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08-12


2008-12-28  

师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最近,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了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217位,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李昌鸿、顾绍培作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榜上有名。

2007年3月,公布的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只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入围,但是她已于今年年初去世。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汪寅仙大师,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007年6月,由国家文化部颁发了荣誉证书。汪寅仙从事紫砂花货创作,善于把自然界的生物形态进行艺术概括、取舍、提练,凸显神韵,富有生命的活力。作品造型追求严谨典雅、内涵深蕴和生活情趣。她与张守智教授合作的《曲壶》大气、高雅,被誉为“里程碑”式佳作。她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是江苏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专业高评委。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过她的专题节目,介绍她的紫砂艺术人生。汪寅仙大师是紫砂女艺人中十分难得的德艺双馨的大家。(陶讯)

 

五十载耕耘结硕果

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开馆

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志海、杨自鹏,省经贸委副主任王小平,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宁,无锡市人大副主任杨惠菊、王金大,宜兴市领导蒋洪亮、吴国成、李志浩、邵亚群、许力夫、许伟英、梅中华、王敖盘、洪雅以及陶艺界代表出席了开馆盛典

12月23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在丁蜀镇落成开馆。同时举行当代紫砂名人经典作品展和紫砂文化发展与传统工艺继承研讨会。

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志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江苏省经贸委副主任王小平,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宁,无锡市人大副主任杨惠菊、王金大,宜兴市领导蒋洪亮、吴国成、李志浩、邵亚群、许力夫、许伟英、梅中华、王敖盘、洪雅以及市有关部门、协会负责人,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苏州等地嘉宾和宜兴陶艺界大师、高工等代表600多人出席了开馆盛典。

开馆仪式由中共宜兴市委副书记邵亚群主持。

鲍志强大师首先致欢迎辞。同仁代表、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马达向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开馆表示祝贺并讲话。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代表宜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开馆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鲍志强大师从事紫砂事业已50个春秋,他的艺术人生与紫砂深情相伴,他的紫砂陶刻艺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鲍志强紫砂艺术馆的建成,是紫砂及陶瓷艺术界的一件喜事,对于传承、弘扬、发展宜兴紫砂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紫砂业内人士在深入地研究宜兴陶瓷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提升品位,共同书写紫砂艺术的新篇章。也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爱紫砂,关心宜兴,使美丽的陶都更加靓丽,让名贵的紫砂更加迷人。

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在仪式上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传统工艺美术,包括紫砂陶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希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传统工艺的走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杨志海、梅中华为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开馆揭牌。

鲍志强紫砂艺术馆坐落在紫砂发源地的通蜀村,馆区占地10亩,主体展馆3层,逾3000平方米,辟有作品展示区、艺人创作区、活动会所等不同功能的场所。这次展出作品有150余件(套),有紫砂七大艺人如任淦庭的“秋深读书”陶刻花盆、吴云根的“东坡提梁壶”、裴石民的“葫芦壶”、王寅春的“裙花提梁壶”、朱可心的“常青壶”、顾景舟的“提璧茶具”、蒋蓉的“牡丹壶”以及鲍志强个人作品“紫玉飘香茶具”、“飞碟茶具”等10多件套。同时展出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谭泉海、吕尧臣、汪寅仙、周桂珍以及省大师、省名人、高工等的代表作100余件套,见证了近代紫砂发展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和当代紫砂精英的创新成果,为紫砂文化研究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窗口。(崔听槐)

 

“前进窑“身世之谜

前进窑是宜兴窑场历史上最大的一条龙窑,它长90米,鳞眼洞76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窑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是宜兴窑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目前除坐落在丁蜀镇郊前墅的明代“前东窑”即前墅古龙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有窑火外,还有涧众的唐代龙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能见到保存较完整的龙窑就属前进窑了。但对前进窑的历史,有说是清末的,也有说是民国年间的,这与史实颇有出入。

前进窑坐落在丁蜀镇白宕里宜兴均陶厂厂区内北面的茅庵山南坡,它建造于1958年,当时宜兴均陶厂还是“宜兴化工二厂”。这座茅庵山原本是片乱坟岗,我们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这片地方都是坟墩,“阴”得很,夏夜还有“鬼火”(即磷火)出没,平时无人前去。1958年我进宜兴化工三厂(即后来的大新陶厂)学徒烧龙窑,对当年前进窑的砌筑比较清楚。

