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8第四期


2018-04-27  

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落户宜陶博物馆

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奠基

       4月6日下午,宜兴市2018年度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奠基仪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韩美林偕夫人周建萍来宜参加奠基仪式,宜兴市委书记沈建、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副市长储红飙,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委书记陈雪峰、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以及陶艺界的国大师、省大师等300余人出席了奠基仪式。

       自2017年6月韩美林先生提出将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坐落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意向后,宜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于2018年1月确定最终馆址及建设方案。目前该工程已被列入宜兴市2018年度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并被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坐落在陶博馆主楼北侧,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以“美林艺术•艺术美林”为陈列主题,展示内容包括其艺术成就、社会影响、作品、手稿等,这是韩美林先生的第一座紫砂艺术馆,也是继杭州、北京、银川之后的第四座个人艺术馆。

韩美林先生与市委书记沈建共同为艺术馆馆名题字揭幕;嘉宾代表共同为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奠基。

        韩美林,生于1936年,山东济南人,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在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乃至写作等诸多艺术领域都有极高造诣。韩美林与紫砂结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会上,在品玩中,他为紫砂艺术所陶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带着对紫砂的钟爱和进一步了解紫砂奥秘的心境,专程来到宜兴,拜访紫砂名家顾景舟先生,结下深厚的友情。从艺的数十年间里,韩美林先生从未停止过与宜兴紫砂界的合作,已与宜兴结下四十载不解之缘。

       市长张立军在奠基仪式上指出,韩美林紫砂艺术馆落户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这个陶瓷艺术的圣地,充分体现了韩大师在紫砂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生动诠释了紫砂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情怀。

他希望,广大紫砂界人士,合力担当“提升紫砂技艺、弘扬紫砂文化”的时代使命,共同营造紫砂发展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同时,市委、市政府将高标准推进紫砂艺术馆的建设和运维工作,全力将紫砂艺术馆打造成艺术展示的精品工程、文化传承的亮点工程。(陶讯)

各界人士缅怀陶瓷实业家华荫棠

       由宜兴市总商会、宜兴市陶协、宜兴市民建企业工作委员会、丁蜀镇商会主办的“宜兴陶瓷实业家华荫棠逝世10周年”座谈会,4月12日下午在丁蜀镇范家壶庄举行。

       宜兴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合会(总商会)会长温秀芳,市政协原副主席、统战部长钮颂坚,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委副书记方晔、镇统战委员宋立勤,市陶协副会长鲍建生、程同德、史昶、徐建荣,国大师顾绍培以及华荫棠的亲属、生前同事,宜兴工商界、陶艺界代表一起缅怀华老热爱国家、淡泊名利、振兴陶业、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关怀后辈的人生历程。

       华荫棠先生出生于1906年,2008年4月12日在丁蜀镇寓所逝世,享年102岁。华荫棠是宜兴杰出的老工商业者,19岁便从事陶业,陶器产品销量在浙江省第一,人称“缸瓮大王”,为我国陶器从杭州湾出口东南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热心公益慈善,每逢灾年必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他还于1938年出资创建了丁蜀中学,1950年,捐赠木材建造了丁蜀大桥,抗美援朝时和几个陶业老板揽下了宜兴地区的飞机、大炮捐赠工作。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又将珍藏清代女艺人杨凤年属于国宝级的《风卷葵》《杨氏竹段》紫砂壶捐赠给国家。他76岁退休后,在陶瓷博物馆为征集、鉴别古陶瓷而辛苦奔忙。

       座谈会上,华老生前的同事、今年92岁高龄的范慧多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和华老在一起工作的点滴往事。她说,华老待人和蔼可亲,一点也没有名人的架子,尽管当时他年事已高,许多工作依旧亲自过问,亲力亲为,为大家带好头。周小东馆长特别介绍了宜兴陶博馆开馆后,华老将自己珍藏半个多世纪属国宝级的《风卷葵》和《杨氏竹段》两把紫砂壶毅然决定献给国家,成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高尚品格。工商界、企业界人士也都感慨地说,华老是陶业界的英豪,是工商界的骄傲。要学习他的爱国奉献、实业报国精神,发展民营经济,服务民营企业,为宜兴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丁蜀特色小镇建设作出贡献。(陶讯)

宜窑逸色·宜兴陶艺十人展举办

       4月8日,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主办的“宜窑逸色•宜兴陶艺十人展”在陶瓷城陶艺博览中心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市旅游局局长王忠东、丁蜀镇委副书记方晔、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程同德、史昶,国大师顾绍培、吴鸣、李守才、邱玉林、范永良等宜兴陶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百余人出席开幕式。

