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09五月号


2009-06-03  

热 烈 祝 贺

“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日期:6月12日至23日

展示宜兴陶艺风采  彰显陶都特色文化

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将于6月12日至2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百万“陶都”人民以感恩的心,向祖国和首都人民汇报宜兴文化建市的成果和亮色。这次展出的216件(套)宜兴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美彩陶,以其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态,凸现宜兴陶瓷的厚重历史文化和高超技艺水平,同时又反映了当代宜兴陶瓷风貌和发展趋向。

通过展览,将推动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城市的创建。进一步彰显陶都特色,巩固陶都地位,提高宜兴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祝贺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

江苏省工商联工业陶同业商会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市陶瓷商会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

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

中国陶都陶瓷城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宜兴市陶协花盆分会                宜兴市陶协琉璃瓦分会

宜兴市陶瓷艺术版权保护中心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江苏省宜兴丁蜀职业高级中学

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丁蜀成校)        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

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               宜兴金帆陶瓷有限公司

江苏拜富色釉料有限公司              宜兴彩陶工艺厂

宜兴新大新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均陶工艺厂

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           宜兴东方石油支撑剂有限公司

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             无锡市宜刚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

宜兴锦达有限公司                 无锡暗星陶瓷有限公司

江苏锡阳研磨科技有限公司            宜兴联合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华丰陶瓷有限公司               台宜陶瓷(宜兴)陶瓷有限公司

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市晨阳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市阳羡茗陶苑                  宜兴市范家壶庄

宜兴市昌华陶艺有限公司              江苏天一昭和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市东坡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宜兴清荷堂制陶园艺有限公司

宜兴杜塞拉姆工程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丁山耐火器材有限公司

宜兴唐汉制陶有限公司                宜兴市宝华石膏有限责任公司

宜兴市环球陶艺有限公司               宜兴海登皇格精细陶瓷有限公司

宜兴清新粉体机械有限公司              宜兴市明月建陶有限公司

宜兴宇盛化工陶瓷厂                  江苏宜兴陶瓷工业设计院

宜兴市新华炉业有限公司

 

216件(套)赴京陶艺展品确定

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将于6月12日至2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对当代宜兴陶瓷艺术的检阅,也是宜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成果在首都北京的一次集体亮相。

广大陶艺工作者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都想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展。由于展馆场地、展品数量的限止,只好规定参展资格和标准,即必须是止2008年以前评审公布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除此,必须是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的获奖作品。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每一件送展的作品进行严格评点和遴选,真正体现展品的代表性、典型性和时代感。尤其是10位国大师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李昌鸿、鲍志强、周桂珍、顾绍培、何道洪,他们每人提供三件精品共同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展示,这在宜兴陶瓷展览史上尚属首次。对于喜爱宜兴陶瓷(紫砂)的各界人士而言,无疑是绝好的视觉盛宴。

已经确定216件(套)展品赴京展出,包括典雅端庄的紫砂、如冰似玉的青瓷、古朴凝重的均陶、坚致美观的精陶和姿色绚丽的美彩陶,以其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态凸现宜兴陶瓷的厚重文脉和技艺水平。尤其是宜兴紫砂,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在数百年的薪火相传中,紫砂壶艺“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紫砂艺术品占参展作品的80%以上,除了一部分历史作品外,其余的都是当代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的精品力作,以及年轻一代陶艺家在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中的获奖作品,反映当代宜兴陶瓷风貌和发展趋向。

为了配合展览,还编辑了《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作品集》图册,全镜式辑录所有参展作品的秀姿丽色。既汇集当代宜兴陶瓷艺术的精华,又是向国庆60周年的献礼。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题写“陶都风”,为展览增色。(尧基)

 

昔日国家大奖  今日鹏城重光

 宜兴紫砂喜获“百花奖”