1958年,党和国家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发展社会主义。那时窑场很兴旺,日用陶大缸厂还承接化工、造纸行业需要的耐酸化工陶大缸之类,大的品种达到1500~2000公升容量,白宕里原有的龙窑最大的如大水路窑、永兴窑已经有80米长,但窑内空间仍适应不了特定化工陶大缸的装烧,最后定在均陶厂(当时名化工二厂)后面的茅庵山上打造一条宜兴最大的龙窑,因茅庵山仅20多米高,坡长而平缓,与地平线构成15°左右夹角,正符合龙窑的坡度要求。大约在当年夏天动工,那年9月份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我在窑上上班,有位50余岁的李怀芝老师傅正经地对我们徒弟说:化工二厂在造一条全镇最大的龙窑,我烧龙窑快一辈子了,通窑头“盘窑”难得见到过,你们最好去看看。师傅说了,我与另两位徒弟兴匆匆地冒雨一起到了茅庵山,当时只见由山脚向上,龙窑窑背已“盘”过“中户口”,将近一半的工程量了。该窑气势特大,“窑梯”上搭着脚手架,上有踏板,两位经验丰富的“盘窑”大师傅一左一右,正忙着用窑砖一块块地贴弧形窑背的剖面,贴一层,再覆上一层砂浆,随着窑背向上延伸,脚手架也慢慢地向上移位,窑背两侧有专门为“盘窑”师傅递砖的杂工多名,这是我亲眼目睹前进窑砌筑的场景。记得在10年前,《宜兴日报》开辟“陶都风情”专栏,我曾采访过当年参与前进窑“盘窑”的老师傅鲍玉义,他年近80岁,卧病在床,亲口告诉我“窑砖”的尺寸,有那些同事参与“盘窑”等,我写成了“盘窑名师鲍玉义”一文发表于该专栏。

龙窑的窑名也很有讲究,民国以前,白宕里龙窑的名称以窑户姓氏命名的如“陈家窑”、“邵家窑”、“方家窑”;有以地域方位环境命名的如“河头窑”、“大水路窑”、“白东窑”、“白西窑”、“大东窑”;有以兆吉生财之意命名的如“复兴窑”、“兴隆窑”、“永兴窑”;还有如距离黄龙山、青龙山最近的取名为“乌龙窑“。除白宕里外,蠡墅、蜀山、汤渡的龙窑也无不如此命名。唯独“前进窑”,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用“前进“命名,完全迎合当年的政治气氛,也可说是时代的烙印。

无论如何,前进窑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窑场风云,成为陶都硕果仅存的最大龙窑,它的历史文物价值依然是厚重深沉和无法替代的。(崔听槐)

通讯处:丁蜀镇宜兴陶协

 

又闻“碧玉”重飘香

—— 宜兴青瓷篇

史俊棠

宜兴青瓷是陶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陶瓷工艺产品之一。它的发端、变迁、振兴、辉煌,历经了三千年左右的时光轨迹。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宜兴青瓷从全盛阶段走入低谷,几经沉浮,于2007年浴火重生,梅开二度,重续辉煌,在陶都“五朵金花”中,重新放射出经济、文化、艺术的耀眼光芒,得到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美。

一、追溯:历史上的宜兴青瓷,曾经有过辉煌。

宜兴陶器生产已具7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孕育、繁衍、创造了宜兴青瓷。今年10月份,中国古陶瓷学会的10多位专家、学者在宜兴举办的“振兴青瓷研讨会”上论证,据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宜兴烧造青瓷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3000年的西周或许更早,当时已能烧造出温度达1114℃、吸水率0.5%的原始青瓷;至汉代特别是东汉的“南山窑”,用直焰式圆形窑(当时尚无龙窑)烧造青绿色釉、黄绿色釉、浅棕色釉的美观原始青瓷。其时陶窑密布,均山大松园的狮子窑墩、马臀窑、六十头窑、龙丫窑、新塘边窑、东瓦窑、风水涧窑都烧造出以轮制形成的青瓷,器表装饰纹样有弦纹、水波纹、方格纹、网纹等。尤以均山范围的青瓷烧造历史最久,历数百年而不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宜兴青瓷的烧制进入了成熟阶段。1976年宜兴周处家属墓墩中出土的辟邪器、香薰等,均为距今1700多年前的晋窑烧制,工艺制作十分精美,其中青瓷神兽尊神态逼真,釉色润泽,是南京博物院10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2008年10月份与会“振兴宜兴青瓷研讨会”的全国多位古陶瓷专家学者指出:六朝早期应是宜兴青瓷生产水平最高的时期。当时能够生产出与越窑水平相近的高档青瓷供周处这样的上层家庭使用,同时也烧制低中档青瓷供百姓使用。这从宜兴青瓷历史发展的渊源看,在地域上与早期越窑系的浙江青瓷的主要产区上虞、余姚、慈溪、绍兴一带毗邻,在相互影响与作用下,制作工艺与产品特色十分接近,当时宜兴青瓷还运销至南京及周边地区,在南京六朝墓葬中,可以得到佐证。

隋唐五代,宜兴青瓷烧制工艺技术又有新的历史性跨越,已经能够用大型龙窑并使用匣缽等窑具烧制,从归径龙窑遗存看,废品和窑具堆积厚度在一公尺以上,可以看出那里的窑场生产规模和延续的时间之长。

宜兴青瓷的烧制对南方青瓷的兴盛具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新西兰路易·艾黎先生在《瓷国游历记》中说:“有些专家认为,浙江北部从德清到绍兴是著名的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到了唐代,精美的青瓷制品名满天下,陆龟蒙有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五代及宋代文献中屡有“秘色瓷器”的记载,曾作为供奉皇室的专门用瓷。青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深得欧洲人的喜爱。

