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8第五期


2018-05-30  

助力中加旅游年  推动中西文化互鉴

宜兴紫砂大师团走访加拿大

       为进一步加强中西陶艺文化交流,助力2018中加旅游年,保利文化北美公司和温哥华保利艺术馆携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研究院,组成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市陶协副会长、紫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建荣带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顾绍培、毛国强、曹亚麟、季益顺以及当代著名紫砂艺术家共40余人的参访团,于5月2日至11日参访加拿大。

       5月2日,温哥华保利艺术馆携手BC省最大商会“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商业委员会(BCBC)”在温哥华美术馆正式拉开中加文化旅游年——保利紫砂文化系列交流活动“陶都风紫砂艺术展”的序幕。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代总领事孔玮玮、文化领事胡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商业委员会主席德维农、北京保利艺术中心董事总经理万利群、保利文化集团办公室主任徐廷彪、保利文化北美董事总经理陈宜,以及来自温哥华各界近百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5月3日,在温哥华保利艺术馆举办“紫砂大师圆桌讨论会”,鲍志强、顾绍培 毛国强、曹亚麟、季益顺5位国家级大师结合现场正在展出的120余件紫砂艺术精品,讲述各自的从艺经历与创作风格。大师们指出,优秀的紫砂艺术作品应具备“传统性”“时代性”以及“个性”,藏家欣赏时可从“料、工、形、韵、意”等多方面出发,深入研读作品的内涵。温哥华保利艺术馆还携手BC省陶瓷行业协会举办了“中加艺术家交流会”,双方就陶瓷制作工艺等专业性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感受东方传统制壶手工艺与西方手拉坯技艺的碰撞与对话。鲍志强大师现场挥毫题字“陶艺传情”,由中加陶艺家签名后互赠对方。

       5月6日温哥华保利艺术馆与皇家B C博物馆联合举办交流活动。博物馆首席执行官Jack  Lohma  n与首席植物学家Kendrick  Marr亲自为访问团进行讲解。博物馆内陈列的700万件藏品展示着BC省从冰川时期到现代的悠久历史,令紫砂团成员深感赞叹。5月7日紫砂代表团到访卡城中华文化中心并成功举办“卡尔加里紫砂艺术大师国际论坛”,与当地紫砂爱好者们分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5月11日,代表团应多伦多玉茶坊的邀请,举办了一次茶文化、紫砂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省大师范泽锋、谢强分别作精彩深刻的紫砂知识讲座,吴奇敏、范友良、方小龙、喻小芳、顾婷等紫砂名家先后现场演示制壶。在加的10天时间里,先后7场活动,开阔的理论视野与精彩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令宜兴紫砂文化在加拿大的土地上盛放光华。(陶讯)

宜兴紫砂荣膺江苏“十大地理标志品牌”

        5月10日是第二个“中国品牌日”,由江苏省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工商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联合主办的“2018江苏商标品牌紫金峰会”当天在南京举行。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双传学在峰会上作致辞,省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工商局副局长吴永才作主题演讲,同时多名专家和企业家就如何打造江苏高端品牌也进行了主题演讲。

       江苏品牌建设土壤厚实,全省已有市场主体超过800万户,在全国遥遥领先;驰名商标总数达743件,在一万件有效注册商标中,江苏的驰名商标数是8.25件。2017年中国品牌年度大奖获奖名单中,江苏有一家企业入围;2017年500个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江苏有27件。

       峰会同时举办了“2017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授牌仪式。在全省征集的42个最具代表的江苏地理标志品牌中,宜兴紫砂以位列第一的成绩荣膺“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

       据悉,“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目前江苏共拥有地理标志269件。(郑春和)

宜兴新增四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5月14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公告,经专家评审和领导小组审定,确定了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9名。在宜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毛国强、吴鸣、季益顺,包括通过由上海市申报在内的葛军共4位陶艺家入围。至此,紫砂艺苑共有16人获此殊荣,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彰显出宜兴紫砂艺术的风采,展示出陶都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国家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每五年举行一次评选,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举办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是弘扬“大国工匠”和民族精神的有利契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本届评选活动在上海举行,共汇聚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位参评者的603件参展作品,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集中展示,系统地展现出中国工艺美术的“匠心菁华”。

