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9年第二期


2019-02-28  

     

2018年宜兴陶瓷行业荣获市、镇先进名单

 

    2018年宜兴市、丁蜀镇先进表彰大会分别于2019年2月11日、1月30日召开,现将陶瓷行业荣获先进集体(单位、个人)名单摘登如下:

 

宜兴市先进

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

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

高质量发展优质企业

宜兴市藏壶天下紫砂陶有限公司

科技进步示范企业

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先进企业

旭硝子工业陶瓷(宜兴)有限公司

企业发展先进工作者

葛宜翔  李万景

 

丁蜀镇先进

明星企业

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宜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宜兴王子制陶有限公司、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先进企业

无锡远能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宜兴奕安陶瓷有限公司、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江苏国豪耐火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顺星耐火科技有限公司、宜兴市瑞弘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江苏三恒高技术窑具有限公司、宜兴中创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中耐控投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国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电子器件总厂、江苏新嘉理生态环境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宜兴市泰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宜兴市华井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江苏金石研磨有限公司、宜兴市丁山耐火器材有限公司。

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

宜兴新威利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宜兴王子制陶有限公司、宜兴市陶瓷进出口有限公司、台宜陶瓷(宜兴)有限公司、摩根海登皇格技术陶瓷(无锡)有限公司、宜兴华丰陶瓷有限公司。

对上贡献先进单位

无锡市宜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宜兴王子制陶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摩根海登皇格技术陶瓷(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市亿洲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江苏省宜兴电子器件总厂、江苏宜兴精陶有限公司、宜兴奕安陶瓷有限公司、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无锡远能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一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顺星耐火科技有限公司。

后劲投入先进企业

江苏富陶科陶瓷有限公司、江苏脒诺甫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宜兴市九荣特种陶瓷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宜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石研磨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宜兴市丁山耐火器材有限公司、宜兴市瑞华工业炉料科技有限公司、宜兴市鼎诚建筑陶瓷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拜富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无锡市陶都电力器件厂。

服务业先进单位

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宜兴市张泽炉料有限公司、宜兴陶都紫砂宾馆有限公司、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发展先进单位

宜兴市藏壶天下紫砂陶有限公司、宜兴界陶文化有限公司、宜兴市古悦陶瓷有限公司、宜兴市何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江苏岑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旅游先进单位

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宜兴陶都紫砂宾馆有限公司、宜兴丁山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

陶文化宣传推介先进单位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宜兴陶协《陶都通讯》社、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宜兴市季畅园紫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宜兴市紫砂九隽陶艺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紫玉金砂茶艺有限公司、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

文明单位

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宜兴市金鱼陶瓷有限公司。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金石研磨有限公司、无锡远能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

 

瓷艺菁华  历久弥新

——品读《宜兴青瓷之工艺与技术》

崔听槐

 

农历己亥新年的假日,粗略品读由张荣法、徐建华合作编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前出版的《宜兴青瓷之工艺与技术》一书,不由心生感慨,作者通过青瓷的历史发展轨迹、宜兴青瓷的脉络、传承与创新,从学术理论、实践积累,质朴地在书中作了阐释和解读,将青瓷工艺与技术直观地呈现给读者,见证青瓷文化的价值所在。

宜兴青瓷属于历史悠久的艺术陶瓷门类,它与紫砂、均陶、精陶、美彩陶并称为陶都的“五朵金花”,现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十年来,随着陶瓷、陶艺、陶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分量的艺术陶瓷门类专著陆续出版问世,青瓷类书籍较有影响的至今已有三部,即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组织、史俊棠、谈志坚任正副主编的《宜兴青瓷》,2010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宜兴陶瓷博物馆周小东主编、201710月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宜兴青瓷》;加上最近这册《宜兴青瓷之工艺与技术》。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以宜兴青瓷发展历史脉络为“经”,以作品传承创新、艺术文化积淀为“纬”,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宜兴青瓷之工艺与技术》一书,约10万余字,全书分十三章,开篇第一章为中国传统名窑青瓷的演变路径,对国内越窑、耀州窑、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青瓷分6小节作了较为翔备的介绍。第二章至第十三章,以宜兴青瓷为重点,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宜兴青瓷的历史、技艺特征、审美与文化价值,体现工艺与技术的原料、坯釉、成型方式、施釉装饰、窑炉烧成、效果形成的相关机理、烧成气氛及盐烧、柴烧等窑变效果、代表性作品、缺陷分析与解决防范以及传承与创新中的技艺、风格研究和运作模式的架构。每一章节都有与内容相配的历代作品或当代青瓷生产的场景等图片278幅,另有多项工艺技术参数表式作佐证。因此,该书不仅是宜兴青瓷历史发展面貌的展现,更是宜兴青瓷生产工艺与技术应用的教科书,也是深入探讨宜兴青瓷文化与艺术的一部学术专著。

