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1第十期


2011-10-28  

编者按:10月17日,宜兴市陶协领导史俊棠、鲍建生一行专程到宜兴彩陶工艺厂今年新投产的新厂考察调研,厂长葛伯初在生产线现场作了详细介绍。该厂在实现、引领宜兴传统陶瓷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经验服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紧跟新技术  拓展新需求

彩陶厂依靠科技、文化实现产业升级 

金秋十月,陶都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坐落在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的宜兴彩陶工艺厂新厂,自7月份首条60米燃气辊道窑投产以来,经过边投入、边改造、边培训、边投产,第二条60米燃气辊道窑生产线又投入运行。目前,新厂每天陶酒瓶生产能力达到2万余件,企业整个销售收入今年将达到1.3个亿。现在,二期工程基建已经开工,到时,由企业自由资金投入新厂建设的资金总额超过了1个亿。

宜兴彩陶工艺厂从传统日用陶企业逐步向专业生产陶酒瓶的现代化企业跨越,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找准陶文化与酒文化的契合点,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的结果,从而,在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华丽转身——

创新与守望:企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去改变、改革原有生产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工艺、更新设备、紧跟新技术,拓展新市场,使生产从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果一味守望固有的、满足于眼前的利益,那么,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所抛弃。正由于彩陶厂在近几年中,观念更新带动了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先”的前瞻性思维,使老厂旧貌变新颜,新厂更上一层楼,构筑起跨越式发展新“高地”。

科技与文化:以科技进步、产品创新引领市场,陶文化与酒文化“联姻”,实现双向共赢,是宜兴彩陶工艺厂一以贯之的战略目标。企业多年来与国内高端名酒企业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等10多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酒类市场的升温,酒文化的发展,陶瓷酒瓶应用户需求,在造型、装饰上不断“变脸”,向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内涵、更新的要求去变,生产的各类酒瓶都充盈着艺术的光华,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这得益于先进的生产工艺与领先的生产装备。新厂区,从60米天然气辊道窑,到高位注浆线、自动灌浆线、自动喷釉线、自动电窑烤花线等,其先进性在江苏全省第一。生产场地井然有序,员工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达到了更新的水平。今年6月,首次成为郎酒集团招投标战略合作伙伴。

投入与发展:大投入必然带来大发展、大变革。在彩陶新厂规划伊始,企业就高起点、大手笔设计好发展蓝图,经两年努力,目前的一期工程已投入7000万元,接下来二期工程也已开工,投入将达到3000万元。在今年力争完成销售收入1个亿的基础上,明年全厂销售收入将达到2.5个亿,实现翻番,2013年争取销售收入实现3~4亿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裂变扩张,谱写了宜兴传统陶瓷产业升级的华美乐章。(崔听槐 蒋尧基)

                            2011年10月18日

 

盛世陶韵  金花竞艳

“宜兴陶瓷新品精品展”在陶博馆亮相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之际,由宜兴市文广新局主办,宜兴市陶协协办、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的“盛世陶韵——宜兴陶瓷新品精品展”于9月29日至10月31日,在宜兴陶瓷博物馆隆重举行。为广大市民和海内外宾客提供了观赏宜兴陶艺风采、领略宜兴陶瓷文化魅力的极好机会。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告诉记者,在“十一”黄金周参观人数就超过5000人。9月29日开幕时,宜兴市副市长洪雅、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丁蜀镇委副书记周泉荣、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国家级大师徐秀棠、汪寅仙、毛国强、李守才、邱玉林、徐达明、吴鸣等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7000多年的陶瓷史是宜兴的宝贵财富,承载了远古的文明和现代的荣耀。宜兴陶瓷是传统的、特色的、文化的产业。产品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陶艺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陶艺领域中典雅古朴的紫砂,如冰似玉的青瓷,端庄凝重的均陶,美观耐用的精陶和釉色斑斓的彩陶,被誉为宜兴艺术陶瓷的“五朵金花”。

现代的生活造就了现代的陶艺作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渗透,使宜兴陶瓷艺术的创新设计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营造了作品的多元化风格,使之具有象征性、寓意性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彰显出宜兴陶瓷的质地美和器皿造型的形式美。此次展出的陶艺新品和精品共270件(套),包括紫砂143件(套)、均陶31件(套)、青瓷64件(套)、彩陶23件(套)和精陶12件(套)。其中有大师、高级工艺师的精品、在各类评比中的获奖佳作、中青年陶艺家的创新作品和馆藏的11位国大师和省大师的力作。例如邱玉林的“寒香”、“线韵”(彩陶)、李守才的“鱼欢”、“松鹤朝阳”(均陶)、徐安碧的“艺之韵”、“江南人家”(精陶)、谈志坚的“哥弟莲辉”、“窑变翠玉鬲”(青瓷)、毛国强的“秦古瓶”、陈建平的“追月”、史小明的“乐壶园”、顾治培的“囊瓜十二件”(紫砂)等。