       此次新晋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毛国强、吴鸣、季益顺、葛军,之前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们长期在宜从事紫砂陶艺创作,其中,毛国强1945年生于宜兴蜀山南街陶艺世家,从小耳闻目濡接受艺术熏陶。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师从任淦庭先生,从艺60年中,他对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作品洗炼隽永、厚积薄发,基本功扎实。出生于1957年的吴鸣,1977年于江苏陶校(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陶瓷美术,创作的作品兼诗文书画,融合传统、演绎现代、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出生于1960年的季益顺自197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以来,师从王小龙、高丽君夫妇。他在继承紫砂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将壶艺造型与中国书画、雕塑完美相融,开创并形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特色的“季益顺紫砂艺术流派”。196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葛军,自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便在宜潜心于紫砂艺术创作,并把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与传统的紫砂工艺融为一体,其独创“色饰法”装饰技法,使紫砂艺术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

(宜讯)


5.18世界博物馆日——

    宜兴陶博馆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5月18日下午,宜兴陶瓷博物馆主楼广场一派隆重热烈的景象。由宜兴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市陶协主办,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的“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暨景舟杯制壶大赛经典作品展”和“如果文物会说话——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文化系列专题片”首播仪式两项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副局长杭科军,市人社局副局长朱伟,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中国紫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等以及紫砂界的国大师顾绍培、曹婉芬、季益顺、范永良、储集泉等出席了开幕式。

       今年5月18日是世界第42个博物馆日,宜兴陶博馆响应十九大以来“让文物与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扩大陶瓷文化的影响力。当天,集中展示近年来“江苏省乡土人才手工技艺大赛”“景舟杯手工制壶大赛”等赛事的获奖作品64件(套),在顾景舟艺术馆亮相,为观众展现紫砂陶制作技艺的风采。陶博馆共摄制9集馆藏文物系列专题片,以短视频模式,记录展示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活动现场用大屏幕向观众首播专题片第一季预告片。

       开幕式上,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为景舟杯制壶大赛获奖并向博物馆捐赠作品的陶艺家代表颁发中国紫砂博物馆收藏证书。

(崔听槐)

一国家级陶板幕墙研发中心落户丁蜀

   5月22日上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在丁蜀镇紫砂宾馆召开会议,协会常务副会长缪斌亲手将“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陶板及陶板幕墙研究开发中心”的铜牌授予江苏新嘉理生态环境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成。

       宜兴市副市长马钟,丁蜀镇委书记陈雪峰,宜兴市发改委、建设局、市陶协、丁蜀镇相关领导,50多家工业陶、建筑陶企业代表等出席了授牌仪式。会上,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与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新嘉理是一家专业生产高品质陶板及陶板幕墙研发的建筑陶企业,历经15年的创新发展,产品畅销海内外众多高端市场,赢得用户的信赖,成为了业内标杆性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将为引领行业发展作出表率。会上还举行了建筑陶瓷行业战略合作发展论坛。(崔听槐)


“五月花”全国女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醴陵举行

宜兴25名女陶艺家携45件(套)作品参展

   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主办,湖南省女陶艺家协会、金东集团醴陵瓷谷、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五月花”全国女陶艺家作品双年展,5月13日上午九时在湖南醴陵市开幕。来自江苏、江西、湖南、山东、广东等全国18省市区270名女陶艺家参加了此次盛会。宜兴市陶协25名女陶艺家在女陶艺家分会副会长蒋雍君的带领下,携45件/套作品参加了展览。

       展览共展出了来自全国女陶艺家的273件陶艺精品。展览主题为“五月花”,寓意女性艺术家艺术创作如五月繁花生机盎然。从她们的作品中,诠释女性艺术家所具有的细腻柔和的特点和不乏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女艺术家对时尚设计理念的敏锐触觉和艺术灵感。

       当天下午,在醴陵瓷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陶艺专题研讨会,她们围绕当代女陶艺家的创作、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建立、国际视野,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协会下一步工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活动期间,全国女陶艺家还举行了联欢晚会,各省女陶艺家都亮出了展示地方特色的精彩节目,宜兴女陶艺家的情景诗朗诵《阳羡三绝》,以优美典雅的意境,向全国女陶艺家展现了宜兴“茶、泉、紫砂”的文化内涵。女陶艺家们还赴醴陵市陶瓷博物馆、长沙铜官窑、湖南省博物馆等地进行陶瓷文化的交流考察和创作活动。(院讯)