五代以后,由于缺乏优质瓷土,难于生产出高、中档的青瓷产品,宜兴青瓷生产一度衰落失传。

二、回首:建国后的宜兴青瓷,它为陶都增光。

新中国成立,宜兴陶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按照周总理指示精神,江苏省轻工厅、宜兴县政府和瓷业界复烧青瓷,使宜兴青瓷在中断近千年的漫长历史中,重新回归,重放异彩,为陶都增光添彩。

1961年3月,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和宜兴耐火电瓷厂即后来的宜兴青瓷厂,联合进行恢复试制青瓷这一古老品种,于1963年试制成功,当年就开发出60余个品种,产量36万件,翌年青瓷开始出口。至1966年,青瓷已发展到200多个品种,产品以日用品和装饰艺术品为主。1972年,他们为朝鲜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制作青瓷成套大花盆,采用传统的装饰手法,堆贴朝鲜国花木莲花图案。80年代,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如韩美林、王则坚等纷纷来宜兴青瓷厂搞创作,在他们的参与下,青瓷艺人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到青瓷工艺品的创作之中,拓宽了青瓷造型、装饰的表演力,从而使宜兴青瓷作品在国内大展中频频获奖,有30件青瓷工艺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出口到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7月,宜兴青瓷首次远销美国,“东方蓝宝石,精湛的碧玉器”之赞语由此而来。1984年,又为团中央承制“方线尊”、“鱼形”、“凤尾”、“王耳”等5种“仿哥窑纹片釉”花瓶3500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日本青年友好联欢团。1985年3月,青瓷仿哥窑纹片釉花瓶再次作为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的礼品,赠送给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1987年,宜兴青瓷厂试制成功了高档成套青瓷艺术餐具,首批产品进入了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这一阶段,宜兴青瓷在创新设计上出现了空前繁荣,青瓷产品已有花瓶、花盆、茶具、餐具、酒具、烟缸、灯座和各类工艺美术陈设瓷等1000多个品种。釉色也增加到鳝鱼黄、黛青、梅青、月白、青蓝、翠青、粉青、影青、鳖裙、天青、灰青10余种,其中尤以传统的刻花、浮雕点彩、百碎片外,还有叶络纹、喷花、彩釉、青白结合、釉下刷花、丝网印花、窑变、飞红等多种新装饰,尤其可贵的是“窑变”和“飞红”的装饰手法是当代罕见,被列为上品,窑变釉呈色绚丽多彩,色调丰富,变幻无穷。“飞红”则是在苍翠欲滴、青中泛蓝的器皿上,点缀上那么一二滴鲜红色的“红宝石”在碧玉上镶嵌,更为名贵难得。传统的百碎片,古瓷界术语上把片纹交错的“鱼子纹”和“蟹子纹”重叠如冰的叫“冰裂纹”。纹路错综自如,釉色浑厚,色调柔和,呈褐色,不涂釉的底部呈褐红色乃至黑色,棱角边缘呈紫色,即文献记载南宋官窑所谓的“紫口铁足”特征,与釉中的青色相映成趣,愈显出青瓷的美丽。

宜兴青瓷以千瓷百态的造型,苍翠欲滴的釉色,美轮美奂的装饰,而受到世人青睐,在宜兴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展望:浴火重生后的宜兴青瓷,必将重放光芒。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在国民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宜兴青瓷生产面临机制、市场、生产成本、管理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艰难支撑至90年代末,国有的宜兴青瓷厂最终难以为继而宣告破产,青瓷生产被迫中断,宜兴五朵金花之一的青瓷骤然凋零,令业者痛心不已,一大批青瓷生产的技术骨干一度彷徨,也成为了宜兴青瓷工艺的守望者。之后,2003年,陈氏兄弟创办了宜兴市中远青瓷厂继续青瓷生产。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和技术力量 不足,始终维持在一般水平。

2007年初,原在宜兴青瓷厂担任过厂长、现为宜兴陶瓷十强企业之一的宜兴金帆陶瓷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的谈志坚,目睹宜兴青瓷从辉煌走入低谷,心情难以平静,一种不使宜兴青瓷失传,为陶都增光的心愿不禁油然而生。他恢复生产宜兴青瓷的设想,得到了宜兴市、丁蜀镇的领导、宜兴市陶协以及原青瓷厂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从而将原青瓷厂部分资产收购,致力恢复传统青瓷品种的生产,聘用熟悉青瓷生产的技艺人员,将散落在厂里的石榴瓶、蟠龙瓶、铁龙瓶、大蟹篓、方梅签筒、一捆竹笔筒等20多个品种模型全部回收集中;还将残缺不全的象耳牡丹瓶、丹凤朝阳瓶、福寿瓶等30多个模型进行修复;又将个人家中的藏品如早期由中央工艺美院郑可教授工作室设计的七仙女,以及高工吴克强设计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咤闹海、象鼻尊等近10个品种临摹还原。同时,又与景德镇陶瓷学院来公司实习的应届大学生一起选择题材,创新出鹤颈牡丹瓶、风云屏、窑变情侣、雕塑踏雪寻梅、福娃葫芦等20多个品种。当年5月份,用梭式窑炉烧出的首批宜兴青瓷,就有各类瓶、尊、签筒、文具、蟹篓、人物雕塑等80多个品种,呈现了传统宜兴青瓷“青中泛蓝”的釉色以及采用“窑变”、“斑花”、“开片”等装饰釉特色,之后,相继在注浆成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拉坯、搪坯成型工艺、装饰工艺上发展了釉绘、填釉、填色等新方法,至今已有传统和创新品种200余个,多件作品在宜兴举办的陶艺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宜兴青瓷在一年多时间内,以亮眼的风姿,引人注目。宜兴市2007、2008连续两届“秋洽会”选用了“蟹篓”、“瓶尊”为礼品。2007陶都宜兴金秋经贸洽谈会期间,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当代宜兴陶艺展”上,80件青瓷工艺品大放异彩。之后,市人大、市政协也先后组织代表和委员,视察了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对恢复宜兴青瓷生产和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10月份,在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陶都宜兴陶艺展”上,碧玉牌青瓷再展新姿。11月28日,坐落在中国陶都陶瓷城的“碧玉青瓷艺术馆”开放,陈列了300多件套开发创新的各类青瓷艺术品,既有传承青瓷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更有新老技艺人员研制的新品力作,成为展示振兴宜兴青瓷的不凡成果,也是重放宜兴青瓷异彩的对外窗口。