编著此书的张荣法,出生丁蜀镇汤渡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晋青瓷小窑墩遗址旁,也许是心有灵犀,从事陶瓷事业已30余载,对青瓷泥料、艺术釉料、造型与装饰设计、烧制方面均有研究和独到见解,创作的青瓷作品讲究工艺的精致性与材质烧制效果的独特性,多次在国内展评中获奖,积累了丰富的操作和实践经验,为其编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成为“碧云青瓷”创始人,宜兴窑艺陶瓷研究所所长,宜兴市陶协青瓷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宜兴青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建华长期供职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在陶瓷材料方面、尤其是陶瓷艺术釉的概念、分类、形成机理、研制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基础性探索,编著出版了《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专著,又从科技、审美与文化综合的独特视角,对宜兴青瓷及相关的气氛烧成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江苏省专家库科技专家、《江苏陶瓷》杂志主编。所以,他俩合作编著,可谓实践与理论兼具,内容与形式合璧,这也是该书在实用性与艺术审美融合的最为鲜明的特质与特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主持人,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教授为该书作序言中作了充分肯定:其实宜兴青瓷内在本质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提炼升华的,不光是传记层面的,更是科技、美学及文化深度的,这对目前处于特殊阶段的宜兴青瓷来讲具有特定的意义。《宜兴青瓷之工艺与技术》一书在这方面作了较好的尝试。艺术与科技是青瓷发展的二大支撑,本书在强调艺术审美之于青瓷重要性的同时,首次系统具体地介绍了宜兴青瓷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原理,同时对青瓷为基础性的气氛烧成效果如盐烧、柴烧及金属氧化物着色釉窑变反应作了拓展性研究介绍,拓宽了传统青瓷的工艺与艺术视野,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陶博馆春节期间免费开放参观人数再创新高

 

为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发挥公共文化场馆功能和作用,丰富游客节日文化生活,宜兴陶瓷博物馆多年来始终坚持春节期间免费开放,切实做好文化惠民服务。

今年的春节,细雨绵绵,喜气洋洋。家住丁蜀的周先生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带着家人、朋友参观陶博馆。他说现在的场馆与他前几年来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釉陶展览,很多东西都是小时候春节在街上套圈时常见的东西,勾起了往事的回忆。家住常州的张先生自驾来宜游玩,本想去竹海,可恰逢下雨,临时改变游线到了陶博馆,他说原以为宜兴紫砂只有茶壶,没想到紫砂泥料的呈色这么多彩、品类这么多样、器型这么多姿,真是不虚此行。

据悉,春节期间,陶博馆除常设展览外,还举办了“釉游自在·宜兴均陶精品展”、“砂之趣·馆藏紫砂清供展”和“芳权陶艺——潘春芳许成权伉俪六十年创作陶艺展”,共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史书昊)


宜兴陶瓷规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2018年,我市陶瓷行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 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年陶瓷行业3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63.53亿元,同比增长21.78%。应税销售亿元企业达21家,比上年增加4家。60强骨干陶瓷企业中,应税销售收入同比增幅在二位数以上的有42家,宜刚耐火实现应税销售超5亿,拜富公司、南方耐材均超4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3.8%、20.9%、6.4%。其中同比增幅50%以上的企业有: 奕安陶瓷、中创耐火、亿洲耐火、得力陶瓷、国豪耐火、国威陶瓷、华窑耐火、绿地陶瓷、一方科技、远舟耐材、华窑光宇、江能新材和国美炉具。   

 开放型经济实现稳中有进,骨干陶瓷企业实现自营出口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其中实现年自营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有9家,年自营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4家,同比增幅50%以上的有新嘉理、摩根公司、奕安陶瓷和兴贝耐火等4家。

2018年以来,许多陶瓷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创新发展, 科技引领,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骨干陶瓷企业技改扩能投入额完成6460万元,其中技改扩能投入额完成名列前三位的有新嘉理、绿地陶瓷和瑞弘耐火。(程辉)


