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8第七期


2018-07-27  

从单一做劈开砖到全国陶板幕墙界当家

新嘉理的“隐形冠军”之路

       近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与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签订了“陶瓷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全国首家“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陶板及陶板幕墙研究开发中心”,落户位于该镇的江苏新嘉理生态环境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新嘉理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开发、销售高档陶板幕墙、立方陶和外墙劈开砖的现代化新三板挂牌企业。自2003 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始终坚持以工匠精神走“专精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公司拥有300 余名员工,4 条先进生产线,年产能达200 万平方米,年产值超亿元,牢牢占据了中国陶板幕墙行业的半壁江山,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走进新嘉理公司的陈列室,长的、方的、圆的、异形的;红色、黄色、蓝色;金属釉、艺术釉、缩釉……各式各样的陶板,把200 余平方米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我们的陶板和幕墙产品有上百个品种。”公司董事长王维成如数家珍,他指着几块陶板样品说,“别小看这些陶板,其中有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隈研吾、瑞典设计大师马里奥?伯塔等设计的作品。”公司产品销售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远销加拿大、印度、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深圳湾一号、东航集团总部大楼、香港科技园、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堡等多个知名项目,都有新嘉理陶板的身影。

       面对今天的成绩,王维成坦言其中的过程相当煎熬。一间厂房、一条生产线、100 余名员工,这是他刚到丁蜀镇创办企业时的全部“家当”。从刚开始做单一的劈开砖业务,到后来的陶板业务,再到如今的陶板幕墙界当家,公司可谓经历了“三级跳”。

       2005 年,对于新嘉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当时,以生产劈开砖为主的公司,正面临市场饱和、陈旧工艺被淘汰的局面。怎样转型升级成了王维成的“心事”。那一年,王维成参加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次建材博览会,看到了一种来自法国的陶板,其新颖的工艺、时尚的外观、卓越的品质,让王维成一下脑洞大开。当年,他便带领骨干团队,前往欧洲对陶板市场和生产设备进行考察。回来后,他当即投入近5000 万元,引进德国、意大利的先进设备与技术。2007 年,公司第一条陶板生产线正式运行。生产线采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全过程由电脑精密操作,在节约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产出比提高了近50%。

       从那以后,新嘉理开始在陶板幕墙行业崭露头角。趁热打铁,从2010 年起,公司又陆续增加3 条生产线,并先后吸引10 余家相关企业落户丁蜀镇,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形成。

       新嘉理真正在业内“一炮而红”,还是在2014 年参与广州东塔——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广州东塔作为全球最高的陶板项目,位于珠江新城CBD 中心地段,高达530 米。用陶板装饰超高建筑的外墙,对产品的强度、抗风能力、设计美感等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这也是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至今,王维成回忆起当时的参与细节仍倍感自豪。

       为了让陶板强度达到使用标准,王维成带领研发团队不断改良配方,先后制样试验30 余次,最终将破坏强度提高到14400N,远超欧洲标准的4500N。此外,如何让陶板在530 米高空中承受住强风压力也是一个难点。为了验证产品超强的抗风压性能,公司将产品送至四川绵阳一基地进行风洞试验,以每秒50 米的风速(相当于15 级台风)吹向陶板,最终顺利通过风洞试验。该产品辅以优化陶板坯体和安装系统,做到用50kg 铅块在不同高度反复撞击同一点,无脱落,成为全球首个通过50m/s 超强台风风洞实验的陶板产品。目前,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正在凭借全球陶板外立面挂装高度第一的亮点,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家优秀企业,要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新嘉理的发展战略,就是在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实现在细分行业中的弯道超越。目前,公司已申请各类专利产品50余件。

       未来,还有很多美好愿景等待实现。站在新嘉理的厂区,王维成信心十足地说着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依托研发与创新,发展陶板大板的生产与应用、艺术陶板的开发与应用、装配式陶板的研制与开发,陶板大板引入大型高端室内装饰,引领宜兴乃至全国陶板行业创新发展。

(宜报)


前墅龙窑展示馆即将建成开放

       前墅龙窑展示馆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即将建成开放。展示馆建筑面积 680平方米,主体共分二层,一层设“前言”“薪火相传”“泥火相知”“陶乡风情”四大板块,二层为亲近龙窑的“感受”部分,通过文字图版及实物展陈,客观、真实地将前墅龙窑乃至陶都丁蜀窑业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系统的展示。为丁蜀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前墅龙窑创烧于明代,数百年窑火生生不息,是一座“活着的龙窑”,也是宜兴唯一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器的龙窑,更是研究中国陶业发展史的“活标本” 之一。为了充分展示前墅龙窑的历史沿袭和历代传承,让古老的前墅龙窑焕发新的风釆,在不影响龙窑正常生产烧制的基础上,丁蜀镇政府于一年多前开始在古龙窑附近规划建设龙窑展示馆,并对古龙窑周边环境实施提升改造,新建龙窑路直接连接主干道,目前整体项目已基本建成。

