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8第六期


2018-06-28  

工业陶瓷业内专家齐聚丁蜀共襄盛会

   5月29日上午,第九届中国宜兴工业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丁蜀镇科技人才周开幕式在紫砂宾馆揭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茂松,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晓进,宜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俊慧,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等领导出席,开幕式由丁蜀镇人民政府镇长储鑫主持。

      此次论坛由丁蜀镇人民政府、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主办,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专家企业自由对接等一系列活动,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丁蜀镇工业陶瓷的核心竞争力。

      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发表欢迎词,他对本次开幕式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国内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校、工业陶瓷业内专家、教授莅临丁蜀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说,近年来丁蜀镇牢固确立科技兴镇、创新驱动战略,依托特色小镇品牌、国家陶瓷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打造了以工业陶瓷、高档耐火材料为代表的陶瓷特色产业。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茂松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宜兴历来就是“教授之乡”,丁蜀更是人才辈出,丁蜀镇要充分发挥陶瓷产业乡土人才三代的优势,积极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工陶网启动仪式、工业陶瓷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仪式和“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与清华大学建筑材料设计院的共建建筑材料研究院项目”“宜兴市海创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院合作项目”等8只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丁蜀镇有全省唯一的陶瓷主题产业园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目前已集聚各类陶瓷企业760多家,去年实现工业陶瓷产值75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陶瓷生产基地。

      近年来,丁蜀镇坚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内外各陶瓷协会、学会以及广大科研所、专家教授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连续举办四届“千人专家丁蜀行”活动,引进19位千人专家,建立了11个千人专家工作站。(丁讯)


宜兴陶瓷艺术走进莫斯科

      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的“2018中国消费品(俄罗斯)品牌展”,5月29日至31日在莫斯科红宝石展览馆举行。

      本届展会共有来自中国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省市的286家企业的各类家电、电子、饰品、园艺用品、陶瓷制品、婴童用品等参展。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率团参加了本届盛会,200平方米的宜兴陶瓷展厅展示了省大师范伟群的《六方竹鼎》《九鹤同春》、范泽锋的《禅墩?系列》等,以及实力派技艺人员张锁坤、范永军、许银莲等一批紫砂壶艺作品共60多件(套);同时,由市陶协花盆分会首次组织了上百件精品紫砂花盆、釉水盆、雕塑、文玩杂件也在展会上亮相,令参观者大开眼界。作为中俄陶艺文化交流活动之一的“西望村委会合作社赴俄罗斯展览”期间,范家壶庄的范伟群、范永军向参观的当地民众详细介绍了宜兴紫砂的功能和特点,使参观者对宜兴紫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副局长韩圣健说,宜兴紫砂已第三次走进俄罗斯,美轮美奂的陶艺作品,博大精深的宜兴陶瓷文化,是本届展会的最大亮点。(崔听槐  陈士权)


海澜集团珍藏200件宜兴陶艺精品

        6月16日上午,“风华正茂——海澜杯青年陶艺家创新作品展”开幕式在江阴市海澜美术馆举办。

     海澜杯青年陶艺家创新作品大奖赛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陶艺家的踊跃参与,最终通过评委专家的评审,从50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各类奖项的获奖作品共200件。其中,金奖22件、银奖42件、铜奖62件、优秀奖74件。作品涵盖了宜兴紫砂、均陶、青瓷,陶刻等,较全面展示了宜兴青年陶艺家的创作面貌和创新意识。这200件(套)获奖作品,由海澜集团永久收藏。

     海澜集团此次与宜兴陶瓷艺术界的合作之举,基于中国陶都明珠宜兴市丁蜀镇的陶瓷文化厚土,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积累,基础雄厚、名声远扬,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这与海澜集团注重创新、追求卓越的一贯主旨十分切合。

     此次活动由海澜集团、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海澜美术馆、宜兴市丁蜀镇青年陶艺家联谊会承办。(陶讯)


宜兴市陶协工业陶分会成立

邱永斌任名誉会长  史昶任会长

      6月26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工业陶分会成立大会在陶协会场举行。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副镇长史成俊、市陶协副会长鲍建生、史昶,宜兴工业陶企业的厂长(经理)、市陶协下属分会代表等80多人参加了工业陶分会成立大会。