宜兴陶瓷博物馆在市文广新局的隶属下举办的这次展示活动,进一步凸显她在陶瓷文化传播、弘扬、展览的窗口和平台作用。同时,通过“盛世陶韵——宜兴陶瓷新品精品展”活动,也体现宜兴的当代中青年陶艺家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创作中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构思理念,以一种传统与新潮融合的陶瓷文化语言与观赏者作情感的交流。

9月29日开幕式之后,还召开“宜兴陶瓷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市及有关部门领导,部分国家级和省级大师出席,旨在集思广益,凝聚真知灼见,为推进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发挥宜兴陶瓷博物馆在全市文化建设中的“陶艺殿堂”、“文化名片”、“交流窗口”和“展示平台”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以此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蒋尧基)


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宜召开

2011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于9月29日在我市丁蜀镇诚天大酒店开幕。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长、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中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叶宏明等全国古陶瓷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年会。市政协主席邵亚群、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邵汉强到场祝贺。

本次年会由无锡暗星陶瓷有限公司承办,宜兴陶瓷学会和宜兴葛军紫砂文化基地协办。会议主要总结我国古陶瓷学术研究事业如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景德镇青花、禹州钧瓷等著名古陶瓷的新发展、新特点和新变化。围绕名陶名瓷名窑的恢复、仿古陶瓷生产以及新品的设计开发与市场开拓等研究课题,发表真知灼见,以利于对名贵陶瓷的传统技艺和材料进行发掘,促进仿古陶瓷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陶瓷市场的新亮点。(蒋尧基)

 

第二届紫砂艺术节揭幕

10月22日,第二届北京紫砂艺术节在北京琉璃厂隆重开幕。此次艺术节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主办,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支持,北京紫砂艺术馆、印象中国文化产业集团承办,紫砂公社、宜兴天地方圆、宜兴方圆堂、中国壶迷网协办。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有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李英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副主任边伟、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和徐雪娟、徐青、范早大、范乃军等紫砂技艺人员出席开幕式。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参考消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鉴宝》等众多媒体记者和广大壶迷朋友共2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这次紫砂艺术节北京展为期一个月,紫砂艺术鉴赏与交流活动共分五场,从22日起,每周六下午推出一场紫砂名人、新人作品展示活动。届时将邀请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程辉、张正中、储集泉等宜兴著名的紫砂艺术家到场与喜爱紫砂的朋友们零距离接触,宜兴紫砂工艺师也将现场展示紫砂壶的手工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壶,源于文人茶道,故而紫砂与茶分不开。这次北京展的主题为“茶润万物,壶乐人生”,通过一件件紫砂作品,将紫砂壶艺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工艺,丰富多变的艺术内涵,与茶文化融为一体,意在从紫砂艺术的角度来诠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陶文化、茶文化和吴文化的无穷韵味,提升中国紫砂艺术的文化影响力,弘扬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王霖)

  

感想和企盼

刘培金

陶都陶艺五朵金花北京汇报展,九月二十四日在东方艺术馆向陶艺爱好者开放。真实的展现了宜兴陶艺工作者的丰功业绩,使爱好者既认识了宜兴名片的优质内涵,亲感其光芒四射的魅力,又孕生了新的企盼。

紫砂艺壶平和人。参展紫砂壶多数为中青年创作品,虽有些作品功力不到位,结构不够严谨,气质稍有傻、呆、死性,而总体的形态丰富,色泽和谐,档次分明,形态、神韵、气度不凡,价格适宜等优良素质,工薪人士感到平和宜人,亲切可及。进一步说明紫砂艺壶的创作,只有不断优化正气、大气、灵气等灵魂性能,创新不离壶性本宗;同业人士真诚以紫砂艺术整体利益为重而和谐共兴壶艺;不用邪气做“壶”非壶乱本宗,不以私利乱吹捧,不以名气坏人性等,紫砂壶艺必定持续健康发展。