     “宜窑逸色•宜兴陶艺十人展”,展出了姚志源、顾婷、瞿华娣、孔良法、储彩琴、张荣法、徐敏、宗根林、吴娟和沈建军10位中青年陶艺家的100件(套)陶瓷艺术精品,涵盖了紫砂、均陶、青瓷、彩陶艺术门类。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体现了宜兴窑系厚重文化的底蕴与根基,同时也表明当今实力派中青年陶艺家在传承中创新的累累硕果,以及他们汲取现代的文化元素和中国符号,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构成具有个性化的多元艺术风格,使大家在如诗如画的艺术氛围中获得艺术的享受。

此次展览于5月8日闭幕。(尧文)

陶都陶瓷城:把诚信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是陶都陶瓷城开业运行10周年。江苏融达集团投入10亿元,在丁蜀镇开发建设了30万㎡,有2000多家陶瓷商铺的陶都陶瓷城,并于2008年11月开业迎客,形成了宜兴陶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陶都陶瓷城是一家陶瓷文化旅游商贸城,经营着以紫砂为主的“五朵金花”宜兴陶瓷品牌,集聚全国的名窑名陶名瓷名品和名作。目前,陶瓷商贸势头强劲,规模效应、人文效应和经济效应凸显,进一步促进了市场转型升级。

       10年来,陶都陶瓷城以诚信作为抓手,以同业商会为载体,开展“诚信经营示范户”创评工作,深入系统地组织省级、全国级诚信经营示范户(单位)的创建活动。至今已荣获了诚信经营示范市场、江苏省诚信经营示范市场、无锡市五星级文明市场、宜兴市文明市场、宜兴市诚信标兵单位、宜兴市旅游先进集体、中国十大陶瓷市场等殊荣。评出市场诚信经营户44家,市级诚信经营户56户、省级诚信经营示范户102户、全国诚信经营示范户60户、省“正版正货承诺企业”28户。整个市场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提升了市场的品位和档次。

       在开业10周年之际,该市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立足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思想上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工作上确立责任感和使命感;措施上融入超越感和时代感。在全年工作中,按诚信创建的八条标准检查对照,评出百名诚信经营示范户、十佳诚信经营标兵户,以进一步树立诚信精神,培育诚信风尚,并用诚信制度来保驾护航,把道德伦理的柔性规范与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诚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树立博览中心及整个市场质量第一、品牌效应良好的对外形象。

       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展览和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例如,利用博览中心展厅举办“茶禅四月到宜兴——宜窑逸色2018宜兴陶艺新启航”展览;举办服装、服饰暨南北名优土特产直销展;广东东莞红木家具展。下半年,举办陶都陶瓷城开业10周年庆活动,有景德镇八骏艺术作品展、石湾雕塑艺术展、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作品展、景德镇刘胜利大师瓷板展等。并且积极参与市有关部门、市陶协等组织的各项活动,牵头组织业主外出展销、参观和考察。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把诚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把市场的品牌打得更响。(陶讯)

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张丽霞来宜调研

        4月11日,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张丽霞一行6人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就“发挥民间对外交往作用”课题进行考察调研。宜兴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邵亚群、副市长李秋宇、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出席活动。

       宜兴市陶协成立16年以来,以紫砂文化为抓手,组织陶艺家赴美国、韩国、日本、英国、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家和国际陶艺学会进行陶文化交流、作品展示、学术讲座、现场制作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展示了宜兴陶瓷和紫砂文化的影响力。江苏省陶艺大师顾美群、范伟群、史小明等就各自对欧美、日韩等国家开展的一系列陶文化展示交流活动作了发言。

       张丽霞对我市对外友协、特别是宜兴陶协多年来卓有成效的民间国际交往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希望宜兴市陶协进一步利用宜兴陶瓷、宜兴紫砂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民间国际交往,为无锡地区的扩大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宜兴陶瓷博物馆。

       无锡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冯雷、副主任王观华、无锡市外办副主任叶诤等参加调研,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宜兴陶瓷博物馆。(崔听槐)


丁蜀镇荣获“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镇”称号

       近日,丁蜀镇代表参加了2018年中国森林休闲与健康高峰论坛暨2017中国“两地一区”命名授牌仪式,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212家单位参加评选,经过初审——培训——二审实地考察——专家评审,层层审查筛选,最终丁蜀镇获得“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镇”的称号。

