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7第十一期


2017-11-30  

宜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市委书记沈建在京出席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隆重表彰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我市荣获全国“含金量”最高的综合性城市荣誉——全国文明城市,正式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市委书记沈建在京出席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全国文明城市因创建难度大而“含金量”极高。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指标,是反映城市整体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

据了解,自2005年起,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周期为2015年至2017年,前两年进行年度测评,第三年进行综合测评,依据测评成绩确定全国文明城市名单。2017年8月以来,中央文明办根据中央文明委2017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除对往届全国文明城市进行复查外,还通过实地考察、入户调查、材料审核等方式,严格对166个参评城市(区、县)进行综合测评,最终评选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89个,其中,5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城市、30个地级市和50个县级市,铸就了一个个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文明样本”。

接受表彰时,沈建表示,在这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无锡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宜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这标志着无锡大市一举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宜兴作为无锡“一体两翼”中的坚强“一翼”,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项工作中,紧紧围绕无锡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凝聚全市之力,落实创城各项举措,承担了应尽的职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沈建指出,创城为民、创城惠民一直是宜兴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宜兴自2015年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坚持以创新创城机制为抓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提高市民素质,始终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创城工作的重点,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创城工作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普遍拥护和支持。

沈建强调,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把此次受到的表彰作为新的激励、新的起点,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创城工作力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效的工作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把宜兴打造成和谐宜居、内外兼修的现代文明城市。(宜讯)

 

陶瓷行业迎来有利的发展机遇

张崇和

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在风景秀丽的陶都,陶艺芬芳的宜兴,迎来了2017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首先,我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也代表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对本次陶瓷文化艺术节的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陶都百万人民及前来共襄盛举的中外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陶瓷是我国具有千年历史的生活必需品,是承载璀璨中华文明的经典工艺品。陶瓷源远流长,世界闻名,誉满古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行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就。传统陶瓷产业融合先进技术,融合文化创意,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增进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江苏是陶瓷大省,宜兴是陶艺之都,在中国陶瓷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宜兴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汉时陶窑密布,两晋起始烧青瓷,至明代成为烧陶中心,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宜兴陶瓷品类齐全,丰富多彩。有古朴的紫砂、端庄的均陶、典雅的青瓷、绚丽的彩陶,也有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工业陶瓷。宜兴陶瓷底蕴深厚,独具特色。青瓷、彩陶集工艺、绘画、雕塑于一体,彰显出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紫砂集艺术和实用于一身,独具一格,高雅不俗,回味无穷。宜兴以陶瓷扬名,无愧于陶都之盛誉。

今天的陶瓷文化艺术节,内容丰富,五彩缤纷,首次汇集中国四大名陶,展开陶艺顶峰角逐;首次举办中国陶瓷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交流会,探讨研究陶瓷经济发展新路径;产学研对接、创客论坛为文化节增添了行业所需的重要内容;陶艺展览、陶艺表演、陶艺大赛,共同组成了难得一见的陶艺盛宴。相信本次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陶瓷行业更加繁荣的发展。

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大力振兴传统手工艺产业,陶瓷行业迎来有利的发展机遇。借此机会,我对陶瓷行业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打造精品,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铸就优良品质,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陶瓷精品。

二是弘扬国粹,以物载道,以艺传神,展现陶瓷艺术魅力,弘扬优秀文化精神,为华夏文明繁荣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是创新发展,以新技术改善工艺,以新创意丰富内涵,以大力创新创造,引领陶瓷行业持续健康繁荣地发展。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伟大复兴,中国陶瓷必将创造新的辉煌。让我们携手奋进,开拓创新,为开启陶瓷行业的美好明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第九届陶文化节上的致辞)

 

马未定书画陶艺作品展在宜举办

11月18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宜兴市美术馆、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行踪未定——马未定书法绘画陶瓷艺术作品展”在市美术馆开幕。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刘旭东,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飙以及市文联、市文广新局、市陶瓷行业协会的领导和陶艺界的国大师、省大师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