宜兴参展作品展览现场

宜兴女陶艺家表演《阳羡三绝》


韩国闻庆市成功举办第二十届茶碗节

   闻庆作为韩国传统陶瓷的产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为期10天的闻庆第二十届茶碗节于5月7日落下帷幕。本次茶碗节包含闻庆陶瓷展、韩国茶碗募集展、陶艺名匠特别展、闻庆传统陶瓷名品展、中日韩陶瓷国际交流展等各种展览和美丽茶道文化、先祖陶工献茶礼等特别活动以及陶瓷制作、茶碗图案绘制、茶碗上色、沙器窑点火等体验活动。宜兴市作为闻庆市的友好城市,市政府李秋宇副市长、市文广新局杭科军副局长、市陶协史昶副会长一行9人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在本次茶碗节上,宜兴市还派出了史锡明、史爱明、尹东云、尹巍巍4位陶艺家专门展示了宜兴紫砂的作品并进行现场表演,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宜兴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图为工艺师史爱民在现场表演紫砂技艺操作。(秋 歌)


国画紫砂高研班结业汇报展出

       由宜兴市陶协、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主办的“第二届国画紫砂高级研修班结业汇报展”,5月15日在陶都陶瓷城艺术博览中心精彩亮相。紫砂界顾涛等6位高工、16位工艺师及青年陶艺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历时一年一千多课时的理论学习、自然界写生、书画临摹,为紫砂壶、瓶等设计创新开阔了视野。这次展示的创新作品风格多样,有书法、绘画作品93件,紫砂作品120余件(套)。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大师顾绍培、毛国强、储集泉以及一批省大师,宜兴文化艺术界人士亲临现场,为学员们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图为当天上午来宾们参观的场景。(崔听槐)

传承 创新  自律  诚信 

紫砂行业前景一片光明

——专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

 中国陶瓷官网:史会长您好,众所周知,宜兴以紫砂出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紫砂的一些情况。紫砂发展由来已久,但我感觉从您口中讲述的会更为地道,请您先给大家分享一下宜兴紫砂的历史。

史俊棠会长:宜兴紫砂是在7300年宜兴制陶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来的陶中奇葩,它的问世文字记载说始于北宋,但真正作为紫砂茶具的盛产,则要到明中晚期,因国人泡茶喝茶的方式变了,变得需要有茶壶来沏泡茶叶茶芽,所以说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40年来,宜兴紫砂的发展真正地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最好时期。它得益于茶文化的悄然兴起和传统工艺的复兴,更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中国陶瓷官网:很早以前就听说紫砂原料匮乏,但现在依然不少紫砂壶流传出来,而且还有传闻有机紫砂壶,您能给我们普及一下?

史俊棠会长:宜兴紫砂作为一个造物产业,它当然需要原料作为基础。一方面,紫砂资源作为天然矿物质不可再生,随着紫砂生产量的扩张,资源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当然会面临资源越来越少的局面,而目前从已探明的储藏量来看,还远未到枯竭或者匮乏的境地,但它和其它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及诸多矿源一样,会愈用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宜兴境内尚未探明的紫砂源肯定不少,所以,就紫砂产业来说,短期甚至中长期需求来看,还是不成问题的。讫今为至,还未听说过用什么替代物来生产制作宜兴紫砂,至于说“有机”紫砂,更是闻所未闻,可以说是不专业的人在说不专业的话,来误导消费者。

中国陶瓷官网:现在国内紫砂的从业人员大概有多少?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协会是如何规范当前的制壶现象的? 

史俊棠会长:宜兴紫砂的从业队伍目前确实庞大,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泥料开采到加工,从工具制作到泥坯成型,从装饰到烧成,再到包装运输,市场营销,单单从制作人员来看,协会几年前搞了一次调查,家庭作坊就达12000多家,这几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加上一些规模不等的公司、合作社、艺术馆、研究所,你到宜兴的陶业重镇丁蜀镇来走一走看一看,几乎是无街不紫砂,无店不紫砂,几乎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为陶瓷紫砂所系。所以国家位建部把宜兴市的丁蜀镇列入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来培育,依托的就是陶瓷这个特色产业,陶瓷(紫砂)这个特色文化。

       面对这样庞大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它的发展动力首先来自于市场需求。行业协会作为社团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做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主要还是加强服务,在服务行业中彰显自己的存在,比如说不断创新行业机制,坚持文化引领,致力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开展多种多样的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的交流等等。到今年行业协会已成立了15年,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之,协会的工作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当然,我们的服务工作还谈不上强,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行业协会的服务也应该不断适应新的需求,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中国陶瓷官网:我看到网上流传的一个查询系统,中陶协傅维杰副理事长对此也深表赞同。您能给我们讲讲初衷和想法吗?