    “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镇”认定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旨在遴选一批资源条件优越、建设理念先进、综合管理水平一流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向社会广泛推广,扩大森林体验与养生的社会影响力,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信息。

       丁蜀镇结合自身地域的特点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森林休闲体验新时代的新业态、新产业、新局面,为行业做大做强、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

       在丁蜀慢生活休闲体验小镇,有许多富有意味的地方,一条古南街,一座古龙窑,一片莲花荡,一条太湖绿道,或是一泓黄龙山的碧水……在这里,只有天籁之音而无车马喧嚣,只有花香沁脾而无雾霾困扰,步入桃源般的净土,嗅一嗅五色土的味道,沏上一杯清香怡人的好茶,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丁宣)

在“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史俊棠

       4月6日,我们相聚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共同见证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奠基仪式的隆重举行。在此,我代表陶都宜兴的陶瓷行业及所有陶

艺工作者,向韩美林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关心这一文化工程的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韩美林老师就和宜兴的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美陶厂那些由他设计创作的美林猴、美林虎、美林羊及许多青瓷作品成为当时收藏家喜闻乐见的陶瓷艺术品。时至今日,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陶艺作品仍然成为收藏家苦苦寻觅的收藏重器。

      自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起,韩老师把他的艺术触角延伸至宜兴紫砂,不仅结识了顾景舟、汪寅仙、鲍志强、陈国良、施小马这样的一批紫砂艺术家,和他们结为了终身的朋友,而且设计和创作了一大批造型独特、被称为“韩氏风格”的紫砂艺术品,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宜兴紫砂传承发展、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不仅是唤醒传统之魅,又赋予其现代文化之魂,不仅在韩老师多次重大艺术展览中,这些紫砂壶都成为重要的展品之一,而且在北京、杭州、银川的三大韩美林艺术馆中,也都分别陈列着这些紫砂艺术品,为弘扬宜兴紫砂艺术、紫砂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年来美林老师始终关注和支持着宜兴陶瓷的发展,2009年为我们题写了“陶都风”展标并亲自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次“陶都风——宜兴陶艺北京展”,2013年恢复宜兴陶文化节,他又为我们题写了“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2015年的第八届陶文化节,又题写了“百年景舟”四个大字,使我们深受鼓舞。出更令人兴奋的是,韩美林老师提出,要把他对陶瓷、紫砂的一大批设计手稿捐给宜兴,陈列在陶瓷博物馆,让他的艺术精神及部分艺术成果永久落户陶都宜兴。于是,市陶协、市文广新局和宜兴陶瓷博物馆在张市长带领下,几次拜访韩老师、周老师,也先后参观学习了在北京通州的韩美林艺术馆、宁夏银川的韩美林艺术馆、杭州的韩美林艺术馆,深深地被韩老师这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筹建“韩美林紫砂艺术馆”而积极准备,最终,我们把陶博馆主馆北侧最好的地块来建造“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在去年的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韩老师远在国外,特派人来捐献他的部分设计手稿。今天,韩老师、周老师专程赶来举行艺术馆奠基仪式,使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宜兴紫砂文化项目,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广新局、陶博馆和市相关部门、丁蜀镇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又好又快地建好艺术馆,在不久的将来开馆迎客,成为陶都宜兴陶瓷文化的又一亮点。

       再次感谢韩美林老师、周建萍老师以及他们的团队,作为陶瓷行业协会的会长,在今后的一系列建馆、开馆过程中,我一定不忘初心,奉献余力。

华荫棠——宜兴陶瓷实业家

       华荫棠,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2008年故世,享年103岁。华荫棠于1954年7月,在宜兴县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人民代表,曾当选宜兴县多届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宜兴县人委会委员,任宜兴陶瓷公司第三副经理兼董事长(私方)、宜兴县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丁山工商联主任委员等。尤其难忘的是1956年被选为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代表大会期间,于1956年12月18日下午2时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使他终身难忘。