马未定是南京高淳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解放军火箭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书法家。本次展览共展出其多年来扎根生活、潜心创作的100多件艺术精品,涵盖了书法、写实水墨人物、古装水墨仕女、写意花鸟以及陶瓷绘画等多个领域,展示他兼容南北、笔随时代的艺术追求与大气浑朴、热情奔放的特质。尤其是陶瓷绘画作品,马未定运用瓷器青花等不同色料,在各类瓷瓶造型上或山水、或花卉、或人物,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展览将持续至12月10日。(陶讯)

 

吕俊杰在南大设立奖学金

11月7日,南京大学举行了“授予吕俊杰兼职教授仪式暨南京大学首届艺术创新俊杰奖学金”颁奖会。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吕俊杰关心教育事业,他是井冈山、延安、乌兰浩特三所希望小学的捐资助学人。这次又捐资百万元在南京大学设立“艺术创新俊杰奖学金”。传统是基础,创新是灵魂,设立“艺术创新俊杰奖学金”,是鼓励从事艺术专业的学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佳作。图为:吕俊杰大师与获奖的南大学子合影。(宜讯)


陶文化节上的滚缸绝活

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的窑场绝活——滚缸表演,惊艳亮相之后引起全场轰动,让中外嘉宾为之赞叹。滚缸,原是千年陶都丁蜀窑场上,一种陶业生产中古老原始的大型陶缸搬运方式。工人在不使用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利用缸坛自身圆型的特点,龙窑开窑从窑户口、或隧道窑窑车上,人工滚动到货场,搬运工人又从货场滚动到平板驳船上。这种手工操作的运载方式,在日积月累的熟练滚动中(按照陀螺在转动时稳定不倒旋转原理),利用缸体快速滚动稳定前行的惯性,能耐大的会放开手脚连续滚动2~3只缸体,传至前面的工人。这种既快又省力的滚缸方法,被称为窑场上的绝活“脱手叉”。

在近几十年里,随着龙窑改为隧道窑后,转变了生产方式。滚缸这种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多数陶都人儿时的回忆。这次第九届陶文化节上,为再次展示这一“绝活”,从均陶、大新、中海三家生产大缸、酒坛的企业中,挑选了十多位工人进行培训。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这些工人都有过滚缸操作经历,但长远不用,要在开幕式上完成二分钟的纯熟技艺表演,无疑要倾注他们辛劳和汗水。从国庆节到陶艺节前,天气大多是秋雨连绵,有几天甚至大雨滂沱,工人们仍然风雨无阻坚持训练不停。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天利用工后1个小时进行训练,从生疏到熟练,从分散到集中,从规范有序到精彩呈现。

为了显示滚缸节目的气势与壮观,这次特地选择了500kg的板缸8只、350kg的酒坛6只,组成二支队伍。缸内还放进少量的“缸刹”硬质小陶块,滚动时发出“哐啷啷,哐啷啷”清脆的声音,这是丁蜀窑场上独有的乐曲,仿佛是在传唱老陶工醉心的歌谣。在陶文化节开幕式上,舞台前长60米、宽7米的场地空间里,滚缸节目从舞台南北两侧,相对滚动绕场一圈,最后由4个工人以大缸“脱手叉”绝技,快速滚过舞台,以二分钟精确时间与舞台上的《陶风雅韵》音乐节目,配合得天衣无缝而圆满结束。但愿陶文化节上亮相的滚缸节目,不要成为惊鸿一现的陶界技艺绝唱,而是继承、发扬的良好开端,永世传承。(鲍建生)         

 

名陶奇葩更娇美  

——观赏“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有感

蒋尧基

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已经圆满落幕了。回顾这些在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的陶瓷文化艺术的展示,“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可谓独具韵致,丰富多彩。它跨越了地域,融合了陶艺,炫示了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安富陶(1997年改为重庆市荣昌)的非凡艺术形象和厚重文化内涵。这些在1953年被轻工业部命名的“中国四大名陶”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中绽放出靓丽的姿色与绵长的艺术根脉。

“四大名陶”共聚一堂,为陶都添彩,为陶文化节增光,也为中国陶瓷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具有几千年制陶史的宜兴、建水、钦州和荣昌,其陶艺作品都融入了祖先的智慧、艺人的匠心。

