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08-11


2008-11-28  

热 烈 祝 贺

中国陶都陶瓷城暨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业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汇聚神州陶苑珍品  云集华夏商贾精英

由江苏省融达集团投资兴建、列入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十一五”重点工程的中国陶都陶瓷城,坐落在宜兴丁蜀镇,总体规划6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于2006年10月奠基,历时两年竣工,耗资5亿元,用地26.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营业用房886套,目前全部由经营业主入驻开张。建成的2.2万平方米“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气势恢宏,一楼为全国十大陶瓷产区名陶名瓷经销区;二楼为各产区的名人名作展示区;三楼为适应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多功能区。

陶瓷城规划布局合理,陶瓷文化主题定位突出,旅游景观品位高雅,商贸经营功能齐全。彰显了以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瓷及国内名窑的历史底蕴和当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陶瓷商贸城、陶瓷文化交流和展示平台。

祝贺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

江苏省工商联工业陶同业商会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市陶瓷商会

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宜兴市陶协花盆分会

宜兴市陶协琉璃瓦分会

宜兴市陶瓷艺术版权保护中心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江苏省宜兴丁蜀职业高级中学

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丁蜀成校)

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

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

宜兴金帆陶瓷有限公司

江苏拜富色釉料有限公司

宜兴彩陶工艺厂

宜兴新大新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均陶工艺厂

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

宜兴东方石油支撑剂有限公司

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

无锡市宜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

宜兴锦达有限公司

无锡暗星陶瓷有限公司

江苏锡阳研磨科技有限公司

宜兴联合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华丰陶瓷有限公司

台宜陶瓷(宜兴)陶瓷有限公司

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市晨阳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市阳羡茗陶苑

宜兴市范家壶庄

宜兴市昌华陶艺有限公司

江苏天一昭和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市东坡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宜兴清荷堂制陶园艺有限公司

宜兴杜塞拉姆工程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丁山耐火器材有限公司

宜兴唐汉制陶有限公司

宜兴市宝华石膏有限责任公司

宜兴市环球陶艺有限公司

宜兴海登皇格精细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清新粉体机械有限公司

宜兴市明月建陶有限公司

宜兴宇盛化工陶瓷厂

江苏宜兴陶瓷工业设计院

宜兴市新华炉业有限公司

神州名陶聚一城   陶瓷文化耀光华

中国陶都陶瓷城开业运营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自鹏,省发改委副主任郑晓荣,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苏等领导出席了陶瓷城开业盛典。

11月26日,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陶瓷商贸城——中国陶都陶瓷城暨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开业盛典在博览中心广场隆重举行。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自鹏,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郑晓荣,江苏省旅游局纪检委书记周旭,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苏,宜兴市领导李志浩、邵亚群、黄繁、梅中华、张伯宏、王敖盘、华学文、何晓进,全国各陶瓷产区的党政领导、行业协会负责人,工艺美术大师等千余人出席了陶瓷城开业盛典。

宜兴市市长王中苏主持开业典礼。

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代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

中国陶都陶瓷城董事长石国松,产区代表、福建省德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耀昆在会上作了发言。

会上举行了授牌仪式,宜兴市工商局局长唐国标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向陶瓷城董事长石国松授予“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牌匾;丁蜀镇镇长陈雪峰接过省发改委郑晓荣副主任代表省发改委授予宜兴市丁蜀镇“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牌匾;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接过杨自鹏会长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陶都宜兴国际陶艺交流中心”牌匾;德化县县长李辉跃代表德化县人民政府授予“金马车陶瓷宜兴营销中心”牌匾。

杨自鹏会长在开业仪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由江苏省融达集团投资兴建、列入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十一五”重点工程的中国陶都陶瓷城,坐落在宜兴丁蜀镇,总体规划6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于2006年10月奠基,历时二年竣工,耗资5亿元,用地26.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营业用房886套,目前全部由经营业主入驻开张。建成的2.2万平方米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气势恢宏,一楼为全国十大陶瓷产区名陶名瓷经销区;二楼为各产区的精品展示区;三楼为适应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多功能区。前不久,这里成功举办了为期六天的2008陶都宜兴当代陶艺展,得到中外嘉宾交口赞誉。