      会上,先后由市陶协副秘书长郑春和宣读了市陶协“关于成立工业陶分会的决定”;建筑陶分会会长夏志平致贺词;市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史昶作工业陶分会筹备工作报告。会上通过了市陶协工业陶分会工作条例、80家工业陶分会理事单位名单以及工业陶分会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名誉会长邱永斌(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会长史昶;副会长张晖、杭文明、裴叶舜、吴俊亮、孙炳华、王立平、程平平、徐叶新、周建国、薛兴荣;秘书长裴泉根;副秘书长何国明、殷波、吴匡振、王建东、徐伟、陈国良、赵振。

      史俊棠、史成俊分别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工业陶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分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宜兴市陶协根据宜兴陶瓷产区的实际,在传承陶瓷工艺、繁荣陶瓷文化、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先后成立了花盆分会、均陶分会、青瓷分会、陶刻协会及紫砂文化促进会、女陶艺家分会、建筑陶分会等多个分会,各个分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宜兴工业陶瓷通过数十年的发展,现有从事工业陶生产企业350余家,既有规模企业引领支撑,亦有众多中小企业综合配套,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环保节能、冶金、机电、石化、纺织等各个行业,成为宜兴陶瓷独特的产业优势和亮点。根据当前宜兴陶瓷产业结构的状况,成立工业陶分会,将有利于工业陶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行业自律、抱团发展,调动广大工业陶从业者的积极性,促进工业陶企业发展壮大,为培育建设丁蜀特色小镇、为陶都宜兴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本报记者)


沿着科研创新之路勠力前行

 江苏省陶研所(公司)扬帆新航程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1958年的春天,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成立于几间草房中,历经数次体制变更,成为现如今一家集科研开发、技术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科技企业——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历经60年的历史积淀,公司具有深厚的科技基础,先后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60余项,其中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40余项,国家和省优秀新产品奖(金奖)10余项。上世纪70年代,我所研制的陶瓷杯坯机、轻型节煤炉等陶瓷机械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等荣誉,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力;宜兴青瓷的恢复试制及工艺研究、日用硬质精陶、宜兴花釉、软质瓷餐具、香水瓶、清香杀虫剂陶瓷容器等陶瓷工艺技术及其制品的推出,为宜兴艺术陶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推动了宜兴“五朵金花”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宜兴陶瓷资源,结合高性能分相花釉成果,制成中高档和式出口陶瓷餐具,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陶瓷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型陶瓷领域,承担多项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陶瓷真空管壳、高温过滤膜管、高性能PTC热敏陶瓷等项目的成功研制,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更是将重点放到了“专特精”产品的开发上,致力适用于航天应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移动通讯产业等新兴领域的陶瓷零部件的开发。

       依托自身雄厚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将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成了工程陶瓷、功能陶瓷、膜与多孔陶瓷、日用陶瓷、色釉料等五个产业分公司,同时,公司在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投资5000余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生产装备200多台套,组建了工业陶瓷基地,从而使公司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转型,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截止5月份,公司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7%。凭借公司多年来在大件工业陶瓷产品开发生产上的优势,重点做好大尺寸高压绝缘子产品的开发,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研究开发的空白,也提升了公司大件产品开发的整体技术水平。作为省内首家开展PTC热敏陶瓷研究与生产的厂家,致力于在技术、生产装备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使其不断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已形成了年产1亿7千万片PTC基片的生产能力。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揭牌

       6月4日,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揭牌仪式在原丁蜀中专举行。

       原来的丁蜀中专、和桥中专、张渚中专三校资源,整合成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施行“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整合后,原来的三校分别为:陶都中专丁蜀校区、陶都中专和桥校区、陶都中专张渚校区,分处三镇。

     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4500人左右,教职工400多人,建有国家级紫砂陶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无锡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承担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前、职后岗位技术培训任务。

  学校设有景舟紫砂学院、现代制造系、综合基础部、商务信息系、现代服装系、智能控制系、现代服务系、公共课程部8个系部、20多个专业,涵盖成人本科、五年一贯制大专、中高职3+3分段培养、职业中专多个学历层面。

       学校各校区均建有千兆校园网络、一卡通、闭路电视等智慧校园系统,分设数控、信息技术、紫砂陶、服装、电子等方面实训中心等,内部设施先进,能满足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设备总价值超4000万元。

       各校区公寓宿舍、食堂、浴室、商店、网络通讯等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全封闭”管理。建有2个省职教名师工作室,4个无锡市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拥有一支敬业爱岗、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形成了名校长、特级教师、名教师领军的骨干教师梯队,教学、实训、科研能力、产学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以师心育匠心,以大师育名匠。