宜兴青瓷在改革开放30年中,历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终于迎来了梅开二度,重铸辉煌。

                                      二00八年十二月

 

怀收日月  紫玉春晖

“宜兴紫砂壶古今真品展”在东莞举办

“壶茶共赏·风雅紫砂”大讲坛吸引众多壶迷

12月5日“怀收日月·紫砂春晖——宜兴紫砂壶古今真品展”在广东省东莞市莞城美术馆隆重开幕。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鲍仲梅等宜兴陶艺家以及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道平等有关领导和广大紫砂壶爱好者共300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展览持续到12月21日结束。

走进莞城美术馆就闻到了淡淡的茗香,听到了悠扬的琴声。茶道表演和古筝演奏为开幕式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古色古韵的宜兴紫砂壶深深地吸引了东莞及周边地区的广大壶友、壶迷和收藏家,有的还从广州、深圳、汕头、上海、珠海、澳门、香港等地赶来,为的是维系与紫砂壶难以割舍的情结。

此次展览是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东莞市收藏家协会、莞城街道办事处主办,莞城美术馆、宜兴市天地方圆艺陶苑承办,旨在普及紫砂知识,弘扬紫砂文化。有着“千年古城”之誉的东莞市莞城区,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莞城的爱壶者越来越多,那里的壶迷也疯狂,而真正了解、认识宜兴紫砂壶的人不多。鉴于紫砂市场赝品泛滥以及创作浮躁,必须让广大壶友在喜爱紫砂的过程中,明明白白把玩紫砂,真真切切收藏紫砂。这次展出的160件(套)紫砂壶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品,也是宜兴紫砂演化过程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紫砂工艺水平。展品中有明代时大彬的“虚扁壶”,陈信卿的“睿智壶”等5件。清初君龙款的“桑扁壶”,孟候款的“高风亮节壶”,乾隆年间述曾款的“描金六角莲子壶”,清中期邵景南款的“捆竹壶”,曼生款的“井栏壶”等30件。民国时期程寿珍的“掇球壶”,冯桂林的“葵花鼓壶”,现代朱可心的“常青壶”,裴石民的“松段壶”以及顾景舟的10件作品和蒋蓉的5 件作品。引领观赏者穿越时空,与茗壶对话,感悟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

汪寅仙大师也带去了“龙凤印包壶”、“圣柏壶”、“束腰高南瓜壶”等11件精品展出,此外,鲍仲梅的“玲珑双灵壶”、“太平韵气壶”,潘持平的“方舟壶”、“雅方壶”,吴群祥的“竹报平安壶”、“寿桃提梁壶”,施小马“菱花壶”、“四方壶”,江建翔的“丰硕壶”、“紫金玉壶”等60件佳作无不炫示紫砂壶艺的风采神韵。正如东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郑祖任所言:“这些紫砂艺术发展史上的好作品,使我们开了眼界。”莞城街道党委书记王检养也说:“依托莞城美术馆的文化平台,举办宜兴紫砂壶展览这样高规格的文化活动,是‘文化莞城’战略的一部分,可以推动莞城的文化影响力。”

开幕式当天下午,汪寅仙大师、史俊棠会长和中日韩三国茶道联合会咨问寇丹以及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一起做客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展开题为“壶艺共赏·风雅紫砂”的高峰论坛,进行陶艺大师与茶道大师的精彩对话,为在座的200多位紫砂壶爱好者提供了品茶、赏壶、玩壶、藏壶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加深了人们对紫砂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喜爱。

汪寅仙大师、史俊棠会长还接受了《羊城晚报》、《东莞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电视台、东莞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单位记者的专访,并为东莞的一些紫砂壶爱好者的藏品作了点评。(蒋尧基)

 

奇绝三清山

尧文

游览名山大川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之一。且不谈文人墨客登临时诱发的雅兴,就普通百姓而言,一次名山的光顾,也会将美好的忆念贯穿于自己的终生。