陶瓷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新长铁路穿境而过,宁杭高速、锡宜高速在此交汇、转接,辐射至如南京、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国际国内空港星罗棋布。另有芜申运河黄金水道,形成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

陶瓷城规划布局合理,陶瓷文化主题定位突出,旅游景观品位高雅,商贸经营功能齐全。这里有长1000多米具有浓郁明清建筑的商业步行街,它依托任墅河两岸而建,水桥流水,碧瓦青砖,店铺枕河,凸现古色古香的水乡风景 ,三座充满陶文化韵味的牌坊气势雄伟,与博览中心和大型景观广场遥相呼应。漫步于此,商号鳞次栉比,以历史悠久、名扬中外的紫砂文化为特色,形成以紫砂陶、日用陶、工艺陶、化工陶、建筑园林陶,以及在博览中心一楼展示经销其它知名陶瓷产区名陶名瓷精品,二楼将汇聚全国历史名窑、各大产区的名陶名瓷、名人名作,使风格各异、彰显陶瓷历史底蕴和当代创新的陶艺、陶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国内最大综合性陶瓷商贸城、陶艺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目前启动的二期工程还将规划建设已故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馆和现代工艺大师、高工的艺术馆区、体验式陶吧,使游客既可了解陶都7000年的制陶史,又可领略、欣赏到独特高雅的不同门类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还能直接参与紫砂壶制作过程。同时,二期还在规划建设与陶瓷城旅游相配套的集吃、住、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中国陶都陶瓷城的崛起,是千年陶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之举,也是作为江苏省这个全国重要陶瓷产区规模最大的陶瓷专业市场。

又讯:11月15日,中国陶都陶瓷城新闻发布会在博览中心举行 ,宜兴市副市长华学文、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丁蜀镇副镇长史成俊、陶瓷城董事长、总经理石国松、无锡市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宣传主管戈文辉与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宜兴等地30多家新闻、网络媒体记者见面,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崔听槐)

 

东方的明珠  华夏的瑰宝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巡礼

崔听槐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位于丁蜀镇宁杭公路西侧的团山之麓,是国家最早成立的综合性陶瓷博物馆。馆内藏品集中展示了宜兴陶瓷文化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艺术大师刘海粟称宜兴陶瓷为“东方明珠”、“华夏瑰宝”。

园林形胜陶瓷美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于1982年正式开馆(之前为宜兴陶瓷陈列馆,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彭冲题写馆名。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琉璃瓦大厦,依山傍坡,气势恢宏,在全国陶瓷产区的展馆中,独树一帜。馆区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展厅近四千平方米。经二十多年的建设、配套和运作,馆内藏品极富,陈列着上万件陶瓷精品,分布于古陶、名人名作、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艺术陶瓷、海内外赠品展示五大展区22个展厅,堪称丰富的陶瓷艺术宝库。

宜兴陶瓷博物馆依托优美的园林环境,使陶瓷文化融入了绿色的畅想之中。当进入陶博馆大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绿树婆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足有百余米之遥的大道,两旁的广玉兰使人感受到绿荫通道的温馨。大楼墙面,攀爬缠绕的爬山虎宛若绿色的大帐幔自天而降。雪松、翠竹、红梅、香樟、柏、杉、柳、槐等40多种树木摇曳多姿,烘托着春之气息,各种树桩盆景在醒目处点缀示美,迎

候各方来宾。难怪有几十种鸟类在这里栖憩、歌唱。这里还有曲水小桥,亭榭茶座,假山石壁,营造着另一种闲适意境。

二十多年间,陶博馆接待了海内外上百万人次的参观者,承办过数十次有影响的国内外作品展评和陶艺学术交流活动。徜徉其间,还可到馆内的一些工场、作坊,观赏紫砂艺人的现场制作,或亲自参与捏壶制陶,体验陶艺魅力。陶博馆还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春秋佳日、炎炎暑期,一批批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的学子,都会不期而遇地来此学习、观摩,让心灵与陶艺交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2004年,宜兴陶瓷博物馆由政府投入700多万元,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装修、改造,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备,2008年又投入100多万元,新增了展示国内外陶艺家捐赠馆藏品的馆厅,在全国各陶瓷产区的博物馆中,是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陶瓷博物馆。