中葡建交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在宜首发

 宜兴紫砂再登“国家名片”

 

2月8日上午,《中葡建交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原地首发式,在丁蜀镇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永芳、宜兴邮政总经理王春南、副总经理陈永东,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副会长鲍建生、史昶,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陶瓷博览中心总经理范淑云,著名邮票设计家、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编辑设计部副主任史渊,紫砂界部分国大师、省大师,已故汪寅仙大师家属、弟子代表姚志源等参加了首发式。

197928日,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次由中国邮政与葡萄牙邮政联合发行的《中葡建交四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主图分别为中葡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茶具。此前,在江苏省邮政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宜兴市人民政府等各单位的努力争取下,成功将中国方面的代表性茶具确定为宜兴紫砂茶具,经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推荐,该茶具最终选定为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的“九头南瓜提梁茶具”。因此,该套邮票的发行是宜兴紫砂乃至陶都的荣誉。活动现场,宜兴邮政特地开设了临时邮局,用于服务参加活动的集邮爱好者们。首发式活动环节精彩纷呈,不仅现场播放了汪寅仙大师的个人纪录片,设置了“九头南瓜提梁茶具”真品的展示,让现场观众一睹作品真容。史渊先生在现场宣读《茶具》邮票发行公告,为广大集邮爱好者签名留念。这套纪念邮票在我市零售套数仅为1192套,其中,在首发原地销售1000套,在宜兴邮政的集邮门市部销售192套。由于该套邮票意义特殊,收藏价值较高,首发当天,1192套邮票就被早早排队等候的市民抢购一空。据悉,《中葡建交四十周年》邮票原地首发式与后续正在筹备的“宜兴紫砂艺术葡萄牙展”“汪寅仙大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等相关活动,均被列为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9年“第十届陶瓷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讯)

 

九头南瓜提梁茶具

汪寅仙大师1994年设计创作的经典花塑器之一。选用优质紫砂泥,显示老南瓜韵味。以优美的南瓜形为壶的主体,将粗细有劲的瓜藤捏塑成壶的三叉提梁,别具生势。藤须和瓜叶缠攀自然,婀娜多姿,生机盎然。嘴叶得势,力度透澈。瓜蒂为壶滴,雅趣自然。杯子呈半爿南瓜,形态别致。碟以瓜叶衬托,妙想天成。一壶四杯四碟,组合完美,是自然界中真善美在紫砂壶艺上的展现。(崔听槐)



编者按:

“人终曲未散,余音仍绕梁。”岁月易逝,汪寅仙大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业内外人士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或书或文,追忆、缅怀这位可亲可敬的紫砂艺人。人们尊重她、敬仰她,念念不忘的是她留给我们对紫砂艺术始终不渝的执着,依依不舍的是她启迪后人对紫砂艺品皓首没齿的坚持。“松竹梅柏曲未终,一代楷模紫砂人。”我们从众多来稿中,选录五篇追忆文章,以表景仰之情。

 

 

  

 史俊棠

 

    2018228日,汪寅仙大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尽管从20171221日我送她去上海肿瘤医院动了手术,尽管蔡三军教授包括他的医疗团队作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说是得到了最好的治疗,然而她的病情残酷地告诉我们,为时已晚!

在手术后与病魔抗争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上海、宜兴、家中,我多次去探望。每次见到我,她都会指着我跟床前看望她的人说,这次我的生命是会长给的。每听到这句话,我心如刀绞。她实在是低估了自己的病情,她的求生欲望是多么的强烈,她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她对宜兴紫砂的满腔热情,丝毫未消减。是啊,尊敬的汪老师,我们是多么的不舍你啊,紫砂行业是多么的需要你,然而,病魔无情,回天无力。这段时间,我和志源老弟的手机始终保持联系。227日下午,接到无锡市人社局通知,28日上午我要赶到无锡,参与评审无锡市乡土技能人才和大师工作室。临行前,我问志源,今天怎么样?志源说你放心,今天应该能挺过去。然而我刚坐到无锡市政府大楼会议室,我的手机响了,是姚志源打来的,我马上知道情况不妙,果不其然,我们的汪老师,那颗强大了一辈子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我立即放弃评审赶回丁山。对于汪老师的病情,我算最了解的人之一,知道她挺不过这一关。然而,当看到白床单盖住全身的她,我还是双腿发软,感觉天昏地暗,我实在不舍她啊!她才75岁,身体一直不错,精神一直饱满,工作干劲一直不减啊。