       展示馆的建设得到了宜兴市陶协、陶艺大师及相关陶文化研究专家的大力支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受政府邀请,设计创作并亲自制作了一组反映龙窑烧制流程的组合雕塑,成为展示馆中的一大亮点。(崔听槐 沈文涛)


宜兴陶瓷经济企稳向好

前五月骨干企业应税销售增效近三成

       宜兴市52家陶瓷骨干企业1至5月份应税销售统计数据出炉,完成应税销售额22.45亿元,同比增长29.92%,实现了产销两旺。

       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永远是陶瓷企业发展的目标所在。当前,宜兴陶瓷企业主动顺应市场的新需求、新变化,瞄准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在做优产品质量品牌,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时,加强精细管理,久久为功,上了新的台阶。预计今年将有15家企业年应税销售超亿元。

       综观这些骨干企业中,增幅较大的一块是工业陶瓷企业,包括耐材企业。例如,中创耐火、三恒窑具、国威陶瓷、得力陶瓷、一方科技、江能新材等企业的增幅,同比要翻番。国豪耐火、奕安陶瓷、国窑科技、泰科耐火、金石研磨、亿洲耐火、远舟耐火等企业的增长幅度非常惊人,比去年同期增长八九成左右。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信亿陶瓷,今年前5个月也取得喜人成果,增长257.6%。而陶艺人员代开税票的总额也增长46.57%。

       宜兴陶瓷产业将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实现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尧文)


“陶都杯”获奖诗词紫砂陶艺书画

 装饰创作启动仪式在范家壶庄举行

       7月5日上午,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范家壶庄、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陶刻协会承办的“陶都杯”宜兴紫砂全国诗词大赛获奖诗词紫砂作品、陶艺装饰创作启动仪式,在范家壶庄举行。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市陶协陶刻协会的理事长、秘书长、紫砂九隽的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史小明、毛子健、范泽锋及参与此次创作的100多位陶艺人员参加了活动。

       2017年,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和上海诗词学会共同举办的“陶都杯”宜兴紫砂全国诗词创作大赛,最终有200首诗词入围获奖。获奖诗词围绕宜兴紫砂壶的形、神、气、态,借助与紫砂壶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等,艺术展示宜兴紫砂的美学内涵,诗意表现宜兴紫砂的人文价值,为提升宜兴形象、丰富陶都尤其是紫砂文化底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启动仪式上,市陶协紫砂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朱耀华介绍了“陶都杯”宜兴紫砂诗词全国创作大赛的相关情况,承办方范家壶庄董事长范伟群和市陶协陶刻协会会长蒋琰滨,围绕200首获奖诗词与壶、瓶、杯、鼎等紫砂作品、书画陶艺装饰的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史俊棠会长最后要求,这次让“陶都杯”获奖诗词与紫砂作品、陶艺书画装饰完美结合的创作活动,是紫砂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弘扬紫砂文化的一次创新,必定会成为紫砂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希望广大的陶艺行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陶艺才华。对200件镌刻获奖诗词的陶艺作品,将连同获奖诗词一起结集出版,并在明年第10届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期间,对参与本次活动的陶艺作品单独设置评选奖项,并辟展室举办主题展览。(陶欣  陈家稳)


旅游商品研讨在陶瓷城召开

       日前,市旅游商品协会理事单位齐聚中国陶都陶瓷城,在国际陶艺博览中心内交流研讨,为抱团开发旅游商品提供市场谋略,助力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为陶都旅游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我市创立旅游商品协会,发挥协会“桥梁、纽带、协调、服务”作用,推动旅游商品行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中国陶都陶瓷城国际陶艺博览中心总经理、市旅游商品协会会长范淑云认为,旅游商品在拉动陶都旅游提速增效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协会将切实肩负起服务使命,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合作。

       做大做强我市旅游商品行业,范淑云有新思路。她表示,将发挥博览中心商品承载力强、宾客参观量大等优势,搭好"三大平台”,即宣传平台、展销平台、交流平台,建好“六个之家”,即购物之家、诚信之家、创新之家、爱心之家、满意之家和会员之家,激活旅游商品开发热点,推出更多本地化的旅游文创产品。