古陶遗珍耀千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的早期阶段,宜兴地区已能烧制原始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从这些古陶的纹饰、造型,它属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早期类型”,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古陶馆”中,几乎无一遗漏地珍藏有200多件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从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层次、各个侧面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这里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观念形态的进化;展示了汉代烧制的印纹硬陶。晋代的青瓷、宋代的紫砂陶、明代的均陶御用堆花龙缸、清

代的各色釉陶等等。尤其是展出的陶缸、陶罐、紫砂陶等一批名贵的珍品,经发掘、修补、整理后,被国内外史学家视为罕见的历史遗珍。有一口明代烧制的“龙头荷花缸”,高87公分,直径111公分,内壁上翡翠绿釉,外层施淡金黄釉,光亮依旧,画面分牡丹、荷花、菊花、腊梅四图案,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之轮回。从造型、装饰到制作技巧都大有后无来者之势。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青瓷谷仓罐”,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高仅40公分的形体上,装饰有24只鸟、6条苍龙,还恰到好处地把7个人物的动态堆贴其中,足见其当时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完美。在形态各异的古陶中,有二千多年前制作的双层坛,反映了纪元前人们已将陶器形制与实用价值紧密结合。还有件紫砂陶“黑衣回纹瓶”,此瓶历经百余年的岁月,它呈喇叭状,古铜色,四个层面用2310个“回”字纹饰精刻而成,交织着当时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意念,也是所有古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名人精品泛春华

名人名作馆珍藏国内外陶瓷精品五百余件,它集国内外陶瓷之精粹,尤多清代以来陶艺名家传世佳品,其中紫砂茗品为大宗,让人品味到紫砂艺术之精美绝伦,故有“名陶天下奇,紫砂最风流”之盛誉。馆内的作品与作者在陶瓷志书上均有记载。这里有清代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仿古壶,陈鸣远的果品和桃盆,黄玉麟的鱼化龙,杨凤年的风卷葵壶,程寿珍的汉扁壶、掇球壶。近代王寅春的裙边提梁壶,裴石明的松段壶,朱可心的彩蝶壶。还有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提璧茶具、

僧帽壶,蒋蓉的荷花壶、荷叶壶,誉称壶艺魔术师吕尧臣的用绞泥技法制作的玉屏移山壶,全国劳模汪寅仙的红小南瓜壶、苑菱茶具等等,各擅胜场,令人百看不厌。紫砂作为陶苑中的一朵奇葩,其泥色的古朴、凝重,造型的端庄、妍洁,无不显示其博雅精深的艺术魅力,既可登皇室宫廷的大雅之堂,也可入平民陋室作饮茶妙品。不但东方人欣赏,西方人也誉之为“红色瓷器”。1926年,宜兴紫砂茶具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84年,宜兴紫砂百寿瓶与竹简茶具又获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馆内还收集展出了全国十大陶瓷产区的陶瓷代表作及世界十多个国家的陶瓷精品。

“五朵金花”竞芳菲

宜兴陶瓷显著的特点在于多品种、多门类结构,形成了五光十色、缤纷多彩的陶瓷文化。集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的“五朵金花”展厅,观赏者宛若置身于陶瓷艺术的海洋,让人欣赏到紫砂的浑金璞玉,均陶的国色天香,青瓷的云影天光,精陶的莹润端庄,美彩陶的夸张传神,琉璃建筑陶的富丽堂皇……

陶都一直流传着范蠡制陶的动人传说,当地陶工尊奉范蠡为“陶朱公”,在悠长的岁月中,孕育繁衍了宜兴陶瓷,它在火的艺术中不断升华。均陶之美,美在釉色,深沉内涵,绚丽多彩,其中以蓝均釉最为名贵,在日本、享有“海参釉”之称。制作技巧上,大拇指堆花堪称一绝,全凭艺人用手将不同色泥,在坯体上堆贴花鸟、山水、人物、几何图形,它似浮雕,又似写意画,与陶瓷造型浑然一体,如花

