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都通讯

《陶都通讯》2012第五期


2012-06-05  

展示陶艺风采  彰显陶都魅力

“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亮相锡城

5月26日至31日,“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与“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双展合璧,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26日开幕式之后,国际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副省长许津荣,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主席布兰登·金,无锡市市长朱克江,在宜兴市领导周斌、尹志华,市陶协会长史俊棠陪同下观赏了宜兴陶瓷艺术精品。28日,宜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中苏与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吴建亮一起参观“陶都风无锡展”。王中苏书记边欣赏,边称赞陶艺展令人“耳目一新”(见图)。                                                                                                               

“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无锡展”也是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方位展示当代宜兴陶瓷艺术最高水平的又一次重大展览活动。在720平方米展厅内,250多件(套)紫砂、均陶、青瓷、彩陶和美彩陶,以其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态,凸显了宜兴陶瓷的精湛工艺和人文气息。为了确保展品的典型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市陶协组织评奖遴选,力求每一件参展作品都是精品力作,并能体现时代精神和全新理念,让精彩纷呈的陶艺作品于观赏者作情感的交流。

这次有徐汉棠、徐秀棠、谭泉海等18位国大师以及顾道荣、倪顺生、沈蘧华等48位省大师的扛鼎之作参与展出,这是空前的展示盛况和吸引观众目光的亮点,其余的展品也都是今年陶艺创新的获奖佳作。

宜兴陶瓷艺术的创新设计收获了良好的成果。徐曲的“圆舞曲组壶”、史小明的“皮包壶系列·有容乃大”、范泽锋的“太湖印象组壶”荣获“2012创新盛典中国创新设计评选”最佳创意奖。另外有5个作品分获“太湖杯”中国无锡工业设计奖,获二等奖的是王国勤的“对歌对壶”;三等奖的是刘俊、李倩的均陶“情”瓶,姚志源的紫砂壶“湘妃遗韵”,谈志坚的青瓷“纹片彩陶罐”和张建生的青瓷“窑变骆驼”。(尧基)

  

宜兴陶协与昆明茶协缔结友好协会

5月21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与昆明茶叶协会缔结友好协会的签约仪式,在市陶协会堂举行。

宜兴是“世界茶壶之都”,而昆明是滇茶的故乡。紫砂壶是冲泡普洱、滇红的最理想茶器。“紫砂怀抱滇茶”便是最佳的选择,宜兴陶协与昆明茶协缔结成友好协会,旨在增进宜兴、昆明两地茶叶企业与紫砂行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两地举办重大活动,如经贸、会展、文化、庆典等方面,可以互相邀请对方代表参加,快速传递茶及茶产品和紫砂茶具的供求信息与市场行情。通过双方协会的联系和合作,增进友谊,开拓视野,共同提高,繁荣产业。

昆明茶协会长刘益成一行8人在宜兴的3天期间里,到宜兴陶瓷博物馆、长乐弘陶庄、陶都陶瓷城实地了解和考察紫砂壶的制作和营销情况。目前云南省茶园投产面积403万亩,茶叶产量20.7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5万多吨),年销售额45亿元。昆明茶协有390个会员企业和300多个个人会员,在茶叶销售中同样蕴含包括紫砂壶在内的大量茶具商机和市场空间。昆明茶协刘益成会长和陶都陶瓷城董事长石国松商议了在丁蜀镇规划建设“江南茶叶交易中心”以后的两方对接,开辟昆明茶叶城,达到“结缘紫砂,怀抱滇茶”的互惠双赢。这次缔结友好协会,将促进两地茶、陶文化的兴旺和发展。(蒋尧基)

 

百年紫砂双桥村

史俊棠

宜兴境内、美丽的太湖西岸,丁蜀镇东的双桥村,是我的老家,晚清年间,由溧阳埭头姓史的一脉迁徙到这里,就成为我可追寻的祖祖辈辈,与同在该村的范姓、王姓、冯姓、周姓等和睦相处,世代以土为伴,农耕传家。儿时的记忆,双桥是个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的鱼米之乡,公元1986年之前,先属震东乡,后属周墅公社管辖,尔后乡镇合并,社归属于陶都宜兴的陶业重镇丁蜀镇。在人民公社时代,双桥不叫村叫双桥大队,“文革”时期“三忠于”、“四无限”时,一度还赶时髦改名为“东方红”大队,“文革”结束后又恢复原名为双桥大队。能叫村,则是改革开放后,公社统一改乡,于是大队也统一改村。如今的双桥村,已和同在太湖西岸的八房、尹家三村并一村,规模比原来大多了,仍保留了“双桥”为村名。