       在京开会期间,他把宜兴县委请求将上海天原化工厂陶瓷车间(现为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迁往宜兴的报告交到中央领导手中,顺利促成了此事,从而增强了宜兴陶瓷业的发展后劲。次年,又以陶瓷公司董事长身份出席广州第一届进出口交易会(广交会),为宜兴陶瓷大批量出口换取外汇,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放前,华荫棠在宜兴丁山开有华信孚陶器厂及华信奉窑货行,在杭州开有华信昌陶瓷行,坚持诚信为本,勤劳经营,成为陶业大户。陶业龙窑炉房燃料原为松枝桩头,为降低成本又提高质量,他首先改用煤替代并获得成功。其时,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生刘子谷回国在浙江长兴开办煤矿,与他结为好友。1945年,华荫棠在丁山成立华盛煤栈,通过独家经销,源源不断供应窑场诸窑户,使得窑场窑货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杭州华信昌陶瓷行为自产自销,价廉质好,并重信誉,从1932年开店后逐渐成为浙江省陶瓷界领头羊,人称缸瓮大王,并为中国陶瓷从杭州湾出口东南亚打下了基础。

       解放初,陶界一片萧条,近乎停顿,这时新四军干部葛行之认为陶业面对如此困境,应该联合起来。华萌棠当即领头成立陶联处,任陶联处主任,力促产销,使陶业较快摆脱困境,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宜兴素有“教授之乡”之称,重教尚学,历来为当地民风。华荫棠在丁山创建中学,创始时名称为进化中学,后改为丁蜀中学直至现在。初创建时借缸业公所作校舍,并投入资金建造起新校舍,聘请了很多教师,丁中成立时,华荫棠任第一任董事长。办学事迹均记载于丁中校史。

       1950年重建丁蜀大桥时,华荫棠就献出原打算用于自家院里盖楼的大批广木,用于修桥。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时值春荒,工作难以开展。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秘书长史渭南在到期日前一个晚上对华讲:“明日我要回去了,怎么向蒋(继奋)政委交待。”华荫棠讲:“你对蒋政委说,不足之处我包下。”公益多业、中心工作华荫棠都是事事带头。蒋继奋对华荫棠印象较好,后来他调任省农林厅厅长后,趁来宜之便,还驱车前来看望,这使华荫棠非常感动。在蒋继奋为宜兴文史资料写的文章中,还特地点赞了华荫棠解放初期的贡献。

       之后在党对私改造政策的引导下,华荫棠带头响应公私合营号召,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时,华信孚、华信昌均归并入相应的公私合营企业。

       华荫棠一生收藏颇多,可惜“文革”中近乎毁尽,唯两把国宝级杨氏砂壶(风卷葵、杨氏竹段)幸存。杨氏(杨凤年,女)为有历史记载的唯一的女壶艺高手,留世作品极少,此两把国宝级紫砂壶尤为珍贵。为使这两把国宝珍品永留国内,1984年华荫棠毅然决定献给国家。此事诸多媒体,前后做过较多详尽的报道,如1984年6月6日《北京晚报》及当时《扬子晚报》、《新民晚报》等。1995年6月23日《扬子晚报》10版《关于“风卷葵壶”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又作了专门报道,现为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曾作为国家邮政信封的彩色封面。

       紫砂大匠范大生创作的紫砂陶雕塑“展翅雄鹰”,在1935年英国伦敦博展会获得国际金奖,华荫棠不惜重金买下,后赠送紫砂厂,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壶艺大师顾景舟年轻时作品就技艺超群,收藏、馈赠都为佳品。华荫棠家中所藏茗壶曾让顾作借鉴模仿,顾大开眼界。他制壶极富天赋,极好地吸取诸家壶的“精、气、神、韵”,并加以创新,最终成为当今一代制壶大师、紫砂泰斗。在日常相见时,顾经常对华荫棠说:“没有你就没有我今日,方便时到我家去喝口茶,谈谈茶壶经。”

       抗日战争时期,汉奸史耀明迫害同情革命的葛沐春,把他抓到伪军大队部。抓去后即有人告知华荫棠,他即刻前去设法将他保释回来。多年后,其子葛行之,其女葛琴,回家看望老父,也特地上门向华荫棠致谢。 

       华荫棠76岁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在陶瓷博物馆为征集、鉴别古陶瓷而东奔西忙。80多岁时,参加宜兴市爱建公司工作,和几位老同事办了围棋小厂,先后试制数百次,终获成功并推广。正所谓“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为此,华荫棠得到了“无锡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庄申副市长在无锡大会堂给华荫棠颁发了奖状。在盛世晚年,他经常习字休闲,1998年时书法入选了《全国寿星书法集》。在宝岛台湾,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常致书来电祝安康。1992年应蒋纬国所请特制紫砂茶壶一件,华荫棠请谭泉海大师陶刻后,由专人送往台湾蒋府。隔山隔水情不断,同根同祖同胞情。