青瓷艺术震惊人。参展青瓷艺术品虽有些作品内胎稍为厚,釉层稍显薄,形态类白瓷等,不合青瓷形态、釉泽、胎记等个性美的要点,和创作者必须自拉坯、自研釉、自点缀等基本要求。但整体状态却给熟知青瓷人士以震惊感:形态多体,神韵大度;釉色明快,光泽宜人;装饰新颖,学向优深等个性特长,则自然地联想到龙泉青瓷,各有所长和不同的可爱要点。龙泉、宜兴两市青瓷业界人才如能联手研讨,扬长避短,和谐升华,较好地适应对青瓷爱好日趋增长的时势需求,当会为全国青瓷事业发展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尤其是宜兴青瓷的装饰艺术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苏浙沪的文化优势和学问性能,继续丰富和升华,定会受到更多人士欢迎。

均陶和陶艺喜愉人。参展作品,从传统本宗和时代创新两向给爱好者提供了一定的全面、完整、高尚的艺术享受,对静心、安神、养性有一定性能,既知历史品貌,又见创新潜能,十分喜悦愉快:古朴典雅,民风独特;形异饰美,色彩互和;花划丰富,层次分明,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既体证着对优秀传统艺德、艺道、艺理、艺功、艺技、艺风等正确传承性;又展现了适应时势要求的创新能力。如能继续以认真、严谨、精细、求新等思维,创作具有高尚艺术性的变形、异体、艺精、学问内涵深刻的新式艺术形态,适度改造历史以往的使用价值,必易进园林,饰厅堂,美化墙等,开发消费新领域,拓展需求新市场,走向发展新大道。

精陶形态迷惑人。参展品没有展现史俊棠会长确定的“以餐具、茶具、咖啡具和陈设艺术品为主”的真实全貌,只几件艺术形态混摆在陶艺中,难以识别精陶的属性。精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为适应冰箱、微波炉进入家庭的食物保鲜和加温需要,由日本开发。我国引进后,仅在湘苏有三个生产厂。因其高温胎烧,低温釉烧,釉料以铅丹、硼砂、氧化锌为主要元素的劣根性,有铅溶出量很高和釉面龟裂等缺陷,七十年代后期为意大利炻器所代替。当时,在负责全国陶瓷出口统一成交的广州陶瓷出口部工作的钟挺荪同志,获得有关资料。出口部研究改称炻瓷,先动员邯陶试制,我三次到彭城介绍,被告知梅教授讲:炻瓷是商业用语,生产炻瓷是陶瓷发展的倒退。延误一年半后,由焦作试制成功,花开全国。因偏重海外市场,忽视国内需求开发,生产出现困境。如能针对国内厨房、餐桌、客厅等适用性和民族习俗着装改形,加强宣传和建立流通渠道,相信会有一定发展潜力。发展海内外两个市场,必有助立于不败之地。

企盼陶都五朵金花全面盛开,浓香飘神州,溢及全地球!今后,更会有大作为!(作者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原总裁)

 

紫砂的学问

——观央视《谁为紫砂狂》后感

周军明

前不久,看了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打开经济问号档目《谁为紫砂狂》节目后,产生几点疑惑,权作个人有感而发耳。

疑惑一:“全手工”一词,在紫砂圈内已沿用多年,其它工艺品或艺术品都未用过这一词汇,最多不过用“纯手工”而已。因为“纯手工”是指借助部分简单工具完成制作的手工艺品,而“全手工”一词,实际上是指不借助任何工具,单凭双手完成制作;“纯”有一定比例,“全”只能有“不全”,所以才有后来的所谓“半手工”一词,让局外人听了一头雾水,以为“半手工”是某种用机器造出来的半成品,后半部分由人力加工而成为一种工业产品。人们误解紫砂,怀疑紫砂理所当然,而我们的紫砂是一项文化产业,规范用词,有不同一般产业的必需。

疑惑二:紫砂壶的价值观  当前一把紫砂壶价格的高低,普遍认为和宣传多为泥料、做功、款式或名人字画刻绘等,来衡量作为一把紫砂壶价格的标准,因而某些外出展销人员或本地销售人员应用有老三招:

1、把砂料说得神乎其神,说成多么多么的稀有名贵和唯他独有,人家的砂料都不行或干脆说其他同行用的砂料是假的,自己的才是真的,而且也不多了。

2、假称自己是某某大师的徒弟,很多大师的壶都是他做的,他是很多大师的枪手,诬蔑、诋毁大师形象,虚假抬高自己身价。

3、就是“全手工”,好象只有他的壶才是“全手工”做出来的,件件是艺术收藏品,而人家的都是一些用模具生产出来的低档商品壶(是因为他们做的大多是同一款式)。所以有这些,是因为根深底固的守旧思想,造成紫砂壶价值观束缚在单纯老套的实用品价值观上,而真正提升紫砂壶价值的创作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价值及作者自身人格魅力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定位,造成许多从业人员相互拆台,相互诋毁,是典型的“窝里斗”,视众多同行为敌,造成“损人不利已的”恶性循环。

