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2第一期


2012-01-16  

迎新春·澄怀观“壶”

鲍志强、季益顺、许艳春紫砂艺术展江阴展出

在新年伊始,龙年春节来临之际,应江阴市文广新局的热情邀请,为期8天的《迎新春·澄怀观“壶”——鲍志强、季益顺、许艳春紫砂艺术展》1月8日在江阴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蒋洪亮,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芳、江阴市副市长龚振东,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伟英,丁蜀镇党委书记马钟,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为开幕式剪彩。江阴各界人士近1000人参加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此次展出的80多件(套)紫砂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艳春三人近年来的新作、力作,其中一些作品曾在国内外陶艺展中获得大奖,如此规格、数量的紫砂艺术在江阴展出尚属首次。这次展览,为江阴市民了解宜兴紫砂,让宜兴紫砂走进江阴,使紫砂艺术成为两地文化交往的桥梁。(陶讯)

 

新年展望——打造文化紫砂 提升紫砂文化

2011年,中国的紫砂市场呈现出兴旺的景象。北京嘉德、保利、上海春秋堂等国内几大拍卖公司的紫砂专场拍卖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大批紫砂收藏家、爱壶者、壶商云集紫砂产地宜兴,“紫玉金砂”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张亮丽名片。国内有观察家谈及紫砂市场走势也有所顾虑:紫砂市场的盛世之况还能维持多久?发展空间有多大?采取何种手段去保证紫砂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疑问,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不久前接受北京商报《紫砂周刊》的专访,他认为关键在于“打造文化紫砂,提升紫砂文化”,以诚信赢得市场。

商报:为什么宜兴紫砂会被如此看好?

史俊棠:文化是个软实力。“紫砂文化”是千余年紫砂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根脉”传承至今,必须体现在当今的“文化紫砂”上,而“文化紫砂”就是要从“手工艺”到“工艺美术”的转变,把“商品”变为“艺术品”,蕴含文化意象和时代精神。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文化的感染力也在于创新,因为宜兴紫砂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人文艺术价值,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成为一种能让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玩壶的人都是老年人,其实不然。据我所知,现在玩壶的情形发生了变化,不仅是白领化、金领化,而且还是低龄化、女性化。好多低龄的,比如大学生也都非常喜欢紫砂壶,他们注重的是欣赏价值。当然,中老年人也在玩,但他们更注重实用。有钱人则注重收藏和投资。各种层次的人都能在紫砂壶上找到自己关注的点。所以,我认为紫砂市场有足够的活跃力和爆发力。当然紫砂市场要完全成熟还需要慢慢地提升。

商报:拍卖公司的大规模介入对紫砂市场起到了什么作用?

史俊棠:从现在整个紫砂市场来看,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中国茶文化的弘扬,催生了更多爱用紫砂泡茶的朋友。这些朋友注重于紫砂壶的实用,喜爱价廉物美的紫砂茶具。这个销售市场面也是最广的,这个消费群体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宜兴紫砂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礼品市场。那些名人做的壶、很有名气的作品都是用来作礼品馈赠。这一部分买壶人不一定对紫砂很懂,也不注重实用价值,他只注重做壶人的名气。而这一部分消费市场是几年来为名人名作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三,是一些玩壶懂壶的人,这一部分人的购买能力不一定很强,他们玩壶不看名气,只看作品水平。他们知道,成名者一定有过好的东西,但是不一定每一件都是好东西。那些出名的制壶者,他们的作品并不多,工艺也都很精湛,做工非常讲究和到位。当然价格也不低。这一部分消费市场推动了制壶工艺师艺术水平的提升。第四,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现很多拍卖公司,把紫砂艺术品作为拍卖的主打产品,并且还举办了很多专场。这一拍卖专场会给大家带来高品质的作品,也会有许多投资家为利益而去炒作。总的来说,宜兴紫砂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通过这种拍卖活动尤为彰显,让它们不再单单停留在日用品、工艺品上面,而是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品去收藏和投资。 

商报:现在市场普遍关注收藏品价格问题,您认为现在的紫砂壶价格处于什么状况?