宜兴陶协旗袍表演荣获一等奖

       4月20日,由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主办的“2018中国宜兴旗袍文化节”在宜兴揭幕。作为该节重要活动之一的“雪竹尚品杯”东方秀旗袍大赛,于当天下午在市文化中展开。来自上海、南京、武汉、宜兴等地的8家旗袍代表队参赛。由蒋雍君、范建华、顾婷、顾勤、毛文杰、朱丹、何震、鲍青、顾涛、鲍亚萍组成的宜兴陶协旗袍代表队演绎的《陶语•五朵金花》节目(见图),荣获了大赛一等奖。

(陶宣)

2017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的有关情况

        2017年,我国产品共遭遇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7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5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7起;涉案金额总计110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案件数量和金额下降了37%和23%。

       从国别来看,美国立案22起、金额45亿美元,是对我产品立案数量最多、涉案金额最高的国家;其次是印度,立案16起,金额29亿美元。

       从行业来看,轻工产品、钢铁产品立案均为13起,为立案数量最多的行业:机电产品立案10起,涉案金额54亿美元,是涉案金额最高的行业。

       2017年我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数量和金额有所下降,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是由于上年基数较高,但中国仍是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目标国,依然面临复杂严峻的贸易摩擦形势。(信息来源:商务部网站)

印尼开启对瓷砖的保障措施调查

    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贸易保障措施委员会(“调查机关”)发布公告,决定对瓷砖(“被调查产品”)发起保障措施调查。调查机关初步认为,被调查产品的进口在过去几年内数量急增,对印尼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或损害威胁。因此,调查机关决定应印度尼西亚陶瓷工业协会2018年3月26日的申请,开始对瓷砖的保障措施调查。 (信息来源:华夏陶瓷网)

 


风雅宜均  绝艺流芳

蒋尧基

       春暖花开的时节,宜兴陶瓷博物馆为广大游客和观众奉献了一台“妙手生花——宜兴均陶收藏精品艺术展”,同时要感谢谈伟光、崔兴达这两位收藏家,把古老宜均的魅力与大家分享。我徜徉在展厅,欣赏着这些难得一见的明清时期的均陶艺术品。80件浑朴典雅、气韵生动的均陶藏品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是宜陶名花与我们作跨越时空的对话,钩沉起关于宜均“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美好畅想。

       陈列在四周柜窗里的均釉艺术品,瓶、坛、钵、盆、花插、花囊、笔洗、凉凳等等,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华。“均釉”是宜均的一项绝艺。明代的“欧窑”,清代的“葛窑”之所以名垂史册,就是因为均釉的瑰丽多彩而驰誉于世。据说从清雍正朝开始宜均就进入宫廷皇室,成为他们的雅玩和珍藏。《匋雅》的作者陈浏在书中称颂:“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均釉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艳墨”三色为基本釉色,细分有均蓝、均红、月白、墨绿、古铜、茄花紫、金星釉等数十种。典型的天青、均蓝、云豆的窑变,蜚声中外,“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便是对灰蓝釉的夸耀,在日本称之为“海参釉”,如星若花,非常名贵。如今在展厅里,可以见到明清均釉艺术品的倩影,这是一次珍贵的机遇。例如《菱花水洗》《四方圆口瓶》《兽首直筒瓶》《鼓钉纹狮耳缸》《橄榄瓶》《羊头尊》《绿釉六方鼓钉凉凳》《白釉八封纹三足瓶》等等,不同的器皿造型,在不同的均釉装饰下,色彩匀净,光亮鉴人,形制优雅,充盈着艺术的情趣,体现了那个年代宜兴均陶的高超技艺水平,以及它们所蕴含的风雅品质与艺术感染力。