双桥村的农业生产是远近闻名的,尤其是蔬菜种植更是一大优势,六十年代还曾经是丁蜀的蔬菜场,我所在的王家生产队成为以养猪为主的繁殖场(我的父亲为场长),主要任务是繁殖猪苗,尽管这样,也始终未摆脱贫困,能让双桥村几千农民脱贫致富的,还是紫砂,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陶瓷工艺。

说到紫砂,与双桥村还颇有渊源,据老一辈人讲,解放前就有农户为蜀山窑户做紫砂坯。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的紫砂生产有了新的生机,从组织起来的紫砂合作社到后来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始招收徒工,双桥村就有范永良、董开生、范乃芝、冯洪兵、冯焕岳、冯初生等一批当时的毛头小伙子被招进工厂,拜师学艺,学做茶壶,可惜好景不长,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又被下放回村务农,所幸的是,这批人日后都成为乡镇办紫砂工厂的技术骨干,曾经师承蒋蓉大师的范永良,如今已是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其余像范乃芝、董开生等人,也在各自的紫砂事业中,颇有建树。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始把紫砂茶壶的坯件,按品种、数量发放到周边部分农村的部分农户中加工,这一做法通常被称为“乡坯加工”,这大概要源于工厂生产任务饱满,一时无法完成,又无法招收工人而“逼”出来的万全之策,如此低廉的加工成本,何乐而不为。工厂只要按质量标准严格把关收购就行了,贫穷已久的农户,接到乡坯计划自然十分高兴,农闲之余能赚点钞票也可补贴家用,这就是所谓的家庭副业。我家东隔壁的两位堂伯母,就做了好几年“乡坯”,我仍记得,所做品种也就是“桃扁”、“梅扁”、“狮球”、“梅段”这一类的传统器型,当然,村上还有不少农户也在做“乡坯”。为了进一步用好这一资源,到七十年代初,宜兴紫砂厂还专门派了李芹仙(朱可心儿媳)、曹婉芬(现在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来双桥村,辅导更多的农户来学做茶壶,为了支持这项工作,大队干部还下令把村西北角的一个数百年树龄的古银杏树锯倒,做成泥凳,用来做紫砂壶。我估摸着这个时候的紫砂厂内外销任务已逐渐增多,宜兴紫砂呈现了新的发展迹象。这一做法,也为日后的乡镇企业紫砂生产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周墅公社率先在蜀山的潘家祠堂招收了一批农村能做紫砂壶的技术骨干,办起了“周墅紫砂厂”,我前面提到的双桥村范永良,一开始就负责窑厂的生产,同样来自双桥村的董开生、崔优仙两位同志后来也当上了紫砂二厂数百人规模的成型车间主任,范军荣也有工人当到车间主任、厂领导。1982年,我到了已搬迁至丁蜀大桥北堍的周墅紫砂二厂新址负责扩建工程,后来就当上了已改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厂长兼书记,有关这段历史,拙文《乡镇紫砂企业的变迁》已入编无锡乡镇企业史话《异军突起》丛书。

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逼迫着工厂要不断扩大产能,于是,就在做壶人较为集中的双桥、西望两个村办起了紫砂分厂,这样,双桥、西望两个的做壶人可以就近进厂上班,当时还一度被总结为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做工”,叫做“进厂不离乡,做工不弃农”的乡镇企业新模式,从那时起,就奠定了双桥、西望两个现在被称作“紫砂专业村”的坚实基础。