       市旅游商品协会名誉会长,江苏融达集团董事长石国松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越來越成为大家的旅游目的地。老年旅游温度飙升、学生旅游阶段性发热,他们不仅希望亲身体验陶都好山好水好空气,还希望带回一些特色旅游商品,一老一小成为宜兴旅游商品开发的特定对象,地方特色和文化符号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値得大家去研发更多旅游商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荣法,宜兴彩陶厂“品牌经营官”陈锡生,紫泥公社创办人赵炎等纷纷发言,认为旅游商品,向高层次发展,“创意”两字缺不得,未来旅商市场上,“高大上”的创意作品要有,微创意作品同样能打动旅游者。

       交流会开成了“结盟会”。与会人员通过交流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互动沟通,共同谋划宜兴旅游商品业发展的美好明天。(宜报)


金鱼陶瓷夏日炎炎送清凉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特别是入伏以来,气温持续攀升。连续的高温天气极大的考验着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们,为了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落实防暑降温举措,有效防止高温中暑和各类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金鱼陶瓷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防暑降温工作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认真落实防暑降温工作,着力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责任明确”的良好工作格局。

      公司工会统一购置了清凉油、毛巾、洗发水等夏令用品,分发到每一位员工手中。为了做好防暑预防,工会为每个车间配备了急救小药箱,购置了藿香正气水、龙虎人丹、十滴水、烫伤膏等防暑急救药品。

      7月16日下午,公司党委、工会积极开展“夏日炎炎送清凉,情系员工暖人心”活动,及时把公司的关怀送达到广大员工,为他们送上了一份夏日的“清凉”。并叮嘱在高温一线坚守岗位的广大员工们,在保质保量做好工作的同时,要注意防暑降温,注意自身安全,确保安全生产。(陶讯)


浮云十年过 朝霞今又来

——祝贺《宜兴紫砂》复刋

       六月底,我应邀参加了江苏省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在陶协会议室举办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与会者座前桌上放有一册装帧精美的《宜兴紫砂》杂志,原来是停刋一年多后,重新复刋出版的第一期,似乎还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芸香,对我来说,更有一种惜别,

重逢,燕归来的感受。

       这本杂志虽是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的内部交流资料,但文化研究会是2006年经江苏省正式批准的一级社团。《宜兴紫砂》获有正式刋号,自2007年创刋以来,历经了十年的风雨,在主编、副主编、编委会及广大陶瓷(紫砂)文化工作者、爱好者、收藏家的共同努力下,到2016年为止共出刋了四十期,其中不乏许多有存史、研究价值的好文章,新观点。为陶瓷(紫砂)文化的探索、耕耘和发扬、传播作出了贡献。 

      值此陶瓷文化研究会换届之际,除祝贺《宜兴紫砂》复刋外,与会者对今后陶瓷文化研究的方向、目标,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陶协史俊棠会长在座谈会上作简要小结,他说:“要整合行业内外的陶瓷、紫砂文化资源,培养和带领出一批高素质的陶文化、紫砂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拿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打造出几个有影响力的宜兴陶瓷(紫砂)文化品牌,不断彰显和提高研究会在业内外的影响力”。

       回家后,我阅读复刋的第一期《宜兴紫砂》,很有感触。其卷首语“十年”文字不多,但很精彩。开头引用了中唐初期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中的诗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接着又引用宋代诗人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诗句,都暗合标题“十年”,很有文味风骨。在“目录”编排上也匠心独具,颇见新意。不愧是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年轻人编辑团队。祝他(她)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愿新版的《宜兴紫砂》开卷有益,越办越好!

(邓君曙)

泥与火铸就的辉煌

 日前,宜兴日报社文化讲座第24讲开讲,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以“漫谈宜兴陶瓷”为主题,上了一堂生动的宜兴陶瓷历史文化课。现将部分讲座内容摘要如下:

       宜兴是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享有“陶都”的美誉。宜兴制陶历史悠久,早在7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的原始居民。宜兴境内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如归径的骆驼墩,芳庄的西溪,丁蜀镇的涧氵众、元帆等地所挖掘的陶瓷残器和碎片说明,那时先民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质、细泥质的制陶技术。这些陶器包括各色炊煮器和贮藏谷物、食物、汲水、盛水的容器。陶器已成为当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到了春秋战国,这里已经生产出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丁蜀镇白泥场的周墓墩、汤渡的画溪沿岸等多处古墓中发现的原始青瓷,胎质坚致,断面有白灰、黄灰诸色,采用拉坯工艺和手工拍打成型,还有多种纹饰,反映出工艺上的进步。

       到了秦汉,宜兴开始烧造釉陶。汉窑共有16座之多,大部分分布在丁蜀镇南山北麓延绵四公里的范围内。东汉时宜兴地区普遍烧制釉陶,为六朝南山青瓷的烧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丁蜀镇汤渡附近发现的三处“六朝南山青瓷窑址”和青瓷残片堆积说明,那时候的日用青瓷器已经具有相当的工艺质量水平。