       学校重视学生的发展深造,各校区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和对口单招进入高校深造。 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产教融合”工程,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毕业生因综合素养高、劳动态度好、动手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宜讯)

理想与信念的力量

   宜兴紫砂界的中青年艺人群体中,有一批在人生之路上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艺人,他们拜师学艺、传承技艺、创新创优、弘扬紫砂文化,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他们关注社会、热心慈善、爱心助学,以实际行动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自觉履行和担当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建党九十七周年之际,本报记者特采访了2017年12月入党的新党员赵曦鹏、厉上清,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展示了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赵曦鹏——壶艺与“慈善”同行

    “我深深懂得,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无止境地追求,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入党只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赵曦鹏在入党申请书中真情的流露。

       今年43岁的赵曦鹏,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历经20多年的勤奋耕耘,已成为“季畅园”主创人员,季氏壶艺流派优秀传人,曾被评为和授予“紫砂十二之星”“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多种荣誉,作品钟灵秀逸,清丽高雅,富有文化内涵。10余年来,他与师傅季益顺合作的《江南一景五件组壶》以及个人创新作品《碧彩流云》《霓裳天姿组壶》《凤穿牡丹》《太平如意》《一品清廉》《天姿国色》《梅香鹿影》等10余件作品荣获国家、省各类大展评比的金、银奖。他还十分注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推广,带徒授艺,在5 名徒弟中,有3 人已具有工艺师职称。此外,被丁山实验小学聘为“陶娃艺术中心”讲师,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感恩新时代,不忘党的好领导,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他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如2008年向江苏省发展体育基金捐赠作品《一品清廉》,价值1.2万元;汶川地震捐款1万元;2013年第七届宜兴陶文化节参加“爱在陶都”优秀青年陶艺家作品慈善义捐上将所得的12万元善款全部捐赠慈善机构;2017年6月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季益顺师徒作品慈善义拍”活动中,其中赵曦鹏的“一叶清莲”拍得30万元,师徒团队的22件展览作品共拍得1355万善款,这笔款项全部用于成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紫砂艺术专项公益基金。至今,他用各种形式,向慈善事业捐赠款项50余万元,被丁蜀镇评为“慈善之星”。

厉上清——刻刀奏响 “爱的奉献”

       现今,外地人来陶都从事紫砂的人已占一定比例,大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79年出生于山东日照市五莲县的厉上清,已扎根陶都25个春秋,从事紫砂陶刻,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入室弟子,宜兴俨然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紫砂陶刻是一种别具文化意蕴的装饰技法。他继承了传统陶刻的技法与理论精髓,并以中国传统美学、书法、绘画以及佛学为文化元素,结合恩师独创的“乱刀技法”,进一步拓展了陶刻语言的表达形式,力求刀笔交融、书卷气与金石味并存,且能融禅意和哲思于一体,给人以清新悦目、高逸空灵的艺术感受。所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展的金、银、铜奖。2014年成立“无锡市太湖陶刻研究院”,鲍志强大师受邀为院长,他本人为执行院长及法人。2015年,研究院的“陶刻技艺”被确立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同年成为江苏省版权工作先进单位;之后两年均获得江苏省版权局、版权学会理事单位及省级版权工作先进单位,现成为江苏省版权工作无锡市级登记受理点。

       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作为工艺美术师、市陶刻协会副秘书长的厉上清,从2010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弘扬“孝”文化为己任,集合业界众多大师、鲍志强艺术馆积极参与推进,并得到丁蜀镇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开展“乐人杯”孝文化系列活动。近两年时间,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筹集的经费用于刻录《二十四孝图说》《德行教育故事》动漫光碟1万张,免费赠送到宜兴范围内的小学和幼儿园及初中一年级,给孩子们的人生观、道德观起到正面教育和引导,也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好评。厉上清说,因为孝能让人懂得感恩与付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等同于我的呼吸,只是缘来之需。去年3月,第二届“乐人杯”的主题为“孝道”书法比赛,吸引了近500名青少年参与 。鲍志强大师说,不管是比赛还是颁奖,都仅是一种形式,希望每次举办的活动都能为少年儿童们的健康成长起到帮助和影响。

       厉上清的爱心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被评为宜兴市十佳青年陶艺家、宜兴市十大忠孝之星、陶都好人、无锡好人、江苏好人、丁蜀镇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宜兴市优秀“社会妈妈”等荣誉称号。