 我与汪寅仙沾亲,她的外祖父与我的曾祖父是亲兄弟,因此她与我父亲同辈,表兄妹相称,我小她一辈,应该称呼表姑妈,不过宜兴人喊姑妈是喊伯伯的,前面加个女字,就是女伯伯。小时候我跟着祖母到她家去住过,对她家的事情略知一二。她兄妹6人(其实不止,还有夭折的),父亲早年英逝,在母亲(我的表姑婆)的拉扯下艰难地生活,当然一家子背后还站着一位坚强的祖母。汪寅仙是家中老大,1956年小学毕业,14岁就进宜兴紫砂厂当徒工,为的是能挣两个铜钿补贴家用,以便能支持几个弟弟上学读书。进厂后她一路走来,她的从艺经历,她的制壶技艺,她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她种种国家级、省级的荣誉,她的为人处事,她那良好的口碑,简直富有传奇色彩,就不需要我在这里多加累言了,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崇拜者、追随者、粉丝对她的离去如此不舍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隔壁办起了紫砂二厂,还当了厂长。那时她在紫砂厂已是大名鼎鼎了,后来她告诉我,知道有个史俊棠在二厂当厂长,也知道是小林(我父亲)哥哥的儿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交流。直到九十年代末,省陶专会开展活动,才在徐秀棠的长乐陶庄开始交往。2000年她到北京办展览时,嘱咐我写个展览前言,并一同到北京张罗一些展事。2002年市陶协成立,我任会长之职。十六年来,她对陶协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对我的工作,是竭尽全力地支持。她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的副会长,陶协女陶艺家分会成立,她十分爽快地答应担任会长,令我由衷感激。

汪寅仙读书不多,1943年出生,1956年工作,满打满算14岁,充其量读书6年仅小学毕业。是走上学艺之路后,勤能补拙,让她不仅制壶技艺卓而不群,文化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写了不少有关专业方面的文章,受到业内外人士的追捧。和她比,我算读完了初中,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学习一技之长,爱好使然也写了一些文字,随笔散文居多,先后结集出版了《永远的陶都》《唱响陶都》《守望陶都》,其中把一些回忆文章也汇编其中。当她看到我写的《回忆我的农民父亲》和《回忆祖母》这两篇文章后,感慨之余也拿起笔写了回忆祖母丁小妹和父亲汪秋生的文章。写好后拿来给我看,说写这两篇文章是受我启发,也是她心中的夙愿,要我帮助修改。我看过后,觉得她十分投入,写得十分动情,对那些人和事记忆是那么清晰,真的太不容易。后来我建议找邓君曙同志再润色一下。邓君曙和汪老师也表兄妹相称,这几年在负责《江苏陶艺》的编撰工作。我的意见是叫他润色后可在刊物上予以发表,但修改后一直未见下文。最近我去看望表姑夫姚荣培提起这件事,他说汪老师生前写什么东西都让他帮着誊抄或修改,唯独这两篇文章由她独自完成,写完后也未给他过目。我叫他再找一找,找到后不仅可以作为纪念她的文章一并发表,而且也是留给亲属及小辈们的珍贵资料。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汪老师不论是对紫砂行业还是对家庭,始终有着一份责任,她觉得有必要让子孙们了解长辈们所走的艰辛之路,始终不能忘记良好家风的传承。

汪寅仙14岁进厂学艺,先后拜学多师。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蒋蓉,可以说都是她的老师。她对师父辈老艺人敬重有加,每次追忆先师活动,她都十分真诚,全身心投入。后人们为几位师父出作品集,她搜集资料,提供作品,出力出钱,亲力亲为,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她始终告诫后人,宜兴紫砂有今天,先辈们的付出不能忘记。我们不仅要传承他们的技艺,更要秉承他们的艺德,一代接力一代,把宜兴紫砂事业做得越来越好。她一辈子收徒不少,如今,徒弟们各有建树,受她教诲的学生就更多。2017年她还十分高兴地收了喻小芳、方彩娣为徒弟,就是想让自己的制壶技艺后继有人。