史俊棠会长:针对市场喧嚣中传出的种种不利于行业的负面影响,我们协会建立了一个官方网站,不断更新内容发布,正面宣传行业主流。对从业者的荣誉、职称、师承、家传、学历、获奖等统统公布于众,让消费者查询,如果是假的或者有不实的,在我们这个官方网站上是查不到的,我们网站公布的都是货真价实的,你自吹自擂的是进不了我们这个系统的。我们日常的一些活动,也都及时在网络上公布,这不仅彰显了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树立了行业的正面形象,既增强了从业者的自豪感,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律意识。

       协会服务无止境,对照行业发展新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需要向兄弟产区的协会学习,让我们共同来探索行业协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行业。

中国陶瓷官网:对于宜兴紫砂的未来发展规划,请您谈谈您的想法?

史俊棠会长:宜兴紫砂的兴衰历来和时代有关,就当前来看,所有民间的传统工艺遇到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日益强大,中华文化日益繁荣,这样的大环境,对任何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都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关键还是看行业自身能不能坚持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内生动力;能不能坚持文化引领,不断增加文化影响力。行业发展不仅仅要一大批工匠,更要培育工匠精神,做专做精做优专业,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必须打造行业的诚信,每个从业者都应该是响当当的品牌,这样,不管是宜兴紫砂行业还是其它行业,它的前景都将是光明的。

情倾紫砂史  学品堪为模

——忆宋伯胤先生为《石民冶陶》作序

裴峻峰

又是一个“五一”,窗外大雨倾盆,我不禁想起了十一年前的“五一”,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和好友光辉、邵省在南京中山门半山园拜访宋伯胤先生以及他为《石民冶陶》一书作序的历历往事,回忆起与这位人格高尚、学养深厚、著作等身、治学严谨,而且晚年情倾紫砂史研究的文博前辈交往的点点滴滴。

初识先生

       我第一次知道宋伯胤先生的名字是1996年,那年我到南京东南大学短期进修,在学校旁边的一家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国宝大观》,此书陶瓷部分的主编是南京博物院的宋伯胤老先生,在书中第一次看到了他对紫砂国宝《桃杯》的描述,始知这是一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陶瓷考古专家。第二次进一步了解宋伯胤先生是2002年秋天,我在昌平的中国石油大学学习,周末进城,总喜欢到西单书城去看看书,在那里又见到了台湾一出版社出的宋老的紫砂论文集《紫砂苑学步》,此书汇集了宋老关于紫砂研究的许多论文,它们观点独到、论据充分、文笔清新、图文并茂,令人不忍放手,我坐在书店中花了接近一下午的时间读了他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呼吁要开展对于民国紫砂艺人的历史及作品、贡献开展研究。他写有关于潘稚亮先生的研究文章,从文中我了解到他为了研究潘稚亮先生与紫砂的关系,亲自到上海托人找到潘家后人进行调查研究,终于有了新的发现,这使我深受感动。感到他确实是认真做学问的,真正的研究工作就应该如此进行:深入、细致、谦逊、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第一封信

       2007年是我祖父裴石民去世30周年,我在宜兴陶协和有关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下,决定出一本祖父的作品集,希望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因为祖父和潘稚亮先生交谊甚好,我想他的后人处肯定会有一些关于祖父的资料,所以想去拜访他的后人。但熟人们都没有潘家的地址,因为在宋先生《紫砂苑学步》书中“笑把金刀镌紫泥——记紫砂铭刻家潘稚亮”一文中提到他到上海访问过潘的后人,我就希望请宋老提供,经汪寅仙老师热情的电话介绍,我终于与宋先生取得了联系。我发去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打算。结果很快就收到了宋老的挂号来信,我欣喜地把信打开,信中写道:“峻峰教授先生道席:顷接手教,喜甚!前几年,我因写有关潘稚亮先生,曾用过先生的文章,但不知先生在哪里工作。前天,汪寅仙大师有电话给我,始悉先生问及一方一圆事。我是学博物馆的,对于陶瓷,只是业余爱好,说不到有什么特长。至于紫砂,更是门外汉,只是因为香港紫砂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偏爱,给了我一些时间看了他收藏的千百件实物,才开始注意到这门学科。只因没有专业知识,看到的实物极少,至今仍是一个才步入紫砂大门的蒙童。虽然,也学着写了几篇学习心得,但也只能作为习作。因此,先生在信中对我说的那些过誉之辞,我实在是愧不敢当,且有受宠若惊之感。这里。谨就先生对我的鼓励,敬致谢意,并特作为先生对我的帮助,永铭在心……