史俊棠:我经常讲到这个问题,真正德艺双馨的紫砂大师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极具人文价值。比如,一个书画大师的作品能拍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现在一些紫砂大师的作品也能拍到几百万、上千万,我觉得这并不稀奇,并且还有提升空间。因为从整个紫砂行情来看,是水涨船高,是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提升才能带来高的价格,并不是价格高就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我也奉劝那些收藏家、投资家们,你们要多了解紫砂文化和专业知识,不要盲目去炒、去抬。并且作为投资对象的话,它必定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最关键还是要看你的眼光是否精准。何况众多拍卖公司看好紫砂市场,蜂拥而至,所征的拍品也良莠不齐。

商报:2011年版的《宜兴陶瓷艺术人物录》中将紫砂技艺人员又进行了细分,目的是什么?

史俊棠:在宜兴紫砂这块,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是“富民紫砂、文化紫砂”。前两个都已经成为现实或正在形成共识,了,现在要打造“诚信紫砂”,这样紫砂才会可持续发展,而诚信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它离不开市场这个大环境,所以营造诚信紫砂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主要还是行业人员的自律。同时,也需要那些玩壶藏壶的消费者协助从业人员进行自律,提高诚信度。无论你是刻字的还是做壶的,都要让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作为商家,也应该架起诚信的桥梁,一头连着诚信的艺人,一头连着讲诚信的玩家。信息的公开化,诚信度的提高是紫砂业发展诚信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促进一个行业的不断进步。

商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职称,大师数量太多会不会影响品质问题?

史俊棠:技术职称是各级政府对民间工艺从业人员的关怀和爱护。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宜兴紫砂工艺厂有500人在做壶,就有了7个大师级的技术辅导;现在是几万人在做壶,当然大师级的人物也就多了。另外,大家越来越认可紫砂为艺术品,特别是具有人文内涵的东西,那么就需要把名人培养出来。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参加各种职称评定的人都有过硬的基本功,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过五关斩六将,只有真正的佼佼者才能获得这些职称。现在全国大师最多的地方是景德镇,江苏省和广东省的大师数量差不多。无论什么时候,陶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地位是和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玩壶的队伍在迅速膨胀,但一位大师的产生却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所以陶瓷艺术品的质量和价值不会因为大师数量的增多而受影响。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玩壶人自己不太懂,跟风玩紫砂,买回来一大堆头衔名不副实之徒的作品,所以在技术职称评审中还需要有严格的监督和数量的控制。当然,更需要的是玩壶人自身水平的提高。

 

宜兴紫砂·龙泉青瓷在北京联展

1月6日,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北京紫砂艺术馆承办,并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大力支持的“宜兴紫砂·龙泉青瓷艺术精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隆重揭幕。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建生前往祝贺。

参加此次精品展的作品共有200余件(套),分别来自宜兴紫砂和龙泉青瓷这两种国宝级的艺术陶瓷门类,它们“共同承载了东方人的精神状态、文化取向和哲学思维”,观赏者无不赞叹。紫砂的参展作者是吴鸣、华健、张正中、周刚、俞荣骏、朱江龙(南京)和王辉(北京),而青瓷的制作者是徐定昌、陈爱明、陈显林、卢伟孙、王传斌、叶小青和叶永平。这14位技艺人员的作品联袂展出,给新年的北京增添了文化的色彩和艺术的神韵。

这次展览为期1个月。开幕式上还首发了参展作品集《古韵清流》,共收录132件作品图片和14位作者的简介,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精彩艺术读物。(陶文)


《宜兴陶瓷史》进入初审

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编撰、历时两年,一部贯穿、涵盖宜兴陶瓷七千多年历史的《宜兴陶瓷史》,日前已完成初稿。2011年12月31日,市陶协邀请市政协、市档案局、市史志办以及原宜兴陶瓷公司、有关企业的领导和陶瓷专家,召开了初审座谈会,广泛听取对该书的修改意见。会议由史俊棠会长主持。