瓶、花盆、陶台、灯柱,一经描龙绣凤,点泥成画,身价顿显不凡,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宜兴青瓷继承和发展了越窑青瓷的传统,故有“阳羡青瓷驾越州”之谓。瓷质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在美国曾被誉为“东方的蓝宝石,精美的碧玉器”。

海内外赠品的殿堂

2008年9月,在古陶馆北侧的一座二楼楼房,400余平方米的4间展厅,被装点得焕然一新,定名为海内外赠品展厅,以全新的姿态向参观者亮相,并于9月18日首批接待了参加国际陶艺学会大会的30余位外国陶艺家。

展厅一楼的南北二厅,展示了来自河南、湖南、江西等陶瓷产区高级工艺美术师至中国陶艺大师个人捐赠的作品28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08年6月由河南省禹州、汝州产区的20多位陶艺界代表捐赠的25件“五大名窑”中的钧瓷、汝窑作品,有瓶、壶、炉、尊、洗、碗、陶艺类等,不仅数量多,品类广,而且代表当今河南陶瓷产区的最高水平,无论是省大师崔国营的“荷口瓶”、省大师高根长的“宽肩瓶”,还是省大师周松建的“事事如意”、省大师崔松伟的“活环瓶”、高级工艺师孟玉松的“虎枕”等等,造型优美端庄,古朴典雅,充盈着传统文脉和艺术特征;釉色在窑变中自由流串、散聚、交融、渗透,乳光晶莹、肥厚玉润。尤其是中国陶艺大师晋佩章先生,年已83岁,原定要赠送一件钧瓷艺术品给宜兴。天不佑人,就在6月上旬,晋老先生因病仙逝,他的儿子遵照父亲意愿,请河南省陶瓷

行业协会会长王爱纯将“太平尊”带至宜兴。这些作品都是当代钧瓷的艺术精品。宜兴地区的陶艺家也向博物馆捐赠了51件精美的陶艺品。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紫砂“巴金塑像”、鲍志强的“双环聚香瓶”、顾绍培的“黑砂斗方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守才的均陶堆花“群欢”、徐安碧的精陶“黑陶古韵瓶”、邱玉林的“紫玉瓶”、季益顺的“并蒂莲壶”、谢曼伦的“大桑宝壶”等以及一批省名人、高工的佳作,代表了当今中青年陶艺家的创新水平。

展厅二楼的南北二厅,展示了从2004年至2008年由外国陶艺家捐赠的61件作品,由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的50余位著名陶艺家所捐赠,品种有瓶、壶、杯、盘、碗、花器、咖啡器、陶艺类等,构思奇特,装饰绝妙,大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示了国外陶艺创新发展的新特点、与国内陶艺风格的迥异,为参观者提供了中西方陶艺文化交流互补的平台。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展示陶瓷艺术的殿堂,是见证宜兴陶瓷文化发展的窗口。漫步于此,一定会让人感受陶艺作品的丰富多彩,以及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市地税二分局与市工业陶商会联动

“纳税人之家”成立

11月24日,宜兴市地税局第二税务分局与宜兴市工业陶瓷同业商会组建“纳税人之家”成立大会,在锡阳公司会议室举行。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赵菊明,丁蜀镇副镇长周泉荣,市地税局副局长程旭伟到会祝贺。

“纳税人之家”的成立是一个创举,一件实事。它的宗旨是:守信、自律、公正、服务、沟通和共赢。通过“纳税人之家”开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守信自律的新途径;构筑执法部门与纳税人守信互动的新平台;建立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是一个面向纳税人的“阳光政务”窗口。

“纳税人之家”还将开展监督依法行政、开展行风评议、提供优质服务、推行民主评税、组织税收研讨、创建“换位”机制、培育文化理念等活动。

大会通过了“纳税人之家”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成员。李锡春担任会长,聘请丁蜀镇镇长陈雪峰为名誉会长。(陶讯)

 

陶瓷艺术的视觉盛宴

——“2008陶都 宜兴当代陶艺展”巡礼

蒋尧基

金秋10月,在宜兴市隆重举办“秋洽会”的日子里,中国陶都陶瓷城刚刚落成的陶都国际陶瓷艺术博览中心,吸引了众多的陶艺爱好者。他们纷纷前往观赏“2008陶都宜兴当代陶艺展”所展示的宜兴陶瓷艺术的精彩与靓丽。