       宜兴均陶的另一项绝艺就是“堆花”,这是千百年来,用于均陶装饰的独特艺术手法。“妙手生花”是大拇指编织出艺人的瑰丽梦想,书写了宜均独有秀美华章。

       各个朝代的堆花有着不同的风格。初创期的堆花主要融合了手工捏塑,抽象地压印出一些纹饰和模拟物象,工艺粗糙而简单。像西晋的青瓷《谷仓》,可以见到堆花装饰的早期形象。明代,宜兴窑场上堆花陶器普遍烧制,堆花也成为陶业中一种行当,工艺拓展到堆贴、捏塑和模具印制和粘结融为一体的装饰手段。所堆的图案简洁明快,象形中兼具写意,以花草、虫鸟等为主要装饰题材,已有半浮雕的质感效果。清代的堆花工艺非常成熟。堆贴的画面已有浓淡、深浅、远近的意境。特别是清代晚期,通过多种物象组合,诸如龙凤呈祥、凤嬉牡丹、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表达了祈福、吉兆、祥瑞的精神内涵。民国时期,堆花高手众多,堆贴的洋坛、龙缸、花盆、金鱼缸等畅销海内外,而且堆贴的题材十分广泛,从家禽到走兽,从瑞草到百花,将大自然的牲灵习性和松竹梅兰的花卉特色,都表达得栩栩如生。当今的堆花陶艺家在传承中创新求变,吸收中华民族其他的工艺文化元素,采用写意和工笔相结合的手法,大胆尝试多种堆贴技巧,使作品图案生动逼真,风趣妙成,沉静中寄寓灵气,雄浑中透溢清丽,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

       这次展出的20件大件,绝大多数是堆花的缸、瓮、坛,都是明清时期老古董。如《八骏缸》《八狮缸》《荷花缸》《八方抽角缸》《诗文茶句缸》《西游记缸》和《锁瓮》等,画面在抽象的意境中有着具象的描写,狮子、骏马、花鸟、人物、祥云、山石、芳草等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灵秀,表达了明清时代宜兴均陶堆花的风骨和格调。

       观赏这次展览,深深地为宜兴均陶的艺术成就而感怀,看到了均釉和堆花的非凡个性和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同时,又为均陶成为当前民间收藏的热点而欣慰,从中我们可以品读到宜均的丰富内涵和厚重文脉。

紫砂老字号赴香港参展

       4月20日,由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主办的“2018中国宜兴旗袍文化节”在宜兴揭幕。作为该节重要活动之一的“雪竹尚品杯”东方秀旗袍大赛,于当天下午在市文化中展开。来自上海、南京、武汉、宜兴等地的8家旗袍代表队参赛。由蒋雍君、范建华、顾婷、顾勤、毛文杰、朱丹、何震、鲍青、顾涛、鲍亚萍组成的宜兴陶协旗袍代表队演绎的《陶语•五朵金花》节目(见图),荣获了大赛一等奖。

(陶宣)

提璧壶的故事

刘  恋

       到宜兴陶瓷博物馆参观,走至《提璧茶具》前,就会欣赏到这套“始于高庄,成于景舟”的传世佳作,也是顾景舟一生所制作品中,耗费时间最长、修改次数最多、制作工艺最精湛的杰出代表。它,是当代紫砂匠人心目中的器型里程碑,也是当今欣赏者眼中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说起提璧的出现,似乎要将时间拉回1956年的那个夏天。

       当年,宜兴已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而当时的顾景舟,已是制作紫砂光素器里颇有建树的技术辅导员。就在此时,中央工艺美院的高庄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再一次到了这块能赋予他设计灵感,提升他创作效率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地。也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顾景舟和高庄相遇了。一见如故的相遇、促膝谈心的交流,让一种“欲罢不能”的创作灵感迅速滋生,在高庄的笔尖下,一件紫砂妙作就此诞生。

       1957年,一把“提璧壶”在顾景舟与高庄的通力合作下,制作完成,高庄在看到自己的设计稿变成现实后,毫无遗憾的离开了宜兴,回往北京。高庄教授轻轻地走了,但却让顾景舟从此对这件作品埋下了精益求精的意犹未尽。直到1978年,这套作品最终定型,顾景舟已先后对其梁的高低、嘴的伸卷、盖的变化、钮的虚实、角的锐钝以及增加杯托等进行了数百次的尝试与探索,1973年的修改作,因其盖面完全仿照古代的玉璧,而取名为《玉璧提梁壶》。盖面双圈成玉璧,从上面俯视,壶盖整体为完整玉璧,壶盖沿口处用阳圈处理,留一狭窄的边缘,平盖下凹,平面上布满均匀的玉饰小圆点,中间留一圆孔代替壶钮。这样的盖钮设计也是相较于成型作的最大区别。或许有人会问:“修改稿已经很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修改呢?”因为,在顾景舟的制壶理念里,所作壶型要符合紫砂茶壶的造型特点,实用性尤为重要。因此,顾老摒弃了局限于玉璧表面形式的表达,而把玉璧的内在精华深蕴于整个壶体,将每条线、每个面、每个局部、每个细节都与古玉有机结合,从而成就了这套紫砂光素器裸胎艺术的最美呈现。

       顾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辈子,能留下几件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错了”。而这套提璧,留的当之无愧!