中断了20年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在第五届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期间恢复评审,5月12日,评委会对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000多件参评作品进行了第一轮初选,经终评委复审,已角逐出金、银、铜奖和优秀作品奖。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奖项,一直是民间工艺美术从业人员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宜兴紫砂有70多位青年艺人选送145件作品参加评审,5月15日传来的终评结果显示,宜兴紫砂共获2金、3银、5铜和6个优秀作品的奖项,其中范伟群的“盛世中华”茶具和史小明的“皮包壶”获金奖;姚志源的“三羊开泰壶”、李群的“龙的传人壶”、张子威的“沁龙壶”获银奖;徐立的“古月提梁壶”、葛韬的“清明上河图”获最佳创意奖;范泽锋的“三脚五燮壶”、葛烜的“有朋自远方来”、吴忠明的“铁骨寒梅壶”、房玉兰的“吉祥如意壶”、尹红英的“和谐壶”获铜奖;曾秀芬、范瑞军、王福君、尹霄荣、鲍廷博、勇跃军等6人的作品获优秀奖。

本次评奖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并颁发证书。(史俊棠)

 

读张晶诗集

陶萱

前些日子,丁蜀镇经贸办的周胜良先生送我一本刚刚出版的宜兴兴贝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晶撰写的诗集《陶朱风情行吟歌》。辑入的百余首诗歌,记录了张晶的人生感悟、旅途心得、世事沧桑。张晶195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0多年前来宜兴发展,而且事业有成。范蠡经商致富,史称“陶朱公”。他慕范蠡,而宜兴又有许多范蠡与西施的传说。于是,他把诗集取名“陶朱风情”,并说:“商家颜色诗为本,生平有喜也有恨,恨在总因诗心错,喜为至死性情真。”以此总结自己数十年人生与诗的关系。现摘录了3首以飨读者。


借得张泽土一方

借得张泽土一方,更聚同道七匹狼。

沥血浇灌马兰花,留与后人启吉祥。

注:2003年在宜兴市张泽镇兴办了耐火材料企业

 

巴山好雨烫新壶

见面方悟人糊涂,一壶春色遗太湖。

终将一偿友人愿,巴山好雨烫新壶。

注:去四川,带上宜兴紫砂壶,终遂人愿。

 

北风与梅

梅在含苞待放,

很久很久了,

不知为什么还在守望。

每天,北风都来与她争吵,

呼啸怒吼,

搅得天地彻寒。

一次次论辩,

梅的脸都红涨通亮。

昨晚,他们又吵了一夜,

还用雪花打起混战。

最后,北风似乎

不经意间香了梅一嘴,

清晨,梅迎风怒放

笑得很灿烂。

北风与梅——

一对欢喜冤家。

注:写在公司的花圃里梅花待放之时

 

“走遍中国”栏目在宜拍摄《宜兴紫砂陶》

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走遍中国”栏目编导孙海先生于5月8日来到宜兴,在宜兴广播电视台的配合、协助下开始拍摄《宜兴紫砂陶》电视专题片,并初定6月份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与全国观众见面。通过紫砂陶展现宜兴市的城市建设和文化特点,并以此提升“陶都”宜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走遍中国·宜兴紫砂陶》主要采访拍摄宜兴的几位紫砂大师,紫砂壶的设计、制作、烧制和鉴赏,紫砂泥矿源等。摄制组走进宜兴陶瓷博物馆、黄龙山紫砂矿遗址公园、阳羡茶场、玉女山庄、东坡书院、磬山崇恩寺、前墅古龙窑等地,现场拍摄始陶异僧的传说、苏东坡的轶事、“茶圣”陆羽的故事,以及紫砂壶的古今名品、经典之作和相关知识。充分展示宜兴陶瓷艺术的厚重历史文化、精湛技艺和生态宜兴的城市魅力。(尧基)

 

初识横店

尧文

现在的老人,走出家门去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份乐趣,一道风景。

听说,浙江的横店是个影视城,又是新开辟的景区,于是,我们30多个从陶瓷厂退休的老人租了一辆旅游车,用了4个多小时,便到了位于东阳县横店的“中国好莱坞”。

横店只能算是“袖珍”小镇,小巧而有些精致。由于在那里建起了影视基地,所以它的名声响了,各地旅客也就纷至沓来,想感受一下它所独有的风景,其中也包括我们。

景点散落在横店四周。我们是一日游,只能选择几个主题公园,去领略不同的建筑风貌和遥远故事。我们都是些六十七岁的老人,购买门票都给予优惠,全部打对折,心情自然舒畅。“秦王宫”的建筑,气势非凡,很是雄伟。尤其是斑驳的城墙、古老的宫殿、飘扬的战旗,让游览于此的人们仿佛走进时空交错的迷幻场景,有一种“梦回秦汉”的感觉。