       至宋代,宜兴陶窑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以丁蜀镇为中心,主要烧制缸、坛、钵之类的日用陶;二是以西渚的五圣庙为中心,主要烧制小型的盛水器皿“韩瓶”。

       进入明清,宜兴陶瓷空前繁荣。紫砂陶逐步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并开始外销,其中以泰国为最。产品也销往欧洲,被称为“红色瓷器”。可能是因为太热销了,法国还出现了赝作。均陶也开始流行,一些精品进入皇室并发往景德镇御窑仿造,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美洲,被誉为“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名器”。日用陶生产形成采掘、澄泥、场务、制坯、装窑、烧窑、运输等专业分工,宜兴成为全国重要的日用陶产区之一。

    “蜀山窑”“欧窑”和“宜兴窑”分别作为紫砂陶、均陶、日用陶三大名窑著称于世。宜兴丁蜀地区商贩云集,“千百里外趋之若鹜”“商贾扬帆而晓夜行”“山村宛然都会”。丁蜀镇内龙窑密布,成为繁华的窑场,70多座大小龙窑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宝山寺附近,以及蜀山、汤渡、任墅、湖渎、潜洛、上袁等地。

       辛亥革命以后,宜兴陶瓷业出现盛况,据1919年《江苏省实业考察报告》以及江苏省长公署的调查,“宜兴陶瓷,名驰中外”,县城东南的丁山、蜀山、汤渡、川埠一带“家家制坯,户户捶泥”,“衣食所需惟陶业是赖”。后因战乱,时局动荡,百业萧条,到了民国37年(1948),仅剩龙窑46座。

       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宜兴的陶瓷生产逐渐恢复。20世纪50年代,龙窑又发展到70座,多在丁蜀镇的白宕、丁南、蠡墅、湖渎、蜀山、前墅和汤渡。随着燃料集聚的变化和窑炉的改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龙窑被隧道窑、辊道窑、电窑等替代,至今仅剩下一条前墅龙窑还在烧制陶器。

       而宜兴陶瓷品种也出现了群芳争艳、花团锦簇的局面,既有赏用兼优的各色精美的茶、餐、酒具,又有鲜艳夺目的园林建筑陶瓷;既有传统的缸、坛、盆、罐,又有新颖别致的艺术陈设陶瓷;还拓展开发了陶瓷新领域,工业特种陶瓷、电子电器陶瓷、特种耐火材料等高技术陶瓷已成为“陶都”宜兴的新亮点,在全市陶瓷工业总量中占到了“半壁江山”。

       宜兴的艺术陶瓷有“五朵金花”,指的是典雅古朴、工艺精湛的紫砂,苍翠欲滴、如冰似玉的青瓷,绚丽多姿、端庄凝重的均陶,胎质坚致、美观耐用的精陶和釉色斑斓、别具风韵的美彩陶。其中紫砂以其厚重的文化沉淀,在世界陶瓷艺苑里独树一帜,赢得“世界茶具称为首”的赞语。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国际陶艺学会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分别授予“宜兴——世界制壶中心”和“世界茶壶之都”的匾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陶瓷企业百花齐放。大新厂、红旗厂、东风厂、精陶厂、均陶厂……这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们生产的陶台、蟹篓花瓶、陶衣架……曾进入千家万户中。这些企业,有的仍在生产,不少已经悄然离开,在我们心中留下过沉甸甸的记忆。宜兴“陶都”这张名片更少不了它们曾经和正在付出的努力,续写着宜兴制陶业的辉煌。(宜报)


我国将采取四方面政策措施扩大进口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是优化进口结构促进生产消费升级。支持关系民生的产品进口,适应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支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落实降低部分商品进口税率措施,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清理不合理加价,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免税店政策,扩大免税品进口。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建筑设计、商贸物流、咨询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增加农产品、资源性产品进口。

       二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的作用,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作为重点开拓的进口来源地。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建设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落实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货物及服务优惠安排。

       三是积极发挥多渠道促进作用。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持续发挥外资对扩大进口的推动作用,完善外商投资相关管理体制,优化境内投资环境。推动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有效互动,加快推进签订高水平的投资协定,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创新进口贸易方式,加快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加快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

       四是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大力培育进口促进平台,培育形成一批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进口通关流程,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清理进口环节不合理收费。加快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加强外贸诚信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以缺陷进口消费品召回体系为核心的进口消费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和完善国内市场秩序。(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触摸古南街的紫砂温度