       因此,这样一套传世之作,于1986年,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品;于1988年,经专家组一致评定,批准为国宝级文物;于1994年,作为唯一一套现代作品入选《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于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会上,此壶拍价达1782.5万元。

       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整整历时三十余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还原顾老每一步的修改历程,对于其制作过程,顾老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言语,但是从提璧壶的风华中,我们依旧能够清晰的看见老一辈紫砂匠人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和至善至美的职业操守。

       一个“提”字,道尽了壶体的精髓造型,那是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一个“璧”字,折射出壶身的曲折流转,那是世间万物的阴柔之美。高庄,用其现代的美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玉璧设计,在笔尖塑造了提璧的雏形;而顾景舟则赋予了提璧灵动多姿的生命。好一把“提中有天地,璧里窥乾坤”的传世佳作!

一杯茶温暖了春天

 蒋尧基

       每到清明过后,家在山里的一位老同学总会赶到我的办公室,送来几包自己种的新茶,递上浓浓的绿色情谊。这样的同窗学友,透过茶汤的清纯,宛如彼此间用心意在交流。

      一片片细小的茶叶,它承载着中国自周朝以来的礼仪文化。茶圣陆羽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我们宜兴人很看重明前茶,或者雨前茶,享受春天带来的嫩叶香茗。因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我很高兴与老同学相约在“四月桃花笑春风”的时节,去龙山看竹林,游茶园,观山景,品新茶。围坐在山里人家的八仙桌旁,借一缕春光沏茶。一杯香气扑鼻,汤色明净的绿茶,或是一壶色如琥珀、味有果香的红茶,此时,茶香溢满了整个屋子,我们自由自在地谈笑风生。我以为这是生活化的活泼欢愉的简约饮茶方式,也许就是最朴素最根本的茶道吧。一杯茶浓淡闲逸,韵高致雅,真的可以润泽我们的心境,感知生活的冷暖,在片刻的宁静中,享受那份优雅。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当山野的茶树遇见了春风,茶芽变成嫩绿,随着叶蕾的萌动,它从茶园进入我的杯中。分明是山里同学冲泡的一颗虔诚的心意,于是,喝出了茶外之味,味外之谊,用红或绿的色彩,演绎了春天的故事。

       龙山很美,美在自然。清澈的溪水流经村里,站在横跨溪涧上的桥亭,可以尽情地观赏小村绿树,清泉和农舍。去那里作客饮茶,与老同学相聚,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品茶,品人生,不喜不悲,恬淡静适,可以回味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以及渐渐老去的最后年华。春天里的一杯茶,仿佛就是同学之间流露的对岁月的微笑,让春的明媚,茶的馨香,弥漫我们的烟火人间。

       龙山很有故事。早在唐代,龙山就出产阳羡茶。茶圣陆羽在阳羡的茶区活动,就到过龙山,据说还在龙山附近的武陵洞寓处居住。与陆羽交情甚笃的湖州高僧皎然曾写过《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的诗句。孟郊也写下“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的赞叹。宜兴史志有过这样的记载:“龙山在县南五十里,下有武陵洞。”如今,我们悠游在龙山这个小山村,令人心仪的不仅仅是一杯新茶,还有它的自然风光、山野情趣和同窗深情。

       一杯新茶,感受到了春天的温度。在山里品茶,品的是春光,品的是清泉,品的是翠绿,品的是人生。郑板桥品茶,当作“一片青山入座”,欲请一条大河作伴,这是何等的洒脱与豁达。而老舍先生认为:“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戟,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茶是水与芽写出的文化,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它的历史,它的生命,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都融入在茶汤里,我们啜上一口,便是生活的富有。

兰山烟波

   “兰山烟波”,早在明代就被地方名士沈彝列为“南山十景”之一;改革开放后,又被评选为“宜兴最佳十景”、“宜兴新十景”之一。登兰山望太湖,名人题咏不绝。清吴觐《登兰山望太湖》云:“风急万松秋,兰山据上游。余波吞百渎,大势控三州。紫目鲛人馆,轻帆估客舟。坐看云卷处,七十二峰浮。”