我与汪老师接触多年来,她常挂口中的一句话:“我是宜兴紫砂的得益者,我们紫砂人能有今天,不能忘记这个时代,不仅应该对行业的发展要有所担当,同样不应忘记回报社会”。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她生前没有轰轰烈烈搞什么公益活动仪式,或者设立什么基金会,但她是比较早的关注社会,关爱教育,关心贫困人的紫砂大师之一。很早就慰问支助原料总厂退休后比较贫困的矿井工人,说没有他们下井,我们哪来泥料做壶。很早就支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学,尤其是对从事紫砂业的残疾人,耐心施教,其中还把特别优秀的陈忠庆收为徒弟。对于公益捐献也十分热衷,她曾让我看一张记录式的表格,从1986年起至2014年止,包括向党的生日献礼、共青团希望工程、丁蜀敬老院、宜兴慈善会、台湾921大地震、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台北历史博物馆、世界妇女大会在内的单位和部门,先后捐赠了包括“曲壶、弯把梅桩、大石瓢、南瓜提梁、秦权壶、神鸟出林、大松竹梅、圣陶壶、心手相连壶、千禧壶”等一共26件紫砂作品,光她的扛鼎之作“曲壶”就捐了三把。她说,“我是个紫砂手艺人,感恩行业、感恩社会,我无以多大的回报,捐几件作品是应该的,平时抓紧时间多做做就是了。”当写这篇文章时,我再次翻出这个详细的记录,能不为之动容吗?按她现今作品的市场价格,还能算经济帐吗?这样德艺双馨的大师,怎么能舍得你离开呢?

紫砂大师这几年几乎成为了大明星,粉丝众多、来访者多、应邀外出参加活动多、各种会议也不少。这些常与汪老师接触的人们不知怎么给她挂了个“三抢大师”:一是来了客人抢着开车门,二是外出时抢着提行李,三是一起吃饭抢着付钞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人们看在眼里却记在了心里,这不就叫不搭架子不摆谱,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吗?这些看似小事,要做到确实属不易,尤其像她这样一位大名鼎鼎让多少人尊敬的紫砂大师,这就是“于微之处见精神”,这和她长期来的为人处事,一以贯之的谦虚谨慎是密不可分。对这样的大师,人们是多么不舍啊!

别看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女性紫砂大师,原则问题上,她是一个执着刚强的人。2014年,某报纸上登载××广场的建筑体上,一把几乎和汪老师的“神鸟出林壶“一模一样的壶矗立房顶,明摆着是外型设计的侵权行为。她得知后十分生气,便拉着我一定要去现场看看,看完后当即找该售房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要找你们领导见面,论一论你们的建筑设计,为什么在我事先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冒仿我紫砂壶作品的外观造型。也许这位工作人员根本就想不到站在他面前这位个子矮小的老太太就是屋顶这件作品的设计者,是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怎么能理睬呢。于是回来后即刻聘请律师,一纸诉讼,把家喻户晓的这家大公司告上法庭。官司打得异常艰难,对方找了许多理由来推诿搪塞,有关方面多次出面协调,说为了保护对方来投资的积极性,可否撤诉。但是,为了宜兴紫砂知识产权的保护,她始终咬紧牙关,坚持用法律来维护紫砂艺人的权益,官司最终胜诉。被告方只得在建筑体上竖牌说明该建筑外型仿冒演绎了汪寅仙大师的“神鸟出林壶”造型,同时赔偿原告60万元。汪老师拿到这笔赔偿款后,除去诉讼费用,其余30万元捐赠丁蜀慈善分会,20万元捐给陶协女陶艺家分会用于活动经费。对保护知识产权这样一个原则问题,她决不退让,而且做到有理有节,柔中寓刚,最后把赢得的赔偿款项,全部捐献,这就是我们的汪寅仙大师。

201710月的第九届中国陶艺节开幕前,汪老师已感觉身体不适,但她照样坚持参加,热情接待国内外嘉宾,出席一些陶艺文化活动,开幕式当天忙了一整天,晚上和徐秀棠坐着我开的车子,去宜兴陪同顾秀莲同志共进晚餐。陶艺节一结束,她的身体明显消瘦,原本以为肠胃不适,稍加休息,用点药物就可恢复,谁料想情况远未那么乐观,最终酿成不可逆转而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久久不敢动笔写怀念文章,是我至今仍然不相信她就这么走了,因为我们实在是舍不得她。

“梅竹松柏曲未终,一代楷模紫砂人”,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汪寅仙大师。 (作者系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紫韵一曲  正艺一生