《宜兴陶瓷史》全书共25万字,分设十六章六十二节、二个附录,图文并茂地介绍宜兴陶瓷的文化脉络、历史记忆、技艺传承、独特成就和陶艺名人等,主要书写原始陶瓷文化遗址、商周春秋时期陶瓷、秦汉年间陶瓷、两晋南朝和隋唐五代青瓷、宋元时期陶瓷、明清陶瓷的发展繁荣、民国年间陶瓷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宜兴陶瓷。其中还涉及到宜兴陶土资源、生产工艺与装备、科学研究与职业教育、技术交流与陶瓷销售、管理机构、主要企业简介、陶瓷文化活动、陶瓷获奖记录和陶艺名人及工程技术专家等。较为详实并客观公正地告诉大家宜兴陶瓷的漫长历史、发展轨迹、产业规模、人文元素、卓著名声和艺术成就,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史实性和资料性,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产业工具书。(崔听槐)

 

美国汉学家弋阳范炳紫砂专著《神器》在宜首发

由美国汉学家弋阳范炳所著《神器》一书,日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东海湾州立大学与美国现代宜兴紫砂艺术协会联合出版。1月3日,该书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了首发,宜兴市副市长洪雅、市陶协会长史俊棠、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顾绍培以及紫砂界人士60多人出席,专程来宜的美国现代紫砂艺术协会弋阳范炳与协会成员10余人同时出席了首发仪式。

弋阳范炳生于1961年,幼年由外公抚育。公朱幼华,号弋阳人,明宗室弋阳王后裔,肇称弋阳为姓氏。弋阳范炳少年从师于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先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5年任教兰州交通大学建筑学院,1989年留学定居美国,2000年创办民间学术组织加利福尼亚中国文化传统研究院,2007年创办美国现代宜兴紫砂艺术协会,致力弘扬传播中国文化和紫砂艺术。

《神器》一书作者历时3年,引用中西文献数百种、宜兴实地考察数次,用汉英双语完成,该书以中西历史、哲学、文化心理为背景,以宗教、艺术、考古、民俗为线索来解读紫砂壶艺术。宜兴顾绍培大师、紫砂学者韩其楼先生分别为该书题字、作序。(崔听槐)

 

回望兔年

本报编辑部

玉兔欢跃辞旧岁,金龙腾飞迎新春。起航2012,我们聆听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这钟声是继往开来的心音,又是奋力赶超的号角。

在这万象更新的美好时刻,回望我们陶协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诠释着以“弘扬陶瓷文化兴会、服务会员企业强会”的不变情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陶瓷行业的广大干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依靠科技创新和文化特色,努力打造宜兴陶瓷的品牌与亮点,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去年,在列入统计的20多家陶瓷骨干企业应税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了23%以上,其中有11家企业的年应税销售超亿元,名列前茅的企业是:南方耐材、拜富公司、金帆陶瓷、东方陶粒和化机集团。应税销售增幅最大的是中创耐火,同比增长140%以上,其次是拜富公司增长六成多。金帆陶瓷增长率也在五成以上,新嘉理、艺兴紫砂、锡阳研磨的增长也达到40%以上。这些都是他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使命,将陶瓷特色资源优势化为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实现新跨越的丰硕成果。

陶协始终把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亮宜兴“名片”,展陶艺风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竭尽全力配合做好“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的展品征集、展柜布置、文字说明、操作演示等具体工作,收到了理性的效果。与市团委联合评选“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与有关单位合作,主办了中国陶艺“五朵金花”北京汇报展、盛世陶韵——宜兴陶瓷精品展、第二届广州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第二届北京紫砂文化节、宜兴紫砂工艺韩国特别展和山东寿光紫砂爱好者协会成立等国内外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影响是深远的。

在继续办好《陶都通讯》、《宜兴紫砂》、《江苏陶瓷》的同时,组织编写宜兴陶瓷的“家谱”。25万字的《宜兴陶瓷史》初稿已经完成,进入初审阶段,体现了陶协为传承、弘扬宜兴陶瓷文化的一份责任、一份奉献。

从历史的坐标上来分析,文化历来是思想的延续。宜兴文化的特色包含了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这是其他文化难以替代的“根脉”。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要求:“繁荣文化显魅力”。我们要为此而奋发有为,在新的一年里,龙舞广宇,书写华章。

 

紫砂泥的知识传播

——“宜兴紫砂矿料展”成功举办

为期一个月的“宜兴紫砂矿料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展出,吸引了络绎不绝紫砂爱好者和紫砂从业人员前往观看,去年12月22日开幕当天就超过100人。这样的展览在陶都历史上尚属首次。