疑惑三:“模具壶”。现在说到用了模具辅助的壶就不能算是艺术品,就不值钱,好象成了全行业的共识了,其结果是全行业人员为求自保,大家都回避这一问题或含糊其辞,别无选择,谁都不敢承认自己用或曾经用过模具辅助成型或部分部件使用过模具辅助定型,成了“皇帝的新装”现象。其实,一件工艺精良的紫砂壶,就算加上嘴、把、钮都用上模具辅助定型,仍然只占整件作品工艺流程的百分之三四十或更少,只不过提高了一些工作效率罢了。人类的文明是在不断制造和改进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作为紫砂成型辅助制作工具的一种,模具也是近代老艺术家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成品效率发明的一种先进工具,是几代老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我们在使用先进工具的同时,并未脱离传统技艺技法,就好象一个画师在画方、画圆时,如用了圆规和直尺,难道此画就像档目中说的“印刷品”或“半手工”了吗?而不用这些工具辅助,便是“全手工”了吗?在当今经济潮流中。真正影响一件紫砂壶收藏价值的是“数量”而已,而非制作工具。可以说是“数量”和“利益”闯的祸,而让工具当“替罪羊”。

早期的紫砂人用的工具是初级的、原始的、很简陋的,后来在生产过程中,经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不断改进,逐步增加先进工具,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而档目中把使用模具等同于画师用印刷机印画一样,也太言过其实,不了解紫砂的工艺流程了,因为印刷机是取代手工的百分之百,而且材质发生了变化(油墨和纸张与手工画有根本区别),而紫砂模具不过是简单粗放的辅助制作工具,且材质、功能、美观程度、工艺流程没有变化。

疑惑四:“作品”与“产品”。电视档目中最后一集,重点放在不使用模具辅助制作茶壶上,认为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紫砂茶壶、茶具才是真正的“作品”,能卖高价,有收藏价值,其实也不妥,因为如果这把所谓的“作品”是过去、现在人家设计或制造过的,你是照搬复制,只能算是“产品”,因为它不包含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如印上人家的名字,那叫“赝品”或“仿品”,印上你自己的名字,那叫“临摩”或“产品”,作品是创造出来,而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这两者有质的区别。

在我看来,1、未使用模具辅助制作的紫砂壶,可用“传统工艺流程”制作来解释,部分部件使用模具辅助成型的紫砂壶,可用“现代工艺流程”制作来解释。

2、作为一种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考核技艺评级和手工技艺评奖中限用一些辅助工具,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依据,是很有必要的,但作为商品,把是否用和未用某种辅助工具,作为唯一衡量紫砂壶的价值标准,显然是偏面的,不完整的,更是不公正的。

3、衡量一件紫砂壶的价值,不能单凭料、工、款等实用价值观来定位,因为这些是现代一件紫砂艺术品最起码具备的基础,而更多的应把创作新品、文化内涵、所创作品是否有艺术感召力、艺术想象空间和艺术愉悦功能、作者个性风格、人格魅力和社会认知度及影响力等多方文化紫砂价值观来定位。

4、我们要保持传统技艺、技能,而非保守传统一成不变,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的艺术,将步入死胡同。

5、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广大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从初级的临摩仿制中成长起来,掌握更多的生产生活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自已的个性风格等系列艺术作品,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仿制,做到一人一品一风格,避开恶性竞争,敢于说真话,办真事,以诚、真、德、爱取信于广大爱壶、爱砂之士。

6、在过去,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约束,制作技艺、技术不轻易外传,制作技艺被看作每个艺人的“看家绝技”和“吃饭家当”。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制作技术早已不再是那家那户的独家秘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审美情趣的普遍提高,追求高品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文化市场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我们应创作出更高雅、更朴实、更富有时代特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艺术性的文化紫砂作品,迫使我们广大从业人员要从单纯的“壶匠”成长为名符其实的新一代紫砂艺术接班人,这也是我们紫砂艺术产业发展的方向。

  

预警平台——

中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多重压力下稳步求变

2011年以来,中国外贸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进出口额增速达到24.6%。但是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美国经济疲弱以及欧债危机等多重外部压力,中国外贸未来形势并不乐观。

素有中国外贸“风向标”之称的广交会将于近日开幕。10月13日,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指出,当前中国进口不断扩大,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不过,由于下半年形势不乐观,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倾向于接短期订单和小额订单。