       读过此信,我非常感动,一个谦虚、认真、真诚、讲究礼节的令人尊敬的学者的形象印在了我的脑海。不久,我就收到了宋先生寄来的再版简体字增订本《紫砂苑学步》。

登门求教

       2007年“五一”,经过事先联系和得到宋先生的首肯,我和家乡时的同学好友光辉、邵省一起来到了位于南博东边的半山园宋先生的家中,拜访宋老。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中等个子、腰微弯、面容清癯和蔼、黝黑的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的带着眼镜的老者,他热情地将我们引进在他家的书房兼客厅。在一排放着满满的书籍的书架前的沙发上入座后,我拿出了所收集到的关于祖父的照片、文字资料等,请宋先生过目。他非常认真地一张张过目,当看到祖父做的果品文玩的照片,直说“做得真好!”当看到钱瘦铁画的一幅“永葆长青”图时,他说“拿这幅印作挂历多好!”有一些纸质资料他建议我要装裱一下以便保存。他还拿出他家的一些紫砂画册给我看,说上面有一些我祖父的作品照片,说需要时可以翻拍下来。我们告别时,他执意送我们到小区门口,大家还一起在他家楼前合影留念。

       我的工作每有心得和进展,总要向宋老汇报,过年过节也要打电话问安,他则是有信必复,从不拖延。而且每次来信,语气都非常谦虚客气,用的都是商量的口吻,从无居高临下之态,使我这个晚辈惴惴不安。

为书作序

       当我的书即将编成时,我斗胆向宋老提出,请他为我这本书写一个序。他这是已经80多岁了,但他欣然应允。居然为我这本书写了长达3600字的序,他用的是法门寺博物馆的稿纸,竖排,一笔一划用蓝色钢笔整整写了11页。他先寄来手写稿,我用计算机打出,他再修改;有时我有一些地方有不同意见,发给他,他斟酌修改后再寄给我,一份稿子,前前后后改了五次,来来回回寄来寄去。要定稿了,他又在最后一段中又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可惜现在我们很难看到专为美化城乡庶民百姓生活而设计的各式各样的花盆和摆件。至于像我这样整天伏案读书写作的人,更是见不到紫砂“文房四宝”了。因此,不由我再次想到裴石民老人。”先生的文风之严谨可见一斑。

       自从2007年2月7日与宋老相识后,我们先后通了14 封信。 

       到了2008年年底,在宜兴陶协史俊棠会长和汪寅仙、何道洪等老师、任衣伟老师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剑编辑等许多领导、老师、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我的这本《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艺术》终于出版了。我深知我的这本书也浸透了宋老的心血,所以一拿到书后,我立即给宋老寄去了两本,并在电话里告知了他,他也十分高兴。

       宋老去世已经八年多了,这个毕生热爱中华文化,有着深厚考古文物知识和国学修养的老人的音容笑貌常常萦绕在我眼前,他博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考据缜密、文采斐然的论文诗章,平易近人、热情提携后学的精神永远活着我的心里,是我学习的榜样。

(本文有删节)

汪寅仙与她的紫砂酒具

潘奕宇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酒作为一种常见的饮品,却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酒文化里有着“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洒脱,“把酒问桑麻”的闲适自然,还有“将敬酒,杯莫停”的恣意畅快和“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情切。从饮食烹饪、娱乐活动到文学创作,酒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翻开史书,看到的听到的大都是大丈夫把酒畅谈的故事,其实女子与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苦中作乐,开了一家小酒馆;杨玉环醉酒且歌且舞,留下了贵妃醉酒的传奇;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展现出女子的文豪气势。当代,也有这样一位奇女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了无数精美的紫砂酒具,她就是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

       在宜兴紫砂的庞大家族里,除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壶之外,还有型制各异的紫砂酒具。许多紫砂陶艺家都制作过紫砂酒具,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形式多样,有酒注、酒壶、酒杯、暖酒壶等许多品种。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就珍藏着汪寅仙大师制作的几件紫砂酒具。

