和紫砂壶的完美交融,可以更好地传播宜兴“好山、好水、好茶、好壶”的健康理念,打造金字招牌。(陶讯)

 

人间芳菲天  十里陶花香

——女陶艺家欢聚一堂庆“三八”

姹紫嫣红三月天,秀美陶都陶花香。3月8日,第107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如期而至,一场由市陶协女陶艺家分会主办、宜兴陶城巾帼联谊会承办,以“人间芳菲天、十里陶花香”为主题的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联谊活动,在丁蜀镇紫砂宾馆盛大举办,近200名宜兴女陶艺家和相关人员欢聚一堂,话陶艺、展风采、促和谐、求进步。市妇联主席孙春燕说,生活因女性而多姿多彩,陶艺因你们而神采飞扬。   

宜兴陶业历史悠久,陶艺人才辈出。近20年来,宜兴陶瓷艺术的创作空前繁荣,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陶艺工作者,其中有国家级大师的德艺典范,也有一大批中青年女陶艺家对陶艺的创新创优,她们以女性特有感觉谱写着宜兴陶瓷艺术的篇章,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陶艺创作氛围。2010年,陶都陶瓷城成立了巾帼陶艺工作者联谊会,在国际陶艺博览中心设立了巾帼陶艺家园,年年开展主题活动,吸引了女陶艺家工作者的踊跃参与。2015年10月,市陶协成立女陶艺家分会,助力推动女陶艺家队伍建设,助促陶艺创作多出精品力作。

市陶协会长史俊棠说,那里有女性,那里产生美,那里有女陶艺家,那里就有陶花香。会场上,市陶协女陶艺家分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简要回顾了去年该分会所做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当介绍到去年我市两位女陶艺家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精彩片段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表达大家对宜兴陶花香飘华夏的钦佩,也体现自身能够从事这份事业的自豪。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曹婉芬大师来到了会场,她与女陶艺家们分享了受到总书记接见的激动;获得李克强总理接见的唐黎萍也来到会场,向大家交流了诚信经营的心得。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联谊传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正能量。

宜兴女陶艺家不仅创作精品力作技艺精湛,而且在舞文弄墨等方面都有绝招。女陶艺家表演了自编自排的精彩节目,《茶艺·茶酒》表演,小桌、小壶、小酒和小茶,女陶艺家长发素颜,登台演出茶叶冲泡和茶酒调制技艺,让人们在幽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紫韵芳华》古琴弹唱,背景是古街老宅,放置古琴的案旁,两名女陶艺家身着古装拨动琴弦,古琴曲穿越千年,尽情讲述了五色土的前世今生。由蒋雍君等10多位女陶艺家表演的诗朗诵《人间芳菲天、十里陶花香》,将会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许多观众从座位上站起,举起手中的手机摄下精彩的表演场面。1个多小时的演出在8位女陶艺家现场秀书法中结束。(宜报)

 

圆中寓方的彩陶罐

宜兴彩陶是现代人为宜兴陶瓷分类定的一个大类品种,其实是“宜兴窑系”中最古老也是最早出现的釉陶类制品,即后人称为缸坛盆罐日用粗陶。历代陶工在传承创新中,通过泥釉料研发和造型装饰的不断更新,粗陶细做,遂形成了现代彩陶的艺术特色。

家中有从未使用过的两只彩陶罐,已有近40年的历史。拭去灰垢,仔细观赏,器型圆中寓方,体量高11厘米,圆径15厘米,口径9.5厘米,容量约1公斤。罐用白泥做胎,内外壁施浅色米黄釉,盖为圆形阔边压盖,主体呈墩式,口径下有平肩呈四等分圆角、圈足。盖顶及罐对应面有用丝网印花的咖啡红花卉作装饰,用转盘手工画上双圈或单圈,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成型工艺中典型的模型注浆成型。