紫砂行业的机制、体制在不断创新。如今,双桥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紫砂村,一茬茬紫砂艺人不断成长,活跃在当今壶坛,除了像范永良、范乃芝、董开生、刘凤英等老一辈的制壶名人,当年进紫砂二厂的徒工更有像史云棠、王福君、范泽君、史爱民、史小明、史国棠、史国平、范荣仙等一批制壶人,都已成为名气不小的制壶高手,他们的身后都有一批“壶迷”追随,所做作品全被高价收购,而史小明则成了紫砂行业最年轻的高级工艺师、省陶瓷艺术大师。在他们的带动之下,整个村里几乎可以说是“家家捶泥,户户做坯”,他们不仅仅在赚钱致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村子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在做紫砂茶壶,同时也在栽种紫砂文化。

双桥村因改革开放后的紫砂业发展而远近闻名。转眼到了2012年,云棠老弟积极倡议并以实际行动要为双桥村的制壶艺人出本作品画册,以此来反映双桥村发展紫砂事业的成就,他们要我为画册题个名,我十分乐意,挥毫写下“百年紫砂双桥村”,之后仍觉得意犹未尽,随即打开记忆的闸门,写了上述文字,字不好,文不美,但却表达了我对老家的一片深情。期望双桥村的紫砂工艺传承越做越好,祝愿双桥村的父老乡亲能从紫砂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福祉。                                                                                                                                2012年3月18日


第二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隆重举行

盆艺盆景交相辉映,五月陶都红紫万千。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盆景赏石协会主办,市陶协花盆分会等承办的“宝山杯”第二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5月8日至13日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隆重举行。

世界盆栽友好联盟主席胡运骅、宜兴市副市长尹志华、辽宁省喀左县政协副主席郑国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协会长史俊棠,宜兴市文广新局局长许夕华、建设局局长周达祥,江苏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姚志强,丁蜀镇副镇长包建君,宜兴市盆景赏石协会会长丁祖福,中国工艺、陶艺大师、本届创新作品评委徐汉棠、顾绍培、吴鸣、季益顺、毛国强,省大师周尊严、施小马、程永安、周占群以及周明、王春旗、郑国升,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王选民、惠幼林、王汝生、王恒良、邵海忠,中外收藏界代表、国内主要花盆经销商共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史俊棠会长主持了开幕式。市陶协副会长、花盆分会会长周占群致欢迎词;市陶协副会长、秘书长鲍建生为冠名企业授杯,冠名企业宝山工艺厂董事长、花盆分会名誉会长周汝平作了发言。接着,胡运骅代表世界盆栽友好联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宜兴陶瓷花盆生产已有600余年历史。自明清以来,宜兴名窑“欧窑”的均釉陶花盆、蜀山古镇的紫砂花盆因材质优异、造型与装饰千姿百态而深受世人青睐,并最早进入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同时又作为宫廷皇室盆栽、盆景的首选用器,与紫砂壶一样成为宜兴的大类品种。目前,宜兴花盆分会的会员厂家已达300余家,通过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性的花盆创新设计评比活动,不断推出市场需求的创新作品,每年销售国内外市场的花盆成交额超过1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产销基地。同时通过与国内陶瓷产区的交流互动,也为兄弟产区花盆创新发展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年年岁岁“盆”相似,岁岁年年“盆”不同。这次艺术节创新作品展示成为一大看点。182件参评作品宜兴占有80%以上,其它如辽宁、江西、河南等省有代表地域特色的作品参评。品种70%以上以花盆为主,地域性以宜兴为主,材质以紫砂为主,传统与创新并存,传统作品展示古朴典雅,创新佳作彰显风流倜傥,从参评的瓷器盆、釉盆、堆花盆、紫砂盆、雕塑盆、什锦盆及部分瓶、筒、盘、篓、钵、陶画板等作品中,经宜兴、兄弟产区的13位专家评定,共有59件作品获等级奖,其中宜兴吴季舟的《四方签筒》、梁孝林的《九鱼图画缸》、徐小明的《云脚八方》;辽宁喀左周坤培、刘曰明的《圣桃杯》;景德镇余小敏的《雨过山含翠》等8件作品获金奖;景德镇陈丽娜、邓帆的《花开富贵》、周明的《山居图一》、郑丽华的《秋兴》;河南禹州王春旗的《赑屃》、宜兴王奇洪的《大菊轮》等16件作品获银奖;宜兴邵文的《朱泥袋式长方》等35件作品获铜奖,获奖面占参评作品的30%。民国紫砂花盆收藏暨当代名人名作展共展示了宜兴及外地藏家精心收藏百余年来制盆大家的代表作以及当代大师的盆艺精品近80件,为了解近代宜兴陶瓷花盆发展的历史传承提供了实物借鉴。开幕式当晚,在陶都文化广场举行了文艺晚会及颁奖仪式。