我去江西三清山,正是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更使人激情满怀。我欣赏它隽美的行程中,也寻找属于它独有的奇绝险峻。

我下榻在三清山脚下的“双溪寒舍”,名字很雅,距离索道站台仅5分钟的路程。这是宁静清幽的地方,有不少宾馆和小饭店。青山环抱,奔泉轻歌,夜宿于此,与自然为伍,是一种别样的境遇。

乘缆车上山,免去了蹬好几公里石阶的劳累,又可俯看三清山的奇松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犹如拉开了三清山连台本戏的序幕,吸引我步步入胜。

三清山为历代道家修炼的地方,自晋代葛洪开宗以来,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三清山由于玉京、玉华、玉虚三峰(又叫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最高,有海拔一千八百多米。

三清山的悬空栈道可谓旷世杰作,神州奇观,曲折蜿蜒在群峰峭壁之间,连接着所有的景点,让游客行走在美景长廊,饱览绮丽的风光。极目远眺,山外有山,气势磅礴;云海雾涛,蔚为壮观。在我的眼里,真是万山叠影,奇峰犹仙;白云怡情,轻曼飘逸。而那浓浓淡淡的雾更是变幻无穷。浓雾,似烟云笼罩,难解玄奥;淡雾,如山岚氤氲,薄绢微透。山崖上的迎客古松,虬枝苍劲,吸日月之精华、山水之灵气,千百年浩然挺立,吟唱生命的不老之歌。

我漫步在这方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沉醉于它的峰峦峻峭,静听着大山的呼吸、草木的脉动和涓流的低吟。一路走来,步移景换,我观赏到了端庄慈爱的“送子观音”、惟妙惟肖的“司春女神”、横空出世的“巨蟒出山”、躬身俯首的“老子咏经”、稽首虔诚的“道人拜月”、形象逼真的“仙女绣鞋”……这些奇岩怪石,为世罕见,令游人驻足观赏,也为景区增添了神奇色彩和迷人魅力。有一处悬空的观景台,伸出于栈道之外好几米,用玻璃铺就,脚下是万丈深壑,望而生畏,心惊肉跳。多数游客到此却步,惟有胆大的能铤而走险,站在上面拍照留影,铭记三清山的特色。于我而言,无此缘分。

三清宫是三清山古建筑的核心,也是道教圣地。三清宫坐南朝北,面对天门,正殿分前后两进。前殿有3个大门,中门上有挂“三清福地”的匾额。门之两侧,有石刻楷书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殿内供奉着3尊道教鼻祖之像,分别是:玉清之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大殿石柱上也有楷书对联,上联为:“三天无抱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下联是:“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道出了对道教兴盛与明朝江山的祝愿。此外,三清宫前还有“净衣”、“清衣”、“涵星”3只天然水池,承甘露于此,滋一方净土。三清宫的方士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醮祷仪式,从事着道教活动,常年香火缭绕,清静蕴藏玄妙。正如诗云:“两腋生风上少华,始知人世有仙家。”

三清山峻嶒崔巍,风光旖旎。它美在哪里?有人说,三清山纳华山之峻峭,并泰岳之雄伟,融衡山之云烟,兼峨嵋之幽境,载匡庐之飘逸。这就够了。名山奇观,汇集一地,无与伦比,这就是三清山。


碧玉青瓷艺术馆亮相

11月28日,装扮一新、格调高雅的“碧玉青瓷艺术馆”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对外开放。

开张仪式上,宜兴市文化局局长宗培君、丁蜀镇领导陈雪峰、周泉荣,宜兴市陶协领导史俊棠、鲍建生、冯志兔等在开业仪式上表示祝贺,宜兴碧玉青瓷有限公司领导谈志坚、谈珂向与会来宾介绍了碧玉青瓷复产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

碧玉青瓷艺术馆展出了自去年5月份由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成功复产以来的传统与创新作品近400件(套),在造型、釉色、装饰上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既有传承青瓷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更有新老陶艺工作者研制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品力作,技艺人员通过技法变化,使“窑变”保持了似夕照晚霞,色泽变幻无穷的特色,还首创了复釉手工彩绘 ,形成了多重釉色对比互动,虚实中显示美韵流芳。并在近年来陶艺展评中屡获大奖,成为去年和今年宜兴秋洽会礼品的首选。(本报记者)

 

《邱玉林彩陶艺术集》出版

由鲍志强题签、时顺华主编的《邱玉林彩陶艺术集》,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邱玉林从事宜兴现代艺术彩陶创新设计已历30个春秋,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工、宜兴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书中共收录了代表作129件,其中50多件作品荣获国内陶艺展评奖项,“扇舞瓶”、“紫玉瓶”、“同一首歌”、“远山的呼唤”、“沉默系列”、“十二生肖”等,以造型的多样性、装饰的兼容性、画面的和谐性,凸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艺术感染力,展示作者执著现代艺术彩陶创新的心路历程。(崔听槐)