“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在“土”与“火”的交融中蜕化出艺术的生命。每一个陶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向往艺术的意境,用双手捏制出属于时代又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宜兴紫砂之美便是它千古文化的历史流传,深沉大度的气质,馈赠出结晶于自然的精工佳器。还有拇指灵动造就的均陶堆花和釉色绚丽的彩陶,风格迥异中积淀了从古至今的独特艺术魅力。这次荣获金奖的紫砂《竹林七贤之山涛醉茶》(喻小芳)、《一如提梁》(顾美群),均陶《涅槃》(朱峰海)和彩陶《均釉鹿耳尊》(葛昊翔)这4件作品,通过文化加创意,使宜兴名陶惊艳蝶变,让人赞叹。

在宜兴陶文化节这个以陶为媒的平台上,有了建水陶、荣昌陶和坭兴陶的共同参与,使观赏者在陶的世界里,零距离地感受祖国“四大名陶”的无限魅力。建水陶的《雕山为田》(向进兴)、《门神系列》(郭祥),荣昌陶的《三足多环釉彩瓶》(罗天锡)、《火之韵》(梁洪萍)和坭兴陶《古风陶罐》(陆景平)、《前途光明》(吴莹)等等,都蕴含了民族智慧和鲜明特色,可以看出当地地域文化的端倪和影响。回望历史,沉思源脉,从“四大名陶”能够摸到这些陶器的艺术构想,还有纵横于宗教、民俗、自然、信仰等等方面的元素,所营造的大美、大和、大喜的艺术形象。

“欲交天下士,未面已虚襟。”这些展品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从中可以看到宜兴、建水、钦州、荣昌的地方特征、人文历史和发展变化,这种文化交流的形式,无疑为今后陶瓷艺术的相互借鉴与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自从“四大名陶”的命名至今已逾60年了,这4个地方的陶艺家注重造型表现,注重抒发情致,用形象、用诗意升华成艺术感的器物。艺术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大众的喜爱,在于艺术家的创作和创新。他们秉承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用深察事物的敏锐眼光,高超纯熟的制作技艺,力求极致的精品意识,写意也好,写实也好,也许,这种艺术追求,更是一种与生命等长的技艺品格。“四大名陶”展上如此生动的作品,这是陶业之福,陶艺之幸。

 

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获奖名单 

金奖:

宜兴陶:1.竹林七贤之山涛醉茶·喻小芳

2. 一如提梁·顾美群

3. 涅槃·朱峰海

4. 均釉鹿耳尊·葛昊翔

坭兴陶:1. 古风陶罐·陆景平

     2. 前途光明·吴 莹

荣昌陶:1. 三足多环彩釉瓶·罗天锡

     2.火之韵·梁洪萍

建水陶:1. 雕山为田·向进兴

     2. 门神系列·郭 祥

银奖:

宜兴陶:1.梅香鹿影·赵曦鹏

     2. 竹石清泉·周俊智

     3. 缘合·何 震

     4. 季语·汪佩蓉

     5. 丝丝情·杨晓兰

     6. 一壶清莲·董正红

     7. 象耳樽·顾 涛

     8. 时来运转·高潮龙

坭兴陶:1. 八仙过海·王江雁/王景友

     2. 壮乡情·黄剑

     3. 砥砺前行·张传仪/韦金宏

     4. 铜鼓壮魂·杨焕彬/杨国光

荣昌陶:1.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春秋冬夏系列挂盘  张海文

     2. 油具·钟 鸣

     3. 荣昌明清八景图·梁洪萍/林诚忠/李绍荣

     4. 柴烧壶·苏仟祥

建水陶:1.直口画筒·陈 俊

     2. 陶灯·蒋家才

     3. 残贴小梅瓶/岁岁平安水洗/竹报福音水洗·段 栗

     4. 金刚力士瓶·孔凡庚 

铜奖:

宜兴陶:1. 金猴献瑞·周忠军

     2. 盛世唐风·朱 丹

     3. “方圆之韵”对壶·谢菊萍

     4.静莲·邓亚亚

     5. 溪烟能接天上泉·厉上清

     6. 君竹提梁·史云棠

     7. 欧艺风·汤 杰

     8. 菱花提梁·钱海霞

     9. 静客听莲·朱彩凤

     10. 四方竹韵·范 卫

     11. 逍遥游·杭雯霞

     12. 如意·胡春福

坭兴陶:1. 繁花似锦·曾日荣

     2. 又见江南美·陈 梅

     3. 飞天·郭 卉/苏少甫

     4. 鼓鸣盛世·李 燕

     5. 花山壮韵瓶·容 州/黄南男

     6. 龙凤通花檀香炉·颜昌金       

荣昌陶:1. 手拉坯微型泡菜坛·刘吉芬

     2. 带底座根艺提梁壶·田家祥

     3. 剔刻花反口瓶·向新华/黄华荣

     4. “海棠·花枝俏”·黄华荣/刘吉刚

     5. 听涛·刘吉刚

     6. 焚·李云杉

建水陶:1. 青铜觯·马成林

     2. 洗口瓶·徐荣洪

     3. 乘物游心·金 麟

     4. 紫陶文具·谭知凡

     5. 蝴蝶瓶·王丽辉

     6.白松鹤小梅瓶/白泥小铜瓶·邹 科

 

  

第二届江苏省陶艺评比获奖名单  

金奖(20名)                              

 

银奖(40名)                              

铜奖(78名)              


优秀奖(97名)略

 

弘扬宜兴青瓷的文化源脉

蒋尧基

2017年10月25日,作为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宜兴青瓷文化论坛”,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顺利举办了。几十位专家、学者和青瓷艺术家们一起研讨宜兴青瓷的历史影响、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

我记得在2008年10月16日至17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古陶瓷学会联合举办了“振兴宜兴青瓷研讨会”。中国古陶瓷专家、院校和博物馆的陶瓷学者,工艺美术界知名人士与有关领导80多人一起研讨宜兴青瓷的振兴与发展,表达了宜兴市人民政府保护宜兴陶瓷文化遗产的决心和意志。时至今日,市陶协青瓷分会又一次举办了这样的研讨活动,内容涉及宜兴青瓷的传承、创新和研究的成果,也包含了对宜兴青瓷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愿望。由此,还出版了论文专辑《宜兴青瓷——宜兴青瓷文化论坛论文集》。

宜兴青瓷始于西周,盛于两晋,对我国南方青瓷的烧制曾产生过深远影响。台湾学者徐武宾先生在《谈宜兴青瓷的地位》中说,路易?艾黎在《瓷国游历记》中记载,他曾四次提出“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浙江大学周少华先生在《宜兴青瓷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论文中,对“宜兴青瓷历史的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宜兴青瓷真正创烧并形成生产能力,而且事实影响人类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宜兴称为荆邑,故按窑场命名传统习惯称“荆邑窑”是名正言顺的。由于它与现在的德清地区、长兴地区、安吉地区出现的同时期窑场,是同属一个窑系,称“越窑系”是名副其实的。“荆邑窑”与“上虞窑”“上林湖窑”青瓷是同宗同源,也是越窑系的重要窑场之一,所以宜兴青瓷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应属“越窑系”的范畴,应归属到越窑青瓷的体系中来。

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的《瓷——经典的中国符号》,宜兴市文管办公室黄兴南的《宜兴窑唐宋青瓷初探》,宜兴窑艺陶瓷研究所张荣法的《宜兴窑青瓷历史特色及传承路径的研究》,苏建民、瞿华娣的《试论宜兴古代青瓷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釉色特征和呈色肌理》,肖烽的《青瓷的地域文化特色之解析》等等,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宜兴青瓷作为宜兴陶瓷业中的历史传承门类,为我们留下了古老文化,留下了工艺智慧,留下了艺术根脉,也留下了实物标本,不愧为宜兴瓷业的先驱。

宜兴青瓷尽管几经兴衰,却始终是绽放在陶都大地的明丽“金花”。厚釉失透,青中泛蓝是宜兴青瓷的独质,静穆清雅,温顺婉约是宜兴青瓷的风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复产,至八十年代已经呈现在国际市场,获得“东方蓝宝石”、“精美碧玉器”的赞誉。在这次宜兴青瓷文化论坛中,与会的学者、专家发表了真知灼见。有朱立文的《对宜兴青瓷的展望》,杨联伟的《宜兴青瓷特点的思考》,谈珂的《传承中的创新,兼容中突破》,张碧云的《青瓷装饰创新初探》……对我们青瓷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必将激励青瓷技艺人员在青色的天地里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干,续写宜兴青瓷永不湮灭的风流雅韵。