      《嵌银丝龙凤酒具》是汪寅仙大师的代表作之一,据汪寅仙大师生前介绍,这套酒具制作于打倒“四人帮”之后,以载歌载舞的心情表达对文艺复兴的喜悦。这套酒具共有一壶八杯,壶身比一般紫砂壶高挑,鼓腹高颈,由腹部至壶底慢慢收拢,以引吭高歌的凤首作壶嘴,以腾云驾雾的龙身作壶把,龙嘴衔住壶口,壶盖上喷涌出一股水柱,托起一颗明珠作壶钮,壶肩处以银丝嵌有祥云花纹。八个小酒杯同样以口尾相衔的龙身为把,玲珑小巧。除祥云花纹外,壶盖与杯口皆嵌有两道银丝,嵌银丝工艺来源于青铜器的错金银技艺,后多见于木器家具。要在紫砂上嵌入银丝,先要在胎体上留下花纹的凹槽,入窑烧成后,再用小锤子把银丝一点点敲入凹槽中,古朴的紫砂与清亮的银丝交融,新颖雅致。整套酒具造型别致,寓意吉祥,龙飞凤舞于祥云间穿梭,表达出歌舞升平、把酒言欢的喜悦之情。

      《葵式酒具》属于筋纹器,从壶钮、壶盖至壶身被等分为六瓣,花柄为钮,花蒂为盖,花瓣作壶身,花枝作壶嘴与壶把,壶身上部细长,至底部陡然放大,如同花朵绽放一般,八只小酒杯也被塑造成花朵的造型,精致可爱。整壶线条流畅,匀称自然,酒壶与酒杯簇拥而放,营造出花团锦族的绚烂画面。

     《鸡头暖酒壶》是一种温酒工具,壶身呈圆球形线条流畅自然,两侧各有一鸡头,作引吭高歌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曲线优美,充满阳刚之气。打开壶盖,外壶中套有一圆柱形内壶,内壶与外壶之间有较大空间,用于盛装热水,在内壶中注入酒后,利用内外壶之间的热水便可温酒。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禽”,小酌时分用此暖酒壶温酒,细细品酒中感受鸡的美德,体现 了中国高尚纯粹的文人情怀。

       人生如酒,酒如人生。汪寅仙大师的壶艺如这酒一般,经过时间的雕琢,慢慢发酵,成为佳酿,一开香千里。她的人生也如这酒一般潇洒甘洌,挥手自兹去,留下的是艺术珍品,仿佛绵厚的酒香,令人回味无穷。


戈根大

      戈根大(1880—1937),均陶名匠。擅长制作多种钵盂、花绿缸等工艺陈设陶瓷。善绘画、雕刻和堆花。首创“抽角四方盘底成型法”,使钵孟、花盆等产品逐步定型并形成系列,利于套装焙烧,又在均釉钵盂上镶嵌金黄釉画面,饰以阴阳纹,更加突出均釉湛蓝的光泽,增强了均釉的感染力。民国五年(1916),创制抽角四方和抽角六方金鱼缸,并由堆花名手葛保林采用墨蓝、天蓝、铬绿、嫩红等色泥堆绘不同层次的画面,再镶嵌扇档形线饰,使缸体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新颖别致的风格。金鱼缸获上海首届国货展览会特等奖。

      戈根大还是宜兴建筑琉璃制品的早期践行者。所设计制造的琉璃盖瓦、底瓦、花檐、滴水、花窗和竹节栏杆等,涂敷肝红、金黄、墨绿、天蓝和铬绿等釉彩,经阳光映衬,金碧辉煌;四周屋角、正脊、戗脊,走兽象形生动。他是宜兴完整配套制作琉璃瓦件第一人。

张兰舟

       张兰舟(1881-1938),宜兴丁山川埠潜洛村人。家中以紫砂工艺为业,幼时仅读几年私塾即从师学艺。他勤奋好学,敢于创新,除制作紫砂壶、杯、盘、花盆、花瓶外,还设计创新儿童玩偶鸡、鹅、鸭、狮、虎、象、鸟等动物雕塑工艺品;后应市场需求设计创作笔架、笔洗、笔筒、砚台、水盂等文房用具,他与紫砂艺人蒋燕亭亦师亦友,蒋燕亭的雕塑技艺多是向他学习的。