刘建军预计,今年广交会采购商到会形势不容乐观,成交额或将与109届的370亿美元基本持平。

此前也有专家分析称,2011年中国进出口额的高增长,既有国内外需求增加因素,也有相当大的价格上涨因素,存在通胀水分。

在广交会的两万多家出口参展企业当中,有接近2000家为品牌企业,占总量的20%左右。这些中国品牌企业经过发展,拥有了自身的综合竞争优势,如高性价比商品、自主研发技术等,这使得它们在面对当下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外需不振等多重压力下,依然能够稳步赢得市场。

但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大量换汇的是以劳务为优势以及代加工的商品。与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的出口产业质量和效益、企业国际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经济开放度和抗风险力、国际话语权等都还有着较大差距。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应努力实现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一些中国出口产业集聚度开始提高,产业链延长,好的企业也在脱颖而出。

此外,在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方面,中国将进口和出口并重明确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并推出一系列旨在扩大进口的举措:发布2011年版《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推动进口便利化、2011年以来先后两次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暂定税率。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增长强劲,顺差收窄。贸易顺差与外贸总值的比值为4%,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中国进出口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减速、需求结构调整、大宗资源能源供给趋紧等都要求中国加快转变粗放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而新兴市场强劲的内需增长、危机后成功转型的中国外贸企业等,都为中国外贸前行增添信心。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据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8月,俄罗斯外贸总额为52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其中,出口额为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进口额1946亿美元,增长42.6%;外贸顺差1372亿美元,同比增长18.6%。

1~8月,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为529亿美元,同比增长47.3%,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俄罗斯其他几大贸易伙伴国分别为德国(456亿美元,44.1%)、荷兰(434亿美元、16.5%)和意大利(283亿美元、19.8%)。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我国出口价格增长拉动效应增强市场更趋多元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外贸易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外贸发展呈现出口价格增长拉动效应增强,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等积极变化。

2011年1~8月,我国出口平均价格上涨10.3%,高于2010年同期9.1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长12.1%,低于2010年同期21.8个百分点,外贸增长呈现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新变化。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一特征表现更为明显。例如,7月份,纺织服装平均价格增长24.7%,数量增长0.9%;鞋帽平均价格增长18.5%,数量增长1.3%。

2011年以来,在对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总体平稳增长的同时,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较快增长,比重进一步提升。1~8月,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国家(地区)的出口增速均在总体出口平均增速以上。其中,东盟作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达234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4.3%和28.6%。

(信息来源:新华网)

 

游宜兴,感悟“紫砂壶艺术之道”

孔 见

茶书一味,现今书画界“君子之交淡如水”,工作室聚会,紫砂供茶,知音切磋,赏壶品茶论道,可谓是文人极大的乐趣了;又有哪一个书画文人不喜欢茶,没有紫砂壶呢。我近几年对于茶道略晓一二,对于壶艺却是门外汉。为此,六月二十八日,陪伴年近九旬的老父亲孔迅和夫人赵京华、大妹孔丹亚一起,从上海专程赴紫砂之都宜兴丁山镇一游。

在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明康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先是在琳琅满目的紫砂大市场“乘车观花”一番,然后来到李爱林先生的“阳羡名陶苑”参观。一座三层楼的展览厅分为大师之作、古代之作、现代之作三个部分,使人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到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古今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尽情欣赏。而后,又在一间制作室里,由技工专门向我们演示了一把紫砂壶的制作过程,讲解示范了技术要领与技巧。最后,我们也上去揉了揉美丽的紫砂泥,我还在事先准备好的壶坯上,用毛笔写上字,由大师再刻制烧成茶壶,留作纪念。