宜兴青瓷有着天地、自然之大美。它色本自然,“洁比悬黎,光不浮而镜净;美同垂棘,色常润而冰清”。《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延伸此话的涵义,就是,欣赏青瓷,则要情满于青瓷。

 

刀笔陶艺  神采飞扬

蒋尧基

今年的国庆和中秋佳节,宜兴市刀笔书法协会和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在宜兴的“菡·美术馆”举办了一台刀笔陶瓷艺术作品展,形制各异的青瓷、紫砂,在传承的清晰脉络中显示的高妙境界,散发的文化灵气,无不透溢着宜兴刀笔陶瓷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刀笔”,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常见的陶瓷装饰手法,称之为“陶刻”。从紫砂考古发现,最早的存世紫砂器陶刻实物是元末明初之际的道士孙道明(号清隐)在紫砂罐上五字草书:“且吃茶,清隐”。业界认为,也许孙道明开创了紫砂陶刻的先河。而在宜兴青瓷领域,在宜兴出土的西晋《青瓷神兽尊》底部就刻有“东州”二字,说明宜兴青瓷和宜兴紫砂的“瓷刻”和“陶刻”历史是悠远的,也就是说“刀笔”(或许是“竹笔”)的运用由来已久了。

160余件展品,都属于青瓷和紫砂范畴。就器形而言,有壶、瓶、坛、罐、笔筒、帽筒、挂盘、画缸、签筒等等。通过刀笔将诗文、金石、书法、绘画以及篆刻、镂雕诸多艺术在器物上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一种淑雅的气息,闲逸极致。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书卷气,或称文人味。

紫砂陶刻,我们习空见惯,而青瓷刻画,是近年来技艺人员的一大贡献。他们吸收了紫砂陶刻装饰的技法和元素,在青瓷器皿上露胎并饰以紫砂泥浆,体现了宜兴两种名贵陶瓷的融合所独具的美妙神韵和高雅格调。程文兵的《六方笔筒》,这种方器造型在青瓷艺术中十分罕见,紫砂填泥的条幅,宛如线装书的行文,刻有汉隶书体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文。另一只笔筒上刻画了西汉瓦当“延年益寿,以作子孙永宝之用也”的吉兆用语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铭文,充满了文人的怡情雅致以及儒学的思想精神。

刀笔的基本功在于娴熟地掌握运刀的技巧。一般采用金石技艺中的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乱刀法、啄沙地等多种刀法。主要表现形式有阳刻、阴刻、清刻和着色刻。龙山石人的《临江仙》青瓷钵在直桶形的钵体中部紫砂色块上运用啄沙地刀法,刻写“秋月春风”4字,而另一侧,阴刻了《三国志》中的名诗“滚滚长江东逝水……”强调了作品对生命、自然、现实的思考,力求在个人心灵和刀笔艺术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畅想和感受,运用陶艺之外的文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朱洁敏的《四大美女》,一组4件的青瓷盘,分别镌刻了我国四大美女的妩媚形象。盘中紫砂块面呈曲线边缘,有一种活泼灵动的美感。每只盘子分别刻画西施浣沙、貂蝉拜月、昭君出塞和贵妃醉酒的场境,体现出文雅清新的艺术效果。张志宝的《爱莲说》,在橄榄形的青瓷瓶肩部,用啄沙地的刀法,刻绘了一幅夏荷图,将生活、灵感和意念结合,荷叶、荷花、荷梗构成了荷塘清趣的浪漫。

谈珂的《缠枝牡丹》瓶、刘立的镂刻《琴瑟和鸣》、崔乐的窑变《两两相望》、徐一飞的《江山如此多娇》钵等等,都以强烈的个性风格和艺术内涵,营造出不同的风采,是唯美的,也是抒情的。顾伯云的《缠绵》是一片碧绿鲜嫩的桑叶形态,叶面上有三条蚕儿,有的仰起头部,有的卧伏爬行,有的咬食叶子,刻画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作品把我们带进田园情景,仿佛是桑农们哼唱的快曲欢歌。