紫砂的繁荣离不开原料,基本矿源是紫砂泥、红泥和本山绿泥,又因矿点的不同,所出产的泥料又各有区别。紫砂技艺人员朱泽伟夫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关注和从事紫砂矿料的研究,不仅2009年9月由北京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宜兴紫砂矿料》专著,而如今又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将20多年来搜集的100多种紫砂泥品种、上百个烧成试片和60多把样品紫砂壶一一展示。

朱泽伟在紫砂砂料上的知识比较全面。他说:“紫泥属泥质粉砂岩,一般产于甲泥矿层的上、中部,质地比较均匀,以多种夹层的形式存在。泥层厚度在10厘米到100厘米左右。紫泥古时候称‘青泥’,是制作紫砂器的主要泥料。”这次展览的除紫泥以外,还有绿泥、红泥和团泥,就色泽而言,包含天青、浅紫、深紫、葵黄、栗色、朱砂、墨绿、葡萄紫、海棠红等近百种不同的颜色。

展览免费对外开放,让观赏者近距离看到制作紫砂器的本质元素,可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紫砂,悦读到相关紫砂泥的科普知识。(陶讯)

 

无锡市文广新局

为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

宜兴陶艺界10人获此殊荣

由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去年9月份公布的56名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来,年前已将证书发至个人,宜兴陶艺界有10人获此殊荣。

由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申报的有7人,项目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他们是曹婉芬、鲍仲梅、储立之、沈蘧华、谢曼伦、毛国强、谭泉海;由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申报的有1人,为宜兴青瓷制作技艺项目的谈志坚;由宜兴均陶工艺有限公司申报的有2人,为宜兴均陶工艺(釉工艺、堆花工艺)的鲍良寅、方卫明。(陶讯)

 

外贸预警————

今年一季度外贸形势将非常严峻

2011年12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由于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十分严峻复杂,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还在继续发展,明年一季度外贸形势将非常严峻。

但是,“我们有信心在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进出口贸易更趋平衡的同时,实现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沈丹阳补充说,商务部正在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将于近期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正式出台。

主要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持对外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二是继续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要推动出口结构升级;三是要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进一步促进贸易平衡。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实现顺差1384亿美元,下降18.2%。

眼下,业内对未来外贸形势不乐观的判断如出一辙。发改委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预计,在成本继续提高、外需继续恶化等不利因素叠加作用下,明年年初企业出现困难的风险很大。

不过在沈丹阳看来,尽管外贸形势严峻,但是只要应对得当,无论对政府来说还是对企业而言,仍然可以化危为机。

另据沈丹阳介绍,今年1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48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

在“家电下乡”首批试点、“以旧换新”等消费促进政策即将到期的背景下,是否会出台新的消费促进措施备受市场关注。

“我们正在研究考虑一些新的消费促进措施,将在商务工作会议上公布。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在不出台新消费政策的情况下,也不排除明年消费的增速会下降。”沈丹阳说。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2011年12月7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表示,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将比较严峻,要继续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崇泉指出,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我国在外贸出口上将重点开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

针对9月、10月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崇泉表示,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比如我国对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在下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出口现在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包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

崇泉指出,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当前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暂时还难以替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德国是60%,日本是33%,中国20%左右。”

崇泉说,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有利因素、积极因素,不是不利因素,它对宏观调控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或者拖累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只有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更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针对近期人民币连续出现贬值现象,崇泉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正好说明人民币汇率不是受政府控制的,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中国在操纵汇率,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操纵汇率,人民币汇率是按照市场的变化和市场需求浮动的,因此,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再上升,也可能再贬值,是波浪式的。 

(信息来源:新华网)

 

陶都“龙”陶

尧基

龙年话龙是一个不朽的话题。陶都宜兴的陶艺家从古至今都是塑龙的好手,把对龙的崇拜和敬畏揉进了陶瓷艺术之中,塑造出龙的形象、龙的神奇和龙的精神。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它是民族的徽记,远古的象征,龙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着包括陶瓷工艺品在内的艺术创作。《易经》上说的“龙,可以腾飞于天上,也可以停留于田间;可以居处于云雾之中,又可以潜藏在水泽之下……龙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宜兴的陶瓷艺人在陶艺的制作中营造了龙的生动意象和奇妙形态,以此寄托向往和情感。