通讯处:丁蜀镇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2008、12、2

“穿美丽衣裳的陶器”——宜兴彩陶篇

蒋尧基

宜兴彩陶是陶都艺苑绽放的一朵奇葩,尽管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却呈现出非凡的姿色,令人瞩目。以生产彩陶为特色的宜兴彩陶工艺厂始建于1955年10月,原名宜兴建华陶瓷厂,1958年改名为宜兴卫生陶瓷厂,1966年又改名宜兴红卫陶瓷厂,1984年定名为宜兴彩陶工艺厂。主要生产彩细陶(泡菜坛、茶叶坛、钵盂、糖缸),还有陈设艺术陶、落地衣架、落地台灯等。企业的技艺人员开发了几十种高温彩釉,同时改进陶瓷原料配方,适应了粗陶细做的工艺要求,使彩陶材质具有细白、抗压、抗拉、吸水率低、结晶度高的特点,通过采用模型注桨成型,使彩陶产品规格统一,并根据不同品种施以不同釉色,使造型与釉色交相辉映,形成宜兴彩陶的雏型。

宜兴彩陶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好环境,“盛世彩陶兴”。宜兴彩陶师出于古彩陶,创作理念也受古彩陶的影响,但是又有现代的文化元素,适应了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又符合市场个性化的追求及审美情趣。它是满足人们物质消费和精神需求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宜兴陶瓷文化的一大贡献。彩陶作为一种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兼有日用功能和艺术功能。宜兴彩陶经历了两代人的相继努力,延续了宜兴本土的陶瓷文化。尤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新生代给彩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彩陶文化受到现代意识的挑战。以宜兴彩陶工艺厂研究所所长邱玉林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在宜兴传统釉陶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在彩釉陶的造型与装饰上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使现代艺术彩陶越过了传统日用品的高墙,登上艺术殿堂,成为宜兴陶艺百花园中雅俗共赏的一朵“金花”。

宜兴彩陶先后有20多件(套)新品在全国及省级评比中获奖。《双面猴吊篮》获1980年全国工艺美术优秀新产品奖,《落地衣架》1983年全国陈设陶瓷同行业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和1986年江苏省优秀产品。《花瓶台灯》获1987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和全国首届名优陶瓷产品展评“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安逸台灯》、《青铜瓶台灯》、《彩釉花瓶台灯》获1985年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古韵釉陶》、《沉默系列》分获第二、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紫玉瓶》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金奖。不少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宜兴彩陶已经成为陶都艺苑中一枝美丽动人的陶瓷艺术新花。

宜兴彩陶在造型方面,突破了圆雕型的传统瓶体,把几何形、流线型、异体形、抽象形作为造型的主攻主向,力求在造型上标新立异,让造型动起来,活起来。如《望月瓶》是个双翼瓶,瓶形随底座与椭圆形瓶口向左右伸展,显得雄浑有气魄。上有羽状饰,似翱翔云天之鹰。瓶器圆中套圆,大圆、凹圆、凸圆,顶部挖一圆透亮如日,侧伴新月如钩。这似乎是宇宙的缩写,令人浮想联翩。又如艺术彩陶瓶《同一首歌》,这个器型没有传统的头、肩、颈、腹等明显特点,而是将它们淡化,造型构思按2/4拍音乐指挥手势挥动的轨迹进行模似设计,形体线条曲折连接,构成了形体的互动重叠,突破了传统单一轮廓线动势照应,节奏有律,富有动感。作品给人的感受是气势遒劲,酣畅激越,仿佛形在动、神在舞、情在歌、心在唱,相同的旋律,相同的追求,共唱岁月人生,同颂如歌岁月,令人慷慨振奋,荡气回肠。

在装饰方面,他们从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精华,融进了现代装饰的理念,脱开了就装饰而装饰的窠穴,以形定饰,以饰助形,采用画花、刻花、印花、喷花、点彩、化妆土、挂釉填刻等多种 方法,使作品有文化内涵,有鲜明主题,形神兼备。如艺术彩陶瓶《希望》,采用色泥渐变的装饰手法,根据泥的色彩,由亮处、暗处、中间色、层层递增,形成沐浴在曙光之中的远山近峦。在此背景上,用刻刀勾画出一棵抽象的大树和几只扑翅飞腾的小鸟,这是大自然的缩影,对大自然的赞美。彩陶《飘》,圆形的坛体上一抹蓝色,是蓝蓝的天,还是蓝蓝的海?一片片树叶,或是羽毛在飘动,在追逐。它们不是无意间的飘泊,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在理想与信念的驱使下永远向前。《和气》用紫砂坭片成型。器体为抽象的荷花花苞,上面刻划着一缕萦绕瓶体的水雾以及盛开的荷花,“荷 ”与“和”谐音,表达的是“花舒紫气祥,拥荷精神畅”的情趣。