蒋尧基

        一山孤峙,碧水萦绕。就在这青山绿水之间牵动了多少人的紫砂情怀。

        在我的眼里,蜀山就是一把紫砂壶,一块握在手心里的乡土。青山绿水到处可见,唯独以紫砂为载体的这方神奇的土地,依然俊朗,依然清逸,依然温软。这得益于陶乡人的智慧和眼光,还有那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千百年来的技艺传承。

       人们都说,蜀山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蠡河则是滋养这片土地的乳汁。因为这里的人们把自然生态当作了信仰,温暖的色彩。把紫砂的丰富肌理,独有个性,雕琢出无与伦比的隽美,装载了古今匠人的一腔热血,万千幽思。

       蜀山,溯其渊源,早就有着独自的文化和商贸定位。吴骞曰:明王升《宜兴县志》引陆希声《颐山录》云:“颐山,东连洞灵诸峰,属于蜀山,蜀山之麓有‘东坡书院’”。群峰都在蠡河西,唯独蜀山在河东。由于地处水路要道,明代就设为蜀山桥集市。明清时期陶瓷产业的兴旺,蜀山也成为紫砂业的中心,并扩散至周边的一些乡村,如双桥、洋渚、西望、潜洛、上袁等地。

今天,我们不去揣测蠡河上范蠡与西施荡舟的温馨故事,也不去重复东坡书院的一脉诗情。只想在蜀山古南街上踏着故人的足印,寻觅流逝在时光里的人与景,还有曾经响彻街区的“啪、啪、啪”的泥片捶打声。

       蜀山古南街沿着蜀山西南山麓而建,西濒蠡河、东接东坡书院,北通蜀山大桥和北街相连。目前保存完好的街道长370米,街道宽约二三米,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下面是下水道。街道两侧大都是两层楼店面,多达四五十家,除经营各类日杂用品的南货、百货和药店、米店、饭店之外,还有14家经营和制作紫砂陶瓷的店铺。规模较大的有毛顺兴陶器行、福康陶器店、立新陶器店、祥丰泰陶器店、豫丰陶器店和汪裕文大窑户(家有“新窑”)、曹乾伦大窑户(家有“品生窑”)、周焕义大窑户、任宝生、陈立珍、潘根大、吴永春、蒋宝林、黄金福等窑户,分别经营紫砂茶壶、套头餐具、水平壶和紫砂假山,依靠各自的品牌和诚信,生意一片繁忙。

       前几年,有关单位和考古人员曾在蜀山进行紫砂窑的考古挖掘,确定蜀山在明清时期,烧造紫砂的文物资料和依据。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蜀山窑群(明至民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牌立于蜀山北麓。旧时,蜀山烧紫砂的龙窑有5条,分别是品生窑、新窑、砻糠窑、太平窑和工厂窑,而古南街上住的大部分是烧紫砂的大、中窑户。民国时期成立的紫砂同业公会坐落在蜀山古南街90号,临街为三开间平房,中有一个天井,后有三间平房。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初期,顾景舟、朱可心、吴云根、王寅春等曾在那里从事紫砂壶制作。可以说这是紫砂艺术成长繁荣的重要场所。1951年成立紫砂产销联合处,办公地点设在原紫砂同业公会。毛顺生任主任,邵仲和负责销售,徐祖安主管生产,曹秀峻为总务,直至1955年10月蜀山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

       时光若水,世事如山。日月交错中的小镇年岁,依旧可以在老街的苍老容颜里感受。一些十分老旧的粉墙上挂着诸如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和徐汉棠、徐秀棠、毛国强、顾绍培、曹婉芬等名匠、大师故居(旧居)的匾牌。那一眼的相遇,让红尘着色,使老去的记忆鲜活起来,充满明净的欢喜。漫长的等待和今天的阳光一起描摹老街的光彩。

       随着丁蜀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和打造,从2013年开始,斥资2000多万元,历时5年,将古南街基础设施改造,适当引入休闲商业,盘活大师故居,展示名人生活轨迹,古南街呈现出新的气象,以紫砂为元素的景观重新一一亮相。如果,我们把清晨或黄昏都装进一把紫砂壶里,那么古南街也似壶里斟出的茶,慢慢地把街景晕染,淡抹着老街沉淀了的往事以及难以忘却的细节。古南街迎来游客寻访的目光和匆匆的脚步。

       现在的紫砂人,似乎都是从古南街集结出发,循着紫砂泥的古朴,阳羡茶的芳香,在这座似“蜀”的小山脚下演绎独属于紫砂的生动和传神的故事,让世人品读和感受到紫砂那灸热的温度。数以万计的紫砂从业人员中,有技术职称的就有六千余人,高级和研究员级的人员四百多人。古南街是名副其实的紫砂街,也是紫砂艺术的摇篮。

       我们在古南街上泰然地行走,目睹了它荣辱不惊的安然与坦荡。热闹与冷清,不过是人们给它贴上的标签。它所祈盼的是等待与紫砂邂逅的华丽转身,修成正果的那一刻灿烂笑颜。

       沏一壶阳羡茶,敬天,敬地,敬宜兴的这丸泥土,敬陶乡老街的世代春秋!