紫砂艺术领域中以龙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云龙壶、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九龙组壶、潜龙升华壶、天龙顶珠壶等,无不神韵生动,寓意深刻。顾绍培大师的“龙跳天门”呈方器提梁款式,把天的博大广袤与龙的吉祥高贵融合在一起,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感悟。仿佛倾听到云霄里的龙吟,也似乎见到龙跃天门、直上九天的豪情和壮美。壶体上鲍志强大师镌刻了铭文:“龙跳天门”和“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与壶艺造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充盈着“诗、书、艺”交融的文化气息。又如曹婉芬大师的双龙提梁壶和龟龙玉璧壶,将龙塑成不同的形象,构成独特的紫砂语言,形成玉龙文化所特有的浑润简约之美。紫砂云龙瓶,是著名陶刻大家任淦庭先生的传世杰作,此瓶盘口、短颈、筒形腹,调砂黑紫泥敷面,运用陶刻技艺使画面显现白色云纹,再用色泥描形,游龙在云层里吞云吐雾,龙的眼、角、须、爪栩栩如生,大气磅礴。

在我国传统中习惯于把龙世俗化,在宜兴窑场上,随处可以看到诸如龙缸、龙瓶、龙盆、龙坛、龙钵等日用陶器,似乎宜兴人特别爱龙,一直把龙作为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

陶器堆花的技艺人员都是堆龙、画龙、塑龙的好手,我们常见的蟠龙金鱼缸、蟠龙荷花缸、堆花九龙瓶等都体现了对龙的喜好,把它作为庭院的陈设艺术品和栽花、养鱼的佳器。最有特色的是均釉蟠龙陶台,一台四凳都堆贴了精美的云龙图案,呈半浮雕状,台脚、凳柱上也都塑有环龙,波纹、火球,具有非常浓烈的“中国风”特征,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就收藏和陈列着这一艺术珍品。

在青瓷艺术品中,也有不少以龙为主题的佳作。例如云龙青瓷瓶,球形腹、筒形直颈、圈足。瓶的周身以云龙浮雕装饰,龙首凸现,嬉戏着火球,而龙身隐藏于朵朵云纹之中。青釉静穆典雅,作品端庄凝重,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现陈列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在宜兴建筑园林陶瓷中,龙的作品也是很普遍的。公园里的龙亭和九龙壁、龙花盆。马道上的龙柱路灯等,都是宜兴的特产。这些琉璃陶瓷制品,流光溢彩,韵致清绝,炫示了独有的艺术魅力。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宜兴的陶瓷工作者把龙带进了陶瓷艺术的各个领域。在龙年来临之前,长乐弘陶庄就制作了一批紫砂“龙”陶面市。当今的时代是龙的腾飞、龙的欢舞,让我们在龙的春天里,共寻龙趣,共庆龙年。

 

紫砂雕塑生肖“龙”

生肖是人所生年的属相,在文字表述上拿十二种动物来支配十二地支,上与天干的十个记时符号顺序循环相接。2012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为壬辰龙年的开始。

我藏有一件紫砂摆件生肖“龙”,是因我属龙的缘故而弥足珍贵。作品高6.8厘米、宽10.5厘米,龙形生动传神,龙首平行向前,龙睛、龙鼻、龙耳、龙角、龙须以及虬曲龙体上的龙鳞和摆动的龙尾,雕刻得细致入微,龙体中下部捏塑有朵朵“祥云”,龙似在九霄,又如穿行于云天,动态毕现,神韵俱佳,置于案头,赏心悦目。这得益于紫砂泥的包容性与可塑性,更为制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而赞叹。

说起这件生肖摆件,它的设计制作者是江苏省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的“双大师”凌锡苟。凌先生与我熟识交往已近半个世纪,又同岁属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从事紫砂人物类雕塑,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的人物雕塑、南京博物院的“揭竿起义”黄巢的造像,以及配合当时所谓“阶级教育”中“泥塑收租院”中的人物造像。大约在十二年前庚辰龙年前,我尚未退休,有次他到我办公室小坐,因庚辰年是我俩的本命年,交谈中他主动说要为我雕塑一件紫砂生肖“龙”,可作案头摆设,又有纪念意义。大约半个月后,他果然将这件紫砂生肖“龙”带到我办公室,底部还钤有“凌”、“火土艺圃”篆书阳文印。那时,凌先生已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了。