中国盆景艺术历史悠久,已成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一大坐标。这次盆景展示评比为艺术节增添一大亮色。160件不同盆景艺术造型,均来自上海、山东、安徽、浙江、徐州、扬州、苏州、常州、台州、如皋、淮安、南通、宜兴等地的盆艺大师多年培育的精品杰作,评委共评选出50个等级奖,其中金奖7个、银奖15个、铜奖28个,作品造型奇特,风姿迷人,寓意深刻,观赏性强。

活动期间,国际盆栽艺术论坛、参展作品拍卖、第六届中国宜兴紫砂花盆全国厂商联谊会等多项活动同时举办。(崔听槐)

 

禀精擢秀   追情逐韵

——“盆景艺术精品展”观感

第二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活动中,“盆景艺术精品展”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眼球。来自上海、苏州、扬州、台州、如皋、湖州和山东、安徽等地的160余件盆景艺术品汇集在宜兴陶瓷博物馆,营造了“技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大成”的不凡气势和美学品位。

我游走于盆景艺术作品之间,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幅立体的画,一首首凝固的诗。五月的宜兴,由此而增添了锦绣自然,松柏野趣的情韵。盆景艺术是在精神与艺术交融中去浓缩大自然的一种景致。据资料记载,中国培植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六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尤其是在清代,一些文人雅士、巨商富贾成了玩盆置景的高手,而且非常推崇紫砂盆。康熙年间的园艺家陈淏子著的《花镜种盆取景法》有言:“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宜兴紫砂盆……”,嘉庆年间苏州沈三白在《闲情记趣》中说:“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宜兴的紫砂盆,还有均陶盆都是栽木置景的佳器,深受盆艺家的青睐。

参展的盆景艺术品大多数是采用紫砂盆和均陶釉盆,少量用白石盆。而盆景主体的花木以松、柏为主,如黑松、赤松、五针松、罗汉松、大阪松,汉柏、真柏、刺柏、侧柏、龙柏、地柏、圆柏等等,兼有少量的其它植物,如石榴、杜鹃、黄杨、迎夏、枫树、榆树、金镂梅等,构成了风姿绰约、诗情画意的盆景艺术世界。

观赏盆景,主要是品味它的形美和意境,看它们是否以景选盆、以盆衬景;景盆相照,形态互映;远近高低,比例均匀;禀精擢秀,追情逐韵。

再好的景物只不过是山野间的一株小草,或是一段树桩,而用紫砂盆等款式优美的陶盆恰到好处地将名木瑶草移植,才能显示高贵堂皇,流逸非凡脱俗。荣获金奖的“汉柏连理”是一棵同根双叉出的柏树,树干斑驳苍古,叶丛翠绿,折射出柏树的生命张力和无限生机。作者选用漂口紫砂圆盆,从视觉效果上来说,上下协调,盆未抢景,而是以盆托景,使盆景艺术在挺拔刚健中寄寓圆润平和。

而“松影溪风”(金奖)则是用水底石盆栽种的几棵矮松组成的景致,不独片山有韵,寸石生情,而且小树成古,趣味无穷,使人愉目赏怀,心驰神往。其余的如“岱米神秀”、“天目松”、“璎珞柏”等金奖佳作,植物的枝干年代久远,很是苍劲,沉古。整个盆艺讲究高下、虚实、开合、收放,应物象形,情景交融,有一种物我混然的境界。