宜兴釉陶的流金岁月

蒋尧基

    6月初,我观看了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的特色陶瓷艺术展览,名为“釉游自在——宜兴釉陶精品展”。上百件绚丽多姿的彩釉陶器,使人联想起宜兴窑场上延绵上千年的釉陶荣耀及其流金岁月。

       宜兴制陶,历史悠久,早在73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利用当地资源,开始制作陶器。商周,宜兴已出产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了秦汉,开始烧制釉陶,尤其是东汉(公元25~220年)大量出现釉陶产品,以坛、瓮、壶、罐等日用器皿为主,呈黄绿、浅棕等釉色。进入明清,宜兴窑场上龙窑遍布,明嘉靖、万历年间,丁蜀一带发展成陶器出产集中地,有龙窑四五十座之多。除了紫砂陶之外,基本上都是生产釉陶并成为窑场的主体。上千年的宜兴釉陶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文化传统、留下了技术经验、也留下了创作源泉、留下了理念智慧。

       宜兴陶瓷素以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著称于海内外。宜兴陶苑花团锦簇,群芳斗妍。既有传统的缸、坛、盆、罐,又有新颖高雅的陈设艺术陶瓷。随着陶瓷文化和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宜兴日用陶、园林陶、建筑陶、均陶、精陶、彩陶和美陶等釉陶艺术辉映着华夏文明和“陶都”的精彩。清先绪初年,宜兴釉陶生产的分布和产品分工已经基本形成。丁山和汤渡主要生产日用釉陶产品。以生产缸、坛、盆和白绿货的粗货业大都集中在丁山白宕、边庄、蠡墅、湖渎、潘家村等地。瓮头之类的溪货业集中在汤渡。黑货业分布在边庄、蠡墅高家桥一带。黄货业集中在蠡墅后滨、台山周围。建筑陶琉璃瓦制作先后在汤渡、蠡墅起步和发展。

       随着宜兴釉陶产业的不断发展,销路畅通,销售区域扩大,清咸丰至宣统年间,丁蜀镇窑户在江南及杭嘉湖地区开设的陶瓷商店就有十一家。辛亥革命以后,宜兴釉陶销售出现空前盛况,在外埠开设的陶器店有几十家。上海有鲍源信、谊大新、吴德盛、章新泰、兴盛栈等;杭州有源隆信、信昌;天津有豫丰;烟台有同品祥;青岛有和盛;无锡有蒋义茂、蒋仁茂;常州有永泰;南通有瑞泰、盛泰;镇江有鲍信盘等。这些外埠的陶瓷商店的销售区域遍及东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省。

       二十世纪初,丁山镇的鲍、陈两家合伙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瓷店,销售洋坛、大龙坛、大腰圆等产品。1912年葛逸云将特制的火钵、花瓶运销日本,并与日本商人合伙在大阪开设陶器店。一般说来,均陶销往日本、墨西哥、南美等国家;腰圆、洋坛、龙坛等销往印尼、泰国、越南。1930年前,宜兴的黑货罐头每年销往菲律宾10万套以上,当时的价值约3万元。

       宜兴釉陶五光十色,品种数以千计,大致可以分为日用陶器、均釉陶器、彩釉陶器、琉璃制品等几大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采用高温釉装饰。不管是大缸、酒坛、瓮头、砂锅、盆钵、餐具、咖啡具、陈设具、陈设艺术品,还是琉璃瓦等等,通过不同的釉色包装之后,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内在质量,而且增添了审美价值。以均陶为例,隋开皇年间白砂胎绿釉陶问世,均蓝釉为基础釉色。唐代均山窑所产坛罐已经内外施釉,采用点彩装饰。最为成功的是明代欧子明的“欧窑”,以及清代的“葛窑”。《匋雅》作者陈浏在书中赞美:“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经数百年来对均釉的研制和创新,品种多达数十种,在高温下窑变、流窜、交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均陶就是利用这一地道的中国元素,谱写了釉陶艺术的灿烂篇章。