拇指下的大千世界

——记宜兴陶瓷博物馆藏品之龙头荷花缸

李梦婷

       宜兴均陶是宋代以后宜兴丁蜀地区生产的一种上釉陶器,它通过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拍打成型,生坯上釉之后在高温氧化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作为宜兴“五朵金花”中奇葩,它以温润醇厚、朦胧静雅的釉色以及神奇独到、妙手生花的拇指堆贴工艺而蜚声中外。

       宜兴陶瓷博物馆内藏有一件均陶大缸,名为龙头荷花缸。此缸是明代初期的一件经典作品,缸口直径1.1米,通高0.85米,饱满周正的造型十分大气。 如此大缸,功用甚多,首先它可以盛水作消防之用,急时可就近取水,保得人财安好。此外它还能用来种花养鱼,在里面种上一两株睡莲,略显清雅之意。既是“龙头”荷花缸,龙头在哪里呢?其实龙头在缸的板沿下十公分左右的位置,实则为一出水口,为雨天泄水之用。古人在设计时将平时日用与审美观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失为宜兴均陶早期发展的一件精品。

    “拇指堆出大精致,竹尖点出龙虎睛”。龙头荷花缸的周身就是用大拇指堆贴技艺堆出了精美绝伦的图案。四个开光的奎面分别堆贴了牡丹、荷花、菊花、腊梅四种花卉,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迭。牡丹雍容端庄,荷花亭亭玉立,菊花隐逸高洁,腊梅凌霜傲雪,皆由工匠以手代笔,以泥为墨,在缸面上信手绘出这花团锦簇、枝繁叶茂的美景。梅花奎面的左上方有一轮明月,月光漫照在梅花树下,展现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缸四周又有太阳花装饰,日月同辉的情境展示于眼前,大拇指堆出的大千世界不由让人感慨技艺之绝妙。

       宜兴均陶有两宝,拇指堆贴技艺是其一,另一宝是其釉水。均釉主要是利用宜兴当地南山的白土、太湖的土骨以及河道边富含金属元素的沉泥为原料,形成了色调丰富、层次多样的效果。龙头荷花缸内外施以老红釉,釉色厚重莹润,褐而深沉,古色古香,历史积淀出的古朴与沧桑,跃然器表。

       宜兴陶瓷历史岁月悠久,如今却愈发鲜艳,而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均陶也印证着陶都的辉煌,为宜兴人所骄傲。 那一抹陶都情,那一股激情与梦想,却深深地印在了瑰丽璀璨的堆花中。


制釉专家

高连生

       高连生(1925-2005),出生于宜兴丁蜀陶业世家。1941年从昆明电工技校毕业后,并未选择所学专业,而选择从事陶业生产。23岁时在丁山高大昌陶器工场投身彩釉研制。当时工场生产卫生洁具,釉色仅有灰蓝釉和乳白釉,产品销路却十分看好,坚定了他与制釉事业相伴终身的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高连生先后在公私合营的建华陶瓷厂、宜兴红卫陶瓷厂、宜兴彩陶工艺厂负责彩釉的专业技术工作,他用全部精力投入彩釉研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又借鉴搪瓷、瓷器、玻璃等行业的用色方法,博采众长,运用到彩釉制作中,彩釉细陶的釉色形成了蓝、绿、红、咖啡,黑、青等系列,再经配方变化,每一色组又生出不同的釉色,仅单色釉就达20多种,复色釉达50多种,使宜兴彩陶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兴旺景象。1978年,高连生从当时上海长虹电器厂生产的落地台灯得到启发,开始了研制乌光黑釉装饰落地陶瓷衣架。按照书本介绍,这种黑釉一般采用铬铁、钴、锰等化工原料,成本昂贵。他凭自己的经验,选用了本地原料,经多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成本仅为化工原料的八分之一。1979年黑釉落地衣架问世风靡市场,10多年来盛销不衰,还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同年,彩釉坛罐被北京博物馆以珍品收藏。1982年,青铜花瓶、安逸花瓶等分别参加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举办的江苏陶瓷展览会,彩釉灯具、挂盘,参加叙利亚国际博览会和香港陶瓷展。到九十年代,彩釉产品屡屡在各种展览评比中荣获奖项。

       高连生在彩陶釉苑中辛勤耕耘近50年,退休后还被企业留用多年,

       直至1994年离厂。他曾当选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工商联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无锡市支部委员。