彩陶的釉色十分丰富,有蓝如天、碧如霞、黑如墨等20多种单色釉,还有50多种变幻莫测的复色釉。代表性的彩釉装饰有绘釉、无光釉、玉珠釉、流挂釉、复色釉等多种装饰手法。就拿复色釉来说吧,在高温炉火中,流淌的彩釉形成自然的山水状,气象千万,美不胜收。这种复色釉装饰的瓶器摆在案头,真有“室 有山林绿,人同天地春。丛山数百里,尽收眼底中”的妙处。彩陶《泽》将两只方形的瓶对角相连,采用无光釉与泥绘推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运用曲线和弧线构成,描绘的是流动之水和积水之泽。水,承载了生命,也净化了自然。泽,汇集了水源,澄明了心情。而作品《爱》,用彩釉写意,以抽象的理念,最简练的笔法,表述了母子俩人置身田野的乐趣,在花草中玩耍的悠闲。在人与自然的亲和中传递“爱”的主题。

彩陶工艺设计人员始终把“日用陶瓷艺术化”作为主线,不断开发新材质,新品种,形成坛罐、花瓶、灯具、衣架、挂盘、花盆花架、器皿及人物、动物雕塑八大类上千个品种,既有形态逼真的仿真产品,又有含蓄夸张的艺术产品。特别是彩陶酒瓶,将陶瓷文化与酒文化完美的结合,通过千姿百态的瓶体造型和彩釉、篆刻、书法、浮雕、喷砂、贴花等装饰技法,让陶酒瓶承载名酒品牌所要表达的企业特色和文化底蕴,非常自然地把名酒文化和陶瓷文化交相辉映,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食品包装市场优选产品。”1996年,彩陶厂的彩陶酒瓶“远嫁”国酒茅台,首开陶瓷酒瓶进入名酒厂的先河。如今,彩陶厂、金帆陶瓷、暗星陶瓷生产的各式酒瓶,受到茅台、国窖、郎酒、五粮液等名酒厂的青睐。现在宜兴生产的陶酒瓶每天有30万件之多,成为全国最大的陶酒瓶生产基地。宜兴彩陶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紫砂典籍·题咏·铭文鉴赏》出版

由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作序、陈茆生著的《紫砂典籍·题咏·铭文鉴赏》一书,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作者陈茆生曾任宜兴丁蜀职业中学副校长、政协宜兴市十、十一届委员,现任《宜兴紫砂》、《江苏陶艺》执行副主编,曾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对紫砂研究的文章百余篇。是书共13万言,分“典籍品读”、“题咏品赏”、“壶铭品析”、“壶韵品藻”四个部分,有“吴骞及《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与曼生壶”、“从典籍中探究供春和供春壶”、“梁小玉及其奇诗其壶”、“乾隆《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浅析”、“曼生壶题名赏析”、“宫廷紫砂铭文赏析”、“宫廷紫砂的借鉴与启示”等品研文章53篇。文中钩沉揭秘,旁征博引,为研究宜兴紫砂的源流、发展、风格提供了较为翔实的佐证。(崔听槐)

 

缥瓷解析

白水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将古籍中提出的“缥瓷”与“瓯越”联系起来后,“缥瓷”便成了瓯窑(温州古窑)的代称。也有人认为“缥瓷”与瓯窑毫无关涉,而是越窑瓷器的别称,其依据是西晋杜育在《荈赋》中“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或曰“器择陶简,出自东隅”之说。但从内容上看,杜育根本没有说“东瓯”或者“东隅”出产“缥瓷”,只是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真正理解“缥瓷”的确切含义,却把古代温州一带出产的淡青色瓷器视为“缥瓷”,并将之牵强附会于“东瓯”或“越窑瓷器”。所以,只要弄清楚“缥瓷”的本义,所谓“东瓯缥瓷”,“缥瓷是越窑瓷器别称”的种种疑问就可迎刃而解。

“缥瓷”这一名词,最早见于魏晋时代,潘岳在《笙赋》中写道“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这里的“缥瓷”与“醽”,显然包含了对青瓷器皿和酒的赞誉之意。

“醽”原指用醽湖水酿制的酒,后成为美酒的泛称。那么“缥”字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解字》注释:“缥,帛青白色也。”清代人段玉裁经过考证认为,青白色应作白青色,因为“白”的本义当为“明亮”或者是“太阳之明”。显然,《说文解字》所形容的是丝织品青绿而光亮的色泽。无独有偶,《说文解字》将“红”释为“帛赤白色也。”其本义是指丝织品红而光亮的色泽,这里的“白字”,分明也没有“淡”和“浅”的含义。

汉代人刘熙在《释名》中说:“缥犹漂,浅青色也。有碧缥,有天缥,有骨缥,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缥字的淡青之义即源于此。现代的各类辞书、字典多因此而作穿凿附会的解释,若细看《释名》的这段文字,便可发现问题。前半部分明说“缥”通“漂”,但“漂”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浮也”,在其他古文献中也未见“漂”可解释为颜色的例子,所以二字根本不能通假。而后半部分“缥”字的含义也与浅青色相矛盾。从字面上看,后面的“缥”字单指青色,在“缥”前面加上“碧”、“天”、“骨”却成为三种颜色。《山海经》记载:“……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郭璞注释“碧亦玉类也。”《说文解字》更明确说明“碧,石之青美者。”所以“碧缥”指的就是象青玉一样的青绿色,“天缥”为天青色,“骨缥”则为青黄色。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将“缥”与“碧”等字归并在一起,解释为“苍青也”。《说文解字》引申为“苍,草色也,”并由段玉裁注为“青黑色之称”。