通过参观我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讲究“法、艺、道”的三个境界,在紫砂艺术上反映的很明显、很彻底。首先从选矿、备料、制坯到加工、烧制,整个生产过程是技术性的,自然是技法起主导作用。掌握制作技法,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做到手眼到位,积累丰富经验非常重要。现今丁山有三万多名掌握了制壶技术的工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供应着紫砂制品,这些人中大多数工匠为当地人,也有一些人是外地来打工学艺的,其中佼佼者还有留下来做了上门女婿。应当说,学会一般的制陶作壶技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制作普通样式的茶壶与制作艺术性茶壶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从技法上升到艺术的问题油然产生出来了。在亲自写了几把壶之后,我体会到制壶是一门综合了雕塑、绘画、书法包括契刻在内的综合性艺术,甚至对于诗书也须精晓,否则就不可能赋予紫砂壶这种日用品以艺术的品格。在宜兴几万名制陶匠人之中,能独立制作艺术茶壶的人数并不很多。尤其是要全面掌握清代陈曼生概括的“十八式”紫砂艺术茶壶,更需要长期的修炼和系统的研习。可见学习做壶容易,但要在壶坯上面绘画作书却非易事。所以,从一个匠人到一个艺人,对于一个紫砂制作者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宜兴紫砂界,要成为一个紫砂艺术家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自己学习提高,还要经过正规考评。现代陶艺工艺组织中,陶艺工艺师的评选和陶艺作品的评奖极为严格,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师之分;要经过严格考评,录有名人册并可上网查询。 “名可名,非常名”,考不上艺名,壶底没有名款,茶壶的售价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顾景舟的一把壶拍卖到了一千多万人民币,而同样样式的一把壶若没有名款恐怕几十元,几百元也可以买到。所以,在宜兴紫砂界制陶大师可谓圣人,受到尊崇。

古往今来,在紫砂艺人中,什么人才能修炼造化成为紫砂壶界的“大师”呢?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这样的大师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我以为这就有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第三个境界——“道”的问题。于紫砂壶来说可谓是“壶道”了。与书画一样,“壶道”也要“功夫在壶外”。艺高于法,紫砂艺人不仅要胸有成“壶”,还应 “意在壶前”。我问各位艺人,制壶人是心中先有壶呢还是先有诗意?李爱林先生说,要达到先有诗意再去制壶的人,恐怕只有顾景舟大师能做到。

回顾历史,明代以前饮茶用大壶,是时大彬变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与文玩一起成为君子之爱;清代陈鸣远又将普通茶壶样式发展到模拟自然生态的艺术茶壶;顾景舟与大批书画家交谊联手,将书画引入紫砂壶,使之成为一门水准很高的综合性艺术。大师们为紫砂壶从日用品到艺术品,探索开拓了一条锦绣之路。是啊,如同书法一样,入帖容易出帖难。模仿大师的艺术作品并非难事,但要自己创作一件作品就很难了。自从清代陈曼生概括了紫砂壶“十八式”之后,紫砂壶的艺术模式也被束缚了。学习上的确简化了,但艺术上的突破与发展也困难了。而顾景舟却找到了一条新的艺术创造之道,开创了紫砂艺术的新天地。历史上,有幸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那些不甘模仿只为生计和钱财的创造者,在他们心中汹涌燃烧的火炬,永远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当然也包括严谨的治学治艺态度。在今天的紫砂大师中,仍然有一年只做几把壶的大师,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对紫砂艺术的更高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在宜兴艺人的努力下,紫砂壶艺术一定会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作者系广州军区少将)

 

陶艺精华  时代风流

——江苏省陶艺大师、名人作品观感

丹桂飘香的金秋,正值国庆佳节,江苏省首届陶瓷艺术大师(名人)的76件(套)作品在陶瓷城集中亮相展示,确实使人一饱眼福。我徜徉其间,感受到今天的陶瓷艺术大师(名人)们在创新设计中牢牢把握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并以此为基点,加入现代审美情趣,体现作品的优美特质和时代气息,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而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时代造就了大师(名人),而大师(名人)以陶艺成名,从他们的精品力作中可以见证各自的学识、技艺、理念和修养。综观这些陶艺作品,都浸淫了江苏陶瓷特别是宜兴陶瓷的传承性、新颖性和特色性。我认为这是展览的华彩和亮色所在。展品中有许多艺术之作冲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造型和结构,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是传统文化与时尚新潮交融所产生的审美和享受。

在展品中有5件(套)作品来自南京、苏州和常州,其余的都是“陶都”宜兴的陶艺工作者的佳作。欣赏省陶艺大师(名人)的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日用陶艺术品,首先感觉到的是传统技艺的印记非常突出。例如,沈汉生的“六方签筒”、周尊严的“四方和谐瓶”、吴群祥的“玉璧提梁”、凌锡苟的“日月同辉”、何挺初的“双鱼戏水壶”、范洪泉的“钟梅壶”、范永良的“花生壶”、张洪华的“大方竹壶”等,将传统的紫砂花盆和紫砂茶壶演绎得出神入化,变幻得万般风姿,炫示了紫砂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陶瓷艺术的东方神韵。顾道荣的“天伦之乐壶”,用写实的创作手法,结合陶塑的立体表现力,描塑出冰雪融化之际熊猫嬉戏其间的欢乐场景。倾泻奔流的融雪,逼真可爱的熊猫,似壶非壶间,将紫砂传统文化与多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杨丽华的青花“太湖渔歌”和南京兰亭的“花韵”餐具碟子等作品,营造了有自己心灵空间的艺术形象,将“美在自然”的元素融入日用器皿的造型与装饰之中,带给人们欣赏的情趣和唯美的享受,也是艺术实践中的思维碰撞和智慧对接。