龙在十二生肖中是唯一的传说与神话,其它十一种生肖都有活生生的动物相对应。龙的形状、色彩也多种多样,龙的本事能上天下海,呼风唤雨,为民间带来福祉,自古以来就被帝王将相、百姓子民顶礼膜拜,在文化传承中衍伸和形成了许多传奇故事、民俗文化或与龙有关的成语。因而,用紫砂泥创作的生肖“龙”,无疑是别具特色的一种生肖纪念物。(崔听槐)

 

龙年话龙

邓君曙

2012年夏历壬辰属龙。

我写生肖动物,自2001年辛巳《蛇年话蛇》开始,不知不觉已是第12个春秋,以话蛇肇端,至话龙收笔,虽没有“笔走龙蛇”之文字,但也非“龙头蛇尾”,有始无终。民间雅称蛇为“小龙”,我由小龙写到大龙,尾头相衔,也不乏巧合之趣。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这就显得它的身份不同一般。《说文解字》中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在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能呼风唤雨。”罗愿《尔雅翼》卷28引王符曰:“龙,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这与1842年由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根据地球考古学所命名的“恐龙”大相径庭,在地球发展史上,距今两亿多年前,确实生存过“恐龙”这种四足、长尾巴的巨形爬行动物,但生活了一亿三千多万年就突然灭绝了,那时还没有人类,显然“恐龙”不是传说中的龙。

2000年1月30日《中国文物报》上刊登了孙机文先生写的一篇《中国龙六千年变迁考》。孙先生不赞成将龙分解开来解释的“九似说”,他结合文物考古,从文化艺术的角度阐释了六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龙的情结。孙先生认为龙是人类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一种崇拜物,类似氏族社会中印第安人的图腾观念。中国龙的原始形象见诸于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甲骨文的“龙”字写法多达130种,被称为“原龙”,甲骨文之前的原始艺术形象称为“前龙”。1971年春,内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大型龙形玉器,玉身呈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卷曲呈“C”字状,吻部前伸,鼻端截平,距今约六千至五千年前,为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孙先生认为这件玉龙和安徽含山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的龙是“原龙”的代表形象。无疑中国龙的形象起源于原始社会,近似一种复合性的图腾标志,以后为商代所继承、发展,并经历代改造,加以规范,是为“真龙”,为我泱泱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崇拜物。

在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寓有吉祥、幸运和成功的含义。就后者而言,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望子成龙”一说,便是明证。

在奴隶、封建制社会中,龙是王权的代名词。司马贞《索隐》中说:“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这一方面说明龙与王权挂钩,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同时也道出了“炎黄子孙”这一今天常用语的来历。

封建社会,皇帝是“真龙天子”,他们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船叫“龙辇”,总之均冠以“龙”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权。

1888年,“龙”上了大清国的国旗,满清政府还明文规定:“皇帝龙袍 ……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这种衣服,今天除了演戏以外,如有人一本正经穿着它,人们一定会感到很滑稽,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要“龙袍加身”,第一件龙袍,代价银元80万,“袁皇帝”不满意,认为“其气不团”,于是再来一件九团龙袍,每团绣金龙一条。结果,演出了一场丑剧,背上了窃国的骂名。

一切自命“真龙天子”的,都成了历史的过眼烟云。但龙的传说以及和龙有关的文化艺术仍绵延于民间,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

龙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所以在历代的器物文化中少不了龙的形象。如西汉晚期的“四乳四兽镜”中出现了兽体龙纹图案;唐代皇家器物中带“千秋”铭文的盘龙铜镜,被称之为“天子镜”;宋代,龙又出现在文人、画家的笔下,不过很少传世,今尚存世者只有陈容所绘之《墨龙图》,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到元、明代,龙纹出现在青花瓷器上,姿态多变,造型特殊;明、清代,龙不但上了钱币,还成了建筑装饰物,山西大同代王府、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便是这类建筑中的杰作。