宽敞的展厅,时尚的展台,精妙的展品,让人置身于艺术的海洋。琳琅满目的400多件(套)宜兴陶瓷艺术品,从不同的侧面印证了数千年宜兴陶瓷文化的渊源脉动和当代陶艺的娇艳夺目。要感谢宜兴这片厚土,滋养了如此优秀的陶瓷艺术人才,他们通过勤奋和智慧所创造的杰作,是如此的迷人,如此的鲜亮。由于有了老一辈大师的引领,有了新一代技艺人员的承传,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中延续宜兴陶瓷的独质,张扬了宜兴陶瓷的性格,铸就了宜兴陶瓷的魂魄,所以,宜兴陶瓷艺术也是与时俱进的。

紫砂总是展览的主角,这次也不例外。紫砂壶的款式之美、造型之多、创意之新,使人目不暇接。大师的珍品,炉火纯青。徐汉棠的《提均茶具》,徐秀棠的紫砂雕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志在四方》和《虚怀若谷》,汪寅仙的《供春壶》、谭泉海的《江南春》、李昌鸿的《瓜提壶》、鲍志强的《龙香提梁》、顾绍培的《松云壶》、吴鸣的《一坡芙蓉》、季益顺的《国色天香》、谢曼伦的《高佛手壶》……无疑为“当代陶艺展”增添了份量。中青年技艺人员的创新作品,可谓百花斗艳,洋洋大观。胡朝君的《圆圆满满》茶具,吴静的《珠联璧合》,徐曲、鲍骧的《行》、许煜红的《花好月圆·明月清风》组壶等,虽然没有脱离紫砂壶实用的范畴,但在材质、色彩、肌理、器形上追求变化,给观赏者以强烈的美感 。

还有不少陶艺作品,如《飞来禅石》(杭锋)、《家族茶具》(潘俊、孙良玉)、《印象之国粹》(朱峰海等)、《聆听》(张鹏)、《亲》(申屠国洪、申屠妙音)等等,都力求在作品中表现紫砂陶的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土的自然性质在创作中的显露。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构成了宜兴紫砂的多元艺术风格,显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自然气息。

青瓷是“当代陶艺展”的又一个亮点。二次复兴后的宜兴青瓷,以崭新而又清丽的姿色呈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宜兴青瓷有“唐诗之秉”,有“宋词之意”,这隐秀之美,是天地、自然之大美。“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似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如青。”它色本自然,“洁比悬黎,光不浮而镜净;美同垂棘,色常润而冰清。”它无生命,但具有高远、纯洁的人格象征。《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我延伸此语的涵义,就是:欣赏青瓷,则情满于青瓷。

展出的宜兴青瓷有不少是新近创制的作品,不仅器形大,而且装饰美。运用拉坯工艺和窑变特色的《旋线斗笠碗》(谈珂、陆希灵),青瓷陶艺《同舟共济》(于永茂、徐敏)、《窑变翠玉鬲》(谈志坚、詹杏娣)以及《青铜尊》、《飞红吉祥尊》、《和乐鱼缸》等,都把宜兴青瓷“青中泛蓝”的特征尽情挥洒,将“窑变”、“飞红”、“彩绘”、“纹片”装饰融会贯通,达到了新的高度与品位,续写着宜兴青瓷永不湮灭的风流余韵。

宜均、彩陶、省陶研所制作的茶具咖啡具和艺瓶花插,使我见到了别样的风采。古人说,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品读这些陶瓷艺术作品,似乎也读到陶艺家通过作品所抒发的真实感情,同样让我在阅读这如诗如画的艺术佳作中,陶冶与共鸣。李守才的堆花《凤戏牡丹》钵,堆贴的舞凤和牡丹花,充盈飘逸和灵动。图案纹样舒展,色调层次分明,柔和中蕴含高贵,动感中点缀精致。用传统的“凤戏牡丹”题材,传递永远鲜活的吉祥与祝福。又如邱玉林的《紫玉瓶》,以紫砂为胎体,拉坯成型,具有端庄的文人气质,又有含蓄的古典神韵。装饰上吸取玉器的线、面构成原理,仅用单一而渐变的图案符号,有序排列,连环紧扣,层层叠叠,繁而不乱,张扬了作者对现代新彩陶的全新思维和独特创意。