“漫山红遍”是一棵杜鹃花制作的盆景,满盆怒放的粉色杜鹃,自然可爱,宛若“铺锦列绣,雕缋满眼”,获得银奖也是理所当然了。而“江南枫情”,小小的青枫树,根部尤其发达,十几个根须环抱着青色的岩石,形成“树抱石”的奇观,置于椭圆形的紫砂浅盆之中,突出了蟠曲迂回的枝条和盘根错节的苍劲,不啻千年老树呈现在面前。此外,用石榴造景的“红五月”,用黄杨制作的“一品大夫”,用榆树构成的“年年有余”,用真柏营造的“雄风”,罗汉松培育的“左琴”、“右弦”,以及水石盆景“山水清音”、小品盆景“金镂梅”等都是富有画意,又有诗情的盆景艺术品,流连其间,飘飘然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着平淡而又极致的美妙与亮丽。(蒋尧基)

 

丁蜀中专师生艺术作品在宜展出

5月17日,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师生艺术作品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展出。

丁蜀中专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塑建了以“陶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聘了汪寅仙、徐安碧、曹婉芬、李守才、范伟群等国家与省级大师,为学生作技艺辅导,学校文化韵味遍及校园,文化气质提升师生,文化形象享誉社会。先后列入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被国家教育部领导誉为我国职教园地里的一朵名花。为检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这次展示了该校部分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师生的紫砂、书法、陶刻、绘画等艺术作品近百件,品种多样,内涵丰富,彰显了以紫砂陶为主流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该校师生对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展出当天,该校学生为参观者作现场茶艺表演。(佳木 文/摄)

 

范泽锋紫砂壶艺在深圳展出

4月30日,由星云大师题写的“壶水茶禅——范泽锋紫砂壶艺”在鹏城深圳园博园展出。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开幕式和研讨会由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韩国地乳茶会会长朴贤、美籍画家丁虹、香港著名茶人叶荣枝、深圳跨界设计师张达礼等嘉宾应邀出席,会同人大代表、广东省侨联副主席、深圳市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麦庆泉在开幕式致辞。本次展出至6月30日。

范泽锋是宜兴新一代紫砂艺人中的杰出代表,此次在深圳展出的60件紫砂作品是他近年来的潜心创作,并且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线,充分体现了茶禅一味的创作理念。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展出的作品作了高度的评价,显示了文化紫砂的深厚底蕴,同时对他今后的发展,也给予了中肯的指导。展出结束后,将在其中选择6件作品捐赠给深圳社会福利基金会,将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爱心。作为年轻一代紫砂艺人,范泽锋这一善举获得一致好评。(陶讯)

 

季益顺紫砂艺术馆烟台分馆开馆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季益顺紫砂艺术馆烟台分馆5月19日在山东省烟台市毓璜顶公园开馆。

烟台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的领导及众多宜兴紫砂爱好者参加开馆典礼。

烟台泰鸿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东先生多年来收藏了季益顺大师紫砂作品60多件,此次他租用了烟台毓璜顶公园里的瑶池园,将所藏的紫砂艺术品对外开放,让公众领略宜兴紫砂艺术的独特风采,在众多的紫砂大师中,走出宜兴设艺术馆尚属首家,这对弘扬紫砂文化、彰显紫砂艺术的魅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陶讯)

 

世贸组织:探讨帮助发展中成员解决贸易争端之道

近日,来自26个发展中成员的官员在世贸组织、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及WTO法律咨询中心(ACWL)联合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会议上,就解决发展中成员贸易中涉及的法律争议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此次会议于2012年4月30日召开。

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88%的发展中成员称其在贸易争端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其解决法律争议的能力有限。其余的发展中成员则对争端解决体系的设计表示不满。在此次会议上,新提出的议程就包括为期两天(5月3~4日)的“关于管理贸易诉讼的南南对话”。在此次对话环节中,50位专家和来自发展中成员的代表就其相关经验进行了讨论,并对诉讼中面临的真实挑战进行了探讨。

对话采取了互动的模式,旨在加强发展中成员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中的能力。

                      消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遭遇反补贴调查数量全球第一

2012年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第三届贸易强国论坛上发布了《2012中国贸易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中国遭遇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位,2007~2011年均是全球反补贴的最大目标国。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手段呈现日趋多样化的特点,贸易摩擦的形式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除传统的反补贴、反倾销、保障措施外,337知识产权调查、环保、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等成为新热点。