彩陶品种中通常用“坛罐”并称来比喻两者相近的造型和使用功能,坛有大体量的酒坛,中体量的储粮坛等,而罐一般指较小容量的器皿,都配有盖,窑场上俗语叫“罐头”。几十年前,罐在家庭中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盛放五谷杂粮、糖果、瓜子、糕点等,无鼠噬虫咬之虞。在那个年代,为满足市场需求,当时的宜兴红卫陶瓷厂(彩陶工艺厂前身),在1975年上了一条日产1000件的坛罐成型生产流水线,产量大幅增加,经多年的发展,先后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上海锦江饭店设计制作了“佛跳墙”名菜坛,此后,还为上海雷允上药店、上海龙华医院、上海胡庆余堂药店以及河南机械酱菜厂、江苏兴化工业公司醉蟹酒厂等10多个单位,设计了一批药品坛、食品罐、礼品坛和小酒坛。这期间,逐步形成了宜兴坛罐生产系列化,装饰手法有30余种,年产量近200万件。 

笔者收藏的这两件彩陶罐,市场上早已难觅踪影,虽然制作与装饰要求上与现今的彩陶罐不能同日而语,但至少它反映了那个历史阶段坛罐的工艺水平,毕竟它的使用功能还是值得肯定的。

                                  (崔听槐文∕摄)

 

贸易壁垒增加或伤及全球经济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7日仍将全球经济今年的增速预测维持在3.3%。经合组织同时警告称,国际贸易合作的倒退、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均在威胁本已疲弱的全球经济增长。

根据经合组织7日发布的最新中期经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今年将增长3.3%,与去年11月的预测相同;明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经合组织对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不变,但是将英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之前的1.2%上调至1.6%。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经合组织共有35个成员,大多为发达国家,该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经济政策建议。

经合组织还指出,预期中的全球经济温和增长仍面临几大风险。经合组织表示,虽然全球信心正在回升,但是消费、投资、贸易和生产率还远不能称得上强劲。金融市场中上涨行情与经济基本面的背离、潜在的市场动荡和金融脆弱性、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利率政策的分化,以及不确定的政策前景都可能使全球经济增势放缓。

经合组织警告称,推翻已经达成的贸易协议可能会伤及各方利益,尤其是试图增加新的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经合组织表示,全球主要贸易国增加贸易壁垒可能会对贸易和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明确表示,不认为美国应受制于世界贸易组织裁决,在贸易问题上将会积极地捍卫美国的主权。特朗普强调,将会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将对从墨西哥进口的货物征收关税。特朗普指出,美国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让步太多,并在就任后不久即宣布退出TPP。

经合组织认为,目前在金融市场,市值所反映出的乐观经济预期与实体经济增长趋势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股市行情和基本面背离的情况十分明显。欧美许多股指,尤其是美国的股指,去年冬季以来屡创新高,但是总体来说,外界对于企业业绩增长的预期并没有提高多少,同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还依旧疲弱。

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表示,各国政府需要采取行动重建信心,同时还应当防止通过国际合作取得的一些进展出现倒退。经合组织还建议,各国政府应当利用改善的财政条件来扩大能够推动需求和增加税收的财政项目,以及更有利于长期增长和公平的支出。

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财政盈余正创下新高,近期欧盟内部有关敦促德国扩大财政支出的呼声不断高涨,以借此帮助刺激进口和消费支出。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丁蜀窑场溯源

7000多年的宜兴陶瓷史,是宜兴的一笔重要财富,承载了远古的文明和现代的荣耀。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开始陶器的制作,迄今未曾中断。作为“陶的古都”,宜兴有着发展陶瓷产业的优越地理环境和丰富陶土资源。在全市600多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区,不但景色秀美,包含了溶洞奇观、竹海胜景、茶园叠翠,而且蕴藏了甲泥、白泥、嫩泥等多种陶土原料,而丁蜀镇的青龙山、黄龙山附近的紫砂陶土矿更是得天独厚,世间独一无二,这是“上帝不可破译的眷顾”。勤劳智慧的宜兴人民独享着“五色土”的宠爱,捏制出温婉大气的紫砂壶,凝练了彪炳千秋的陶文化。