“当代陶艺展”是一幅立体的画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宜兴陶艺的风格。我们走近这些精美作品,走近这些可敬的陶艺家,可以认识到宜兴的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同,是因为宜兴的陶艺家总是汲取现代社会的创新元素,彰显传承的力量和文化的价值,力求使宜兴陶瓷艺术更好更高。也许这就是此次展览给予我们的思考和启迪。

 

瓷枕与紫砂枕

尧基

陶瓷为生活而做,所有器物都是以实用为灵魂。陶瓷的枕头,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独特门类,也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传世的珍品中就有不少是国家级的文物,在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有5大名窑,分别是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这些名窑出产过许多瓷枕。“定窑孩儿枕”就非常有名,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定窑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宋代称定州)的定县与曲阳一带,以白瓷、牙白瓷著称。“定窑孩儿枕”塑成一个卧伏在雕花长榻上的小男孩形态,施以白色瓷釉,雅趣生动,可爱天真。娃娃双手环抱,头侧枕在手臂上。脸部刻画精细,五官清晰,双目有神。他身着长袍,外罩坎肩,下穿长裤。微凹的背部恰好是睡觉落枕的部位,设计是巧妙的、实用的,形制是完美的、怡神的。在好多陶瓷或收藏的专著里都将它辑入,作为古定窑瓷枕的代表作品而备受推崇。

山西省博物馆里收藏有国家一级文物“广寒宫瓷枕”,是元代出产于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珍品。它既是瓷枕,又是雕塑,上下有两块瓷板,呈“亚”字形,枕面的瓷板稍凹陷,适合头部枕着睡眠。二块瓷板中间立体雕塑了广寒宫的楼台亭榭等景 物,在青白瓷釉的复盖下,生动传神,精美绝伦,宛如玉石雕琢。

瓷枕是夏季消暑清凉之物,有很多品种,如:古代磁州窑的“元代墨彩妇人枕”、“金代猪形枕”、“青花仕女枕”、“书画枕”等,它们都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瓷枕佳品,深受上层社会的官宦贵族、文人雅士的青睐。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就用过瓷枕。她在《醉花阴》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长期来,人们一般把词的后3句作为经典来传咏,而对“玉枕纱橱”就不太注意了。“玉枕”就是洁白如玉的瓷枕。李清照写出了她在重阳时节,用瓷枕睡眠,夜半时分,感到凉意袭人的感受。

在宜兴陶瓷产区,也有人做过陶枕。已故的蒋蓉大师在1988年创制了“紫砂冬瓜枕”,使她的花器紫砂增添了新的门类。此枕似一只硕大的扁冬瓜,呈翠绿,中间微洼,“瓜”的两头,一是藤蔓,一是瓜蒂,瓜筋显现,夸张有度,形态逼真,充盈神韵。枕上有谭泉海大师镌刻的诗句:“静坐书斋读文章,卧寝竹窗听秋风。”浸润了诗情画意。后来,在2001年中国宜兴国际陶艺展上,展出了蒋蓉于2000年制作的另一件“冬瓜枕”,上面刻有庚辰金秋程十发题写的“邯郸梦”几个字。“邯郸梦”又称“黄梁梦”,有二种不同版本的故事。一是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繁华,梦醒之后,主人为他炊的黄梁(小米)尚未煮熟,后来,以此比喻虚幻的事情和欲望的破灭。另一种是元代的马致远、李时中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合作写的杂剧《开坛阐教黄梁梦》,内容与《枕中记》不同,说的是钟离权帮助一个名叫吕岩的人,得道成仙的故事。程十发先生大概是取后者的用意,枕着“冬瓜枕”安寝,会有快活似神仙的感觉。也许就是作者透过“冬瓜枕”所抒发的祈愿与祝福。

年轻的紫砂陶艺家史小明也做过紫砂“冬瓜枕”,但与蒋蓉的作品相比,形态更为圆胖,绿中泛白,有“冬瓜霜后频添白”的意境。明代南京的皇宫中多用瓷枕,古书上说,有瞑目益睛之功能。于是,史小明制作的“冬瓜枕”上也有铭文:“陶枕明目,冬瓜益气,南轩高卧,邯郸一梦。”这是徐秀棠大师刻写的,瓜美字秀,珠联璧合。