 徐建荣

翻开厚重的宜兴紫砂史,几多辉煌,几多沧桑,我看到了闪耀在时光深处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还有那些不断创造、影响、续写紫砂历史的人与物。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这些名字就像一个个精神图腾,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刻骨铭心。一位老人,就是一座宝库。2008年2月,“七老”里唯一一位女艺人蒋蓉大师的逝世,曾让整个紫砂行业陷入了无比沉切的悲痛,这也意味着“紫砂七老”时代已悄然离我们远去。谁也没曾想到,10年后的同月,又一位紫砂巾帼也离我们而去——2018年2月28日上午9点28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因病救治无效逝世。社会各界纷纷发来人来电,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紫砂界巾帼精英。

作为紫砂圈里的老前辈,我们都习惯称她为汪老师。对我而言,虽不是大师至亲之人,但她总是对人讲,她内心中不把我当成一个领导看待,而是把我当成一个小辈,一个自家人。我和她都是属羊,我小她一轮。有一年羊年,是我们的本命年,年初一我去她家拜年,她拿出之刚送她的一件礼物,是以“羊”为主题的作品,她将这件礼物转送给了我,说是送我新年的祝福。如今礼物还在,音容已逝。我非常珍惜她的这份情谊,时常打心底里尊她一声“汪老师”。以往这一声,都有回音,如今却只留下记忆里的音容笑貌。念及此处,涕泪不已。

一位老艺人,就是一座宝库,我们曾经拥有那么多的宝藏,这是宜兴紫砂艺术的光彩。打开汪老师的人生“档案”,仿佛如获至宝,不光是作品,而是她整个人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敬仰。

一曲紫韵  鉴古塑今

汪老师的一生都是值得骄傲的,她从来不拿党和人民给她的荣誉炫耀,而是将之作为沉甸甸的责任,来回报社会。她的人生,就像一座宝库,令人肃然起敬。

汪老师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她一生热爱紫砂艺术,厂内所存她的从艺自述里这样记载:“我1956年进厂做徒工,先师从吴云根,后跟随朱可心,途中又受到蒋蓉、裴石民的指导。73年后,深受顾景舟的影响,使我在业务上提高较快。”确实,从她身上可以领略到现代紫砂的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紫砂厂的成立,改变了过去一对一的师徒传承关系,在厂内一位师傅带多位徒弟,徒弟也可以转益多师,使得这一代艺人掌握的紫砂技艺更为全面。技艺得到了交流,也就有了今天紫砂“百花齐放”的空前盛况,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发展历史谱写了现代紫砂发展史的主旋律。这段经历让汪老师她们一辈艺术家受益匪浅。她的师傅吴云根辅导看出她更偏爱紫砂花器,就将她推荐给了擅长花器的朱可心老艺人,助其成才。不久前,我和徐汉棠大师回忆起汪老师时,汉棠大师还在讲:“寅仙聪巧的,跟过多个师傅”。可以说,她的艺术生涯广采博取、海纳百川,不断从每位老艺人身上汲取营养,结合自身的勤奋研习、探求创新,达到技术全面兼容各派技艺的至高境界。

她对紫砂见解独到且艺术造诣高超,作品门类齐全,品种有茶壶、茶具、咖啡具、花瓶、餐具、酒具、文房四宝、陈设品等等。当年我一直想要在厂里帮她建一个艺术厅,但她仅想在家里搞一个小艺术展示厅,这样更符合她自己的心愿。由于一些因素,展示厅一直未能落实。后来大家帮助她展示厅落成后,我前去祝贺,她整整陪了我好几个小时,跟我介绍她每一件作品,也讲述在创作时关联的人和事。她的讲解,也拉近了我与紫砂厂旧时光景的距离。她生平共设计创作了300多件(套)艺术精品,其中4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3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设,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也均有收藏,她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还被选为国家领导出访礼品。

她的作品《曲壶》是当代文人和艺人结合创造的一个典范。1988年年初,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和她共同设计。当年,她把张守智的设计手稿给我看,讲张教授讲是利用蜗牛的线条,虚空结合得特别好。她是在制作过程、又如何改进、再创作。1990年,作品《曲壶》分别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在日本展出时,观众在其作品下面摆放鲜花,以示对精英艺术品的敬意。她也善于把现代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紫砂壶艺术之中,我们厂也一直把她的曲壶作为代表作放在产品介绍的封面。作品《松竹梅》壶,她跟我详细地讲了创作的经过,她讲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植物,也是中国文人所特别敬仰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她讲紫砂人做花货特别喜爱作这些造型。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创作的“松竹梅壶”,托物悟志,以物喻人。体现了她积极进取、正直坚韧的品德。她这样诠释自己的这件作品“有人总是瞧不起我们女性,说我们的紫砂缺少男性的气魄,我觉得艺术的东西,不把感情放进去,做出来的东西不会亲近人。”