宜兴陶瓷是传统的特色的文化的产业。在宜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是宜兴的“金色名片”,放大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所见到的近近远远,所经历的深深浅浅,都得益于宜兴的“富贵土”,得益于陶艺传承的渊源脉动。在陶都这块富裕的土地上,始终传唱着延绵不绝的陶之颂歌。

宜兴制陶历史悠久,从宜兴境内多处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如归径的骆驼墩、丁蜀镇的涧众、元帆等地所发掘的陶瓷残器和碎片说明,那时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质、细泥质的制陶技术。

归经的骆驼墩(2006年5月25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汉岭下一个复盘形的大台地。在台地的斜坡上散落着不少夹砂红陶器和大量碎片,主要有泥质红陶罐、夹砂红陶鼎,有鋬釜和牛鼻式耳罐、陶钵等。该遗址的主要特征与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类型”相类似,骆驼墩被评选为2002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距今有7300余年历史。

稍晚于骆驼墩的丁蜀镇涧众文化遗址,挖掘出许多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碎片,陶器的器形已较骆驼墩的多样化,其间有鼎、罐、豆、钵等,装饰除了添加陶衣外,还有刻划纹和弦文等。涧众遗址所处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历史。与涧众文化遗址相似的还有张泽前巷嘴文化遗址,汤渡画溪两岸的文化遗址等。

元帆遗址,位于丁蜀镇约2公里的元帆村之北的分洪河南岸,凤凰河与南深河的交汇处。遗址范围较大,长达40余米,遗存比较丰富,而且有早、中、晚的区别。如陶器中的腰檐釜、鸡冠形把或牛鼻式耳的罐,应是“马家浜类型”的文化特征。镂空白衣黑陶豆和花瓣形圈足灰陶鼎,是“崧泽类型”文化特征;鱼鳍形鼎足、丁字形鼎足和三角形石刀等,则是“良渚类型”文化特征。从元帆遗址出土的晚期陶器的理化测定。说明这些陶器的胎质疏松,机械强度不高,其烧成温度在摄氏千度左右。

从宜兴地区原始社会陶瓷的诞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生活处于采集和狩猎环境向定居和从事农耕的过渡。为了煮食和贮存谷物以及汲水、盛水的需要,所以陶器的烧制在他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制陶手工业渐渐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行业。从元帆遗址上晚期的各种陶器来看,不仅达到较好的水平,而且有了专门制陶的窑场。

宜兴地区的古代制陶业,到了商周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从丁蜀镇的涧众、元帆和画溪河两岸等地遗址发掘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仍占主要地位,灰陶和几何印纹陶的数量也占相当的比重,同时也发现了火候较高的褐陶。这些陶器的烧制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宜兴地区特别是丁蜀镇附近汤渡画溪河沿岸,以及塘头、转山头、白泥场周墓墩的多处古墓中均有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时发现。根据考古,这些陶瓷大多采用陶轮拉坯,形制规整,美观大方。大型的陶罐已采用手工拍打成型,胎体上压制多种纹饰,反映在工艺技术上的显著进步。宜兴地区很可能是当时南方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之一。