 

宜兴乡镇企业——紫砂篇

史俊棠

宜兴紫砂、国之瑰宝,由于资源的稀缺性、造型的丰富性、工艺的精湛性、加上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青睐,它是中国茶文化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陶瓷百花园中一朵娇艳的奇葩。宜兴,因盛产紫砂陶而闻名于世,陶都,因紫砂陶而骄傲。

关于宜兴紫砂陶的记载,最早可见诸于宋代的一些文学诗词中,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对“紫坭新品、紫瓯、提壶”等紫砂茶具的题咏,是对当时紫砂的一份记录,但终究不能作为紫砂创始年代的实物史料。直至1976年7月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掘,才得到有关宜兴紫砂发端于北宋的资料佐证,但就目前流于世间的紫砂传器,多见产于明、清时代之作品。因此,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说法是贴切的。民国初期,紫砂产量也不少,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则萧条至最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化大力气,组织散落在乡间的紫砂艺人,组织恢复紫砂工艺生产,但直至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也仅仅是一个集体工厂,仅千名工人,年产紫砂器300多万件,年产值不足300多万元,外贸出口62.8万件,出口值为94万元人民币,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在当时的集体所有制工厂的紫砂产品生产中,已逐步向周边农村派发加工。因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原紫砂工艺厂下放大批紫砂工人,这些工人回到农村后,在农忙之余,仍在家中做些紫砂产品,交由紫砂厂按严格的质量标准收购后进窑烧成,然后由工厂统一出售,制壶农民仅收很低的一点加工费,然后按计划再领回一些泥料,赶制下一批的任务,但这也为日后乡镇紫砂企业的创办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人才。