说到宜兴紫砂壶就联想茶文化,而茶圣陆羽对阳羡茶的推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卢仝的诗句道出了阳羡茶的高贵与神奇,而推举到长安的有功之人是陆羽。他说阳羡茶“芳香甘鲜,冠于仙境,可荐于上。”从而茶与陶的结合产生了名垂千秋的紫砂壶。史小明的紫砂雕塑“陆羽像”,将陆羽在宜兴的故事定格,艺术的创意是运用紫砂泥最本质、最纯化的语言,记述着美丽的传说。还有徐青的“童年”,这件雕塑宛如一幅风情画,勾勒出悠悠往事和流逝岁月中一抹记忆,再现窑场老街上麻糕炉旁老师傅贴着方和圆的麻糕,诱惑着孩童垂涎欲滴的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地方民俗。

有不少陶艺大师(名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作出带有新颖性的陶艺作品,彰显独具个性的艺术构架和特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和一种审美。如陈建平的“追月”、李玮的“和静怡真”、解晓明的“山水唐人诗意”、徐南的“东方红-15”、孙伯春的“同理同道”等,作品的艺术构思可以给观赏者带来无限的遐想,展现独特的心语、独创的内涵和独到的境界。

今天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框架下的陶瓷艺术创作,可以做多种多样的尝试或探索,可以采用传统制作技艺传递新鲜的理念和情感,用陶瓷艺术的特色张扬作品的生命力,不但赏心悦目,而且回味无穷。这是我观赏省陶艺大师(名人)作品后的所感所悟。(尧基)

 

陶瓷花盆创新评比获奖作品下月参与上海紫砂专拍

由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宜兴陶协花盆分会联袂打造的大型紫砂专场拍卖会,将于2011年11月13日下午2时在上海四川北路73号上海拍卖行拍卖中心举行。届时,将有明清以来经典传世作品70余件,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高、中级职称的中青年陶艺家的120余件精品力作,第一至五届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的部分金奖、银奖作品30余件也将参与竞拍。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的扛鼎之作能否在这次拍卖会上展现新的亮点,我们将拭目以待。(盆讯)

 

武侯祠印象

尧文

有着“三国圣地”之誉的成都武侯祠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那里的厚重人文古迹昭示了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刀光剑影下的忠义仁孝和计谋诡诈中的慈惠宽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诗圣杜甫笔下的著名诗章《蜀相》。我走进古老而巍峨的武侯祠,见门额高挂“汉昭烈庙”匾,这才知道原来是刘备的陵与庙。据说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庙旁修建武侯祠,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清初重建成为君臣合庙,然而,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武侯祠”。

整个祠内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几十位蜀汉历史人物,还有多种碑刻、匾联和钟、鼓、鼎、炉等文物。如,公元809年刻立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健镌刻,誉为“三绝碑”。当然,景区里所有的景观,其核心之处还是武侯祠。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所有祠堂称为“武侯祠”。过厅上挂的“武侯祠”匾额为郭沫若书写。武侯祠在古树名木的映掩下静穆而庄重,尤其是“孔明殿”宏敞开朗。明代的凤鸟香炉置于殿前,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工艺精妙,造型生动。殿内有诸葛亮三代的塑像。诸葛丞相手握羽扇,容貌端肃清正,慈眉善目中流露着无限的睿智。我敬望着这位卧龙先生,遥想他隆中晤对的远见卓识,草船借箭的奇谋妙计,七纵孟获的宽广胸怀,空城却敌的雄才胆略,木牛流马的巧思异想,淡泊宁静的节守情操……这些故事千古流传,为人景仰。难怪,清康熙的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要题写“名垂宇宙”的匾额。

诸葛亮留下的宝贵财富很多。我看着诸葛亮父子的塑像,就联想到他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他的思想直至今天,仍然不乏教育意义,凸显出与众不同的教子方略和治学理念。

走进武侯祠,从一对对楹联中可以领略到蜀汉时期峥嵘岁月中造就的英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赞颂得见一斑。如:舒同书写的清人瞿朝宗的撰联:“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文吟。”郭沫若的“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同兮出师两表留楷模。”冯玉祥写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新高。”董必武书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还有沈尹默引用杜甫的诗句写下的楹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等等,都是仰慕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千古英名。