       张兰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实业家。1916年开始研制汽油灯上的泥龙头(俗称三脚只),经3年多时间于1919年取得成功,价廉物美,结束了洋货泥龙头垄断市场的历史,并一直生产、出口至1955年;1932年,张兰舟、张良金兄弟从美商“勃勒氏窑业公司”引进技术和图纸,对陶瓷窑炉进行改造,建成江苏第一座矩形倒焰窑,容量为10立方米,烟囱高约10米,将宜兴陶瓷烧成工艺推向一个新阶段。正因为张兰舟的众多革新创造而成为陶业实业家,人们反而忽视了他早年在紫砂新品开发上的业绩。

《东坡诗意­­—百画百壶·翰墨紫玉》展览在北大开幕

       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以纪念苏东坡先生诞辰980周年为主题的《东坡诗意—百画百壶•翰墨紫玉》大型文化创作活动与5月21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国内外文化界人士和北大数百师生欢聚一堂,吟东坡诗、诵南社文;绘翰墨画、镌紫玉意,将多形式的传统文化交融凝合,重释时代的文化雅集。本次活动集聚了学术界、书画界、紫砂艺术界及诗学界人士的睿智和聪慧,以紫砂艺术为载体,将东坡诗词、书画融入其中,百余件精美绝伦的“紫玉”艺术作品精工秀雅、惟妙惟肖,完美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精品气象。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到会祝贺,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史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敏也在会上作了发言。开幕式结束以后,还专门召开了东坡诗意《百年百壶 翰墨紫玉》作品创作座谈会。(宜陶)


精陶清刻“报春”瓶

崔听槐

       宜兴精陶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从大宗日用精陶餐具、茶具,发展到釉下“化妆土”装饰工艺,为宜兴陶业注入了清新的气息。成为了陶都“五朵金花”之一的艺术门类。

       上世纪70年代中前期,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参与下,精陶“化妆土”装饰工艺成功应用于精陶生产品种,改变了原先产品单一的白色加釉面贴花、镶金装饰,从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主色调,又衍生出数十种缤纷异彩,为各式造型的陈设类器皿穿上美丽的“衣裳”,通过清刻、描金、手绘、填色等复合装饰手法,让作品充满文化意韵和艺术气韵。所谓清刻,就是在陶瓷坯件上,用刻刀阴刻书画,不加其它装饰的单一装饰技法。我收藏的两件精陶“化妆土”清刻“报春”瓶,也称对瓶,已有30年之久,造型呈高颈、敞口、圈足、瓶腹扁圆,它通高15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2.5厘米,一件选“化妆土”中的墨绿色、一件用桃红色,在瓶腹正视面镌刻同一梅花图景,虬枝挺秀,枝上梅花或盛开,或含苞,象征春天来临,迎春喜气扑面,使人联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雅致芳菲。落款处刻有“报春图”篆书瓶名,另有行楷书“丁卯春月陶工书”未署刻工真名,是那个年代精陶陈设件的一种风格。自然万象,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梅花是文人雅士寄情自然生态,喜欢吟咏的话题,也是书画家们艺术创作的常用素材,运用到陶刻艺术,也就十分常见。精陶清刻报春瓶,它的制作工艺并不太复杂,先用石膏模型翻注出瓶形毛坯,再修整规范,干燥后用喷枪将“化汝土”色浆喷洒表面,干燥后即可清刻书画,使画面产生留白的效果,再入窑经1200摄氏度高温成陶,俗称素烧,出窑后产品呈无釉状态,再对瓶体里外喷涂透明釉,经第二次高温烧成,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画面色彩艳而不娇,晶莹夺目,白描式的图文温润可人,神韵怡然。

       精陶清刻“报春”对瓶,造型端庄,色彩明丽,象征吉祥如意。那时,新人婚嫁,能有对瓶相伴,摆放案头,又可插花,更添喜气。那是“化妆土”主色调中的墨绿色代表男子的阳刚稳重;桃红色则显示女性的艳丽柔美,又借喻“媒”之谐音,以梅入画,鸾凤和鸣。多重审美意境,别有一番意趣。 

四月初八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吃乌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与目连救母的故事密切相关。传说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他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饱受苦难,目连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狱卒抢吃一空。目连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连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连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于是目连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连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后来,他把母亲救出苦海,母子终得团圆。人们为了褒扬目连的一片孝心,年年在这一天吃乌饭,纪念这位孝子。