紫砂生产主要集中在宜兴市丁蜀镇周围的周墅乡、川埠乡。1980年,在当时鼓励大力社队企业大环境下,周墅乡一部分艺人借用蜀山潘家祠堂的十多间房子,集中了六十年代从宜兴紫砂工艺厂下放的一部分职工,靠八千元贷款,就率先办起“周墅紫砂工艺厂”。一开始,原料、模型、工具、窑炉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他们无所畏惧、克难求进、慢慢摸索,由几个品种到几十个品种,投放市场很受欢迎,当时镇江地区、宜兴县社队工业局极为关注和重视,并要求企业扩大生产、加快发展,加上农民致富的迫切愿望,促使乡党委下决定把工场搬出祠堂,建设新厂。于是就在紫砂工艺厂的南隔壁,蠡蜀河北岸,第一期征地30亩,建房打窑,招收工人,由当时的镇江地区农业银行贷款15万元,一开始是35㎡倒烟窑壹座,生产车间几十间,这样,年产值也仅30多万元,产品供不应求,要求进厂的职工十分踊跃。真正大发展是在1982年,乡党委决定由当时在乡工交办工作的史俊棠同志到该厂负责扩建工作,由上海市花木公司按照补尝贸易的方式,解决资金30万元人民币,再由农业银行解决一部分贷款,第二期再征地30多亩,建了第一座52m隧道窑,当年产值就近百万元,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效益不错,发展态势很好,于是在1985年又第三次征地30多亩,建了一座同样的隧道窑,三年功夫建两座隧道窑,这在当时宜兴国有陶瓷企业中也是绝无仅有。1985年,周墅紫砂工艺厂几经周折改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1986年,产品经广交会订单批量出口,很快这个乡镇企业的紫砂工厂名声鹊起;1987年,企业管理获省级先进,厂长史俊棠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9年,年产值超千万元;1990年,产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企业也在这一年被评国家二级企业,工厂职工1200多人。为了更多地满足周边农村富余人员进厂当工人的迫切愿望,紫砂工艺二厂还分别在做坯艺人较为集中的西望村、双桥村办了两个分厂,让农民就近上班,就业致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集体工厂技艺上颇负盛名的徐汉棠、徐秀棠兄弟俩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丢开铁饭碗,毅然来到乡镇企业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大量招收艺徒,使紫砂二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徐氏兄弟均为相当当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随着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展壮大的同时,川埠乡办起了紫砂工厂三厂,在紫砂工艺厂隔壁的常安村办起了紫砂工艺四厂,大浦乡在洋渚村办起了紫砂工艺五厂。这三家工厂规模虽不及紫砂二厂这么大,但也都吸纳了数百名农民进厂就业,而且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厂务工的首选,一时,乡镇企业的紫砂生产经营、红红火水,十分兴旺。紫砂产品的产量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随之,东南亚市场特别是台湾市场也掀起一股“紫砂热”。当时,集体的紫砂工艺厂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制壶高手,所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外销东南亚,并有几家香港客户包销,再由他们转销台湾、赚取利润。由于茶文化在台湾的兴起,台湾客商纷纷来到大陆,来到宜兴,大量订购紫砂壶。于是几家乡镇企业所产的茶壶,几乎被台商全部包销,使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极高的机遇。这段时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台湾市场开始疲软,紫砂需求锐减。虽然国内市场有所启动,但产品售价较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由于紫砂工艺手工生产的特点,职工在家中同样可以做壶,然后找窑炉烧成,可自行销售,一是相对成本较低,二是经营更加灵活。于是伴随着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几家紫砂企业也推进各项改革,原来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目前已是一家省级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除保留传统的紫砂工艺品生产,也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成为花盆生产出口的主要生产厂家。近年,又瞄准科技新产品“轻质隔热陶瓷”,并在江苏省陶瓷产业园区新征土地、新建厂房、新建更为先进的窑炉,且产品供不应求。紫砂三厂、四厂的职工则已基本回到家庭,开起作坊,成为农村紫砂生产专业户。紫砂五厂则在掘得紫砂第一桶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化工生产,并组建了“汉光集团”,目前已是年产值3.5亿元的宜兴市骨干企业,掌门人顾汉章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宜兴紫砂从民间中来,回到民间中去,这是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属性所至,也是本质上的回归。目前,紫砂已成为宜兴的城市名片,也致富一方百姓。由原来工业产品到目前定位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如果把宜兴紫砂比作一座“金字塔”,负有盛名的紫砂大师是塔尖,大量的民间紫砂艺人,是坚实的塔座,是民间紫砂艺人的大量作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宜兴紫砂影响,彰显着陶都的地位。截止2007年,据不完全统计,在丁蜀镇31个行政村中,从事个体紫砂生产经营的近11000人,占宜兴陶瓷产业总人数37500人的近30%,按户均10万元/年计算,收入达10多个亿,以至于农村一爿爿新房子、小别墅、一辆辆小汽车,就都从事着同一职业,即紫砂制作经营,象双桥、尹家、西望等几个村,几乎人人做壶,家家开店。由此而带动的原料加工,模型工具制作、窑炉加工、包装材料、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受益人数更难以统计。可以说,宜兴紫砂在丁蜀周边农村,是名符其实的富民工程。

近30年,来自乡间的抖落了田间泥土而手指陶土的紫砂艺人,一直就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自八十年代网开一面的乡镇技术职称评审到目前已与人事部的并轨统一评审,已有一大批乡间艺人评为高级工艺师、工艺师、助理工艺师、工艺技术员,甚至已有国家级工艺大师、省级工艺大师、省级工艺名人。尤其在近千名的助理工艺、工艺技术员中,70%以上均来自于80年代办起来的乡镇企业之中,在历年来国家级、省级评比活动中,乡间紫砂艺人的作品,也屡屡获奖,作为国礼赠送的作品也屡见报端,尽管宜兴紫砂已回归千家万户,但仍有象长乐弘陶庄、范家壶庄、阳羡名陶苑这样颇具规模的紫砂生产经营专业公司,为散落在民间的紫砂艺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总之,由八十年代初为数不多的几家乡镇紫砂企业,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不屈不挠的艰难创业,成为宜兴紫砂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尤其是培养了大批的技艺人才,如今散落到民间的不仅致富自身,更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富裕,同时,使传统的宜兴紫砂工艺能脉络延绵,经久传承。目前宜兴民营经济中的紫砂生产蓬勃发展,可以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中国农村的奇迹——乡镇企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