记得过去我们厂里根据紫砂手工艺人的特点每人按不同的职称交产值也就是每年交作品,根据定额来发工资、奖金。有些人给厂里的作品有敷衍的现象,但汪老师却是件件精品,每年超产,全厂第一,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从这点可以体现出汪老师的无私正直,一丝不苟。1998年我调来紫砂厂时,厂里旧的陈列室拆了,新的还未完工,厂里的作品都放在公安局保管。我和鲍志强大师去拜访她时,汪大师曾给我一张清单,那是她在厂里陈列室的作品,足足有83件(套),所有大师们在厂里的作品她最多。她一生热衷于公益事业,不管是企业、政府组织的慈善活动她都积极参与,每年厂里搞慈善捐献都有她的身影。电视台要采访,她都讲得很低调。就连以前厂里幼儿园的那台空调,都是汪老师自己捐献的……还有太多的回忆,一言难尽。汪老师在我厂有着极高的威望,当年,蒋蓉大师每次应邀参加活动,都要确认“寅仙去否?”,来决定她自己是否参加。记忆中,她就是个做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温和善良的人。在汪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老共产党员、先进老干部的本色,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老一辈紫砂人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弘扬正气  致力传承

汪老师曾经说过,紫砂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气度、才思、情怀,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壶。做紫砂壶工艺到了一定水平,看的就是文化,比的就是人品,人品决定艺品。

我真正认识汪老师是在我刚到紫砂厂负责的时候。当时的紫砂厂一度处于困难时期,经营比较萧条,企业落到快要破产的地步。汪老师虽然已退休回了家,但她一直心系工厂。有几次我和鲍志强大师登门拜访,聊到厂里的状况,聊到整个紫砂行业的发展,汪老师很心急。当时一直嘱咐我,一定要想办法振兴紫砂,这份责任,她比谁都放在心上。

汪老师一生都行走在紫砂路上,步履坚定,不卑不亢。即便退休后,也依然心系紫砂事业,终日埋首研究,扶掖后学,耕耘不辍。她德艺双馨,多年来为紫砂艺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技术人才,总结并撰写紫砂方面的文章20多篇,为宜兴紫砂的传承、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中的她也平易近人,热心公益,捐出的作品就有近百件。对残疾紫砂艺人更是尽心指导,毫无偏见地指点迷津,解决困难,积极帮助残疾人参与文化创业工作。

汪老师一生取得很多成就,但她从不停留在成就上,在紫砂艺术的传承方面,她将技艺倾囊相授。在担任厂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她尽管忙于管理工作,但坚持带了一些徒弟。她带徒严格,年轻时就当徒工班的小老师、小辅导,许多学生都怕这位老师。好在徒弟认为她的严格教学是对的,这也让汪老师很高兴。她凭籍老一辈艺人的奉献精神,将自己的创作体悟、实践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她总是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在教徒弟的时候不仅给他们看样板,而且一定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好在哪里,都是把最精华的部分悉心相传。所以,这也是汪老师受到紫砂界后辈们尊重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她虽年事渐高,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但只要厂内有重要活动,她都始终如一,欣然到场,以表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这一点,也让我很是敬佩与感谢。她身染重疾后我和鲍大师到上海去看她,她叫鲍大师坐在身边,靠近点,一方面嘱咐鲍大师要保重身体,一方面叮嘱我们一定要把紫砂研究院的事情落实好,为宜兴紫砂文化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当初商量要成立紫砂研究院的时候,汪老师最先提议,筹备四年之久。好在于去年终于完成,也算是没有给她留下什么遗憾。