       目连所用的乌饭树叶,就是青精树叶。青精树生长在宜兴南部山区,其叶子,宜兴人称之为“乌饭草头”。将乌饭草头放在石臼中捣碎,用清水拌和,再加入明矾,待汁水呈深褐黄色后,放入锅中稍许加温。将淘好的糯米用梢箕浸入汁水中,泡上一晚。第二天一早,糯米便变得蓝莹莹的,再用清水淘一下,就可入锅烧煮了。煮出来的乌饭,乌蓝发亮,清香扑鼻。上桌时,再蘸些白糖,入口香甜,沁人心脾。乌饭还可做成糕团煎食,又香又糯;锅巴入锅油炸,又香又脆,另有一番风味。

       宜兴乌饭,已被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窑逸色”与春天相约

蒋尧基

       绿树红花,莺飞草长,这是春天最美的景色。为期1个月的“宜窑逸色•宜兴陶艺十人展”,于5月8日落下了帷幕。这次由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的宜兴陶艺展示活动,让人们欣赏到了十位中青年陶艺家创新制作的100件(套)精品佳作。紫砂、均陶、青瓷、彩陶之花绽放在秀美的陶都,仿佛“宜窑逸色”与春天相约,和着春色、春景的脚步,描绘出一幅瑰丽画卷。每一件展品宛如一个音符,吟唱着陶乡的春之颂歌。

       万木葱茏,百花盛开的时节,“宜窑逸色”表明了宜兴窑系在传承与创新中,所蕴含的厚重文脉和艺术根基,而且将宜兴艺术陶瓷的重点门类集中亮相,凸显了实力派陶艺家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理念。他们继承传统,汲取现代的文化元素和中国符号,力求陶瓷艺术与时代同步,与人们的需求合拍,构成了多样性、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灿若锦绣的“五色土“,造就出紫砂艺术的大美,也造就了独属于宜兴的一方风流。我们见到了姚志源的《尚古壶》《映山红》《松风古壶》;顾婷的《金砂玉带对壶》《智源壶》《静源壶》;瞿华娣的《砂之趣》《观世界》《品江南》,还有她用段泥制作的《鸡蛋》,形态之像,惟妙惟肖,可以以假乱真;孔良法的陶刻《六方帽筒》《鱼尾瓶》和储彩琴的《忆江南五件套壶》《顺瓜壶》等等紫砂力作。他们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效法自然的仿真花器,又有轮廓周正的方器和线条流畅的圆器、筋纹器,无不构思新颖,气韵生动,反映出当代紫砂人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品位。

       张荣法的青瓷艺术注重传统基础上的工艺创新,讲究造型工艺的精致和烧制技艺的独特性,开发了多种青釉艺术品。如《绞釉三宝图瓶》《绿茶夫人醉》《晋窑瓶》等,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他还把青瓷与紫砂的技艺融合,跨界制作出熠熠生辉的艺术品。而徐敏的青瓷作品集聚了创意的独到、形式的优美、色彩的多样,契入了作品的青韵和美之中。《荷塘清幽》《田野情趣》等,都是结晶于瓷土的不朽歌谣和碧玉魂魄。

       均陶堆花是陶中绝技。参展的20件均陶艺术品分别出自宗根林、吴娟之手。他们的堆花图案,饱含了祥瑞吉兆、五谷丰登的传统民风民俗文化,体现均陶艺术平民化的理念。无论是宗根林的《松鹤同春》《福运盛世》,还是吴娟的《翔》《鹰击长空》《鸿运当头》等等,都是作者在写实中寄寓象征的内涵,也是他们全新思维和匠心独运的展现。能让喜欢宜均作品的人们在一脉悠悠的眷恋中怡情,留下美感与愉悦。

       沈建军的彩陶《风采瓶》《汉龙瓶》《劲草瓶》《扇舞瓶》等,不是单纯表露一种风格,而是揉进了金石、浮雕、彩绘、浅刻等多种技艺手法。彩釉在窑火中交融、流窜、聚散,形成了陶艺的浪漫,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就有了作品的精彩。

     “宜窑逸色”演绎了一个在春天扬帆启航的故事。十位中青年陶艺家用双手带给春天以灵动和美丽。观赏这些艳如春花的陶艺作品,就像握在手心的乡土,一种文化态度的承载,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工艺的纯净

       色彩和独特风采。春天播种希望,那么,金秋必定收获满满的喜悦和浓浓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