       宜兴釉陶之美在于釉色,以釉附型,使作品更加动人。在陶釉的研制过程中,宜兴的陶工充分利用当地的天地资源制釉。民国年间出现了专门制釉的个体作坊,称为“釉水坊”,主要釉水品种有均釉、老红釉、嫩红釉、酱红釉、嫩黄釉、绿釉等。大的窑户则自己雇用技工,在工场里配制釉水,适应产品的特殊装饰要求,提升外观质量。到1951年,“丁山烈军属釉水厂”成立,1966年并入宜兴陶瓷原料总厂,改名“宜兴釉水分厂”,1978年与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分开,定名为“宜兴釉水厂”。主要生产日用陶、园林陶、搪瓷色素等系列的60多个品种,不仅供应本地区釉陶生产之需,还销往11个省市的200多家陶瓷单位。宜兴陶瓷公司所属的规模企业都有制釉车间或小组,研制特色彩釉,满足企业需求。

       釉陶中的彩陶和美陶,最大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的釉色,有蓝如天、碧如海、红如霞、黑如墨等单色釉20多种,还有色泽素雅的茶末釉、金光闪烁的金星釉和豹皮釉、虎皮釉、雪花釉、丝毛雨点红、叠翠釉等光泽艳丽的复色艺术釉50多种。这些花釉开辟了宜兴釉陶的新天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面对优胜劣汰的法则,宜兴釉陶中的许多品种逐步退出市场,在人们的视线里淡出或者消失,封存在老陶工的记忆深处和一些陶瓷著作的字里行间,只有在博物馆里见到些许它们的身影。均陶、彩陶和日用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和研发,又以崭新姿色经受市场的考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赢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

       宜兴陶瓷现象非常独特,它延续了中国历史上陶瓷文化的一种脉络,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提炼出非常成熟、非常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门类,尤其是以宜均、彩陶为代表,营造出“独步千秋”的釉陶艺术框架和文化语言,成为永恒的民族财富而生机盎然。从宜兴釉陶中可以品鉴到宜兴陶瓷文化像流水一样滋润一代又一代陶都艺术的创新意识,也像土壤一样培育一茬又一茬艺苑新人的茁壮成长。

 江苏省陶研所(公司)扬帆新航程

       公司一直致力于对外技术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依托挂靠于本公司的“江苏省新型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宜兴新型陶瓷材料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监督检测宜兴站”等服务机构,积极通过委托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向外辐射推广,为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家陶瓷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建设陶瓷生产线、研发新产品、利用当地原料开发陶瓷产品以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数百例次,为我国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工业陶瓷分会会长单位、江苏省硅酸盐学会陶瓷专委会和耐火材料专委会主任单位,积极举办或协办学术年会及宜兴工业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学术交流会,在学术交流会上都有本公司科技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与同行业科技人员分享研究成果。

       60年来,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非常注重对社会的回报,以促进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己任,帮助政府解决了紫砂风暴、落后产能陶瓷企业关停和产业转移论证调研、制订宜兴市陶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同时与丁蜀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陶瓷新材料孵化器,为高端陶瓷专业人才落户宜兴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为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服务。目前,已入驻孵化项目20项,入孵企业6家。当前,正在筹建“陶瓷艺术文创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将引入各类设计创作人才,为宜兴日用艺术陶瓷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公司在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的不懈追求中,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向善的氛围。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宜兴市二星级职代会”等荣誉。(陶研办)

让文物说话

潘奕宇

    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到底会说些什么呢,会不会炫耀自己的悠远历史,会不会畅谈各自的见识见闻,会不会回忆往昔的传奇故事?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王朝更替、战火硝烟,并未被时光掩埋,也未被岁月深藏。我们通过史书窥见其冰山一角,而且在博物馆里,有一群无言的见证者,记录着历史细节,蕴藏着先人智慧,揭示着中华文明,展现着大国风采。即使世事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寂静,却依旧无言地诉说着沧海桑田和年轮流转的动人轶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物。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从此,“让文物说话”成为了文史界的流行词汇,怎样“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了文史工作者的课题。

       2017年年底,央视打造的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开播,节目将我国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请”出玻璃展柜,通过新颖的叙述方式解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例如,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录的法制理念;云纹铜禁中隐藏的“失蜡法”铸造工艺;万岁通天帖中王氏一门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坤舆万国全图中描绘的广阔地球全貌;曾侯乙编钟奏响的华夏正音……都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掀起了去博物馆看文物的热潮。