在我们宜兴陶都,从古龙窑到龙缸、堆龙花盆、龙柱、龙纹陶台都融入了龙文化的元素,特别是肇始于明末陈仲美的“龙戏海涛壶”(未有实物存世),后经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改进、设计的“鱼化龙壶”及现代名家朱可心创制的“云龙壶”更是传统紫砂器中的经典。

我国的山川地貌,风光名胜,以“龙”字命名的可谓多多,如黑龙江省、浙江龙泉、安徽绩溪龙川等。与“龙”有关的节日也多多,如正月初五,是云南瑶族的“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既是汉族的“春龙节”,又是云南普米族的“祭龙潭节”。至今,每逢喜庆,民间的舞龙灯、赛龙舟等娱乐活动仍为百姓所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关龙的传说及神话,在西方神话动物中的龙也有类似说法,如出名的“格里芬龙”,便有喙、翼似鹰、尾及后二足似狮。在佛教和基督教中也有龙的记载。《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便与佛教中的“龙”有关。2011年,北京工美集团珊瑚玉雕“九龙浴佛”面世,并获得了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特等金奖,代表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其创意便来自佛教典籍《本行经》。但“圣经”中,西方古代的龙象征着“邪恶”,从而“降龙”成了勇士、圣哲的神圣职责,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之处。

玉免升空,龙年将至,中华民族是东方之龙,作为龙的传人,想必一定格外自豪,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方之龙的腾飞,以龙马精神自励奋进。

 

清晨入古寺

尧文

辛卯初冬的一天清晨,我走进了常熟市的千年古刹——兴福寺,感受到了唐代诗人常建笔下的绝妙景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也许是一种佛缘,我外出旅游总喜欢去寺庙走走,让思绪浸淫佛的庄严、佛的慈悲和佛的微笑。我出生的蠡墅村里就有一座静云禅寺和一座神堂。启蒙教育就从神堂小学开始,一边是教室,一边是供奉“造缸先师范蠡”和“火神菩萨”的神秘之地。后来我居住在台山上的静云禅寺旁的企业职工宿舍,又与静云禅寺的当家和尚为邻,常常听他说起关于佛的故事。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我祖母的亲妹妹出家在安徽九华山,并担任“广济茅蓬”的主持,近90岁圆寂,她把一生献给了佛教事业。因此,佛在我心中是一种圣洁,一种安详。

兴福寺坐落于虞山之麓,环境很是清幽,一条小溪萦绕于寺院周围。我们经溪上的小石桥,走到寺院的大门,只见两侧是一幅楹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这是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的墨宝。上悬“兴福禅寺”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寺内嘉木参天,气象雄古,不愧为丛林名刹。

据介绍,此寺创于南齐,名为“大慈寺”,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了。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交斗,冲进小溪遂成破涧,所以又称为“破山寺”。后来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寺”匾,因此改为“兴福寺”。我读书的时候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名句知道了“破山寺”,现今访踏古寺,感觉到那里依然保存着“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清境之妙。

兴福寺具有中国庙宗的传统殿堂和佛教文化特色,却很精致、怡神。正如“普照堂”的联句所说:“普荫慈云好山供水墨,照澈潭影老树奏笙簧。”那里有君子泉、罗汉泉、白莲池、空心亭和诗碑诗等。如空心潭,由泉水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颇蕴禅意。而诗碑亭里立了一方常建诗,米芾书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石碑,是兴福寺的精华所在。作者在诗中抒发清晨游寺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是盛唐山水诗中的名篇。今天吟咏,仍旧感觉到空门中忘情尘俗的意境和遁世无闷的情怀。

同行的白水先生与兴福寺的原主持妙生法师交往很深,对那里的情景也非常熟悉。他说大雄宝殿里有一块露出地面的天然黄石,尽管只有1米多见方,可是站不同方位能见到石纹幻化出的“兴福”二字。我走近一看,果真如此,不知是佛的法力,还是自然的造化。据说,妙生法师善于书画,有次,画了一幅“咏梅图”,请才华横溢的白水先生题诗,于是,他当场写下了“七绝”一首:“画梅容易咏梅难,春风有意叩禅关。山僧丹青觅芳踪,暗香浮动疏影斜。”隐逸清趣之意跃然纸上。

今逢盛世,禅诵雍和,“兴福”之光一定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