南湖烟雨

崔听槐

       梅雨时节,乍阴乍雨。从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后,又来到浙江嘉兴南湖景区,感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场景,触摸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豪迈自信。历史悠久的南湖,为中国革命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南湖,位于嘉兴市区东南,古称陆渭地,又称滮湖,现有面积830多亩。南湖又分为东西两湖,形似鸳鸯交颈,古时湖中常有鸳鸯栖息,因此又称鸳鸯湖,与绍兴东湖、杭州西湖合称为浙江三大名湖。由于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每年阴雨天居多,因而常常是晨烟暮雨,云气缭绕,烟雨迷濛成了南湖最显著的特征。湖中有两岛,一是湖心岛,面积近18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湖之中, 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亭台阁榭,假山回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岛的南端辟有荷花池,可谓湖中有池,池中有堤。另一小岛位于南湖的东北隅,岛上建有仓圣祠。

       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前东南向的中共“一大”纪念船,也称为“红船”,是上世纪60年代重新仿制的。1964年4月5日,“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重访南湖,董老仔细察看了纪念船的内外,肯定这条船的仿制是成功的。随后欣然题词:“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纪念船是一艘中型的单夹弄丝网船,船身长约十六米,宽三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当年“一大”续会就在中舱举行并完成了最后的议程;船尾系一条小拖梢船,为当时进城购物接人等所用。记得30年前,我曾游访南湖,当时可以站上船头拍照留影,现今只能在人头攒动中,用手机拍摄停泊在岸边的这艘纪念船,在湖光水色中瞻仰它昔日扬帆起航的风采。

       位于南湖南岸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在原先老馆的基础上重新扩建而成,纪念馆正门上方镶嵌着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新馆占地面积2.73公顷,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建筑总面积19633平方米,是老馆的10倍。造型呈“工”字形,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建筑四周有56根檐柱,寓意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建筑外墙采用大规格青面砖,既庄重大气,又透示出浓郁的江南文化元素。新馆主楼一、二层为“开天辟地”展览,三层为“光辉历程”展览,重点突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整个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又将展览内容延伸至当代,较为完整地展示我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迈步展厅,有多媒体触摸屏、投影仪、自动感应控制系统、声光同步的自动讲解系统等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大气而不失庄重,既充满现代感,又紧扣主题,闪耀亮点,在党史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

       南湖景色优美,风姿迷人。这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建筑烟雨楼,就是游人流连忘返之佳处。据《名胜志》记载,烟雨楼始建于公元940年前后的五代。苏州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璙在南湖之滨建筑“登眺之所”,以便游览。在以后的年代,湖滨的烟雨楼几经拓治,历经风雨数百年,遗迹早已无存。直至明嘉靖二十七年即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城河,把挖出来的河泥填于湖中,垒成“积五十尺,广袤二百尺”的人工小岛,并“旁植苇蒹榆柳桃杏”。翌年,又仿“烟雨楼”旧制,建楼于湖心岛上,楼前栽银杏树两棵。四百多年来,烟雨楼几经兴废,两棵银杏树虽饱经沧桑,依然生机勃发,苍劲挺拔,成为南湖景物变迁的历史见证。现在看到的这座烟雨楼,是1918年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款重建”,今年正值百年,它位于湖心岛中心最高处,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飞檐翘角,雄伟古朴,是南湖景区的核心与象征。一楼与二楼大厅摆设雅致,文化古韵浓郁,登临远眺,湖天一色,让人顿觉神清气爽,浮想联翩。

       烟雨楼始建至今,已历千年,历代文人、学士接踵而至,给南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画卷和诗篇。现在湖心岛上还保存着一批珍贵的刻石,其中有米芾、苏轼、苏辙、黄庭坚、吴镇、董其昌等名家的手迹,及历代多次修葺烟雨楼留下的碑记。如湖心岛上建有“御碑亭”二处,碑石上镌刻着“十全老人”乾隆帝题咏南湖烟雨楼诗14首,他曾六次南巡,八次登临烟雨楼。他最后一次南巡到南湖时,留下了“承德奚妨摹画貌,嘉兴毕竟启诗材。”“不拟南巡更临此,鸣榔欲去重徘徊。”对烟雨楼流连之情跃然毫端。


印象溪口

蒋尧基

        夏日,有朋从溪口归,闲聊时谈到了溪口独特的人文史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由此,勾沉起多少年之前我溪口之行的往事,尽管是匆匆一瞥,却铭刻在记忆深处。