刀笔书画,意在神韵。高超的刀笔功力能使作品锦上添花,隽秀怡神,文气堂堂,诗意盎然。这是宜兴陶瓷艺术的人文元素体现的厚重价值。我们期待刀笔也要无穷尽地完善技艺、技法,多层面、多角度地探求和感悟艺术的真谛,去承载宜兴青瓷、宜兴紫砂独步千秋的瑰宝。


紫砂艺匠的追梦足迹

——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顾绍培卷》

崔听槐

紫砂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耀眼的奇葩,紫砂界涌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则是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不忘初心,追梦人生,从传承创新中一路走来,用工匠精神砥砺前行,书写着紫砂艺匠的锦绣华章。

在前不久宜兴举办的第九届陶文化节上,我有幸参加了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顾绍培卷》新书的首发。该书由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册八分之一大开本精装,中英文双语出版。书中用文字记述了大师的成长经历,精选作品图版展示大师每一阶段的经典代表之作。绍培先生以古稀之年,尚著书立说,启智后人,足见大师的襟怀和责任担当。

该书分《顾绍培口述史》《顾绍培艺术成就评述》《顾绍培艺术作品》《顾绍培艺术历程》等主要章节,如《顾绍培口述史》约3.6万余字,分“小时后,我给母亲当下手”“入紫砂中学,文化和技艺并重”“让人无法忘怀的师长——陈福渊、顾景舟和高海庚”“人要有种韧劲——我的技艺经历”“我的造型艺术追求”“锦达十年”“北京大展”“我的成功有夫人的一半”“教与学的践行——我的学生是我得意的作品”“业精于勤”十个部分,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向读者娓娓讲述学艺的艰辛、创作的甘苦、生活的不易,还有鲜为人知的技术细节和个人传奇。这些珍贵的人生体验和艺术经验最本质地回答了今天提倡的工匠精神。

成为大师和艺术家,其个人成就是重要标准。在《顾绍培艺术成就评述》一章中,专家站在历史高度对大师毕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作出客观评价。众所周知,绍培先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紫砂技艺全能型多面手,无论制作何种尺寸的茶壶、花瓶、花盆,或是陈设类文房雅玩、壁挂,能谙熟掌握从原料处理到成型技艺,从作品的气度、骨架到装饰,显示别具一格的韵律美感。评述分“陈设紫砂之妙”“古今合度,变化从心——顾绍培壶艺之美”“一盆一世界,徜徉花盆之间”“意造诸玩的多面手”四个部分2万余字,每一部分用作品图片作对应。评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与实践,对绍培先生的紫砂艺术成就做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梳理与剖析。即使放在紫砂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位可以与诸大家差可比肩的艺术家。

绍培先生在近六十年的从艺生涯中,共创作新品一百余个,20多件作品获国际、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评比大奖,有18件作品被国内外顶级博物院(馆)收藏。《顾绍培艺术作品》一章,遴选每阶段代表作90件,如壶类有《高风亮节壶具》、高85厘米的《特大高风亮节壶》《仰宇提梁壶》《天龙鼎珠壶》《龙跳天门壶》《虎卧凤阁壶》《天圆地方壶》等;瓶类有《百寿瓶》、高78厘米的《特大百寿瓶》《双百福寿瓶》《双色天球瓶》等;盆类有从长度3.2米、宽度1.2米的《超大型长方盆》到小至缤纷多样的《掌上盆》以及《高四方复线漂口盆》《高六方兰花盆》等等。观摩他的工艺盆景,恍如进入了绿意盎然的世界,一款一式,或方或圆,各呈奇姿。《百寿瓶》是他的创新代表作,以其端庄润朴的瓶体,流畅清晰的线条,动静结合的装饰,曾荣获1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当时在宜兴陶艺界引起了轰动,今天仍为人们所乐道。荣誉接踵而至,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赏读绍培先生作品,有诗意之美,画意之美,灵韵之美,其创新理念高屋建瓴,传统中融入时代精神,匠心独运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顾绍培艺术历程》一章,用艺术创作年表的形式为读者作了展示。