根据古窑址普查的结果表明,在丁蜀镇及其附近,汉代的窑场发现了好几处,有窑炉16座之多,大部分汉窑分布在延绵4公里的南山北麓,有狮子墩窑、龙丫窑、馒西窑、马臂窑、顺庆寺窑等等。说明迟至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丁蜀镇的窑业已有相当的规模。汉代南山窑群中的代表性陶瓷产品为釉陶器,也有烧灰陶和红陶。器形以壶、罐、瓮为主,其纹饰为方格纹、窗棂纹、蕉叶纹、水波纹等。大多数瓮罐类产品呈手工打片成型法,说明当时陶工的成型技术日趋熟练,烧制陶器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了。从东汉釉陶的普遍烧制,为后来宜兴青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于由陶到瓷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9年4月,考古工作者曾在丁蜀镇汤渡附近发现2处六朝青瓷窑址,后来又在南山北麓相继发现3处六朝青瓷窑遗址,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青瓷窑群,产品以日用青瓷为主。在三国两晋时期,宜兴南山窑烧造出具有一定质量的青瓷器,器形丰满匀称,造型比较成熟。汤渡周家村分洪桥堍的“小窑墩青瓷古龙窑”遗址,创烧于西晋,终于宋。窑长约50米,东头高约8米,西头高1~2米属龙窑结构,烧制青瓷器。到1976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宜兴涧众唐代龙窑,窑长28.4米,窑墙宽度中段为2.65米,窑梢为2.3米,窑高1.5米。窑床坡度平缓。从堆积物残器可以看出,此窑主要烧制青瓷碗、盆、盘、碟、瓶等产品,釉色已有浅青、青绿、茶绿、翠绿等,釉层较好,晶莹润泽。至晚唐五代,宜兴青瓷的烧制中心已经转移到宜兴城西南的归径棚山、真武殿一带,方圆十余里,均有窑址分布,而且废品和窑具堆积层厚达1米以上,可以看出那里的窑场生产规模相当可观,而且延续的时间比较漫长。尽管五代以后,由于缺乏瓷土等多种原因,青瓷生产中断,但是对南方青瓷的烧制仍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路易·艾黎先生考察中国古今陶瓷产地之后在《瓷国游历记》一书中写道:“有些专家认为,浙江北部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

宋代的宜兴陶窑分布较广,以丁蜀镇为中心,主要烧制缸、钵、坛之类的日用陶,宋代陶窑主要有象牙山南麓的龙窑群,青龙山的缸窑群,蜀山龙窑群,南山龙窑群,还有烧造早期紫砂的蠡墅羊角山龙窑。除羊角山龙窑外,其余的龙窑都是烧制中、小型陶缸、陶钵、陶瓮等器皿。陶坯胎体的原料不像以前那样采用表层黏土,而是使用山坡腹地中挖掘开采出来的甲泥和嫩泥进行混合配比,成型的陶器形制之大也超过了前代。由于陶器品种的多样化,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于是从日用陶盆、陶罐、陶钵中派生出新门类的产品,那就是紫砂陶。紫砂陶和均陶在宋代的问世,特别是前几年对蜀山紫砂窑的考古发掘,说明“蜀山窑群”(2013年5月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明中晚期开始一直延续至民国,烧造的陶器几乎涵盖了明清时期所有品种的日用陶和紫砂陶,至上世纪50年代蜀山还有七八座龙窑烧制紫砂,为宜兴陶瓷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的瓷器》书中指出,“明代的景德镇已逐渐形成全国瓷业中心,而宜兴窑的最盛时期则始于明朝”。事实上,宜兴陶业生产到明嘉靖、万历年间,已经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清代中叶,在丁山青龙山南北麓、川埠、宝山寺、蜀山、潜洛、上袁、汤渡、均山、任墅等处,有大小龙窑四五十座之多,所烧造的陶器品种繁多,制陶技艺日趋成熟,独树一帜的宜兴紫砂日益精进,名匠辈出。丰富多彩的宜均和面向大众的日用陶瓷深受市场欢迎。从此,宜兴窑(日用陶)、欧窑(宜均)、蜀山窑(紫砂)三大名窑闻名于世。“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这是《重刊荆溪县志(嘉庆二年)》对当时宜兴丁蜀地区陶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的生动写照。

陶都是宜兴,陶业在丁蜀。古老的宜兴陶瓷在传承中创新,焕发出新生机和活力,丁蜀镇成为品种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协调、文化底蕴深厚的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一片兴旺景象。宜兴陶瓷百花园地花团锦簇、群芳争艳,既有赏用兼优的茶、餐、酒具,又有鲜艳夺目的建筑园林陶瓷;既有传统的缸、坛、盆、罐,又有新颖别致的艺术陈设陶瓷;还拓展了新的服务领域,各类工业陶瓷、特种耐火材料等精细陶瓷制品均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尤其是宜兴紫砂,宜兴均陶出类拔萃,独步千秋,饮誉海内外,先后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青瓷和彩陶也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陶艺学会还授予宜兴“世界制壶中心”的荣誉。丁蜀镇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特色小镇”“2016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将带着“五色土”的芳香砥砺前行,逐梦未来。(蒋尧基) 