芳华一生  光彩千秋

上个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厂里也不景气。为了解决工人生计,顾景舟等研究所的人士搞各种实验力争创收。汪老师曾说“这一时期,我们这些人就像打游击一样”,她参与过“注浆”试验、辘轳车试验、机制茶壶,也做过工业陶,厂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正是她无时无刻都把“集体”二字放在心中,才会如此毫无怨言,把这种类似“游击”一样的工作,当成是学习的机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主动要求去生产一线,“三班倒”做车工,有同行说她比男同志做的还多,做得还好。70年代,她进入厂研究所,专门从事创作,一些国家礼品、出口样品,当时都是出自研究所。80年代,她担任研究所不脱产的副所长,主管行政事务,身处管理岗位,组织上多次肯定她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当时的汪老师,已经是一位负有盛名的紫砂人了,外面也有高薪聘请她,但她不为所动。她讲自己是厂里培养的,要对得起厂和大家。她向我介绍厂历史时,特别介绍了隧道窑,讲厂里的隧道窑烧茶壶气氛最好。但后来由于特殊原因,我未能阻止隧道窑的拆除,引为终身遗憾!紫砂厂的发展经历里,有这样那样的故事,都在汪老师的心里珍藏,每当她跟我们娓娓道来,都仿佛将时光拉开一个通道,我们在这条通道里看到有她的人生,也涉及很多人的人生。从艺紫砂一生,她心里奉为第一的,还是培养她、也是她奉献灿烂人生的这个集体,这个集体就是“紫砂”。在现在厂里大师的档案里,她的档案是最厚的一本,因为她多次被评为先进,每一次评审的政审材料里,都有德高望重的人士高度评价她的为人,肯定她的先进事迹。

她一生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是为厂的生产、出口打样,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在担任副所长期间,她曾多次提出辞去职务,放弃管理岗位,以便更好投入创作和工厂的创收。

汪老师将自己一生的芳华,都奉献给了紫砂艺术的事业中,无怨无悔。一曲紫韵,叹人间事多变幻,现时,即便没有人愿意接受,但斯人已逝,我们能做的也唯有缅怀与祝愿她冥福。心中念念不忘,最成回响的,是一位紫砂巨匠身上闪耀着的关于人性的光芒,以及她留与我们的那份对紫砂艺术始终不渝的执着。也期望更多年轻的业陶者,能够师此之风,立此为志,器成还须此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成才关键。

大师风采,光耀前程。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

 

汪老师,您在哪里

   

汪老师,您好吗?在桂西南崇左云雾缭绕的高速路上,接到史俊棠会长的微信,让我写一篇怀念汪大师的文章,才一下子意识到汪大师已经仙逝一年……一年了,是如此之快,快得还没来得及接受这样的事实却真的要化为怀念!

想着是要写点什么,揪着的心才一点点散开,一幕幕过往在眼前在脑海中慢慢地展开……

我与汪老师的缘份或者说忘年之交,源于2010年制作的一个系列节目《砂里能淘多少金》。记得当年6月份的有失偏颇的“紫砂门 ”事件报道,给宜兴紫砂行业带来了灭顶之灾,一夜之间仿佛所有的紫砂都是有毒之物、所有的紫砂人都是有罪之人,紫砂壶没人问津,紫砂人面临失业。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央视决定由我牵头做一个深度调查节目,还原事实真相,不能因为一条臭鱼腥了一锅好汤,不能让一小撮不法份子把国宝紫砂毁了。

但当我们到宜兴开始实地调查之时采访却举步维艰,家家闭门,户户拒绝,还不断有人跟踪,认为我们是去补刀的。就在敢接受采访的人寥寥无几的时候,汪老师和几位老师站出来,用事实告诉我们紫砂泥不缺、紫砂泥无毒等真相,她说应该让世人知道,有些事是有人在做文章,某些阴暗的角落不能代替耀眼的阳光。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我与汪老师相识。相交近八年,她来北京的时侯,即便彼此忙碌,但一定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即使是会擦身而过,史会长也会把电话打过来说,“汪老师在问候你”……

写到这,想到了一帧永远定格在我脑海中的一幅画面。那是2016年的深秋,我与几位好友休假来到了宜兴,因为我对紫砂的喜爱带得周边的朋友也开始寻源。一路了解了紫砂的奥妙后,朋友说能否去拜访他们久闻大名的汪大师?于是,我电话了汪老师,她得知我的到来非常兴奋。带着我和几位朋友看遍了她家楼上楼下的作品,汪老师生怕朋友们听不懂宜兴普通话就一字一句地介绍紫砂的历史和紫砂技艺,让朋友们见到了真功夫开了大眼界。看完讲完,汪老师拉着我的手和朋友们的手不放,说“傅丹,看完了我的泥壶,喝喝茶再坐一会,让我们家老姚给你带来的朋友写几幅字作个纪念。汪老师就是这样的质朴真诚。没想到,这个纪念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定格,而这幅画面深深印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