该书编著者、作家山谷在“后记”中说到,顾绍培先生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人要勤奋,特别是我们做工艺的人,不勤奋没法生存,也无法取得成果。”因此,《顾绍培卷》书中,勤奋始终是紫砂人追梦紫砂、圆梦人生的良方。 

 

“陶都杯”宜兴紫砂诗词大赛

获奖诗词选登 

一等奖(3名)

壶中天  宜兴紫砂壶

吴建国

天青凝紫,自精工百炼,方圆中式。文质彬彬几案上,颠倒往来茶客。蟹眼徐窥,鲸波乍起,风色无穷碧。摩挲岁月,不知吟兴飘逸。  

因念坡老当年,买田阳羡早,地灵人杰。能事少山推圣手,独让曼生神笔。尽汲三江,豪斟八斗,齿颊清香溢。晚凉幽径,一壶还涤胸臆。

注:时大彬,字少山;陈鸿寿,字曼生。

 

水调歌头  宜兴紫砂词

苏王曦

阳羡誉天下,第一紫泥功。爱他温润如玉,更比玉玲珑。借取溪山灵气,揉合人文雅致,雕镂付神工。浴火凤凰出,犹带绛云重。    汲金沙,烹雪茗,瀹清风。世间真赏,名壶能得几回逢?我欲求田问舍,准拟分江贮月,归计逐坡公。此物追随久,心意倘相通。

题紫砂壶

许程云

江湖来去尘心浅,身世浮沉茶色清。

香入紫泥偷绿意,闲收神气扑红情。

千机见底泉根冷,万象回环云叶轻。

吞吐八荒观自在,一壶山水煮涛声。

二等奖(6名)

水调歌头  紫砂

张佐义

日月轮回久,熠熠紫砂丹。太湖南北寻遍,彩石出丁山。竟是女娲遗物,未补九天宫阙,铸作一壶传。今古千骚客,击节起长叹。

老梅癖,三苏爱,小徐癫。文人雅趣,吟风弄月不须钱。源自品春劳作,竟使大彬垂范,茶道细谈天。相唤提壶去,一饮胜神仙。

注:老梅,梅尧臣,北宋诗人,酷爱品茗及紫砂。小徐,徐渭。书画家,诗人。品春,明人,紫砂工艺创始人。为书童,从寺僧学艺。大彬,时大彬,明文人,开文人入行紫砂之先河。宋苏轼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语。

紫砂名趣

杨开茂

供春流韵结情缘,荷上蛤蟆成凤鸾。

玉兔得瓜三足舞,石瓢如意四方欢。

高梨清趣冰梅爽,大象无形竹段寒。

饮水思源吟古井,茹砂华宝亮皇冠。

一壶乡愁

伍见君

三养壶中岁月长,融今博古大文章。

击瓯吹雪浮瓢露,敲竹拈花卧佛堂。

漱石多情云鼎沸,清心一味画屏凉。

紫泥占梦怀人夜,故国神游绕梓乡。

咏宜兴紫砂壶之二

曾志

谁将阳羡湖山韵,妙手抟抟入紫砂。

形与诗心争隽巧,色和霞影竞清嘉。

客来香沏明前翠,梦觉帘垂雨后花。

尘役我虽为俗物,愿留风雅在吾家。

注:阳羡:宜兴古称阳羡;抟抟:凝聚如团貌,张衡《思玄赋》:“志抟抟以应悬兮,诚心固其如结。”明前翠,清明前出产的绿茶:尘役,尘事,世间烦杂之事:风雅,品茗赏壶乃雅士高人之事。

念奴娇  题宜兴紫砂壶

孙金山

紫砂传韵,誉中外、皆道调茶珍器。雅趣高情,经妙手、抟作玲珑样子。煮月提梁,烹泉覆斗,喜荡开尘瘗。匏尊龙蛋,不拘凡俗心事。   柔转如美人肩,合瑶华隽彩,芳菲佳丽。进退随身,添倜傥、铭篆诗书文字。作伴同游,宜呼云放鹤,几多闲意。壶间清气,引来千古风致。