 

古南街  老滋味

尧 基

迎着春风,随着新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了蜀山古南街,扑面而来的是老街、新景交融的景致。

世间有一种相逢,不仅仅是陌路或他乡的偶遇,也有一种刻意的寻觅。去蜀山古南街,见到了挂在屋檐下的红灯笼,天紫石石板铺就街道十分的干净,老屋很旧,却旧得温暖,不少店面已经成为了紫砂作坊和商铺。春是新的,街道是旧的,只见老街上那些坐在小竹凳上晒太阳的老人,也许一辈子就坐在老街的岁月里,一坐就是一生。

走在古南街有了想不到的惊喜,因为人们都希望这条明清老街复活起来,于是把希望写满等待。现在看来等待也是一种期盼的美,安宁的美。蜀山脚下的蠡河静静地流淌,流过春秋冬夏,流过岁月沧桑,紫砂从这里走向繁华,古街也老了颜容。现在携一份紫砂情愫去古南街旅游,去访山问水,去名人故居,从泥土的智慧中领悟紫玉金砂的艺术真谛。

历史上的蜀山古南街曾是繁忙的水陆交通码头,又是紫砂陶重要产地,所以十分热闹。昔日,街道两边的商号鳞次栉比,茶馆、票友社、杂货店、药店、南货店、面店、饭馆、米行、诊所、银行、陶器行、石灰行等不下六七十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南街上的原居民,因紫砂业的兴旺致富,陆续离开了老屋而另择新居,商铺也大都关门歇业,全街仅剩一些老人和外来户,房屋依旧,却门面已变,而且越来越衰老。

古南街上的文化积淀很深,十分欣喜的是现在正在恢复老街的遗迹古韵,凸显历史底蕴。前几年开始,通过政府回购老街上的4处临民房和1 处沿河老宅,作为5个节点率先变身。一处老院落、门庭深深,春花开满枝桠,藤蔓墙上攀爬,掇罐爿砌成的围墙,让“蜀山展示馆”更有地域文脉的特色。室内陈列着不少老照片和老陶瓷、茶壶、汤婆子、精陶杯、汤罗盘、盖二石、青瓷瓶等,使我重温了曾经遗忘的岁月片段。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展品,都见证了古南街、丁蜀镇的沧桑巨变,记录着陶瓷人自强不息的足印。

古中蕴新意,商中存儒风。在古南街中段的“毛顺兴陶器行”重新开张了,一间屋的店面里,柜台、壁柜陈列着寿星壶、洋桶壶和白绿货等老古董,走过穿堂,到第三进是山脚下的三开间楼房,八仙桌、长凳让人坐着饮茶、休息,品一口香茶,抒一汪心事,思绪好似壶中的茶芽,绽放期待的目光,将甘苦倾诉。毛顺兴又名毛老大,开了一家“毛顺兴陶器行“,这是最早与台湾做紫砂生意的一家商行。他本人会做茶壶又善于经营,经济实力很强。他的陶器行是当时唯一注册的,对外有公章,质量信得过,所以很受客商的青睐。如今毛顺兴的儿子毛国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子毛子健晋升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真是紫砂事业后继有人。

不少沿街老屋的门口墙上挂上牌子,分别写上“紫砂同业公会”“吴云根故居”“唐凤芝故居”“任淦庭故居”“曹婉芬旧居”“季益顺旧居”等。当然,最突出的是“顾景舟南街旧居”成为紫砂爱好者朝圣的宝地。而“顾绍培旧居”,一位老太太告诉我说,正在装修。

新近开张的“得义楼茶社”是古南街的新景致,一开间二进的茶楼坐落在老街中段,店牌“得义楼茶馆”由徐汉棠先生题写,有几位老人正坐在那里喝茶聊天,谈谈家常。第二进的茶室里有个舞台,据说会不定期地演出一些戏曲之类的节目,弥漫出古南街茶楼的味道。

古南街已经从旧时的光景中回过神来了,以粉墙黛瓦、木板门面、方格窗棂的貌样进入人们的视线,品到了久违的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