       兰山,又名兰右山,石兰山,是太湖西畔的一座小山,位于宜兴东南丁蜀镇洑东兰右村境内,属楚山山脉的一处余脉。主峰高56米,麓周长7.5千米。宜兴2038平方千米土地,丘陵山地约占百分之四十,其间有铜官山、离墨山、太华山、茗岭、楚山、蜀山等不少山岭,或以高大雄奇、或以突兀峻拔、或以蜿蜒曲折、或以孤峰独秀而出名,而像兰山这样一个“小不点”,而又声名远扬的,绝无仅有。

       太湖佳绝处,宜兴数兰山。兰山何以山小名声大,原因有四:其一是地理位置独特。太湖西岸线是一个比较规则的弧形,大都为草滩芦荡,唯有西南角上,江浙两省交界处有些山脉在此走完,山在水边止,形成许多渚(渚即水边的陆地),其中兰山渚最为超拔。

       其二是地形气势独特。兰山东麓山脊突入太湖,山嘴潜入水中,形成一条水下石岗,延伸到湖中远处露出水面,形成一个小岛,称为“兰

座”,枯水时有十几亩地大。明代弘治间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沈晖的夫人捐米二百石,鸠工运石筑高叠,以为标望,行者知避,后人德之。山嘴经过太湖风浪的洗练冲刷,形成了虽无奇峰怪石,却也多姿多彩、刚柔相济的天然石堤。成为兰山佳绝处之一。

       其三是人文记载独特。宜兴有个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故事,即西晋时的周处“除三害”——斩蛟、除虎、改过自新。其中斩蛟一则就与此渚有关。传说当年周处逐蛟至此,眼看恶蛟要潜入太湖逃遁,周处喝令兰山帮忙,果真拦住了蛟,因此又称为“拦山嘴”。

       其四是风光气候独特。这里集江南山水太湖美景,向阳而冬暖夏凉,面湖靠山,温暖而湿润,植物繁茂,历史上盛产兰花,故名兰山。《舆地

志》云:“石兰山斗入太湖五里,南曰大兰山,北曰小兰山,旧多产兰,故名。”明代项麟《石兰渚》诗云:“逶迤石兰渚,兰香浓欲滴”。兰山出产的茶叶,叶片肥厚,茶汁浓。旧时外乡人常年到丁山南园品尝和购买“兰山红”。如今“太湖雪眉”、“兰山毛尖”、“兰山绿茶”、“兰山鸡血红”等都已成为名茶。兰山向阳坡种植了近400亩的无核蜜橘,“兰蜜橘”,皮薄汁多,香甜适口,上世纪兰山柑橘实验场建成,80年代曾评为江苏省和全国的优质果品。

       兰山风光壮观而又秀丽。晴好天气,登上兰山顶峰,怪石嶙峋、老松虬盘之间,举目四望,映入你眼帘的,是一种超俗不凡的气势。西面群峰高耸,层峦叠嶂,层次分明,既雄奇又秀美;南面越过开阔的谷地,江浙的界岭犹如一道天然屏障,这里仿佛成了边塞雄关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境可在此领略;北面是阡陌连片的太湖百渎,水乡农村和新崛起的现代集镇星罗棋布其间,一条南北向的百里太湖防浪大堤,像长龙一样游来,兰山似乎就是这长龙的龙头;东面正对烟波浩瀚的太湖,有时平如明镜,渔舟竞发,帆影悠然;有时洪波汹涌,白浪滔天,惊涛拍岸,或可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感。雨雾登临兰山,眼前那种轻纱飘渺,水天一色,山色空濛的景致,你会感觉即便是西子湖畔的秀色,也并无过处。

       兰山并不高,然而湖光烟波佳绝。以湖为构架,有近景,有远影,山水辉映,变幻莫测。当一轮红日冉冉跃出湖面时,浩淼烟波隐现,刹时间,波光粼粼,别有新天。倘若驾轻舟荡漾湖中,天光云影,尽入湖底,蓝天绿水真假难辨,真有“看湖水中湖更佳,画尽烟霞笔难收”的妙处。

       兰山风光好,气候更宜人。这无山不绿之地,加上太湖水气蒸发,空气湿润而清新,负离子含量特别高,“空气这边独好”。兰山,确是一块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宝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经国家统一规划布局,黑龙江农垦总局、国家气象总局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在此建成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太湖疗养院。兰山现已成为太湖风景区宜兴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太湖疗养、休养地。这里集疗养、休养、会议、旅游、度假于一体,园林式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的楼宇亭台,隐现在山丘丛林之中,恰如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摘自《丁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