注:提梁壶,覆斗壶,匏尊壶,龙蛋壶,美人肩壶,都是紫砂壶型。

宜兴范家壶庄

熊建光

春秋贤相隐宜兴,陶祖遗风骏业承。

炉火纯青诗意满,皿光至美画功恒。

名惊天下四方竹,誉享寰中一捧鹰。

尤喜壶庄彰范氏,九天抟月起鲲鹏。

注:春秋名相范蠡晚年隐居宜兴,被后人尊为陶业之祖。皿光,陶瓷器皿的光泽。四方竹,宜兴范氏传人范大生制作的“四方竹鼎壶”,曾获巴拿马赛会金奖。一捧鹰,宜兴范氏传人范鼎甫制作的紫砂雕塑作品,曾获英国伦敦博览会金奖。

三等奖(9名)

赞宜兴紫砂壶

黄心培

玉质传神国宝夸,紫泥精炼焕琼华。

和光细润宜春茗,逸品琳琅出范家。

心底画图千古韵,掌中天地五湖霞。

情凝秀骨形凝梦,喜放诗怀雅兴赊。

沁园春  咏宜兴紫砂壶

邵红霞

百拣千磨,露润风筛,五色紫砂。赖能人巧手,抟泥为宝;古窑新火,脱俗升华。拍打揉搓,修光陶刻,成器尤须品相佳。从头阅,论宜兴壶道,禹甸奇葩。传承未许偏差,秉工匠精神敬有加。看倾心制作,珐琅螺钿;凝神雕琢,红木瓷花。日月襟怀,山川蜃景,韵入壶中味入茶。当欣慰,此纯青绝技,创意无涯。

踏莎行  宜兴紫砂词

裴进才

儿女多娇,溪山无价,宜兴自古名天下。紫泥生小住仙乡,悠悠岁月供陶冶。厚朴玲珑,高华淡雅,分明国士佳人也。金沙雪茗瀹花朝,春风一笑还盈把。

疏影  咏提梁壶

王曙

独山驻客,谓此山似蜀,堪买田宅。竹杖芒鞋,烟雨徐行,仿佛人间标格。汗漫吟啸疏狂后,或思得、分茶良策。展奇才,些许勾描,种个提梁苗脉。 携了徜徉竹径,度包容四海,情若怀璧。手挽藤萝,杖点清光,留看几多胜迹?于今渐入通禅味,醉天下、拟成泉石。溯千年,气度犹同,勾兑一壶春色。


制壶

周蕴倩

黄龙山蠡河岸,搭子声泥飘香。

旋转盘身筒笑,巧构思意呈祥。

方圆菱瓢筋器,嵌绘纹韵味长。

嘴把顶一直线,勤磨砺任翱翔。

造型美精雕刻,肌骨换气宇昂。

技不凡创奇迹,展魅力吐芬芳。

玲珑相胜珠宝,精品展誉华章。

从艺路无止境,夺天工名远扬。


题范大生合梅壶

翟红本

泄露天机独占魁,倾心大匠紫砂杯。

搓泥火淬人间韵,炼品情融雪里梅。

自带奇香萦百匝,长涵真气荡千回。

太湖水色滋灵性,吞吐成云化作雷。

注:范大生为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壶大师,所制红泥合梅壶,是范家壶庄镇庄之宝。

咏紫砂壶

滕兴泽

醉拥陶都五色光,闲分翠茗玉泉香。

悠悠岁月禅中寄,朗朗乾坤肚里藏。

遣兴频开新境界,待人总抱热心肠。

绿纱窗下琴书伴,细品浮生况味长。

题宜兴紫砂壶

耿振元

肌骨天然质不同,宜香宜色趣无穷。

紫胎新浴娲皇火,妙手娴抟费氏宫。

清赏神游霄壤外,细斟声入晓昏中。

一瓯且趁荷风试,未及柔肠愁已空。

鹧鸪天  闻道宜兴出美人

苏俊

闻道宜兴出美人,朱颜何似紫泥新。都将壶里无涯境,满贮江南不老春。天下宝,掌中珍,朝摩夕抚莫辞频。痴心欲学梅花例,唤作陶妻倍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