《庄子·逍遥游》云“天宇苍苍,其正色邪?”可见,苍青就是深青色。在汉代人所写诗文中,亦时常可见“缥”字,如“翠缥兮为裳”,“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这里所谓的“翠缥”和“缥青”,指的是鲜明夺目的青绿色。综观汉魏时的各类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到“缥”字的含义是青绿、青黄、青蓝、深青,却唯独没有用“缥”字形容淡青色的例证。

各地东汉至西晋墓葬和古窑遗址出土的青瓷器表明,青绿色是当时青瓷釉色的主流,同时也存在一些青黄、青灰等色的青瓷。此外,考古调查发现越窑与瓯窑的青瓷在东晋以前都是青绿、青黄、青灰色釉,而没有淡青色釉。值得一提是,古代青瓷釉料的配制是凭借经验,而缺乏科学手段,这就使釉中的主要呈色剂——一氧化铁的含量不稳定,总是在1.4%~2%左右波动,加之烧窑过程中,器物所处的窑位不同和窑内气氛多变等原因,青瓷的釉色根本无法做到一致,于是出现青黄、青灰等别的色调。事实证明,东汉至西晋青瓷的青绿、青黄、青灰色调与“缥”字的含义是完全相符的。因此《笙赋》中的“缥瓷”与汉代人邹阳《酒赋》中的绿瓷一样,既不是指某个窑口的瓷器,也不是某种釉色瓷器的别名,而无疑是对当时各个窑口、各种色调青瓷的广义统称。

 

《羊城新八景》组壶亮相广州

由广州昊阳茶业有限公司策划,广州南方茶叶商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联合组织的羊城新八景 紫砂组壶于12月16日上午在广州中国大酒店二楼主宴厅向广东所有传媒、广州茶文化协会集中展示,此举也为羊城新八景文化元素融入宜兴紫砂壶作了有益的探索。

羊城新八景组壶由宜兴陶艺家邱玉林、徐达明、陈建平、蒋新安、徐维明、蒋小彦、范伟群、史小明根据南国八景精心设计制作成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黄花皓月、五环晨曦、莲峰观海8件精品,彰显羊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得到广州茶业文化爱好者和政府部门的首肯与喜爱,同时也成为2010年亚洲运动会在广州召开而营造文化广州、魅力广州的一大亮点。

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茶业文化推广会陈国昌会长对昊阳茶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羊城八景的金点子倍加赞许,同时,对宜兴紫砂与广州八景相形成趣的举措拍手称好。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就如何用壶、赏壶、玩壶、藏壶等方面对广大的爱壶者们提出中肯的建议,也为紫砂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提出了今后的目标。当亭亭玉立的模特儿小姐手托羊城八景组壶款款而行的片刻,当古筝悠扬的琴声彼此起伏之时,广东博物馆白琰副馆长代表博物馆向捐赠原创八景壶的作者颁发了收藏证书。(陈迹)

 

《邱玉林彩陶艺术集》出版

由鲍志强题签、时顺华主编的《邱玉林彩陶艺术集》,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邱玉林从事宜兴现代艺术彩陶创新设计已历30个春秋,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工、宜兴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书中共收录了代表作129件,其中50多件作品荣获国内陶艺展评奖项,“扇舞瓶”、“紫玉瓶”、“同一首歌”、“远山的呼唤”、“沉默系列”、“十二生肖”等,以造型的多样性、装饰的兼容性、画面的和谐性,凸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艺术感染力,展示作者执著现代艺术彩陶创新的心路历程。(崔听槐)

 

 

邵湘君

七律

赞前墅古龙窑

苍龙醉卧半山腰

六百高龄吐火苗

千度燃烧炼紫泥

一生精彩铸名窑

陶都见证活标本

阳羡复苏俊美娇

举世无双列国宝

明炉今旺谱妖娆

注:明炉指明代的炉窑

 

 赠惜玉君子东坡 

君恐夜深花睡去

特烧高烛照婆娑

仙风吹火金炉旺

紫露沾兰雅馥多

琴卧溪舟歌呓语

水留芳影舞轻罗

东坡惜玉荷千朵

娇蕊燃红香百河

注:诗出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申遗”

由文汇报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浙江龙泉青瓷宝剑节传出消息:久负盛名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经通过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申报中心的审定,上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龙泉是浙江丽水市的一个县级小城市,以宝剑青瓷闻名天下。龙泉宝剑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以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寓、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著称。龙泉青瓷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一直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五十年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重新点燃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和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双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今年10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又上报至联合国“非遗名录”。

龙泉窑中的哥与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青瓷在宋元时期为鼎盛,明代时规模不减,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建国后恢复生产。现代龙泉青瓷经过50年的恢复发展,重新又走到了巅峰时期。龙泉青瓷艺术传人注重创新,为龙泉青瓷注入新的活力。叶小春兄弟经过五年努力,将失传了近千年的哥窑青瓷冰裂纹重现于世,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龙泉青瓷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人,工艺美术师队伍还在进一步壮大。(原载12月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