       在溪口的时间并不长,仅短短的四五个钟头,参观、欣赏景物也是走马观花。由于这些景物有着特殊的文化积淀和丰富内涵,所以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宏伟的武岭门雄峙在镇口。拱形城门的门楣上,正背两面都刻有“武岭”二字,分别是于佑任、蒋介石题写。我们不知道武岭门在镇口坚守了多少个年头,经受过多少岁月沧桑?有人曾在诗中归纳:“在黄昏中阅尽百年兴衰,在夕阳下远眺千里归鸿。”

       悠悠岁月,往事如梦。曾经的历史,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写。如今,人们对过往的悲欢离合,趋于理性和宽容。对事物的审视角度也从政治的转为文化的历史的和审美的,于是恩怨和亲仇也就演绎成文化的风物和景致来赏析了。溪口的游人很多,来自全国各地,也许他们的出发点都类同,都想徜徉在古镇的青山、绿水、古迹和往昔的故事里,感受那人、那事、那景。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不可捉摸,如此的千变万化。

       穿过武岭门,左边有一个小山坡,两幢绿树环抱的建筑物很有气势,一是文昌阁,一是小洋楼。文昌阁原是蒋氏的图书馆,后来成为宋美龄在溪口的住所。优雅的文昌阁没有书籍,所见到的是宋家小姐的卧室、琴房、床铺和挂在墙上的画,比如《兰花》。小洋楼则是蒋经国与夫人蒋方良女士的住宅。这幢富有欧式风格的建筑,有别于当地的传统民居式样,所以称之为小洋楼。如今,空荡的房子,唯有陈设的一些图片,介绍着蒋经国的生活剪影和往昔屐痕。

       绕过文昌阁,就见到“九曲剡溪”穿镇而过。溪流若带,群峦叠翠,云树掩映,村廊井然。“清秀山水入眼帘,此身犹如到蓬莱。”真切地描绘了溪口的无限风光。

       沿着旁剡溪而建的街道前行,不多远就看到临街面溪的蒋氏故居,人称“丰镐房”。走进这豪门古宅,厅堂、居室、天井、院落等等,炫示了宅第曾经的辉煌。在一面墙壁上有文字介绍了溪口蒋氏的由来,上面写道,其祖籍是江苏亭候宜兴,祖先亭侯蒋澄……原来溪口蒋氏与宜兴蒋家是同宗一脉。后来,我在台湾的“中正纪念堂”也见到了同样的简介。据说,东汉时宜兴蒋澄一门九兄弟,人人封侯。汉代以后的蒋姓,九成以上出自宜兴蒋澄一脉。苏东坡曾在诗中写道:“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以蒋介石为例,五代时蒋澄后人蒋显迁居宁波,其后人蒋仕杰于明清迁至奉化,就是蒋介石先辈。1948年5月17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到宜兴都山寻根扫墓并在蒋澄墓地祭拜,说自己是蒋氏第114世孙。如今,在宜兴的一些文史资料上仍然可以见到蒋介石夫妇在蒋澄墓碑前的留影图片。

       我在丰镐房的展室,从资料图片中知道了蒋介石的母亲王氏和媳妇毛氏俩人,在幽幽的老屋里是如何度过孤独、寂寞的时光,也读懂了往事如烟,物是人非的含意了。

       溪口的自然风光也很美,有雪窦山、妙高台和囚禁张学良的雪窦寺、将军台等景点。它们以各自的姿色让游人去重温遗落在岁月长河里的一段民国旧闻和轶事残篇。


天贶节

     “六月六,猫狗中牲洗冷浴”,是因为到了六月,黄梅刚过,天气晴热,太阳特别“毒”(方言,意谓太阳火热),所以连猫狗都会热得下河洗澡。据说,牵猫狗浴于河,可灭避虱蛀。又说:“家畜浴于池,其生必繁多。”清郭麐《浴猫犬词》云:“六月六,家家猫犬水中浴。不知此语从何来,展转流传竟成俗。”还说,猫犬“伐毛洗髓三千年,会见爬沙登上界”。意思是说,猫狗洗浴“伐毛洗髓”可以成仙。这显然是神话,但也足以证明,此俗相传已久。

       宜兴人在这天还要晒衣服被褥、晒书籍字画,寺庙僧人翻晒经卷,谓之杀伏”,可以防霉防蛀。俗话云:“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帝晒龙袍龙晒鳞,秀才晒书晒翰墨。

       六月六,古时称天贶节。相传书是由元始天尊嘉贶给人间的开化物,没有缘份很难得到。秦始皇泰山封禅,即于岱庙内建天贶殿。宋真宗赵恒说他在六月六得到了天书,于是将这天定为“天贶节”。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改善,防霉防蛀,另有科学方法,但利用夏天的“毒日头”(好太阳),晒衣物“杀伏”的传统仍有,但不一定拘于六月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