       宜兴地处太湖西岸,制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周处斩蛟、蠡河竞舟、金沙调符、十里茶亭、宜兴窑场、蜀山南街、前墅龙窑等等,有着许多故事可以讲述。宜兴市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内数以万计的藏品,是宜兴历史变迁和文脉厚重的见证。宜兴陶瓷博物馆就有107件定级文物,如果能让它们开口“说话”,必将展现出宜兴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使宜兴的城市精神“崇文厚德、和谐奋发”更加深入人心,增强宜兴人民的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

       5月18日是世界42个博物馆日,市文广新局、市人社局、市陶协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主办了系列活动,摄制9集馆藏文物系列专题片,并进行首播,以短视频模式,记录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与传统文化活起来”。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文物绝不会沉寂,文物不仅记录了历史,也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究文物所蕴含的智慧,揭示文物所弘扬的精神,将古老的过去连接崭新的未来。“去博物馆看文物”逐步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将文物蕴含的精神融入时代潮流,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特大均釉堆花鱼缸

       一件口径170厘米、高70厘米、容水量达600公升的特大均釉堆花鱼缸,5月31日在宜兴古陶丰均陶艺术研究所烧成出窑,创陶瓷鱼缸体量之最。该鱼缸制作烧成历时3个月,造型端庄稳重,缸面通体堆贴有古松、秋菊及仙鹤翱翔的写意画面,取自东晋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喻意松菊延年、松鹤延年之意。画面上下分别用“回纹”“绳纹”相隔,内外施以金黄釉,经68立方米大型梭式窑炉72小时至1200摄氏度高温烧成。(崔听槐文∕摄)

池中的睡莲

蒋尧基

       办公楼旁有一个小巧的院落,院落的主体是一个水池,还有绿树修竹、草花和小径。青池之水微澜不起,枕水而泊的睡莲应时开放。她睁开灼热的眼神,迎着朝阳,舒展迷人的容颜,用一朵一朵五月的红、纯洁的白,拉开了一帘沉眠于四季轮回的梦。

       池中的睡莲已经栽了好多年了,每到这个季节,她就如期而至,用翠绿的叶片和美丽的花,践行初衷不变的约定。我喜欢伫立在池边,暂作赏花客,静观睡莲的娇美和雅致。她的温润恬适,让人怀想,大概一切自然的馈赠,一切脱俗的东西,都能进入幽美邈远的意境吧。

       睡莲的花容,在阳光下开启,到黄昏时闭合,也许与人的生活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她从尘世中走来,没有什么苛求,仅用一汪盈水浇灌梦想,不但缤纷了自然,也陶醉了人们的心田。面对睡莲的清净、妩媚和高洁,或许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应该清心寡欲一点,不奢求、不贪念,少染些烦忧与纠缠。其实,睡莲的花红也只是一年一度,一切的美丽,最后都是来去匆匆。

       我真想折一枝淡淡的馨香和几片绿叶,放在书桌的水盆里,那样,花也是画,景亦是诗,却又唯恐失去睡莲的本愿和归心。

       多少年前,我去了安徽的天柱山。山麓有座古庙,进去礼佛见到大雄宝殿前面,有二泓清池,养着睡莲,花红叶茂。当时,我就感悟,可能与佛有缘。后来知道了在佛界,莲是一种禅境,也是一种佛美之所在,还有“莲台”“莲座”“莲服”等称谓,说明莲、禅之间的文化融合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我们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有许多借莲喻佛的作品。佛教文化元素与紫砂技艺结合,营造“茶禅一味”的意蕴。通过莲的形象这条主线,达到茶、禅、器的依存和共荣,也有了茶壶的紫韵梵音。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和放不下。其实谁能解得其中的道理呢?据说在佛的世界里,理智是高于一切的。我们不是佛,没有佛的睿智和博大。食人间烟火,就会有人间烦恼,心底里总会有杂乱和忧伤的痕迹,但是,我们可以从睡莲的品质中得到启迪,不忘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地绽放生命里绚丽的色彩。

    “睡里心思浮水面,风生碧绿任缠绵。清宵带露凝成梦,朵朵阳光茎上妍。”这首《七绝?睡莲》描绘了她的生动形象和独有风韵。小池里碧水漾微痕,睡美人散发着娴静、幽雅的气质。花蕊密,叶根匀,清风一缕魂,该是多么的娇艳动人。我想啊,人生百年,都应该尽情浅笑,留得款款清欢。好比睡莲,花开花落,总会定格记忆,岁月赋予的精彩,始终扣人心弦;娇美虽去,依然暗香拂袖,难以忘却的过往,永远盈满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