“明清宫苑”据说是按照北京紫禁城1比1的比例建成的“复制品”。天安门、午门、金銮殿、御花园等建筑都非常的逼真,尽显满清皇家的威仪。景区的王府花园里的那座“恭王府”,虽然不是和珅居住过的豪宅,但其气派与北京的“真品”相比也不逊色。头宫、银安殿、葆光室各有特色,身临其境,如入清代宫苑。导游姑娘唱了一首清末的歌谣:“青砖绿瓦两侧门,王爷天下第一臣。住在王府骑大马,敢跟皇上打哈哈。”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也钩沉乾隆、和珅和纪晓岚喜剧故事的联想。

要想知道800多年前河南开封的旧貌和民俗,走进“清明上河图”景区,就能获得具体的印象。它是仿照张择端的不朽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而设计建造的,再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现今的开封市)的秀丽风光和繁华景象。“汴河”两岸是“轻轻杨柳风,悠悠桃花水”,还有房舍和店辅。河上跨“虹桥”,河里有花船,一切历历在目。景区里的不少建筑,如大宋提刑官衙、蔡京府弟、员外宅院、樊楼、水榭、戏台、酒坊、饭庄、客栈……都呈现宋代遗风。

一些景点前,穿着古装的演员在拍摄电影或电视,令不少游人驻足观看。我真敬佩横店人的智慧,能把一幅古人画的绘画作品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让每一位游客体验“画中游”的激情与兴奋。我们在那里的“开封府剧场”,还欣赏了大型古彩戏法《汴梁一梦》,在真实与梦境中弥漫岁月留下的芬芳。我们也在悠闲自在中极尽情趣,味尝在人生的“夕阳红”里酿造的这杯陈年老酒。

 

南博“紫玉暗香”展观感

市委宣传部组织“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人员到南京、扬州考察,我也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这次考察着重参观了南京博物院的“紫玉暗香”展览,看了这个展览令人激动不已,很多鲜为人知的茗壶以及紫砂考古发现,特别是在清明时期,紫砂器走遍欧洲的资料和实物,参观者无不为宜兴的紫砂感到骄傲。

“紫玉暗香”展览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玉泉峡水流到今”。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从1965年以来,前后八次到宜兴、镇江、常州、江阴等八个地区考古挖掘出了50余件相对完整的紫砂器以及去年在蜀山700多平方龙窑遗址内挖掘出紫砂、均陶、日用陶残片3万多。充分证明,紫砂器的生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无可争议。

第二部分“雅俗共赏竞风流”。从这里展出的紫砂器具都是稀世珍宝,南京博物院展出的50件作品件件可圈可点。台湾成阳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二千多作品中精选出64件紫砂器参展,其中有荷兰、英国窑口仿制的紫砂器,是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欧洲市场的定制作品,也是宜兴紫砂外销的代表作品。这些展品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向国内公开展出,它们皆出自名家之手。有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项圣思、杨彭年,现代的顾景舟、蒋蓉等大师的代表作,看了这个展览不仅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更是激动人心,紫砂工艺在300多年前就享誉海外。

第三部分“在那波涛的尽头”。这里介绍了宜兴的紫砂在海外的地位。紫砂器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都有收藏,荷兰及英国在1666年就在仿制宜兴紫砂生产。在鲁斯顿的强者奥古斯都(1670—1733)收藏宜兴紫砂器达100余件!我们看了这些资料和实物,不得不为陶都宜兴的紫砂蜚声海外而自豪。

第四部分是“来自宜兴的报告”。从考古挖掘说明,宜兴蜀山的紫砂,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工艺独特,闻名天下,从古至今,上至皇室,下到百姓,紫砂工艺,无人不爱,难怪明代就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之说。

宜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紫砂可谓是名城桂冠之珠。(陈生梅)

 

均陶堆花列入省“非遗”推荐项目

前不久,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公布,宜兴均陶堆花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这是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陶瓷艺术门类。