武侯祠内的所有景点和文物,除了歌颂诸葛亮手握乾坤,谋筹千里的雄才大略之外,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诚信和仁义。“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去,并吞更出师。”关公的“义薄云天”、张飞的“诚贯金石”、以及“三义廟”的神圣同臻和圣贤之风,无不如此。历史是一面镜子,三国文化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这便是游走武侯祠的深刻体会。

 

锦里古韵

崔听槐

锦里、锦城、锦官城都是成都市的别称。早年读唐杜甫《蜀相》诗有“锦官城外柏森森”及《春夜喜雨》诗有“花重锦官城”之句,皆是对西蜀历史千古流芳的描述。

锦里古街区于2004年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重新恢复并对外开放。它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与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东侧仅一墙之隔,古街呈南北走向,蜿蜒近400米,街道不宽,却悠长而曲折,两旁铺面鳞次栉比,层高只有一二层,高低错落,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门面以古色古香的雕花木结构为主,青砖铺地,尤显古朴典雅,川西古镇的建筑风格一览无遗。徜徉古街,店家多在店门上高悬串串红灯笼,或用长方形的杏黄旗标榜店名或经营特色,以示招徕。一条近百米长的好吃街,网罗了最具四川特色的各种名小吃,煎炸蒸煮,味香四溢,引得游人争相品尝。锦里在三国蜀汉时是管理织锦之官的驻地,历史渊源使然,街上售卖织锦衣料、服饰的店铺颇具规模。锦为两汉盖州贡品、三国蜀汉战资,身份象征,南丝绸路上,牛拉马驮,东海涛中,船载帆推,西亚女用它扮美,波斯男以示其荣。而今锦料花色之多、图案之美,或许更胜古人一筹。

漫步锦里,热闹而不喧嚣。街区怀抱中,石拱小桥、金色池塘、翠竹绿树,点缀得分外妖娆,在秋阳的映照下,水榭式的茶寮,供访客小憩品茶。街中还有一设在二层的古戏台,旧木搭建,“出将”、“入相”门匾跃入游人眼帘,似乎让人聆听阵阵铿锵的锣鼓声,川剧变脸,传播着经久不息的三国文化。

街区一处较为开阔地带,有一面由青砖镶嵌的照壁,约8平方米,砖面镌刻有《锦里序》、《锦里文粹》、《锦里撷英》碑文,青底白文,浓缩了锦里的历史、文化、商业发达繁荣的轨迹。如云:“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漫游锦官故里,争仰蜀相遗徽。射弩、织锦、客栈,铜锣声声;刺绣、竹编、当铺,花轿悠悠;结义园中,两碗绿茶赏川剧;诸葛井里,一眼碧水映风云;蓝布幌子,远摇百种锦图;红纸灯笼,近照三国食阵;窗花石刻,昭示传统渊源。……”

在锦里,这片都市休闲新天地,总有一处让人魂萦梦系。

 

川游杂咏

邓君曙

一、黄龙吟

蜿蜒沟口上天穹,带雾云裳锁雪峰。

错落瑶池融五彩,珠飞玉溅瀑几重。

 

二、九寨沟

瀑银树碧醉金秋,  藏寨风情眼底收。

万壑千山姿色异,  仙乡雪域竟呼沟。

 

三、都江堰

为民治水稼桑兴,天府川中得相凭。

犹忆千年秦汉月,都江堰畔拜贤丞。

注:贤丞指李冰,他任秦国蜀郡太守期间建造了都江堰。 秦时,郡太守相当于县丞、府丞一级的地方官吏。

 

四、杜甫草堂

庭园青竹送清凉,花径幽幽謁草堂。

恍觉柴门诗圣在,浣花溪畔韵犹香。

 

五、成都锦里

画阁参差市井中,长街川味旆摇风。

汉唐锦里今犹在,夕照宫灯分外红。

 

六、谒武候祠感怀

君臣兄弟出师时,铁马金戈举霸旗。

今憾山河仍未统,怆然凭吊汉家祠。

 

七、坐舟瞻拜乐山大佛

晨钟暮鼓绕三江,气势凌云映佛光。

大肚总容天下事,慈颜千载阅炎凉。

注:乐山大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前后工程化了约九十年。位于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霞峰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仅其足背上就可围坐百余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上有凌云禅寺、大佛殿、东坡楼,还有一尊玉石卧佛。

老翁因脚力不济只能坐轮舟游,但见崖边的九曲栈道上尽是人流滚滚……犹如蝼蚁,与巍巍大佛相比,自叹自已太渺小了,特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