中国入世10年遭反补贴调查超600次

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入世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出口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出口也比入世前增长了4倍。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特保措施调查、反规避、反垄断、美国337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也越来越多。据商务部统计,自入世至2010年底,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共692起,涉及总额约400亿美元。

逾三成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除了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当前很多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的337调查即属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列。

(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魅力和顺

尧文

早就听说云南的和顺是一个遥远边地上的人文世界,被评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春日,我走进了和顺,感受到了它的古老和新潮,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运行下,依然保存着原始而又鲜活的风采。

和顺坐落在腾冲古城之南4公里处,据说是明代中原汉族移民戍边,聚居在边地上历经六百年世代辛劳,创造了一个梦的家园。如今的和顺镇有3个村,居民6千多人,优美的环境、古老的建筑、历史的风貌、文化的遗产,交织成它的无穷魅力。

和顺的村落景观可以分为村口园林、里巷景观和文化广场三个部分,它们的不同品格和属性都是和顺人审美意识的表述。

双虹桥是和顺的大门,大门外是宽敞村路和万亩平畴、一泓荷塘,在远山近岫的映衬下,成为和顺的底景。走过了双虹桥,迎面便是一棵大榕树和一组巍峨的建筑,如文昌宫、图书馆等,由此导入村落的里巷、住房、酒肆、旅馆。长虹一般的流水环镇而过,水上的拱桥、方亭以及点缀两岸的绿柳、花草,营造出独有的畅快与浪漫,宁静与安详。正如诗中所言:“远山经雨翠重重,叠水声喧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村环一水似长虹。”

和顺图书馆创始于1928年,虽然经历了艰难坎坷,却始终屹立于边疆文化的前沿,成为文化的场所。进入牌楼式的大门,登石阶至拱形中门,穿过花园进入两层高的图书馆主楼,这楼房结构新颖,气势轩昂。目前有藏书七万余册,典藏非常丰富。藏书楼前用宜兴均陶花盆栽种的盆景,为“阆苑”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紧邻图书馆的是“滇缅抗战博物馆”,说的是1942年5月3日,日军以装甲车为先导,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进犯滇西,中日军队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怒江以西的国土沦陷,不愿作亡国奴的中国军民进行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许多资料、图片、实物,向游客述说了这场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滇缅抗战遗存。20万人的代价,浩然正气,堪为国殇。其中年轻的戴安澜将军为国捐躯,毛泽东在延安闻讯后为将军追悼会题词“海鸥将军千古”,并书五言律诗:“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士也无违。”历史渐行渐远的背影里,烽火狼烟早已飘渺。在和平的阳光下,必须牢记这场中华民族的雪耻之战。在烈士墙前,我献上一束金黄色的菊花,表达清明时节对他们“一腔热血洒焦土,万座雄碑泣鬼神”的哀思和缅怀。

和顺作为侨乡,通过古老的驿道,联系着与缅甸、印度的经贸往来。尽管商队马帮已如历史的烟云散去,只有留在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痕,成为永久的纪念。还有许多侨民的老宅把历史的信息,一代又一代地传递。我走进一家有着“翡翠大王”之誉的“寸”姓大户。孙中山先生说他是“华侨领袖”,看来主人的地位和影响不低。合院式建筑,可谓敦厚挺拔,有雕花门窗,有院落内景,有客厅楼房。特别是神圣家堂,蕴含着礼俗制度的文化元素。弥散着“天地君亲师位”和“中宫土地位”、“历代宗亲位”之类的祭祀礼俗。说明和顺的民居已经交融了本体与载体的双重视野,在表达人生理想、生活习俗的同时,也显示出儒家论理、教化色彩和外域文化的记忆。

许多经销翡翠的商店和小摊,构成了和顺的又一特色。因为那里靠近缅甸,所以当地的居民基本上都加工翡翠,作为旅游纪念品来换取不菲的收入。翡翠的学问很深,每块饰件的形态、品位、颜色、工艺又各不相同,更不要说它的内在精神和韵味了。我只能挑选一些价格便宜,自以为形态美妙的翡翠小首饰,当做和顺一游的纪念品。因为“同翡翠结缘,与君子相交”总是美好的。