宜兴陶器采用堆花装饰可以追溯到西晋,那时已经出现原始的堆花器皿。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古陶馆中收藏的西晋时期的陶器“谷仓”,可以见证堆花的早期形象。到了宋代宜兴均陶独树一帜,在宜兴窑场崭露头角。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均陶大拇指堆花或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已成为宜兴陶业中的出色行当。至清朝,堆花技艺十分成熟。堆花艺人精于书画技法和专用工具的制作,堆花装饰的均陶缸、瓶、盆、钵,韵致清绝,端庄高雅。

如今,均陶堆花制作技艺作为一种陶瓷文化传承下来了,而且有了创新和发展。它已经列入宜兴市、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均陶堆花正式成为省级“非遗”的基础上,将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讯)

 

宜兴民间流传的梁祝故事

韩其楼

1600年前的东晋晚期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家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员外将女儿祝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明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已。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义结金兰,兄弟共勉,称兄道弟,形影不离。

梁祝在碧鲜庵同窗三载,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山伯才高学富,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起疑惑,但都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加赠山伯镏金摺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山伯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给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鲸塘马文才。山伯从余杭回来,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为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病,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之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砂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两只硕大的蝴蝶,翩跹起舞,传为梁祝精灵所化。黑的为祝英台,黄的是梁山伯。

梁祝求学善卷碧鲜庵,还有一些遗迹可以佐证。循善卷洞白石山道而行,有黄泥墩、凤凰山、观音堂、土地庙、荷花池、双井、扶桥(草桥)、茶亭、煞村(恶狗村)、马家村……,这些地名至今犹存,相传是梁祝当年十八相送的许多地方。

在善卷洞一带,过去还有一个传统的观蝶节,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是祝英台化蝶之日,宜兴一年一度观蝶节非常热闹。

善卷寺由南北朝的齐代至清代,1500年间善卷寺时毁时建,始终有读书处,善卷寺毁于日寇侵华时,千年佛地只留得一处断垣残壁。

 

诗二首

邓君曙

储安平百年祭

幼丧怙持品行傲,

针砭时局领风骚。

铮铮铁骨照肝胆,

直谏公堂掀骇涛。

布洞引蛇设黑网,

一腔热血洒笼牢。

是非曲直留青史,

且看清明结李桃。

 

龙池山爱国高僧清华禅师“恒海”

澄光名刹仰青松,

古道踽行寻旧踪。

且看禹门立巨佛,

他年烽火战顽凶。

注:宜兴龙池山“禹门禅院”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毁于日寇之手,其主持恒海和尚奋起反抗,组织抗日武装在龙池山一带与日寇作战,不幸殉职。

 

“陶瓷有魂——中韩陶艺家百人作品展”在首尔举办

由韩国陶瓷文化协会和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陶瓷有魂——中韩陶艺名家百人作品展”,于2009年5月6日在韩国首都首尔隆重开幕,韩国50位陶艺家和中国宜兴的50位紫砂艺人共300多件作品亮相韩国美术馆展览大厅,韩国陶瓷文化协会会长姜庆植与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在开幕式致辞。

此次陶艺展受到韩国方面的高度重视,韩国国会文化观光通商委员长高兴浩、国会议员李汉成、李范观等高级官员及中国驻韩大使程永华,新加坡、日本、泰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驻华大使以及韩国企业界、银行界到场祝贺。韩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展览活动,为放大亮点,组委会还特地邀请韩国影视明星蔡霖小姐作为本次陶艺展的形象代言人。韩国名匠千汉风、徐光洙、林恒泽、李千鹤、申玄哲等数十位陶艺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紫砂名人凌夕苟、陈国良、施小马、范伟群、蒋瑞峰等参加开幕式并受到观众追捧,《韩中陶艺名家百人展作品集》也同时发行。

鉴于这次展览规模之大,参与的陶艺家之广泛,参展作品之多,均为韩国前所未有。韩国文化观光部、韩国陶瓷文化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将对参展作品评选出的金、银、铜奖、特别荣誉奖、荣誉奖颁发证书,以鼓励中韩陶艺家对陶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此次展览时间持续一个月,这必将在韩国产生重大影响。

                                             (本报记者)

 

龙窑纪事

佳木

千百年来,龙窑是宜兴陶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无论是大缸、白绿货,还是瓮头、掇罐,乃至风流冠世的紫砂陶,千度成陶都得经过龙窑烧成。因此,龙窑在烧成前后,相应的窑务配套工作必须跟上,一些不起眼的杂活,都由烧窑师傅去完成。

50年前,正是龙窑窑火兴旺的大跃进年代,笔者进大新陶瓷厂跟烧窑师傅学徒,除窑背上跟班学烧窑外,杂活都得我们学徒工去做。半个世纪过去了,龙窑的历史烟云常常勾起我的回忆,现今陶业资料或书籍中,有关龙窑相应的杂务工作,基本上都未提及,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缺憾。

龙窑烧窑工种相配套的杂务活,有掳窑、圆鳞眼、支户口三种,它有很强的时间性与契合点。

第一种是掳窑。窑内产品经开窑出清后,装窑一般在上午8时许,之前必须将窑内掳扫清爽,以便装窑。安排2名烧窑工进窑清理,因窑内尚有较高温度,需穿工作服和山袜草鞋,带椿锄和和竹簸箕竹扫帚,自窑梢头往下,用椿锄将窑梯(即窑床)上被高温粘结的脚石(呈斜方块状,选用黄龙山的黄石,高温后表面结焦,含砂性)削去,将脚石拾堆于两墙,供装窑刹卡使用,同时将散落窑梯上的缸刹(粗泥做成厚片状,用于缸口间隔离支撑)与砂尘用扫帚打扫耙入簸箕,清出窑外,通常工人在1小时内就可完成。当时因龙窑燃料松柴紧张,革新用煤代柴,把煤碾成煤粉,用鼓风机将煤粉鼓入窑内烧成,此举在那年5月份轻工部在丁蜀镇召开全国龙窑改革会议上得到推广,被冠以“千年龙窑胃口改,昔食松柴今食煤”的成功经验,但苦了掳窑人。记得有次一早掳“兴隆窑”,这本是条50米长的小窑,在我们进入窑内后吃了一惊,原来烧的煤粉落在两墙堆积足有尺把高,变成了灰黑色的焦炭了,到8点多,掳了个把小时仅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量,眼看要影响装窑,窑上管理员不得不临时抽调7个散工,突击1个多小时才把窑内的焦炭掳清,装窑才得以进行。

第二种是圆鳞眼。龙窑每次烧成后,窑背两侧有的鳞眼洞口经松柴、铁火叉磨擦,会出现破损或缺口,需及时修补。圆鳞眼前,先看有多少缺损鳞眼洞要补,再到河埠头堆场上挑一种田里深层处的泥料,俗称“白土”到窑上,一般有一担多就够,用适量水浸泡调和至粘糊状,就可圆鳞眼了。操作上,要补的洞口先用缸爿片刮平,缺损大的先用粗缸泥修圆整,洞口周边用水洒一遍,用手抓“白土”慢慢敷上,作环状敷抹,不时用水在面上抹平整即可,圆鳞眼一次可间隔烧2~3窑。同时,还要提前做一些覆盖鳞眼洞的坨子,用粗泥滚成圆球状,拎空向地上一甩,下面被压平,上面成半球状,平面处用拇指抠个洞,便于烧窑时铁火叉尖端挑住开启鳞眼洞。第一次使用泥坨子的平面盖向窑内,使其在高温时烧结坚挺,第二次就可平面朝外了。

第三种是支户口。大缸窑一般设进出产品的中户口与小户口,当装满窑后,户口即行封闭,需用户口砖似砌筑墙面一样的方法操作,户口砖也用粗缸泥,厚度在10厘米左右,呈30×40厘米长方形,并配有小型砖块,累叠后用粗泥将砖缝空隙填实抹平,用掸帚将糊状“白土”在砖面上掸刷一遍。等值窑工将鳞眼洞全部盖上后,龙窑就可点火升温了。

而今,随着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变迁,龙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有的活龙窑前墅古龙窑和均陶厂原址的前进窑,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于今天宜兴窑场而言,无疑保留了一份宝贵的陶都文化遗产。(崔听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